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心理自助手册.doc_第1页
地震心理自助手册.doc_第2页
地震心理自助手册.doc_第3页
地震心理自助手册.doc_第4页
地震心理自助手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面对地震,正确的心态和行动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北京、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等近半个中国有震感。发生地震后,四川地震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很快传遍了全国各地,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已抵达都江堰灾区。 没有丝毫征兆,天灾瞬间降临。应急预案迅速启动,救援工作紧张开展,国家在行动,政府在应对,社会在关爱。人们注意到,地震发生几小时后,中国地震局由地震专家、救援队组成的工作组已赶赴汶川,一支180人的救援队已经集结;四川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都军区空军直升机已赶赴汶川灾区;云南、西藏等周边省份已派出地震专家赴四川支援如此快速反应,让人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决心,看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这种决心和感情,必将增强灾区人民万众一心、共渡难关的信心,动员起更多力量支援灾区人民。自然灾害在所难免,但是我们面对灾害的态度往往是可以决定结果的。天灾考验着政府责任,也考验着国民意志。面对灾难,我们应该拥有这样的心态。 面对灾难,我们需要坚持一份冷静。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灾难降临,抗灾救灾就是当前最“大任”,唯有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冷静思考,冷静决策,看官方报道,听政府指挥,不轻信谣传,不乱其“心志”,相信党,相信政府,才能正确抗灾,才能赢得胜利。怨天尤人、痛哭流涕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心慌气乱,左右摇摆只会雪上加霜,关键的解决措施是如何勇于面对灾难,勇于接受不幸的现实,不幸的事件人人都可能会遇到,既然我们遇到了我们就应该把它当作一种人生的考验,正确地评估目前的状况,思考我们现在能做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 面对灾难,我们需要拥有一份坚强。从来国难兴邦。在现代化道路上,我们所遇到的每一次天灾人祸,都是一次次学习的机会,一次次心与心的凝聚。它是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走向成熟的磨难,在灾难中,我们再次学习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天下。在灾难面前,任何生命个体都显得的孤立和脆弱,每个人都会难免心生恐惧。但只有精神不夸,意志不灭,苦难也将变成财富。一部人类的成长史,不正是一部人类与灾难相较量的奋斗史吗?代价沉重,但我们依然需要坚强。美国女诗人、批评家洛威尔jr说:灾难就像刀子,握住刀柄就可以为我们服务,拿住刀刃则会割破手。面对灾难,我们应有握住刀柄的勇气!那些历经岁月流逝而沉淀下的无数次感动,也正是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呈现出来的坚韧与刚强吗? 面对灾难,我们需要坚定一种信念。在严重的地震灾害面前,我们应该相信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强决心;应该树立起一种不屈不挠、奋起自救的自强不息精神!灾区人民,全国人民和你在一起,那么在地震发生时,多从大局着想,多了解地震知识,多学习预防方法,学会自救,救自己就是救大家,多一份社会责任,少分私心杂念。那么地震过后,又是一版晴朗的天,又是一处和谐美好的家园。经历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雪灾”、“手足口病”的中国政府已经形成了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和经验,相信我们的政府会很快处理好四川地震的灾后工作。我们和没有发生地震之前一样有安全感,我们会用平常的心态来处理日常的生活,我们会给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总而言之,因为我们的安全感来自国家成熟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全国人民的关心。严重的自然灾害对我们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锻炼。我们无法控制地震,但我们能够应对地震。在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有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身先士卒,有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再大的灾害我们都有信心有能力去战胜,再大的困难我们都有办法有力量去克服,并最终取得抗击这场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的最后胜利!面对灾难,我们需要撒播一份关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一次灾难面前,我们都会看到那些忙碌而伟大的身影。他们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团结互助、同舟共济,高扬人道主义精神,以最朴素的情感和最无私的行动投入到抗灾救援行动中,用爱心铸就起一条充满亲情之爱、友情之爱、军民之爱、无私之爱的血肉长城。一条信息,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点捐赠,无不体现着我们爱的关怀。有爱就有希望,有爱就有信心,我们需要撒播一份关爱。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此刻,地震就是一面镜子,请亮出你的心态!面对地震等突发事件 专家教你消解心理恐慌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重庆普遍有震感,不少人心存焦虑和恐慌。对此,南京脑科医院副院长、心理专家张宁教授提醒广大市民,要理性看待地震等突发性事件,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危机。张宁分析,昨天遭受震感的人,可能会产生两种心理:一是抱怨,地震了,为何事先没预报;二是恐慌,担心在下楼或乘电梯时发生意外,尤其对高层建筑避险心有余悸。“这都是正常心理。因为不确定性和应急性,是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重要特征。心理医生关注的是,公众在恐慌后,如何调整心态,增强预防理性”。 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面对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突发事件,抱怨愤怒无济于事,也于事无补。这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理性的反应,就能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伤亡和损失。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否则,凶多吉少。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可见,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自救行为或逃离现场,常能获救,或避免死亡,临场该如何去做呢?一是保持理智和清醒。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同的人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心理素质较好者,也会感到紧张害怕,但大脑清醒,肌肉有力,反应敏捷,行动有力;心理素质不好者,如平素胆小怕事者,见灾难临头会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不知赶快逃离,最终遭致危险。