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的精神痕迹 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的精神痕迹 徐肖楠 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学的最后遗迹文学风格与生活风格具有一致性,1990年代前后文学风格的变化与生活风格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1990年代前后不同的中国文学风格有对应于不同年代生活风格的一致性,还有对应于历史过程的一致性。这种文学风格与生活风格的相互缠绕,使人们相信文学记忆不仅在文学中,更在现实中。 1990年代的文学是一个重要的记忆焦点,它胶着了中国现代文学过程中的各种可能与风格,也产生了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内容与方向,成为一个前后交错重叠的变幻影像。20世纪初开始确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主题、形式,从1990年代起发生重大变化,此前的文学风格被逐渐淡化以至遮蔽,此后的文学风格开始向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相反的方向转移,其中主要的倾向是从非宏大化、非崇高化到弱化精神性和审美性,而这一切文学演变的发生,都与生活风格的急转直下相关。 中国当代文学1990年代前后不同的记忆,由其所在年代的生活风格形成了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不同的精神风格。文学记忆是精神痕迹,也是文学风格是生活风格,是某种生活风格的发现和体验,也是具体文学风格的表现和创造。1990年代前后的不同生活决定了不同的文学记忆,从1950年代起,大约每十年是一个阶段性年代,每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特殊文学记忆,生活风格不一样,文学风格也不一样,所留下的精神痕迹也不一样。 1990年代后的中国文学似乎包含了饱满的对未来的暗示,人们更愿意去忽视其中的隐晦混乱;而1990年代前的中国文学似乎是单调无趣的,容易被看作一个与今天没有多少关系的、逝去的遥远记忆。 但实际上,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极有代表性,一方面,它们具有非同寻常的、不可重复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它们是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最后的精神遗迹,这最终体现了那一阶段的生活是有明确主题方向的、绝无仅有的历史片断,这样的判断是对比于1990年代以后文学的模糊的主题方向而进行关注的。 从前一方面说,1990年代前的中国文学交织密集着多种生活意识、文学意识和政治意识,除了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西方文学、苏联文学的影响,还有革命情绪、国家情结、政治理想的影响,它们恰好可以说明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理想与欲望杂居的中国现代生活和文学的过渡性地带,这阶段文学是中国意识和世界意识、国家意识和个人意识共同生活的记忆。 从后一方面说,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国家生活和革命意识成为文学的主导精神和写作立场,这使这段文学成为最后的国家与革命笼罩下的日常生活文学表现,也成为最后的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引导下的个人生活回忆,而这种回忆再也不会在历史中重现。 这样的记忆1990年代后在很大程度上被淡漠、忘却甚至压制和敌视,但真实的情景也许是这些生活和文学风格中的某些品质不该被涂抹在一片灰暗中。 这样的记忆的起点是1950年代,那是颂歌年代,生活与文学都具有明快热烈的风格,对共产党、毛泽东、新中国的赞颂之情占据了生活与文学的重要位置。那时的生活与文学都充满了对从未有过的新生活的喜悦之情,祥和蓬勃的民间生活情景出现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与主题中;喜庆气氛与欢乐情调为以后的生活主题和文学主题的沧桑变化开辟了一个毫不隐晦的开端,而现实的幸福与理想的憧憬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方向;单纯的人物、民间的生活、日常的情趣、普通的事物与时代的巨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文学单纯而明朗的风格。 1950年代末期,随着生活主题和风格的严峻变化,这种单纯而明朗的文学风格也开始变得严整朴素。1960年代转化为新风尚年代,这个年代的生活与文学共同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相互一致的社会主义新生活尺度与框架,描写社会主义的破旧立新树立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是文学的主要内容,这种内容包含着生活现实中对内阶级斗争和对外自力更生的双重主题;这使1960年代的文学风格严谨规整,有明确而一致的现实秩序和写作秩序,共同遵守着严格的制度化美学趣味,人物、情节、结构、语言都严格围绕相似或者相近的主题而形成;而主题基调大多是严峻的,大致排除了有力度的浪漫和幻想,革命浪漫主义只能在革命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形成,这进一步形成了写作立场严正、生存态度朴素、美学趣味单一、文体语言规整的写实风格。 1960年代的严正文学风格成为1970年代的样板文学风格的转折期。