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地景观再生设计.doc_第1页
工业遗产地景观再生设计.doc_第2页
工业遗产地景观再生设计.doc_第3页
工业遗产地景观再生设计.doc_第4页
工业遗产地景观再生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遗产地景观再生设计 班级 环艺 姓名 崔巧云 学号 20100930102摘要随着我国社会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生产力逐步提高,加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不得不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现有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化过程必然导致许多城市中产生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而这些废弃地中有许多因为曾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或体现了当时的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而成为“工业遗产”。因为是“遗产”,所以值得保护和研究。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在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的研究还较为落后。本文是对工业遗产地景观改造的基本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工业景观再生的相关理论,对与工业遗产景观改造中运用的“生态”、“艺术”和“历史”思想发展进行归纳和梳理,指出要将这三者紧密联系起来,需要运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进行把握。并引入“公众参与”的机制,以使设计师能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能更合理地解决改造中的各种问题。然后对国内外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在理清上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遗产景观改造的具体方法,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进行初步构建:宏观层次主要是针对工业遗产地的场地规划和场地内的生态恢复两个方面;微观层次主要是针对旧工业建(构)筑物的改造、地表痕迹的处理方式、废弃设施和废弃物的艺术处理方法三个方面。通过这些方法使改造后的工业遗产能延续场地“文脉”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关键词:工业遗产,景观改造,系统生态观,场所精神,可持续发展目录1工业遗产和工业遗产景观的概述 1.1 工业遗产景观的概念1.1.1 工业遗产的概念1.1.2 景观的概念 1.2 工业遗产景观的定义 2 工业遗产景观再生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产业考古学”2.1.2 生态规划 2.1.3 艺术景观 2.1.4 解构主义 3 工业遗产再生的案例回顾3.1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遗产再生实例的历史回顾3.1.1 比乌特绍蒙特公园(parc des buttes chaumont)3.1.2西雅图煤气厂公园(gas work park of seattle)3.1.3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part de la villette)3.1.4 北杜伊斯堡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3.1.5 美国丹佛市城北公园(northside park, denver)3.2 我国工业遗产再生实例发展概况3.2.1广东中山市岐江公园3.2.2 建国中路 8 号桥4工业遗产地内景观元素的改造方法4.1 旧工业建(构)筑物的改扩建利用4.1.1 旧建(构)筑物的分类及其功能利用模式4.1.2 旧工业建(构)筑物的改造方法4.3 废弃设施和废弃物的艺术处理方法4.4 场所精神的再生4.4.1 场所文脉的延续对过去价值的认同4.4.2 场所的更新对当代价值的认同4.4.3 场所的活力4.5 小结1 工业遗产景观的概念1.1.1 工业遗产的概念2003 年 7 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convers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简写:ticcih)在俄罗斯下塔吉尔召开会议,通过了下塔吉尔宪章,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审议后,提交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unesco)正式批准。