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产城融合发展.ppt_第1页
关于加快产城融合发展.ppt_第2页
关于加快产城融合发展.ppt_第3页
关于加快产城融合发展.ppt_第4页
关于加快产城融合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新浪微博:海那边75 求粉 内 容 提 要 第一,中小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导语:课题由来 第二,仪征产城融合现状 导语导语:选这选这个课题课题的由来 一个是,二者密不可分 二个是,新型城镇化是时髦话题 三个是,从国内外成功经验看,人口和生产要 素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是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基 本趋势。 导语导语:选这选这个课题课题的由来 案例:两个鬼城 1、鄂尔多斯50亿建新城如鬼城 清洁工比行人多 耗资50多亿打造、面积 达32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康巴 什是一座豪华新城,但同时 也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 城。鄂尔多斯是内蒙古一 个相对比较富裕的煤矿业中 心,常住人口150万。康巴什 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有办 公大厦、行政中心、政府建 筑、博物馆、电影院和运动 场,中产阶级式的复式公寓 和别墅将成片的小区塞得满 满当当,但现在的问题是, 原本是用来安置100万人口的 康巴什却很少有人入住。 导语导语:选这选这个课题课题的由来 一位行人走在几乎闲置的商业区,因为人少,几乎 没有人愿意在这块新区做生意。 导语导语:选这选这个课题课题的由来 2、常州鬼城“夜景” 常州的新建住宅空置率高,大量商品房积压,被称为 又一“鬼城”。 导语导语:选这选这个课题课题的由来 之所以有媒体 把常州称为又一“ 鬼城”,大量积压 未售的商品房也是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据常州市房地产 信息中心统计,截 至12月末常州全市 商品房累计可售余 量为1360.26万,同 比上升12.84%,刷 新了2008年的最高 纪录。 导语导语:选这选这个课题课题的由来 据记者了解,开发商在常州密集拿地盖楼,城区面积越扩越大, 楼盘越来越多,但是,需求并没有跟上,多数本地居民对新房的需 求不大,加上外来人口流入缓慢,这都直接导致空城现象已经显露 苗头,特别是在常州新城区更加明显。 第一,中小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第一个问题, 学学别人,中小城市产城融 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 是中小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和加速推进新型城 镇化的黄金期。中小城市将进一步融入“大中小城市协调 发展”的城镇化格局,通过推进自身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优化区域人口分布;促进生产要素在城镇之间的合理流动 ,形成与所在城市群众分工合作的功能定位;加快城乡统 筹发展,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实现城镇化从“ 扩空间”到“提功能”转变,改善城镇基础设施,促进充 分就业,提升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作为 中小城市的典型代表,其产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将体现 以下趋势: 昆山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外向经济+创新驱动+全面小康 昆山是全国十八个改革开放典型城市之一,集聚 了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家外资企业,2012 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65.68亿美元。 昆山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外向经济+创新驱动+全面小康 昆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2012年第 二产业增加值1631.2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1069.61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70.40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3.7%。 昆山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外向经济+创新驱动 昆山是“中国全 面小康十大示范县( 市)”之一,实现台 湾电电公会“大陆综 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 ”四连冠,连续四年 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 佳县级城市排名中位 列第一,连续八年获 得中国中小城市综合 实力百强县市第一。 昆山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外向经济+创新驱动 昆山城镇化水平较高,城市功能完善,城镇化 率达到75.1%,城镇人口124.6万。 武进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民营经济+小城镇建设 武进区民营经济基础雄厚,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2012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078.79亿元,其中规模以 上工业总产值3589.3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 产值1471.6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达到41.0%。 武进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民营经济+小城镇建设 武进镇域经济发达 ,洛阳镇2011年 gdp65.91亿亿元,销销售 收入216.7亿亿元,财财政 总总收入6亿亿元 、横林镇 (强化木地板达9600 万平方米,占全国总产 量一半,占到全国出口 总量三分之一 “世界地 板看中国,中国地板看 横林”)横山桥镇等现 代化示范小城镇建设成 效显著。 武进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民营经济+小城镇建设 武进区城镇化率达到54.7%,城镇人口85.8万。 