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思索.doc_第1页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思索.doc_第2页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思索.doc_第3页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思索.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维是课堂高效的总开关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思索 “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才生灵光。”只有在“激荡”中才能真正形成高效的课堂,走出真正的教学之路,而这里的“激荡”便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我总觉得课堂具有“流水”的特征:有形,却又永无定形;永不停歇,又常动常新。所以我认为:教学的特点是“活”,教学的本质是“流动”师生、生生情感的流动,更是思维的流动。一堂好课、高效的课,应是教师、学生、师生、生生思维的脉动。这种“动”有时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昂和壮阔,有时又是“泉眼无声惜细流”的静谧和细腻,无论热闹还是安静,哪怕是鸦雀无声,但人们“于无声处”也能听到思维“拔节抽穗”的声音,感受到课堂和学生的虎虎生气,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谓之“高效”。1、课前教师的准确定位是保证。第一,教师思想认识的准确定位。高效课堂可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但有人只重视了“知识”而忽视了更重要的“生命”;高效课堂的特点有“三动”,即身动、心动、神动,有“三量”,即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但有人只重视了信息量、训练量,而忽视了其根本点是思维量,错误地将其理解为“课堂容量大”就是“高效”,没有在思想上给“高效课堂” 准确地定位。曾听过一堂选修课,授课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可谓不充分,编制的导学案不可谓不丰富细致,从知识的积累到高考题选用,再到拓展训练,还有提升训练等等,密密麻麻三四张大讲义。于是为了完成这堂课的内容,教师将幻灯片一个劲地点起,很多知识我们听课的老师都没看清楚便一闪而过,更不用说学生,连蜻蜓点水都算不上;训练题都是让学生在下面做,然后“刷拉”一下给出答案,学生做完没有?做得怎样?一概不关心。就这样一项项地赶过去,最后有一道联系实际的题,题目出得很好,与本课内容结合紧密,又有现实意义,我认为这次终于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了,应该是一个“出彩”的地方。谁知授课教师也许是觉得时间紧迫,没容学生回答,又“刷拉”一下给出了答案,并让学生齐读。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授课教师如释重负,面带微笑地长出了一口气,也许内心正暗自庆幸:“时间正好!内容刚好处理完!”而我则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教室。在这堂课上,教师眼中只有教案和时间,根本没有学生,他只是想着怎么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而没有考虑怎样像一个牧者,把学生引到知识的青草地,呼吸清新的空气,探寻知识的奥秘,感受智慧的伟大。第二,课堂目标及流程的准确定位。“高效课堂”之“高效”不是以教师教得如何为衡量标准,而是取决于学生学到什么,学得如何。即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培养方面受益愈大,则课堂教学的效率愈高,质量愈好。课堂目标及流程的设计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努力使学生肯学、想学、学会、会学和立志学”这一指导思想。在学校举行的“高效课堂展示月”活动中,许多教师都精心编制了“导学案”,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目标,引导学生做好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但许多教师的“导学案”一味地将课内学习转向课外,将课内练习转移到课外,追求所谓知识学习的高效,以致于在我看到的课堂中,有些所谓的高效课堂直接演变成了课外做题、课内对答案,或者课外准备、课内交流。这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吗!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们是这样评论的:(1)很多方面我们自己预习,看了就好,明白了就好,却偏偏要把课本上的原话再照抄到“学案”上,我们想不写,可是却还要做,还要检查。还有小组评价活动,也是纯粹的浪费时间。(2)“学案”要设计的简单一点,基础知识还不懂就先做高考题,提升速度过快了。 (3)课堂更应是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尽量延伸、拓展知识的。尽量不要把课下就能做好的东西搬到课堂上。(4)希望老师将“学案”内容简化,能书上标注的东西就避免抄录,需要对课本知识做的补充也一并印到“学案”上,便于在书上整理,也可以适当设置探究与思考题,课下思考,课下总结。不发“学案”的科目,可以简单地列下提纲和重点问题,这样有助于理顺思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系统化。所以,“学案”的编制要注重时效性,不能成为教材、教辅的替代物,不能把“学案”简单地定位成练习册,要注重思维含量,任何好的“学案”不仅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实践。2、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解疑是关键。第一,创设“有疑”课堂。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大哲学家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清朝学者陈宪章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便有思维,我们的课堂不应是灌输或木偶般的牵动,而应是点燃,点燃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找出疑问,并探寻解决疑难的途径,发现规律,总结特征,进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一切的源头在“疑”。第二、重视生命个体,摒弃虚浮、华丽的“假思维”课堂。课堂改革以来,特别是拥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后,学校出现了一些“皇帝的新衣”般虚浮、华丽的“假思维”课堂。许多教师经不起多媒体的诱惑,“拿起技术的利器,砍向教育的内涵”。我常常想,我们并非排斥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只凭借粉笔、黑板和教材,释放自己多年职业生涯所累积的非凡的人生底蕴和知识底蕴,在课堂中演绎出精彩的教育故事,那一定是一种唯美主义的原生态课堂。卢梭告诉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高贵的存在。”没有对生命思维意识的觉醒,仅仅是眼花缭乱、走马观花的技术层面上的更新换代,是一种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虚浮、华丽的“假思维”课堂,是应该被我们摒弃的。教师是否重视生命个体,能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的体现,而且还是课堂是否高效的前提。要想实现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我曾听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教师开始讲课后,在黑板上列出了几道训练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后,进行分析解答。而有一个女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答案,这时的老师不是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地提升,而是大声地斥责:“你的嘴怎么就这么贱?你再说就把你的嘴缝上!”试想,这样的教师会受学生欢迎吗?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急于想表现自己的学生,这是好现象,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因势利导,抓住机会引导他们注意自己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而不是斥责,更不是棒喝!课堂展示要有实效性,应为解决疑难而展示,不是单纯地演给别人看的。总之,思维是高效课堂的总开关,而教师则是打开这一开关的实施者。教师只有从思想上正确理解、准确定位,才能重视生命个体,创设“有疑”课堂,从行动上抓住思维这一主线,提纲挈领地设计和实施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