1970年代是仪式化年代,生活与文学都变成了仪式,以不同样式确立的同一本质的样板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简单一致的生活模式也是文学模式,生活与文学都按照唯一的精神样板去实施。在同一个样板和框架内完成同一仪式只有有限差别,这种差别的具体性已经基本排除了日常生活的丰盈和生活权利的弹性,也排除了理想生活高于现实生活的可能。没有了理想与现实的差别,文学也相应没有了超越现实的理想表现; 生活没有了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文学也就变得可以用一种现成固定的样板来设定和规范。这样的作品缺乏具体的生活趣味和美学差别,共同显示了在同一样板下的简单朴拙、抽象刻板,文学不但形成的是同一程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同一生活主题的精神仪式,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人们语言和行为的形式,它变成公认的日常习惯,并且含有重大革命意义,文学是这种仪式的具体集中表现。 1970年代不断复制的仪式化生活使文学也不断复制生活,理想主义激情被完全压制在现实中,于是理想生活被抽象为现成概念,同时又变得面目不清,到1980年代,生活中被压抑的精神追求与生活希望开始爆发出来,使1980年代成为激情化年代:一方面,仍然保持着崇高向往与理想主义,但对历史的宏大追求改变了方向;另一方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社会目标把物质和精神同时从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1970年代的仪式化生活所压抑的自由激情瞬间爆发出来,人们重新激发了对宏大生活和乌托邦国家的热情,在放弃仪式化生活的同时,生活的丰富性和细致性悄然呈现,在去除偶像崇拜的同时,解放了人的本质和主体,在对美好与富裕共同肯定的同时,确立了人的世俗生活权利,由此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学精神和生活精神的巨变。文学被宏大理想所提升,产生了激情的向往、突出的主题、明晰的视点、昂扬的情调和思考的活力,这其实完全与当时的生活风格相对应。 在精神的黄昏和欲望的早晨中迷茫1950年代至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记忆就是那种典型的、不可重复的历史记忆,因为那种革命理想、国家生活与个人在一起的独特时光再也不会重返,文学与宏大历史和日常生活同时交错,就把文学变成了类似上海的石库门那样能分割出七十二间房却在同一建筑内的情景。这段文学不仅是当年他们的生活,也是今天我们的生活;不但是过去,也是未来,它们所提供的记忆空间已经不可磨灭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今天人们对那些年代文学的印象像对那些年代的生活印象一样:简朴贫困,却没有改变的希望和空间,但这种缺乏欲望的生活风格也孕育了质朴单纯的文学风格。当新时代像潘多拉的匣子一样打开时,过多涌来的生活可能性让很多人认为:终于回归到了人的本质性生活。 但是,似乎只有今天才可能意识到:我们在拥有今天更多的本质性生活时,也失去了1990年代前那一部分的本质性生活:欲望的解放和自由的模仿可能以牺牲生命的灵魂感觉为代价,还可能牺牲掉文学的单纯、朴素、平静,还可能牺牲掉与贫富无间、欲望淡泊相关的激情和理想主义。 这里包含着一个更深入的话题:1990年代前文学能够包含不同的生活记忆和风格性特点,是因为那些年代的文学都具有某种精神立场,而且几乎毫无欲望立场,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虽然这些精神立场因年代而各有不同,但总体上是在某种精神引导下确立了一些相应的主题和形式。 由此可以发现,1990年代前后中国文学的重要差异在于精神方向与精神立场的差异。文学对某个时代生活风格的记忆,也就是文学风格确立的过程,而精神立场是生活风格和文学风格的核心。文学风格也就是一个时代生活的精神风格,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生活风格和文学风格,因为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精神感受和精神经验,这种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一致所包含的精神立场,标志出不同年代的文学记忆的精神差异,也标志出文学的价值和意义。3 到2009年,1990年代前那些年代的生活与文学据有精神立场的努力不再出现,没有精神立场就难以建立精神方向。生活及文学的精神方向渐渐退场时,未来的幸福及眼前的精神方向就再也无法在文学中浓烈充沛地展示出来,这可能是199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的致命缺陷。没有方向,就没有记忆,没有方向的生活和文学,无法让记忆产生精神光芒,也难以在记忆中产生生活与文学的希望。 1980年代的黄昏和1990年代的早晨送给中国的是欲望化年代的开始。1990年代在解放人的权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鼓舞了人的欲望和利己主义,在不断推动的个人幸福倾向的影响下,1990年代文学开始颠覆1980年代的宏大意识和乌托邦诉求,并以回到人的本来生活和本来权利为由,倡导平庸化、欲望化,媚俗成为合法的、主流的文学趣味,这些趣味被从审美上冠以不同命名,但其共同根基在于躲避崇高、躲避理想主义、躲避精神立场,进而抑制普遍的价值判断,文学趋向于不追问正邪善恶美丑,以围绕成功和占有而发生的事件为主要描述内容,并将其广泛推行于文学和生活中。 对欲望的早已垂涎三尺、久已觊觎在心,使文学对欲望格外垂青、热切复制。平庸化、个人化、日常化、身体、偶像等写作倾向事实上都以个人欲望为核心动机(最终的结果常常是作家个人的成功远胜于作品的价值),它们都成为欲望化文学风格的不同标志。对利己主义生活的普遍肯定以及对奢华生活深入骨髓的艳羡,使现实意识和文学人物都热衷于现实获取而宁肯卑琐渺小,普遍的欲望放纵在反对质朴与鄙弃穷困的同时,颠覆了1980年代的崇高、激情和理想主义。 