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的定义为:工业文化遗存,具有历史、科技、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包括厂房,机器,车间,磨坊,工厂,矿井和加工提炼的场地、仓库,能源生产、传输和使用场所,交通和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住宅、宗教崇拜或教育等社会活动场所。工业遗产具有多重意义,它的社会价值在于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的技术和科学价值体现在制造、工程、构筑方面;它的美学价值则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上予以体现。这些价值通过他的结构组成、机械装备留存在工业景观和文献记载中,也留在人类的记忆和习俗中。1.1.2 景观的概念“景观”(landscape)一词原义指“风景”,首先是地理学上的一个 a 名词,并在描绘自然景色的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在西方,早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就被用来描述耶路撒冷的绮丽景色。它的含义等同于汉语中的“风景”、“景色”或“景致”,属于视觉美学范畴的概念。具有观赏、审美价值的景物,这中美包括艺术审美价值、观赏休闲价值。景观概念的最初提出始于 19 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其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前苏联景观学区域学派代表人物 ha宋采夫在 1947 年全苏第二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关于景观问题的报告中,给了景观一个新的、更为确切的定义: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一限区一组成,后者一在景观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结合。之后,又有许多地理学家在相当多的著作中对景观学说进行阐述。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被定义为:“具有结构和功能整体性的生态学单位,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有相似形式重复出现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区域”。事物总会不断地发生改变,不同时代的景观会跟随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材料使用的改变而赋予了景观新的内容和含义。1.1.3 工业遗产景观的定义根据工业遗产以及景观的概念,作者认为工业遗产景观即是由设计师对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赋予新的功能、内容、含义所改造成的特色景观,是跟时代、社会发展有紧密联系的。2 工业遗产景观再生的相关理论基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各种新的科学技术为景观设计的设计理念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现代艺术等相关学科也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审美标准,同时大量工业遗产的改造亦为工业遗产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实践机会。目前,世界遗产名录上不仅有教堂等古老建筑,工业文明遗迹也愈发为人关注。而在中国由于自身国情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大多是考古遗址、宗教神庙等,工业遗产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工业遗产改造领域的研究也起步较晚。而在西方 20 世纪 50 年代发达国家就开始对产业类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进行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工业改造及景观再生的设计建立了侧重点不同的理论体系。2.1.1 “产业考古学”1955 年,英国伯明翰大学 m.里克斯(michael rix)发表的名为“产业考古学”的文章,呼吁各界应即刻保存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与纪念物。该文以“考古”的角度,强调产业空间即将面临的湮灭威胁与保存价值,引起英国学术界与民间的讨论,随之而来的相关调查纪录、价值研究、保存方式也促使英国政府制定调查纪录计划与相关保存政策。与之类似的理念是英国的肯尼思鲍威尔著旧建筑改建和重建所提及的古旧建筑的更新和再利用问题,他充分肯定了古旧建筑再利用的必要性及价值,并预言这必将为建筑业开拓出新的领域。书中所阐明的理念既不是复原也不是保护古旧建筑,而是要改建古旧建筑。利用科学而非传统的方法赋予古旧建筑以新的生命。随之 1964 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威尼斯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简称威尼斯宪章。