双流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新兴产业+统筹城乡+田园城市 双流是成都市的近郊县,近年来抢抓成都统筹城乡 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按照建设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发 展定位,围绕“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示范县、率先 建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县”的目标,构建起城乡规划、产 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一 体化的发展格局,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双流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新兴产业+统筹城乡+田园城市 双流着力打造 以太阳能、核能、 风能为重点的现代 制造业基地和临空 经济为引领的现代 服务业基地,2012 年新能源产业销售 收入实现148亿元 ,连续3年名列全 国新能源产业百强 县榜首。 双流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新兴产业+统筹城乡+田园城市 2012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63.5%,城镇人口73.5万。 2010年和2011年连续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 称号。 长沙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两型发展+产城结合+幸福城市 长沙县是长沙市城市 总体规划“一主两次”中 的两个城市次中心之一。 自2007年 “长珠潭城市 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 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 试验区”获批以来,长沙 县不断创新思路、深化改 革,率先建设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 了“两型”社会与经济建 设同步发展。 长沙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两型发展+产城结合+幸福城市 长沙县坚持实施工业园区战略,重点打造工程 机械和汽车产业两大集群,2011年,工程机械、汽 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分别实现规模工业 总产值919.2亿元、190.2亿元和48.4亿元,三大支 柱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6.8% 。 长沙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两型发展+产城结合+幸福城市 工程机械产业占全省五分之三、全国七分之一 的份额。经开区等全县“一区八园”共实现规模工 业总产值1452.5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 96.4%,对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86.7% 。 工业园区“用1%的土地创造了90%的财富”。 长沙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两型发展+产城结合+幸福城市 2012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2.4%,城镇人口42.6 万。长沙县连续三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 誉,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 瓦房店模式 主要特点:大项目 +产业集群+产城结合 坚持沿海与腹地互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大规划作为前提。2012年, gdp977亿元,同比增长2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5亿元,在第十一届全 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列13位,比上届提高了5个位次,居东北县 域之首,也是东北县级首家“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瓦房店模式”:第一,以大城市为依托,以航母型重大项目为主导, 组建产业集群式联合“舰队”,引进大机床、大化工、大船这些航母型 企业。第二,以大企业集群为支撑。其产业集群有鲜明特点:一是有大量 的以国有经济为主的混合经济集群;二是多为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 重化工业集群;三是以大企业为主导、系列中小企业配套的“轴轮式”集 群;四是中小企业集群、高科技企业集群和民营企业集群蓬勃发展。第三 ,以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动力。一是明确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定 位,努力打造城区人口50万、面积50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现代新兴工业 城市、东北县域科学发展示范城市 轴轴承之都 航母型企业是产业“舰队”的核心。围绕八大支柱 产业,瓦房店市着力培养和引进牵动力强的工业 企业。作为中国唯一的“轴承之都”,瓦房店市目 前已建立起布局基本合理、产业门类比较齐全、 大中小企业并存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 瓦房店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到 800余家 钻钻石之都 瓦房店市被誉为“东方钻石城”,金刚石储量占全 国已探明储量的54%,多呈8面体和12面体, 质地优良,晶形完整,色泽晶莹剔透,首饰级含 量占70%,在国际市场上属一流。另一产地鲁 中蒙阴地区 苹果之都 瓦房店是闻名中外的“苹果之乡”和国家重要的果品出 口基地,全市果树栽培面积达60万亩,产值 20亿。水 果产量、质量及储藏能力也位居全省首位。以“驼峰”、“ 东马屯”和“威云”为代表的驰名品牌,享誉国内外。 雪龙黑牛采取科学饲养方法,可与日本河牛媲美的雪 龙黑牛,销售价格每公斤最高可达1200元 海城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创新驱动+三化联动+商城镁都 海城市是东北地区改革开放最早的县(市)之一。