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英语论文英语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doc_第1页
学术英语论文英语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doc_第2页
学术英语论文英语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doc_第3页
学术英语论文英语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语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 英语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赵华威(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要从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入手,着重分析两者在英语书面语和口语中的不同体现。提出书面语不但强调连贯,同样重视衔接,衔接是否紧密可以看做评价一段书面语语篇质量高低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口语的灵活性和非正式性使意义表达更重于语言形式,口语形式更重视意义的连贯而非形式上的衔接。 关键词衔接;连贯;口语与书面语;语篇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0)06-0090-04 衔接和连贯是语言研究领域两个十分常见的概念。长久以来,很多语言研究者一直致力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究竟在组织句子和语篇的时候,两者哪个更重要?如何合理解释那些没有衔接却语义连贯的语言现象?当然,对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衔接与连贯对于语篇解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语篇既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那么,在书面语和口语中,衔接和连贯分别有着怎样的体现呢?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讲,书面文本更需要衔接和连贯的合理运用;相对而言,口语则更重视连贯,因为很多时候,在日常会话过程中,连贯的恰当运用可以满足人们交际过程中语义和语用双方面的需要。 一、衔接与连贯 针对衔接和连贯很多学者提出不同的见解。 yule认为:构成语篇所需要的结构要素与构成句子所需要的结构要素并不完全相同。语篇构成要素或那些能够使语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手段被称作衔接。衔接表示语篇中不同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和词汇关系,即不同句子或句子中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而同样是上下文之间高度衔接的语篇,那些将有意义与无意义语篇区别开来的因素则是连贯。因此,连贯的关键在语言使用者本身而不在于语言本身,正是语言使用者去理解他们自己的所听和所说。 thompson则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这样定义衔接:衔接是一种语言运用,它使语言使用者辨别语篇的经验连贯和人际连贯;而连贯则存在于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它是一种心理现象,不像衔接那样可以很容易地在语篇中找出表示连贯的语言形式。 二、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对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不同学者同样提出不同的观点。halliday和hason3认为,虽然衔接十分重要,但是仅有衔接不足以使语篇保持连贯。“单就创建语篇而言,衔接仅仅是一种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4”他们提出衔接可能创建语篇,但也可能造成创建语篇失败,当然,没有衔接就一定不可能创建语篇。 以下面这段英语语篇为例,我们可以看出衔接在英语语篇中的重要性。 my father once bought a lincoln convertible. hedid it by saving every penny he could. that carwould be worth a fortune onwadays. however, hesold it to help pay for my college education. sometimes i think idrather have the convertible. 显然,在这段短文里,作者使用很多人称代词作为衔接手段,这也是我们通常使用的衔接方法。通过衔接使得指称同一人或物的指称语(通过照应语)能够很好地保持一致,例如: father-he-he-he; my-my-i;lincoln-it。另外,还有词汇衔接,例如:lincolnconvertible-that car-the convertible。有些词汇衔接是由许多具有共同意义成分的单词构成,例如,与“钱”相关的: bought-saving-penny-worth a fortune-sold-pay;与“时间”有关的:once-nowadays-sometimes。还有一个衔接词“然而”(however),通过该衔接词表现之后发生的事件与先前的情况的关系。文中的前四句话都使用了过去时形式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最后一句话使用现在时形式。因此,通过不同的时态就很好地把两种不同的时间背景连接在一起。 分析语篇中的衔接手段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是如何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做出合理的结构安排。