从此,世界各国都陆续开始关注建筑遗产的保护问题。19 世纪 70 年代,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把一部分的城市工业区定位历史遗产,1973年,通过产业考古学会成立;在世界最早的铁桥所在地铁桥谷博物馆举行第一届产业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其后成立了专门的国际产业遗产保护组织(ticcih ),并设立了专门的产业考古奖。2.1.2 生态规划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了综合性生态规划思想,开创了景观生态设计的科学时代。在景观设计中,提倡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倡导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及场地自我维持,对生态的追求己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美国学者 aber 和 jordan(1985)提出了“恢复生态学”,1935 年美国人 leppoldo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的一块废弃矿地上种植高杆草,使人们认识到把受损的废弃矿地恢复到原来的草原、森林在理论和技术上是可能的。如今,这块废弃地己发展成为具有美学和生态学意义的植物园。进入后工业时代的西方国家,随着城市工业区的迁移,产生了大量工业废弃地,这些废弃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市容市貌,对于这些地区,运用“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作为理论基础进行再生设计是非常好的生态方式。1975 年,欧洲议会通过了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明确了历史保护的意义和责任,为振兴衰退中的欧洲历史城市和保护文物估计,又发起了“欧洲建筑遗产年”的活动。1976 年德国采取行动,对联邦建设法作了修订和补充。同时,德国的环境保护也日益受到重视,自然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等维护城市环境和公共利益的法律纷纷出台。1973 年生效的巴伐利亚文物保护法(bayerischedenkmalschutzgesetz)在保护城市形态方面起了创新作用。1986 年德国颁布了新的建设法典(baugesetzbuch 1986)。在法典中,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足够的重视。2.1.3 艺术景观19 世纪 80 年代许多城市对工业类建筑和遗址作为是城市的“产业景观”(industrial landscape),大部分发达国家开始整理收集和整理产业资料。自人们开始对工业遗产进行关注和改造时,艺术无时无刻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工业遗产再生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景观设计师家汤姆林逊就曾经认为二十世纪的景观设计始于艺术。20 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达达主义以否定作为核心,它扰乱和破坏了艺术的传统美学原则。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达达主义则是强调凡能表现艺术家思想的材料、环境、行为皆可使用;并且主张对生活环境的以外现象或状况,与人们的直接反应作批判的分析。在其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城市工业废弃地上废弃的工业建筑及设备、荒芜的土地,成为了景观设计师设计的材料、对象,经过更新再利用后,艺术地再现了其历史、美学和实用价值。20 世纪 60 年代产生的极简主义影响了不少景观设计师,追求抽象、简化、几何秩序的景观形式。如美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他为美国加州的密克康纳尔基金会(mcconnell foundation)所作的环境设计就是利用极简主义进行生态环境修复的彼得沃克的设计保持了其一贯风格,在构图上强调几何秩序,采用钢、玻璃等工业材料。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 latz, 1939-)在其作品中,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所设计的“金属广场”借鉴了极简主义的设计手法。原工厂中生铁铸造区遗留下的49 块大型铁板,整齐排列在广场的中央,以其严谨的秩序感、简洁重复的表现形式再现了场地的工业特色,将工业遗迹成功地利用转化为工业景观的一部分,与周边的废弃的工业设施和谐地融为一体。 图 2.1 金属广场中金属板之间的缝隙图片来源:网络下载20 世纪 60 年代出现的大地艺术同样对工业废弃地的再生设计提供更多的出路,大地艺术注重运用自然材料元素,工业废弃地则成为了大地艺术家的设计场所,其中的代表作品就是 1970 年大地艺术家史密斯设计的“螺旋型防波堤(spiral jetty)”,以大地艺术风格的景观设计手段净化大盐湖遭石油污染的水面。