近 年来,海城大力实施行政区域向经济区划转变等“六个转 变”,优化城乡空间和产业布局,以“南北双新城,东西 两市镇”以重点,拉开了新一轮城镇建设框架;全力打造 菱镁新材料、纺织服装、滑石深加工、钢材深加工及装备 制造、农产品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 宁国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山水禀赋+绿色产业+生态名城 宁国市具有山青水秀的天然生态优势,全市森林覆 盖率近75%,坚持生态立市理念,全力建设“自然山水 ,宜居、度假的创业之地”、“多元文化,相融、共生 的繁荣之地”、“特色产业,研发、经营的总部之地” ,打造“东方卢森堡,梦中桃花源”的城市名片。 宁国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山水禀赋+绿色产业+生态名城 大力发展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三 大主导产业以及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应用、生物医药、 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 宁国模式 第一: 中小城市 产城融合 成功案例 主要特点:山水禀赋+绿色产业+生态名城 着力培育以健康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和以创意经济为主的 现代服务业,全面构建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五大生 态体系。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 %,城镇人口23万。 第二,仪征产城融合现状及思路 第二个问题, 看看自己,仪征产城融合的 现状。 主要分两个方面来看: 一、从单纯的产业角度来看。也就是近年来,仪征产 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角度看。也就是近 年来,仪征产城互动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一)从发展轨迹看,经历了几个起伏阶段。 1977年,仪征全市农业产值1.18亿元,工业产值1.34亿元, 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表明仪征进入到工业化社会。改革 开放30年以后,经济经历“两次高速增长期和一次调整回落期” 。 19791996年,得益于仪化落户,全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18年gdp年均增长20%。 19972001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五年里,全市经济呈 现出低迷走势,五年gdp年均仅增长4%,工业总产值年均仅增长 1.4%,处于回落调整时期,期间2001年为经济发展的最低点。 20022010年,由于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城市化、工业化 进程的加快,进入新世纪后,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9年地区生 产总值现价年均增长20%,其中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6.5%。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二)从发展时期看,出现发展加快、总量扩 大的两个重要时期。 1、发展加快、主导产业布局形成时期:经历了“九五”期间 发展缓慢后,“十五”以来,仪征产业发展开始逐步进入恢复阶 段,市里也开始重视项目建设,以推进项目来带动产业发展。五 年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 大关,达106亿元,年均增长11.9%;财政收入达17亿元,年均增 长25.8%。三次产业结构由9.6:65:25.4调整到7.6:65.2:27.2,农 业比重进一步降低,二产和三产比重不断提高,进入工业化较快 发展阶段。相应的,我市综合实力也不断增强,进入了全国百强 县行列。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而在产业发展方面,形成了三大园区发展主导产业,乡镇工 业集中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清晰发展格局,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到“十五末”,汽车、化工、化纤纺织等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比 重的70%。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均增长 gdp63.955.9261.0372.4188.1106.810.8% 工业总产值135.9131.1146.4 181.4 243.9 309.2 17.9% 规模工业产值113.4105.4116.1146.1199.4251.617.3% 财政总收入7.546.839.3511.2515.0217.0217.7% 固定资产投资13.120.0329.1734.5846.6465.3637.9% “十五”部分指标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2、总量不断扩大,取得显著成就时期:2010年,全市实现地 区生产总值278.2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9680元,分别为2005年的2.6倍、2.7倍;财政总收入50.01亿元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2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2.9倍、2.8倍, 年均分别增长24.1%、23.3%;全部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达 1045亿元,规模工业产值830亿元,均为2005年的3.3倍,年均分 别增长27.6%、27%;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为“ 十五”期间的3.6倍。并于2009建成江苏省全面小康社会。 20062007200820092010平均增幅 gdp130.1162.5200.64227.29278.1621.1% 工业总产值385.0 517.2 684.3 830.9 1044.9 27.6% 规模工业产值312.2420.2530.43640.88829.8327.0% 财政总收入21.0528.638.0139.0750.0124.1% 固定资产投资78.59111.85150.69165.75193.6424.3% “十一五”部分指标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三)在产业发展上,呈现出布局由散变聚、 层次由低调高的特征。 1、载体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园区开发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汽车工业园:2003年我们在宁通高速公路以北、宁启铁路以南、胥 浦河以东、龙河以西区域,规划建设了包括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市 场物流、综合服务配套等功能分区在内的汽车工业园。