在《双城记》中表现的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doc_第1页
在《双城记》中表现的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双城记中表现的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 摘要:作为忧患之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载体借古喻今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并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扭曲的心灵。德伐日太太的形象表现了作家对压迫与反抗问题的理性思考、对轮回式的阶级斗争的忧虑和对美好人生的企盼。小说体现了狄更斯对人性与社会的严肃探讨,也因其优美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含蓄悠远的象征意象及浪漫现实主义的风格赢得了读者。关键词:浪漫现实主义;仁爱精神;革命的合理性;复仇的疯狂性;悬念小说 abstract: with the french and the english society of the last years of the 18th century as the background, a tale of two cities by charles dickens shows effectively the novelist’s aim to point out the injustice of oppression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revolution. however, dickens shows his strong criticism on the excess of bloodshed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especially in his consideration of the innocent(like charles darnay) being punished along with the guilty. he feels that the old ways of oppression must be changed, and that much oppression and much misery inevitably lead to revolution, but when the revolution actually comes, he thinks that it is too violent and that the less bloodshed the better. the chief and the best portrayed figure is the leader of the revolution,madame defarge. she has less sympathy for the innocent,and she incarnates the author’s logos thinking about the extreme vengeance.  key words: romantic realism; benevolence spirit;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revolution ; the unjustification of the extreme vengeance; involvement novel.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1812 - 1870) 一生创作了14 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他的创广泛地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并以锐利的目光透视现代生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贯穿狄更斯全部作品始终的一条线索,就是对于19 世纪社会所作的批判性的分析,其广度和深度是没有任何一位小说家能够超越的。他与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人一起,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1 (p296) ,马克思认为他们向世界揭示了许多“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1 (p296) 。作为一部忧患之作,狄更斯的著名小说双城记以一种借古喻今的方式、以法国大革命为载体,反映了当时法英两国尤其是巴黎和伦敦两座城市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并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作家极力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扭曲的心灵。一、借古喻今:合为时而作双城记创作于19 世纪50 年代,正值狄更斯创作的高峰期,也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种种罪恶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化,使英国社会处于爆发一场社会大革命的边缘。早在三四十年代,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政治权利,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规模宏大的“宪章运动”。这次被列宁称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2 (p276) 虽然失败了,却让狄更斯清醒地意识到50 年代的英国,与18 世纪末的法国社会非常相似,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愤懑与不满,人民的革命情绪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为此,他决定创作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用以针砭英国的社会现实,为同时代的英国人提供借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长篇小说双城记于1859 年问世了。既然是为了警示英国人而又以法国历史为题材,因此狄更斯将故事的发生地点确定在巴黎和伦敦这两个城市,小说也由此得名双城记。全书分为复活、金钱和暴风雨的踪迹三部,讲述了法国医生梅尼特从1757 年到1789 年期间的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及下层革命者德伐日太太一家的悲惨遭遇。1757 年12月的一个深夜,寓居巴黎的外科医生亚历山大·梅尼特突然被绑架到厄弗里蒙地侯爵府,为一位美丽的青年农妇看病。在这里他偶然地了解到一桩令人发指的罪行:侯爵的弟弟为了霸占这位新婚酷地害死了她的丈夫、气死了她的父亲、刺死了她的弟弟,只有她幼小的妹妹(即后来的德伐日太太) 侥幸逃脱;最后,这位农妇不甘凌辱、含恨而死。正直的梅尼特写信给一位大臣告发侯爵府里发生的罪恶,不料信却落到侯爵兄弟手里。为了灭口,侯爵兄弟将梅尼特医生投进了巴士底狱。梅尼特年轻的妻子因为丈夫莫名其妙的失踪,两年后忧郁而死;在他入狱后才出生的女儿路茜则被梅尼特的好友、英国银行家劳雷接到伦敦抚养。梅尼特在狱中被单独囚禁了18 年,逐渐由一个年轻有为的医生变成了一个满头白发、神志不清的人,每天只知道机械地做鞋来打发时光。为了控诉侯爵兄弟的暴行,他在丧失理智之前,用铁锈和着眼泪写下了一份控告书。18 年后的1775 年,梅尼特的仆人和好友劳雷等人设法将他营救出狱逃离法国定居伦敦。厄弗里蒙地侯爵的侄子查理斯·代尔那由于厌恶家族的罪恶,主动放弃了爵位和领地,隐姓埋名来到伦敦自食其力,并与梅尼特的女儿路茜产生了爱情。在举行婚礼的那天早上,代尔那单独向梅尼特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为了女儿的爱情幸福,梅尼特超越了巴士底狱18 年的苦难、宽容地同意了他们的婚事。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代尔那为了营救一名无辜的老仆人返回巴黎,却因受到家族的牵连而被革命政权逮捕并判处死刑。外表酷似代尔那的英国律师卡尔登,由于深爱着路茜、甘愿为她牺牲一切,为了使路茜不失去丈夫,卡尔登设法潜入监狱、救出了代尔那,而自己则坦然地走上了断头台。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在血海深仇中成长起来的德伐日太太与贵族阶级势不两立,她积极参加反对封建专制的秘密活动,以顽强的毅力在黑暗中迎来了大革命。在大革命高潮中,广大群众用极端化的暴力手段对贵族阶级进行了狂热的镇压,整个法国社会尤其是首都巴黎像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