2.1.4 解构主义20 世纪 80 年代的解构主 图2.2 大地艺术:螺旋型防波堤义思潮同样对一些建筑师(如: 资料来源: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的更新设计埃森曼(eisenman)和屈米(tschumi))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的中心思想是旧肌体代表的一切并不应成为新生命的统治核心。新旧肌体不存在有谁统治谁的等级关系,它们应是平等的,互为内含的,新与旧都只是一个完整新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理论认识大大拓展了我们对新生命的认同。在老建筑再利用中最能体现这种解构理念与手法的就是屈米设计的弗雷斯诺国立当代艺术学校。该学校位于里尔郊区的一个工业化城镇,这里是 20 世纪 20 年代发展为工厂的娱乐修休闲中心,建有舞厅、酒吧、咖啡馆和影剧院,在经历了长久的地区经济衰退后,这个建筑群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关闭了。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学校 1987年决定将这片废弃的建筑群作为学校的基地,并在 1991 年举办了设计竞赛。屈米提出的保留并改建现存建筑并将它们统一在一个大屋顶下的方案赢得了设计竞赛。3 工业遗产再生的案例回顾3.1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遗产再生实例的历史回顾西方各发达国家在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在工业遗产的再生设计上都进入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而作为刚刚步入后工业时代的中国来说,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正确如何处理我国的工业遗产,并为寻找最适合的再生设计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对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遗产再生设计的经典案例的综合叙述。3.1.1 比乌特绍蒙特公园(parc des buttes chaumont)19 世纪 60 年代,法国设计师阿尔方德( j.c.alphand )在位于巴黎郊区的石灰石采石场上设计了比乌特绍蒙特公园(parc des buttes chaumont),公园原来是采石场,后来作为垃圾场,场地被铁路分割的四分五裂,在整个重建过程当中设计师很好地保留和利用原有地形,并以其利用原有的废弃材料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手段,在设计师阿尔方德通过保留遗址上的部分采石场,运用设计加以强化,并运用混凝土材料模仿自然地貌和岩洞中的钟乳石,在园区内大量种植 图3.1 比乌特绍蒙特公园植物,使园区达到人工与自然 资料来源: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的更新设计的完美统一,公园于 1967 年建成,成为了造园史上的经典案例。 图 3.2 公园中的休闲散步道 图 3.3 模仿钟乳石图片来源:网络下载3.1.2西雅图煤气厂公园(gas work park of seattle)20 世纪 60 年代的各种环境保护运动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也开始反思工业时代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开始研究对遭到破坏的环境的补救办法。理查德哈格(richard haag,1923 年)负责设计改造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就是在这个思潮中产生的。1970 年哈格被委托把西雅图煤气厂改造成新的公园。1956 年天然气取代煤气后,工厂停产,整个大型的精炼塔、厂房废弃,场地周边常年的垃圾对方和肥料排放,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和污染地。面对污染如此严重的地方,通过对场地的深入调查,哈格打破常规地选择保留历史记忆而不是抹去它,对于污染严重的地方他采取换表层土、掺入淤泥草屑等有机质以降解土壤中剩余的石油等污染物。对于高大的分解塔则选择保留成为公园的形象特征;一些管道设备被刷上鲜艳的颜色成为游戏设施,由于土质的关系,公园中基本上是草地,凹凸不平的缓坡上,散步道随意地向远处延伸。本着“自然形态”的精神,园中的植物也采取最自然的方式,叶枯叶荣、万物轮回。石油分解塔的高大轮廓与缓缓起伏的土丘形成的强烈对比,吸引众多游人来到最高点,欣赏公园全景和远处城市的天际线。这一切都使人感到这片场地己被修复完好,得到了新生。1981 年美国风景师联合会对哈格的出色设计和杰出贡献颁发了最高设计奖。这正如他曾讲到的那样:“一个城市的文化遗迹或历史景观,往往是城市的个性与灵魂所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11。而现在这个项目得到了空前的好评,并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休闲去处之一,开创了对工业遗产地再利用的合理保护思想。