园区规划面积 38.9平方公里,集聚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目前,7平方公里整车及零 部件区初步形成,零部件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工,大众广场完成规划设计 ,零部件职工宿舍开工建设。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经济开发区:2005年,呼应扬州沿江开发战略,在城市东部 沿江地区,启动仪征经济开发区新区建设,重点发展船舶制造和 新兴产业。园区规划面积41.4平方公里,集聚发展船舶制造和以 节能环保、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目前建成区面积约 20平方公里。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化工园区:2003年,与扬州采取“市县联动”的开发模式, 在我市共同规划建设59.97平方公里的扬州化学工业园,集聚发展 石油化工产业,打造专业化石化产业基地。 2012年,三个园区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42.6亿元、267.3亿 元、332.6亿元,规模工业产值134.9亿元192.8亿元和302.5亿元 ,总计分别占全市的46.9%和59.1%。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二是镇工业集中区逐步发展壮大。 集聚发展了一批机械制造、电子电器、汽车部件、化纤纺织 等特色产业,2012年,乡镇工业完成全部产值662亿元,占全市的 41.8%。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2、优势产业突出,发展层次提高。 主导产业支撑显著。2012年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船舶 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完成规模产值75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比 重达71%;实现开票销售480亿元,占全市工业开票销售的74%。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87.93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7%。 新兴产业增势强劲。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和智能电网等 新兴产业产值达160亿元,增长39.8%。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2、优势产业突出,发展层次提高。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 5.257.537.3,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比2010年又提高了3.2个百 分点。 20082009201020112012 gdp(亿元)200.64227.29278.16333.4 370.3 服务业增加值占 比(%) 3033.934.135.8 37.3 2008-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情况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2、优势产业突出,发展层次提高。 运行效益稳步提升。利税增加,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 现主营业务收入10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实现利税126.6 亿元,增长9.8%。其中市辖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0.3 亿元、利税67.7亿元,分别增长12.4%和32.5%。排名靠前,实现 市辖工业开票销售313.2亿元、入库税收19.3亿元,分别增长 12.8%和53.2%,增幅均位列扬州第一。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四)在发展动力上,呈现以投资驱动、项目 带动为主的特征。 好的项目能带动一批企业,形成一个产业,近年来,我市坚 持把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紧紧依靠高效投入拉动经济 持续增长。坚持项目为王战略,先后实施了项目建设见效年、效 益年、效益提升年等活动,招引投产了一批重大项目。2002-2011 年,我市累计固定资产投入1082亿元,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产 值从2001年的131.1亿元和105.4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361.5亿元 和1008.7亿元,分别增长了10.3和9.6倍。2012年,更是我市重大 项目建设取得重要成效的一年,全市共实施重大项目182个,完成 投资243.73亿元,同比增长12.7%;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20个,完 成投资221.05亿元,同比增长13.9%;1亿美元、10亿元级项目22 个,完成投资123.55亿元,同比增长4.2%。有49个亿元以上产业 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其中1亿美元、10亿元级产业项目11个。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上海大众整车、华电热电联供、延锋伟世通、大众联合等项 目竣工投产,中电电气、东丽聚酯薄膜、屹丰冲压件、西门子电 机、远东仪化二甲苯衍生物等项目加快推进。推进项目建设直接 体现在发展效益上,尤其是上海大众项目,自去年投产以来,产 能逐步释放,对我市经济拉动也越发显著。特别是对市辖开票、 财税收入增长支撑作用明显,今年一季度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生 产整车近6万辆,实现开票45.73亿元,入库税收4.48亿元,拉动 市辖开票增幅近70个、财政总收入32个百分点。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五)在区域格局上,呈现出镇域经济和县域 经济联动发展的特征。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镇工业集中区、村标准厂房等开发建 设力度,加快了镇域经济发展步伐,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发展强 镇。 