而且,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还是评判一篇文章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然而,不同的语言之间的语篇衔接习惯不同,这也许就是我们在翻译文本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widdowson5则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即便没有句法和形式上的衔接,我们依然可以创建语义连贯的文本和语篇。也就是说,在创建文本和语篇的过程中,衔接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enkvist的观点和widdowson相似,他也认为衔接并不能够保证语篇的连贯。 通过对衔接与连贯的分析,再根据英语语篇的特点,我们可以将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总结如下三个方面: (一)高度衔接的语篇可能没有意义 上面一段英语语篇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说明衔接在语篇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衔接手段本身并不是使读者理解所读内容意义的必要条件。 一篇文章要做到高度衔接,也许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可以在文中使用大量的衔接词。但是,这并不意味这篇文章一定有意义。来看下面这段文字,里面有几组衔接词,如:lincoln-the car, red-thatcolor, her-she, letters-a letter等等。 my father bought a lincoln convertible. the cardriven by the police was red. that color doesnt suither. she consists of three letters. however, a letterisnt as fast as a telephone call. 从这个例子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我们解读普通文本时,“相关”并不是单纯指那些简单的词与词之间的关联。同样是上下文高度衔接的文本,如何将有意义的文本与没有意义的文本区别开来?这时,就需要考虑另一个因素,即连贯。 (二)没有连贯的语篇一定没有意义如果语篇没有连贯,那么它一定没有意义。我们来看下面这段英语文本:leon has twenty - threeclasses per week. leon lives in china. they are highschool students.我们说这段文本不但没有衔接,更重要的是缺乏连贯,主要因为:一、没有衔接:在第一句和第二句中,“twenty - three classes”和“lives inchina”没有任何关系和关联;第二句和第三句中,主语不同,因此,我们没有办法知道第三句中they指的究竟是谁。二、缺乏连贯:我们不知道leon的身份究竟是老师还是学生,也不知道他是否是中国人,更没有办法仅仅通过这段文字获悉“他们(they)”究竟是谁。通常,在没有给出明确的所指情况下,语篇中不应该出现第三人称代词形式。如果语篇既无衔接,也无连贯,那么显然读者或听者根本无法判断一段文字所言为何。就像上面这段文字,除了一系列单词和句子的简单罗列之外,毫无意义。 (三)没有衔接的语篇可以有意义 前文已经明确提出,连贯的关键在人而不在于语言本身。正是人自己来理解他们的所读所听。下面,让我们看这样一段对话:carol: are you coming to the party tonight?lara: ive got an exam tomorrow. 从表面上看,lara的回答与carol的问题毫无关联,即我们所说的缺乏衔接。lara没有回答“去”或者“不去”,然而,carol却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即她不去或她可能去不了。人们试着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他们对这个世界本质的体验保持一致。实际上,人们解读语篇的能力仅仅是人类认知世界和体验世界所具有的能力中的一小部分。人们总是试图使文本符合实际生活中某些情形或体验。如果长时间按照这种习惯解读文本,确实会找到一种方法将一些看似毫无联系的成分结合到一起形成连贯的语篇解读。在进行这项工作的同时,必须要做一项填补文本“空白”的工作,自己创造一些文本中根本不存在的单词和句子以使整个文本形成有意义的关联。这种方法不仅用于解读一些看似“奇怪难懂”的文章,在所有的语篇中都可以运用到它。显然,在这段对话中并没有什么衔接成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读者或听者对该对话的正常理解。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依靠语篇中的连贯获悉该段文字的意义所在。由此可见,没有衔接的语篇同样可以有意义。 三、衔接与连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不同体现通过前文的论述,或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观点,既然没有衔接的连贯语篇同样可以是有意义的语篇,那么衔接在英语文本中是否就是可有可无的成分呢?必须明确一点,我们上面的论述并不是否定衔接在语篇中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口语和书面语虽然都是表达意义的手段,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异却表现在很多方面。相比口语,书面语在句法和文体方面更正式,也就是说,很多非正式的、俗语化的、非标准的语言时常出现在口语形式中。本文论述的重点,即衔接与连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区别表现的也十分明显。由于两种形式都可以出现在日常会话、语篇文本中,所以,衔接和连贯在两者中都体现重要作用。根据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特点及衔接和连贯的不同作用,可以看出:书面语即强调连贯,也注重衔接;相对而言,口语对衔接的要求并不明显,更重视前后语言的连贯。 (一)书面语中的衔接与连贯 程晓堂6进行过这样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英语专业大四学生作文的分析,将这些作文按从句关系的误用进行分类,得出的结论是:导致学生写作行文不连贯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有效地组织从句关系并且没有恰当地利用逻辑关联词。