图 3.4 处理后的效果图 图3.5 西雅图煤气厂保留的煤气罐图片来源:网络下载3.1.3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part de la villette)1982 年由屈米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其原址是巴黎的中央菜场、屠宰场、家畜及杂货市场,70年代市场迁走后,这里荒废了多年,法国政府纪念法国大革命 200 周年而举办了国际设计竞赛,将这个地方建成一个多功能的开放性的公园,公园建成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参观。屈米的设计方案非常严谨,方案由点、线、面三层基本要素构成,运用解构的手法作处理,公园内笔直的林荫路和水渠、轴线以及大的尺度体现了法国巴洛克式园林的精神内涵。整个公园在一个严格的方格网的系统控制下,在网的交叉点处设计了红色的特色小建筑和公园内的大量草坪、树丛构成了园林的总体基调,此公园被评论家称为法国后现代主义园林的 图3.6 拉维莱特公园平面图代表作。 图 3.7 公园的长廊和红色 folie 图 3.8 公园中的运河图片来源:后工业景观浅析3.1.4 北杜伊斯堡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北杜伊斯堡公园所在的鲁尔区 60 年代产业衰落倒闭后,面临着环境极度污染和经济严重衰退的双重危机,80 年代更是濒临毁灭。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压力下,当地政府为地区的复兴采取有效措施,采用国际竞赛的方式,邀请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参与改造。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德国开始大规模对工业遗产和工业文化的保护与再利用、废弃工业设施的循环利用,以及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促成了后工业景观设计容纳和集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和理念,将后工业景观实践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鲁尔区的成功更是让后来者争相效仿学习。成为了现代工业遗产景观再生的典范。北杜伊斯堡公园位于鲁尔区杜伊斯堡和奥伯豪森(oberhausen)城市群里,占地200h,历史上是辉煌一时的 a.g.tyssen 钢铁厂,1985 年钢厂关闭,政府决定将它改造成公园。在 1991 年它由景观设计师拉茨设计,在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它是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之一。1994 年公园部分对公众开放,现在部分项目还在继续建设中。拉茨教授很好地利用原来具有一百多年的采矿及钢铁制造的历史使得铁路、公路、高架桥、矿山机械、料石堆场成为其典型景观。他用生态的设计手法来处理这些破碎的土地。拉茨教授设计中的将工厂原有构筑物都很好地保留并赋予了新的使用功能。通过艺术的巧妙手法将纵横交错的铁轨作为大地艺术作品展示在人们面前。对于那些以前用来盛放石灰、焦炭和其它炼钢原料的储料仓,有的被改造成许多美丽的展示花园;有的成了孩子们新的游戏场地;生锈的铁架成为攀援植物的支架形成立体绿化;厚重的混凝土墙成为攀岩爱好者的训练场。公园内标志性的构筑物 5 号高炉,参观者可以爬上顶端俯瞰周围景观,它的前面是矿渣铺成的林荫广场。巨大的储气罐成为最具创新的潜水训练中心。对于铁皮厂房则削掉一半改造成露天舞台,在这里时常可以举办音乐活动。把建筑及工程构筑物改造当作纪念物保留下来,他们成了风景园中的点缀,供人们欣赏。设计还对场地上的工业肥料进行循环利用,设计师将原来已经自然锈蚀的钢板铺设成金属广场;矿渣被用作林荫道的铺设材料;某些厂区内的工业废料成为特殊植物生长的基床;一些污染较轻的土壤被移到储料仓中建造演示花园;甚至那些废弃的红砖也被磨碎成为红色混凝土的骨料。从而在最大限度保留场地的历史信息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拉茨教授用最简单而又生态的方式进行治理当年的污水河道,他并没有填平它或者换水,而是设计老河床的坡度、改善地表渗水,收集周遭雨水进入河道,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让污水慢慢自净。这个过程相当漫长,但他能让人们亲眼看到河流的自净过程。对于那些在工厂废置期间生长出来的植被,拉茨教授并没有完全清理和覆盖它们,他很好地保留这些植被,任其生长,拉茨还让民众尝试洒下不同的植物种子,发现工厂内不同的地段能生长出独特的植物群体,保持了园内植物的生态多样性。在这里植物的大自然的自主生存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9图 3.9料仓地面的小花园资料来源:后工业景观浅析图 3.10 北杜伊斯堡公园平面图资料来源:后工业景观浅析3.1.5 美国丹佛市城北公园(northside park, denver)由 丹 佛 的 温 克 事 务 所 (wenkassociates)设计的,2000 年落成开放的美国丹佛市城北公园,被认为是美国在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之后,又一个重新利用工业废弃地的大胆尝试。