真州镇新城镇新集镇马集镇大仪镇陈集镇刘集镇月塘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8.3 34.3 27.4 22.3 31.5 18.0 25.5 15.9 规模企业数(个)14328371829252718 规模工业产值(亿元)71.924.235.8483223.134.28.9 工商税收(万元)510631850812296693597535308915210711 纳税十强企业数(个)31310020 注:纳税十强企业指2012年度各镇工业企业 2012年各镇部分指标完成情况表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真州镇:形成了以化纤无纺、综合服务、房产家居等为主导 产业的发展格局,先后被国家工信部等部门评为中国产业集群经 济示范镇、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和中国非织造布与化纤 名镇。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3亿元,工业总产值125亿元 ,工商税收51063万元;全镇规模企业数143家,占全市规模企业 的29.7%,全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71.9亿元,规模工业开票25.8亿 元,分别占全市乡镇工业(不含青山,下同)的25.9%、35.2%; 在年度各镇工业企业纳税前十强中,拥有江苏大康实业、仪征港 仪供水、仪征康隆包装3家企业。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新城镇: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物流、房地产以花 卉、苗木、蔬菜等高效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2012年,完成 地区生产总值34.3亿元,工业总产值97亿元,工商税收18508万元 ;全镇规模企业数28家,全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5.8亿元,规模 工业开票4.9亿元;在年度各镇工业企业纳税前十强中,拥有江苏 荣能集团仪征新城混凝土有限公司1家企业。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新集镇:形成了以电子产品、房地产、船舶配套企业等为主 导的产业发展格局。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36亿元,工业 总产值50.6亿元,工商税收12296万元;全镇规模企业数37家,全 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24.2亿元,规模工业开票19.6亿元,分别占 全市乡镇工业的8.7%、26.8%;在年度各镇工业企业纳税前十强中 ,拥有扬州金陵钢结构工程、江阳砼制品、辉安船舶防腐工程有 限公司3家企业。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马集镇: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力电气、钢材、物流等为主 的产业发展格局。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3亿元,工业总 产值99.5亿元,工商税收6935万元;全镇规模企业数18家,全年 完成规模工业产值48亿元,规模工业开票3.7亿元;在年度各镇工 业企业纳税前十强中,拥有仪征恒达钢结构1家企业。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大仪镇:形成了以电力电气、机械制造、毛绒玩具、商贸等 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48亿元,工 业总产值90.8亿元,工商税收9753万元;全镇规模企业数29家, 全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4.2亿元,规模工业开票5.1亿元;无纳税 前十强企业。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陈集镇:形成了以电子电器、特色手工艺、农副产品生产加 工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亿元, 工业总产值49.4亿元,工商税收5308万元;全镇规模企业数25家 ,全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23亿元,规模工业开票3.4亿元;无纳税 前十强企业。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刘集镇: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汽车纤维、休闲旅游等为主的 产业发展格局。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5亿元,工业总产 值98亿元,工商税收9152万元;全镇规模企业数27家,全年完成 规模工业产值32亿元,规模工业开票11.8亿元,增长7.9%,增幅 位列全市第一;在年度各镇工业企业纳税前十强中,拥有扬州天 富龙汽车内饰纤维和仪征威英化纤2家企业。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月塘镇:形成了以生态旅游、养老休闲、高效农业、农产品 加工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91亿 元,工业总产值51.6亿元,工商税收10711万元。从数据也可以看 出月塘的产业结构,在工业产值相对叫小的情况下,却实现了较 多的工商税收。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一)历史回顾:仪征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 1986年4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 ,仪征撤县建市,区域面积916平方 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1.76平方公 里,辖内有23个乡镇; 19861999年,仪征区域范围 无明显变化,相对稳定; 2000年4月,仪征政区调整幅度 最大,调整后乡镇由23个缩减至11 个; 2008年6月,朴席镇划归扬州开 发区代管,区域面积由901平方公里 减至857平方公里; 2011年4月将原谢集乡和月塘乡 合并组建月塘镇。目前全市共有9个 镇,建成区面积38平方公里。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1、产业大发展必将带动城镇建设大提速。 “九五”期间,工业产值年均增幅为2.5%,城镇化率30.5%,新增建成区面积 3.64平方公里; “十五”期间,工业产值年均增幅为18%,城镇化率41.5%,新增建成区面积 11.66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间,工业产值年均增幅为28%,城镇化率48.2%,新增建成区面 积8.5平方公里。 