但仅依赖这种颠覆而获得支撑,就可能仅仅是一种颠覆行为,破而不立难以以这种颠覆而立起自身的主题意义和形式特质,比如“个人化写作”这样的命名就不一定能给具体作品直接赋予美学价值,在缺乏独立主题与形式的共同审美空间时,命名本身不一定能让作品具有主题和形式的独立生命力。1990年代文学的美学趣味、修辞手段今天已捉襟见肘,见出缺乏持久性美学品质,时过境迁、过眼烟云成为1990年代大多作品的共同命运。 1990年代开始的占有欲望与利己主义的自由延伸和发展,直接控制了2000年代的文学风格,并且,这种风格以假面舞会的形式魅惑人心,其中混杂着各种时尚的技术和文化因素,因此,2000年代的文学风格是一种混乱迷茫的风格。 2000年代是迷失的年代,生活价值模糊,文学价值也模糊,生活和文学都失去了方向。欲望放纵、利己主义、个人幸福、自我表现的相互混杂,使文学与生活同时模糊了价值判断,也模糊了文学与生活的界限,生活与文学同时开始失去相对确定的精神方向,技术社会的兴起更加推波助澜,使文学迅速失去传统意义上的价值和界限。 2000年代各种写作对生活的平面化复制以及文学写作相互的复制,表明文学已失去1980年代深入生活提问的意识和能力,文学的经典价值被轻薄以至轻蔑、审美情趣被随意调笑以至玩弄,写作日益失去清晰的方向和独立的形式,任何写作都可能、也可以被承认是文学作品,它们甚至可以改写或者取代文学中的经典意义,广泛流动的、没有界限的自由写作冲击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传统写作和主流意识,也影响了新的文学思考和文学表现。 问题在于,所有的去文学化写作都要借文学之名来立身,而真正的以及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写作夹杂其中,这样的鱼龙混杂、不辨真伪使人们无所适从,文学愈来愈陷入迷失状态:该让文学去独立创造还是尾随生活?该让文学去审视人们的精神生存还是依附于现实利益?便利生活、虚拟人际、瞬时情感、泛滥欲望、抵制思考等都使生活与文学不需要个性与创造,而只需随波逐流,面目模糊。 生活记忆与文学记忆是一体的,生活风格迷失会带来文学风格迷失,并且文学的迷失会反过来推动生活的迷失。文学记忆不同于其他生活记忆的,是文学记忆具有风格性、是文学记忆的特殊精神方式和美学方式。 1990年代的各种文学写作是写作自由以及个人自由的表现,但这些风格中也混杂了滥施自由和过度自由的生存态度以及写作态度。自由并不等于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更多的人恰恰不愿意受到限制,更喜欢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当生命自由和写作自由迷失的时候,不论个人化还是平庸化,或者身体写作还是底层写作,不论以什么风格命名,都可能迷失在以自由生活为名的任何作品中,而文学记忆由于生活和写作的过度自由,也可能就此迷失,那么,文学记忆的风格怎么能有把握不迷失?鉴别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的幸福追求无论从生活风格还是从文学风格本身出发,如果仔细观察,都会发现,1950年代以来中国生活风格和文学风格的变迁与人们对生活中的幸福追求密切相连,这些生活与文学关切的焦点都是人们是否幸福和怎样幸福。 生活风格和文学风格其实总是与人们对幸福的追求相关,任何时代的生活都在追求一种幸福,不管是天国幸福还是世俗幸福、是身体幸福还是灵魂幸福,历史的过程和方向就是人类追求幸福的过程和方向,这也成为1990年代前后中国文学始终面临的核心主题和区别。 19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变化虽然眼花缭乱,但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幸福,大量作品都围绕着人们对幸福的感受而发生,各种不同写作的区别常常在于怎么去看幸福和描写幸福。这些年的文学风格与生活风格相连,而生活风格与人们对幸福的追求相连,从1990年代起,很多的文学记忆都与如何获得个人幸福有关,从城市到乡村的文学记忆大都看到追求幸福的叙述踪迹:有小资的、有底层的;有主流的、有平民的;有身体的、有头脑的。 在1990年代后,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生活风格和精神感受都似乎越来越远离我们,似乎它们可以被从今天的生活中推出去而作为一个观察目标来看待,这可能出于1990年代前的幸福观与1990年代后不一致。现在文学对生活的感受往往集中在时尚的幸福追求上,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相一致,幸福实际上是这些年生活与文学的一个核心主题,并且深入到了文学风格中,怎么看幸福常常和怎么写幸福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利水电工程考试期间的查漏补缺试题及答案
- 水利水电工程行业动态追踪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市政工程试题及答案概览
- 关于中央经济政策的中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
- 真理主题班会课件
-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试题及答案
- 加强日常消毒和环境卫生工作计划
- 爱情测试题及答案
- 美术教育观念的革新与反思计划
- 行政管理经济法试题及答案的深入探讨
- 临床尿动力学检查实施演示文稿
- 新旧物业公司交接管理流程
- YS/T 394-2007钽精矿
- GB/T 17193-1997电气安装用超重荷型刚性钢导管
- ETF融资融券的应用策略课件
- 东芝空调用户使用手册
- 全国卷高考标准语文答题卡作文纸3栏800字版
- DB32T 4284-2022 居民住宅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
- 放射性物品道路运输申请表样表
- 110kV变电站高压试验报告完整版
- TSG Z7001-2004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