它是位于丹佛市以北的格罗拜维里(globeville),坐落在南布莱特河边,占地约 5.6 公顷,于 2001 年夏天对游人开放。这块地原来是一座 20 世纪 30 年代污水处理厂,被废弃了 30 多年,整块地非常破旧,而且被附 图 3.11 丹佛城北公园平面近美国冶炼公司产生的灰尘污染了 资料来源:网络下载土壤,设计师在建设当中把原有厂房拆除当中的混凝土碾碎用作建造公园的填筑材料,这样节省了大笔运输和购买填筑材料的费用。为了节省经济,设计中将原来的构筑物改造成雕塑作品,原场地中的行政大楼由于已经严重毁坏,设计师则将大部分的机构保留下来,将其变成抽象的艺术品,节省了 30%的拆除费。在场地中设计有两个足球场,还有一块雨水收集湿地,在那里种植有培育白杨、柳树、自然草地和芦苇等植物。对于以前被污水污染了的南布莱特河岸则重新修整了堤岸,植上了本地的乡土树种,现已恢复成了一条自然河道。整个公园在经过更新改造之后,已经呈现出了一片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象。图 3.12 拆减而成混凝土柱廊 图 3.13 拆减而成的足球场看台资料来源:网络下载3.2 我国工业遗产再生实例发展概况3.2.1广东中山市岐江公园由俞孔坚教授领衔设计的,获得全美年度荣誉设计最高奖(美国 asla 景观设计师协会 2002 )的歧江公园,是工业遗产景观再生设计的成功案例,得到了各界的认同,并成为了中山市民休闲和旅游的景点。歧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原址为粤中造船厂旧址。总面积 11 公顷,其中水面 3.6 公顷,水面与歧江河相联通。工厂创业时只有 200 多人,最辉煌的时代达到 1500 人。上个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这个厂曾经很红火,那时候,中山人都以能进这个厂当工人为荣,到了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珠江三角洲的公路逐渐发达起来,船作为交通工具也在日益丧失它的重要性,90 年代末,船厂不得不解散。1999 年,中山市政府打算把这个厂改建成一个公园。在这个案例当中,俞孔坚教授选择的是以结构几何的平面布局,而不是延续地方特色的古典岭南园林,作为一个工业遗产,选择以现代结构几何的方式进行处理可以反应出设计师向展示的是工业时代的技术美,也是对工业产业历史的尊重。图3.14 中山岐江公园总体透视图资料来源:网络下载图 3.15 中山岐江公园总平面图资料来源:网络下载公园内的步道大多数为直线交叉布置,这些道路把大部分的景点:入口广场、水池、展览馆、水塔、铁轨等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工业的线条和肌理,而每一处景点都有造船厂时代的元素保留下来,互相穿插,给来访者讲述的不但是产业的历史,还有现代的设计理念保护、利用和更新。在公园内有保留有龙门吊塔、造船厂房的结构、机械设备、水塔、变压器等等这些充满历史记忆的元素,设计者通过对他们的保留和改造并分布在场地内,能勾起曾在此工作的人的回忆,也更好地让旅游者阅读这里的历史。在水景的处理上,设计师通过设计阶梯式栈桥来实现亲水生态湖岸,并通过修筑挡土墙,形成一列梯田式水生和湿生种植台,它们在不同时段内完全或部分被水淹没;在此梯田式种植台上,空挑一系列方格网状临水步行栈桥,它们也随水位的变化而出现高低错落的变化,都能接近水面和各种水生、湿生植物生物;根据水位的变化及水深的清况,选择乡土植物形图 3.16 经过处理的船坞 图 3.17 改造成管理用房的船坞成水生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带,所有植物均为野生乡土植物,同时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使许多野生动物和昆虫也得以栖居、繁衍。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岸生物的丰富化,生物多样性将不断提高,生态、亲人和美学效果将更加显著。图 3.18保留的铁轨和机器装饰成的雕塑小品 图 3.19 由厂房改造成的博物馆资料来源:网络下载3.2.2 建国中路 8 号桥2003 年,成功打造了上海新天地的黄瀚涨租下建国中路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老厂房对其进行改造,建国中路 8-10 号原本是一个法租界时期遗留下来的普通工厂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所在地,占地 11 亩,建筑面积 12000 平方米,由思南路、建国中路与重庆南路环绕而成,处于城市中心地带,交通方便快捷。2004 年中法文化年的上海开幕式正是在位于 8 号桥的 fabrique 酒吧开幕, 8号桥第一次以“创意工厂”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园区的入口是由法国艺术家 hyber 为 2004 中法文化年创作的大型雕塑绿门,整个园区以深灰色为主基调,标志和其他的文字则以红色和其他的鲜艳色彩用现代的方式表达,在灰色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亮丽。进入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灰色的建筑墙面,建筑的外墙材质是由旧房子拆下来的青砖以凹凸相间砌造出来的,在前面上贴上现代、简洁的标志,整个墙面呈现的是一种带有历史韵味的现代感。