尽管每一个人面对恐慌、灾难、死亡等危险,都会感到担心、害怕,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心理表现的应有之义。但是,除了这些“应有之义”之外,人们更应该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害怕不是办法,担心无济于事,既来之,则安之,坦然面对,设法解决,这才是成熟心理的凸显。人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方式,既与个性特征有关,也与训练有关,平素加强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应付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进行这种训练,是非常有益的。但至今为止,人们对此方面的训练还重视不够。二是正确判断,果断决策。事故发生后可先进行几秒钟的思考,对危险的来源、性质和正确应对方式迅速做出正确判断。例如在火场,若毫无目地的随人群乱跑,往往可能会是死路一条,正确方法应是匍匐前进,找准方位。实践证明,火灾死亡中,窒息死亡远远超过烧伤死亡。因此,匍匐前进,从地面得到氧气供应,则有希望争取生命的时间,逃离现场。在地震或火灾发生时,切忌乱跑乱跳,以免造成伤亡。三是坚持忍痛自救。汽车相撞,飞机失事,乘客可能已受伤,血管在流血,此时一面要迅速止住出血,一面则要忍痛从汽车或飞机里爬出来,争分夺秒,跑离现场100米至200米以外。总之,要活命就要忍受眼下最大的痛苦,自救行为要一直进行到获救为止。四是随时保持强烈的求生欲望。心理上高度生存期望,常能使人耐受巨大的伤痛和及其困难的处境,使人奇迹般地存活下来。要坚信自己能自救或获救,动员全身的巨大储备能力,有效应付当前的困境,等待生命的转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学会如何疏导恐慌情绪。面对突发事件,感到心理压力大时,应当与亲朋好友多沟通,让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大胆说出你的恐慌。这时最好选择电话、上网等方式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来减轻内心的不安。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害怕、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体验,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切不可以烟酒来排遣压力,更不可有发怒等不良情绪出现。同时,启动科学的心理调节措施,进行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活动,如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收拾家务等等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小事情,转移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的睡眠。家里有老人或者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表现:易怒、兴奋、不安、絮叨,甚至联想到以前的一些负性事件等。这时,家人要尽量理解,最好能够在一起,以增强相互的依赖和安全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情绪反应,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信任,从而充满自豪与信心,以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几率,用自己的信心去鼓励和激发亲人。(整理自:新闻网)八招教你震后自我情绪调整 避免、减少或调整压力源:比如少接触道听途说,或刺激的讯息。 降低紧张度:和有耐性、安全的亲友谈话,或找心理专业人员协助。 太过紧张、担心或失眠时,可在医生建议下用抗焦虑剂或助眠药来协助,这只是暂时使用,但可有较快安定的效果。 做紧急处理的预备:逃生袋、电池、饮水、逃生路线等,多一点准备可让自己多一份安心。 近期少安排些事务给自己,一次处理一件事情。 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朋友、亲戚、邻居、同事或心理辅导团体的成员保持联系,和他们谈谈感受。 规律运动,规律饮食(尤其青菜、水果),规律作息,照顾好身体。注意这段时间免疫力容易变差,小心感冒。 学习放松技巧,如听音乐、打坐、瑜珈、太极拳或肌肉放松技巧(可请心理专业人员教导)。 灾难中我们怎样帮助自己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速的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我们要:1、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2、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3、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我们不要:1、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一同分担悲痛;2、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3、不要阻止亲友对伤痛的诉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4、不要勉强自己和他人去遗忘痛苦,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我们怎样寻求和获得专业的心理帮助1、进一步的信息可以登录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网址/,上面有专业心理创伤和灾难心理干预专家的名单。如果超过1个月仍然很难从地震灾难中走出来,请考虑就近与有关专家取得联系并寻求帮助。2、请您随身携带这份资料,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反复阅读并尽量按照我们建议的去做,这会帮助您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来。3、我校心理健康与成才服务中心有一名专职心理咨询师,二十三名兼职心理咨询师,我们一直在身边,若有需要请与我们联系。危机心理干预专家称地震后心理疾病的患者有三种。一是过去患有某种病,治好了,这次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又诱发了旧病;二是年迈体弱,各种生理机能衰退,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由此又致使内分泌失调或某些生理机能更加衰退,诱发了头晕、头疼、心脏病等;三是纯粹因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加上余震不断,产生条件反射,余震一发生便更加恐慌不安,心情烦躁。什么是危机心理干预?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在海啸期间,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为了进行有效的危机心理干预,必须了解人们在危机状态下有哪些心理需要。在海啸期间,人们会更关心个人基本的生存问题,如环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会担心自己及所关心的人(如父母、亲戚、子女、朋友、老师);会表现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行为;想吐露自己对海啸突发事件的内心感受;渴望生活能够尽快安定,恢复到正常状态;希望得到他人情感的理解与支持等。这些心理需要为危机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怎样进行心理危机心理干预?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危机干预工作者一般必须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海啸期间,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范围很广泛,既包括身体有创伤的人,又包括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一线医护人员、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他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