名称单位 “八五”末 (1995年) “九五”末 (2000年) “十五”末 (2005年) “十一五”末 (2010年) 工业产值 亿元 119.4135.2309.241045 三产比例 12.6:71.5:15.99.6:65:25.47.6:65.2:27.25.4:60.5:34.1 城镇化率 % 23.230.541.548.2 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14.217.8429.538 仪征主要时期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主要指标表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2、城镇空间结构在发展中逐步完善提升。 仪征主要规划期城镇目标定位 名称“九五”规划“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 总体目标 以一城两镇为城市中心 ,由南向北梯度推进生产 力合理布局,推进沿江地 区、中后山区发展 构建市区中心镇一 般乡镇层次分明、布局 合理的空间结构 做强城市中心区,培育 中心镇,形成合理的城 镇群体层次结构 围绕打造滨江、生态、北部 三大板块,形成以中心城区 为核心、重点镇区为支撑、 新型农村社区为纽带的城镇 化体系 城区定位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青山 、十二圩、新城镇融入城 市建成区 以真州镇为中心,青山 、新城两镇为两翼的中 等城市骨架 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 市中心区辐射带动功能 ,提高城市承载力 重点建设滨江新城,改造老 城区,真州、新城、马集积 极融入主城区,青山、新集 作为主城区功能补充 集镇定位 积极发展沿江“一城两镇” ,发展小城镇 择优培育发展中心镇, 发展3个重点中心镇 扶持中心镇发展,将大 仪镇建设成为仪征北部 的区域中心 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 商贸强镇、生态名镇,加强 大仪、月塘两个扬州重点中 心镇和新集、刘集等特色镇 建设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3、客观分析产业与城镇发展中存在问题。 一是带动能力不强。首先, 产业带动能力偏弱,目前仪征经 济总量仍然偏小,百亿乡镇尚未 突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 业辐射效应和人财物集聚效应不 够。 其次,城镇空间偏心结构 较为明显。城区偏于市域南侧, 对整个市域的带动不够,与北部 镇联系较弱;集镇小而散,带动 乡村发展的功能较弱。 化工 园 枣林湾 汽车园 主城区 经济开 发区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3、客观分析产业与城镇发展中存在问题。 二是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 济发展水平。近年来,仪征户 籍人口总量稳定在56万左右, 外来人口适度增加。城市化水 平增长速度较慢(2006年至 2010年,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 0.66%,而全省同期年均增长 1.27%),城镇人口集聚能力 相对较低。 人均gdp与城市化率关系 人均gdp(美元)城市化标准值(%) 10021.7 20029.7 30034.4 40037.7 50040.3 80045.8 100048.3 200056.3 300061.0 400064.3 500066.9 800072.4 800084.9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3、客观分析产业与城镇发展中存在问题。 三是城镇综合功能不够健全。一方面,主城区对工业园区的服务配套 不够。仪征的工业园区偏离主城区较远,生活半径较大,因此在交通、 医疗、娱乐等方面,主城区对工业园区服务套不够到位,存在企业留不 住人、社会管理压力大等难题;另一方面,城市中心主导功能仍以居住 、商贸等传统业态为主,为工业提供保障支撑的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 业发展缓慢;此外,由于集镇特色产业、支柱企业规模偏小,集镇发展 水平偏低,综合功能较为单一。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3、客观分析产业与城镇发展中存在问题。 四是瓶颈制约仍然较多。道 路方面,具体而言,开发区与 主城区连接仅靠沿江高等级公 路,东西方面的骨干道路偏少 ;滨江新城与老城区连接依靠 解放路和真州路,前进路、扬 子路等成断头路。交通方面, 需要合理配置公交路线,增加 公交班次,延长运营时间。比 如,专设通枣林湾旅游公交, 增加开发区公交班次和延长运 营时间。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二)课题论证:仪征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可行 性分析 1、内外宏观政策为我们实现目标创造机遇。 一是“十二五”我们面临较好发展环境。 中国仍是国际 产业转移的重 要地区,我市 应密切关注外 资企业市场, 及时承接产业 转移。 重大项目后劲增强。过去几年 ,我们先后建设投产了一批如 上海大众整车、华电仪征燃机 热电联产、大众联合、依利安 达、中电电气、耀皮玻璃等项 目,目前,我市共在建1亿元 美元、10亿元重大项目20个。 这些大体量项目将会逐步释放 能量,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进程全面推进,在 扬州推进“一体两翼 ”城市发展战略和宁 镇扬推进“同城化” 区域发展战略背景 下,区位优势更加 凸显。 国家释放了一系列政策信 号,如实施石化、造船、 轻纺等九个重点行业生产 力布局调整规划以化解产 能过剩;实施高端装备、 医疗器械、新材料等重大 专项以强化创新驱动;支 持研发设计、软件服务、 电子商务以及扩大“营改 增”试点范围加快现代服 务业发展等多项促进转型 、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国际 环境 国内 环境 区域 环境 仪征 自身 发展环 境分析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发展环境比较优越 区 位 优 势 更 加 凸 显 仪征是宁镇扬三市间的节点城市,已 被纳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 带”、南京“都市圈”和扬州城市“一体 两翼”战略布局。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仪征交通便捷,宁连高速、京沪高速分列左 右,s333省道纵贯南北,宁通高速、宁启铁 路、沿江高等级公路横穿东西,鲁宁和甬沪 宁输油管道直达江岸,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在 仪交割,仪征已成为集水路、公路、铁路、 输油管路、输气管路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区域 性交通枢纽城市。 京沪高速公路 西北绕城公路 扬天路 南京-海安快速通道 宁通公路 沿江公路 城际快速轨道交通 宁启铁路 淮扬铁路 扬泰机场 扬州港仪征港 江都港 公路:形成“二纵三横”公路主骨 架。