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doc_第1页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 论文关键词:塞尔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其弟子塞尔将此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完善,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本文对塞尔的这一当今国内外最前沿的学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j. l. 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i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 )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 k. searle)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 。一、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这一概念是塞尔在奥斯汀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提出的。他首先注意到间接言语行为,提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塞尔认为,当一个施事行为间接地通过另外一个言语行为表达时,间接言语行为就发生了。我们知道,句子的形式与功能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中,人们只要稍加观察便可发现语言具有间接性。也就是说,为了讲求礼貌,在想让对方做某事时,人们常常不直接使用命令式,而往往通过间接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转弯抹角”地说出自己的意图,这种现象即为语言的间接性。在间接言语行为一文中,塞尔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是指说者说出一个既意指他所说的,又意指更多的话。通过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塞尔分析t“话语意义”( utterance meaning)和“句子字面意义”( sentence literal meaning)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他指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听者特别要注意发现说话者的话语意义,因为话语意义是随着语境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塞尔认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首先要了解“字面用意”(literal force),然后从“字面用意”再推断出其间接用意,即句子间接表达的“言外之力”。例如: can you pass me the book? 这个句子如果按其字面意义去理解,那么它是“询问”听话人是否具有递书的能力。然而,这并非该话语的施为用意,此话语实际_l是用以表达“请求”这一言语行为的典型结构。换句话说,上述例句所表达的就是间接言语行为,即通过一个言语行为(“询问”)来间接地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请求”),这就是语言使用中语言的问接性现象。塞尔认为,这样的句子往往具有两种语力:字面之力和言外之力。表达说话人真正意图的施事行为叫做“首要施事行为”( 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 ),把说话人为实施首要施事行为所实施的另一种施事行为叫做“次要施事行为”( 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 );次要施事行为和话语的字面语力相吻合,首要施事行为的间接语力则是通过字面语力推导出来的。(齐品,2004:109)针对这一点,塞尔通过下面这一组对话来解释间接言语行为: student x: lets go to the movie tonight, student y: 1 have to study for an exam. 由卜可知,x的话语是一个建议,而y的回答就其字面意义来说只是个陈述。然而,根据塞尔的十步推理,在这个特定语境,y的回答就表明了对x的建议进行“拒绝”这一真正意图。也就是说,y的答语的首要施为行为“拒绝”是通过实旅“陈述”这一次要施为行为得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鹅个表达和意义的机制包括双方的背景信息、言语行为理论和某些会话原则。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解释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义和说话人的施为用意的关系问题,揭示了语句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着多元关系。 然而,塞尔的理论很快遭到了其他某些学者的抨击,其中包括两位著名的关联理论者;sperber和w ilson。他们声称间接言语行为要么不在研究之列,要么取而代之。其观点是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这种理论并没有为日常交际作出任何贡献,所以没有存在的必要。诚然,塞尔的间接行为理论有时会从经验主义出发,从而忽略了对于具有动态性质的交际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解释。但是,塞尔的这一理论却能把一些表面看来没有任何关联,甚至是前后矛盾的话语解释得清晰明了,他还进一步证明了这些不连贯的话语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