一篇出色的作文需要高度衔接,高度衔接可以使行文流畅,逻辑思路清晰,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根据功能语法中的主题结构概念,学生作文中的衔接和连贯问题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掌握功能语法中的主题结构概念。主题的清晰合理组织和处理是语篇衔接和连贯的保证之一。因此,很多作文衔接和连贯的缺乏正是由于没有有效地组织和利用主题结构。我们已经提到过,衔接是一种语篇现象,而连贯则是心理现象。连贯与意义及语言功能密切相关,而衔接则与语言形式及语言和句子的外在表现密切相关。因此,在书面语中,衔接和连贯同等重要。 让我们看下面这段文字: little boy blue, come blow your horn!the sheeps in the meadow, the cows in thecorn. where is the boy that looks after the sheep?hes under the haycock, fast asleep. will you go wake him? no, not i !for if i do, he will be sure to cry. 这是一段组织结构严谨而合理的语篇,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段优美而出色的英语书面语形式。之所以说它结构严谨,语言组织合理,正是因其高度的衔接。行文中,he-him-he分别指代前文的“the boy that looks after the sheep”,这即是衔接的合理表现。同样,衔接还表现在no not i和if ido,第三行中单词sheep即是对第二行中的sheep的对应,corn与meadow,wake与sleep,这些都是衔接的表现。 (二)口语中的衔接与连贯 前文已经提到,很多非正式的、俗语化的、非标准的语言时常出现在口语形式中。那么,衔接与连贯在口语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让我们看这样一个对话:“is jenny coming to the party?”“yes, she is.”在这段简洁的对话中,衔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词jenny与she,另一个是is coming和is。如果你前往伦敦,导游可能会这样说:we would give you theaddress of a good hotel there.其中,london和there也是语篇衔接的明显体现。上述情况在日常会话中经常发生。然而很多时候,口语对话中的衔接体现的并不明显,甚至有时候没有衔接,说话人许多真实意图并没有包含在他的语言中。下面这段摘自widdowson5的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her: thats the telephonehim: im in the bathher: o.k. 在这个语篇片段中没有任何衔接词,那么这两个人是怎样做到彼此理解的呢?这里,最好对这种类型的对话进行一下转换,因为类似这样的简单对话经过转换后能够更好地被理解。利用言语行为理论将这段对话重新表述如下:她对他提出一个行为请求。 他陈述不能够回复该请求的原因。 她实施该行为。让我们再回到前文提及的一段对话:carol: are you coming to the party tonight?lara: ive got an exam tomorrow. 我们已经说过,这段对话虽然没有衔接,但是仍然有意义,那么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定lara的回答与对话内容是“相关的”、“提供信息的”。假设lara的回答的确提供了相关的信息,carol会以如下方式进行理解,“明天参加考试”意味着“今晚要学习”,“今晚要学习”也就等于否定了“参加今晚的聚会”。因此lara的回答不是一个对今晚活动安排的简单说明,而是包含一个与今晚的活动安排相关的隐含意义(额外表达的意思)。显然,如果要明白lara回答中的隐含意义,所有会话参与者必须同时具备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如:考试,学习,聚会)。在进行话语分析的过程中,利用背景知识解读我们的所见所闻非常重要。 (三)书面语和口语中衔接和连贯差异的原因为什么衔接与连贯会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表现这样的差异呢?原因并不复杂,通常,口语表达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意义,即达到交际目的即可,说话者更重视语言意义而非语言形式,所以通常采用非正式语言。相反,书面语则强调句法和语义的正确甚至优美,因此,书面语通常采用正式文体和语言。正是因为口语和书面语的这种区别,它们组织句子和语言的方式相应产生变化。 总之,自从halliday和hasan3首次提出衔接的概念以来,很多学者一直致力于对语篇衔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提出很多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语篇成分间的衔接可以使读者或听者更好地理解语篇意义,很多时候,没有衔接的语篇只能算做是语言片段甚至失去意义。 衔接使语篇前后一致,意义表述更准确生动。在衔接的基础上保持语篇前后连贯更是语言使用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连贯的语篇一定是没有意义的语篇。前后连贯是语篇意义所在的关键。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衔接和连贯有着不同的表现,虽然同样重要,但由于语言形式的差异,书面语不但强调连贯,同样重视衔接的使用,衔接是否紧密可以看做是评价一段书面语文本质量高低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口语的灵活性和非正式性使意义表达更重于语言形式,因此,口语形式更重视意义的连贯而非形式上的衔接。 参考文献 yule, g. the study of languag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2. thompson ge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