在扬州至江都城区外围形成 “日”字型高等级公路环,规划建 设五峰山扬州至镇江第二通道, 预留仪征潘家河桥(隧)位 宁启铁路为国家级干线,规划 远期建设淮扬铁路,可考虑建设 经扬州-镇江过江第二通道(五 峰山桥位)向南接沪宁铁路,沟 通陇海铁路、宁启铁路和沪宁铁路 对外交通规划 重点开发扬州港,整合市域长江港 口资源,在江都三江营、仪征泗源 沟分别设立扬州港作业区,纳入扬 州港统一规划; 根据省域城镇规划和南京都市圈 规划,规划宁扬城际轻轨,可接 南京浦口,与南京市轨道接轨。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二是国家的城镇化政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城镇化发展战略,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全国 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专门谈到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强调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 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并表示本届政府 下决心要再改造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 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尤为重要的是,新型 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 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二是国家的城镇化政策。 发改委规划:城镇化将拉动40万亿投资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三是宁镇扬同城化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空间融合初具雏形。贯彻落实扬州优化生产力布局的一系列重大决 策,借力扬州、加快发展。2003年,与扬州采取“市县联动”的开发模 式,在我市共同规划建设59.97平方公里的扬州化学工业园,打造专业 化石化产业基地。2005年,呼应扬州沿江开发战略,在城市东部沿江 地区,启动仪征经济开发区新区建设,重点发展船舶制造和新兴产业 。园区规划面积41.4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2007 年,规划建设68平方公里的枣林湾生态园,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生态 休闲、旅游观光等产业,加上137平方公里的月塘镇,整个生态板块 成为扬州城市的生态功能区和旅游功能区。2008年,根据扬州统一部 署,我市朴席镇划归扬州市经济开发区代管,调整区域面积约48平方 公里,有效扩大了扬州经济开发区开发空间。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三是宁镇扬同城化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产业融合优势突出。多年来我市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大力发展汽车 及零部件、石油化工、船舶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新光源、新能源、 新材料、现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与扬州的产业结构契合度高、互 补性强,已成为扬州重要的工业基地,重大项目的集聚区。此外,随 着扬州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力度不断加大,我 市新集、大仪、陈集、刘集等镇接受扬州市区及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 ,近五年约有140家来自扬州的企业落户我市东北部镇。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三是宁镇扬同城化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基础融合纵深推进。强化对外融合,坚持资源共享,不断提升交通 、水利、电力、环保设施建设水平。在扬州与南京两个化工园之间建 成了27公里烯烃管线。目前仪征连接扬州主要路网有宁通高速、宁启 铁路、沿江高等级公路等,随着蒋王收费站取消,333省道、文昌路 西延等工程的实施推进,仪征与扬州的联系将更加密切。水利工程方 面,2008年我市开工建设区域供水工程,对新集、刘集等紧邻扬州的 镇,加强与扬州自来水公司的沟通、协调与合作,由他们负责工程的 管道铺设和供水。电力设施方面,扬州市重大电力基础设施工程 500千伏扬州西输变电工程,线路经过我市新集、马集、大仪等镇, 目前项目已建成投运。环保设施方面,我市规划建设大型垃圾中转站 ,添置垃圾压缩、运输装备,将生活垃圾统一运送至邗江区杨庙镇焚 烧处理。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三是宁镇扬同城化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公共服务逐步渗透。加强我市企业、院校、医院等机构同扬州高校 、医院的合作,与扬州大学等高校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意向。我市人民 医院先后成为扬大医学院教学医院、苏北医院对口协作帮扶医院,并 在网上实现重大疾病异地专家共同会诊;仪征第二人民医院与扬州五 台山医院在精神病防治上实现信息共享、治疗联动。加强公共交通服 务,增加仪征至扬州的客运班次,每天发车50班次、往返客流量3300 人次左右。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2、仪征发展基础为我们实现目标提供平台。 2012年,仪征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按1982年汇率计算),根 据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判断, 仪征正处于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工业化的加速阶段。 时期人均gdp(1982年美元汇率)经济发展阶段 1364728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27281456 初级阶段 工业化阶段 314562912 中级阶段 429125460 高级阶段 554608736 初级阶段 发达经济阶段 6 873613104高级阶段 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对应模型 ( h钱纳里)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2、仪征发展基础为我们实现目标提供平台。 仪征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按照产值结构标准的工业化水 平阶段划分,下一阶段仪征将呈现出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 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经济集约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 提高等基本特征。 城市经济所处阶 段 主要指标(产值结构) 工业化初级阶段一产比重大于10% 工业化加速阶段一产比重小于10%、二产比重大于三产比重 工业化成熟阶段一产比重小于5%、二产比重与三产比重大致相当 后工业化阶段一产比重进一步下降、三产比重超过二产比重并 达到70%以上 以产值结构为标准的工业化水平阶段划分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3、产业集聚发展为我们实现目标提供支撑。 目前,仪征已形成汽车、石化、船 舶三大优势产业,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 新兴产业,形成了现代农业、新型工业 、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随着上海大众整车、华电热电联产等 一批重大项目的投产,以及在建的20个1 亿美元、10亿元级重大项目,预计到 2015年全部工业产值达4000亿元。工业 经济总量的提升,将有力带动生产性服 务业发展,也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4、发达地区经验为我们实现目标提供依据。 2003年,昆山、张家港、江阴的工业产值在1000亿元左右,到2007年达到或 接近4000亿元,期间,建成区面积昆山新增36.2平方公里、张家港新增22.5平方 公里、江阴新增2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昆山新增54万人、张家港新增10.8万人 、江阴新增12.3万人,城市化率昆山提升12.5个百分点、张家港6.5个百分点、江 阴6.8个百分点。从苏南的昆山、张家港、江阴等发达地区发展轨迹看,工业经济 从1000亿元向4000亿元跨越的阶段,也是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期,这为我们实现上 述目标提供了依据、增添了信心。 20032007年发达城市产业与城建指标变化情况 名称 2003年2007年 工业 产 值 建成区 面积 常住人 口 城市化 率 服务业 占比 工业产 值 建成区 面积 常住 人口 城市化 率 服务业 占比 昆山 1067.235.8104.252.5%30.0%4030.772.0158.265%32.8% 张家港 1100.935.0105.056.5%34.5%3600.057.5115.863%35.0% 江阴 1355.048.6167.745.2%35.7%3724.468.8180.052%35.5%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三)发展路径选择 “五个一体化” 1、规划一体化。实行空间、土地、产业、生态、主体 功能区“五规合一”,将城乡规划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实现 规划从传统的城乡割裂、局域分离、单一平面规划向城乡协同、 局域联动、立体多元规划转变。重点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 理布局发展空间和资源要素,统筹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人口分 布、城镇特色、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内部路网、基础设施建设 、村庄布局等;编制城乡一体发展规划,加速推进城乡区域协调 发展,城乡产业发展体系、规划建设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 服务体;做好各项规划有效衔接,健全强化规划引导和约束功能 。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三)发展路径选择 “五个一体化” 2、产业发展一体化。把产业作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 “引擎”,强化城乡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新型工业发展 带动一三产业发展,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以现代 服务业发展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大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发展生产 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加大惠 农投入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 态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三)发展路径选择 “五个一体化” 3、资源配置一体化。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 合,大力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投融资机 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 立现代金融体系,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流 转集中和合理利用机制,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和土地市场竞争机制 ,探索集体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益 ,提升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价值,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保障 发展、保护资源、保持生态的和谐统一;建立健全城乡人力资源 开发和配置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城乡自主择业、全民 创业的就业服务保障格局。 二、从产业与城市互动的角度看 第二: 仪征 产城 融合 现状 思路 (三)发展路径选择 “五个一体化” 4、基础设施一体化。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现城乡空 间互动的基础支撑和关键要素,坚持城市设施建设与农村设施建 设并重、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设施建设并重、产业设施建设与生 态设施建设并重,强化城乡空间联系,提高城乡公用服务设施的 共享度,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设施落差”。重点加 快以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用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