设计上保留了原有建筑的架构,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溶入新的设计思路。整个厂房原来的柱子和钢结构、那些厚重的砖墙、林立的管道、斑驳的地面被保留了下来,沿街 1 号楼的墙面还增加了不锈钢及反光玻璃贴面,夜晚的时候,整个墙面熠熠生辉,很有现代感。七号楼则使用了立体的金属丝网来传递一种轻快活泼的现代感;二号楼的整个表面呈格状,并镶嵌大小不一的玻璃窗暗示精彩多元的生活方式;在三号楼的墙上,则是木制的条型饰板,显示了设计者的环保理念,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外墙的颜色是灰色的。设计者说, 图 3.20 由仓库改造成工作室“我希望在这个社区中,能抓住人们眼球的是各种 资料来源:网络下载不同的创意作品,而不是我们精致的装修。”最让租户们满意的是园区内众多的共享空间,园区内在设计时留出了很多共享空间,比如会议室、阳光屋顶、小花园等,平时工作的时候可以出来透气,喝杯咖啡,享受上班的时光;而且和不同的人一起,能够发挥创意,互相启发灵感。目前,8 号桥的所有楼层已经出租,众多创意类、艺术类以及时尚类的企业成为了这里的首批租户,其中包括海内外知名的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制作、画廊等等,良好的创意氛围和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成为吸引这些业主的最重要原因。8 号桥”创建一年来,共接待旅游参观人数约 12 万人次,举办各类活动近 100 个,包括 2004 年法国文化节、2005 年 4 月上海时装节、8 月“上海旅游节新闻发布会”。近 50 家中外媒体报道上百次,旅游业收入近 5000 万元,税收数百万元,解决就业人员约 800 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8 号桥”生意做到了数十亿,政府获得了税收与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的双倍效益。作为投资者,靠房租 5 年收回成本,还有 15 年的利润享用期。而汽车零配件厂坐享租金,下岗工人有了稳定收入,形成多方盈利的良好局面9。图3.21休闲茶座 图3.22 仓库间的连接天桥资料来源:网络下载3.3 工业遗产景观再生设计倾向的导出图 4.1 工业遗产景观再生倾向导出图4工业遗产地内景观元素的改造方法工业遗产的景观改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整体地考虑系统内的功能空间的规划和生态的恢复,还需对系统内的各个景观要素,如旧工业建(构)筑物、场地内现存的地表痕迹以及废弃设施和废弃物等进行改造,具体实现对生态、艺术和历史的有机融合,创造符合当代价值的“场所精神”,从而求得人们对场所的认同。4.1 旧工业建(构)筑物的改扩建利用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产业的发展,旧的工业建(构)筑物已无法满足新的功能和形式要求而渐渐地被抛弃甚至被忽视。但是,它们的空间结构、特殊的大跨度形式、建筑物细部中的很多地方仍能使得后人感受到工业化初期的辉煌和成就,以及当时那种纯粹的创造性和细致的设计观念和对现代工业和工程技术的深远影响。其旧建(构)筑物改造是以对工业景观的秉承为基础的,对这些昔日工业文化的具体实物进行处理,是工业遗产景观改造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实践中,按照实际功能要求保存部分旧有的工业建(构)筑物,对其进行适当的改扩建和技术处理,使其成为一种历史的片断和记录载体,并借助原有的空间形成可为新功能所利用的新空间,其形象的保留也会为该区域增添必要的历史感和纪念意义。同时,对这些旧建(构)筑物的改扩建还具有浓厚的生态意义,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79 年美国历史建筑保护国家信托委员会(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preservation)举行的“老建筑保护保护经济效益”(economic benefitsof preservational old building)会议中指出再利用较新建节省 1/31/4的费用。旧建筑再利用还可节约能源消耗。据调查,建造建筑物占全球能耗的 5%,而我国生产建材所用能耗占全部能耗的 25%,拆除再建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几乎不可回收再利用,我国建筑垃圾已经占城市垃圾总量的 30%40%(图 4-1)。因此,对旧建筑物的再利用就是减少了能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对建(构)筑物再利用不仅仅表现在对环境的生态价值,还因其非物质的文化价值而具有某种社会生态意义。4.1.1 旧建(构)筑物的分类及其功能利用模式1)旧建(构)筑物的分类对于这些旧建(构)筑物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分类:从时间上来说,由于这类建筑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毁坏和 1950 年以来城市更新运动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可将其分为:“早期产业类建筑”和“近期产业类建筑”。“早期产业类建筑”是指建于二战结束前的建筑,“近期产业类建筑”是指建于二战结束后的建筑。这两类建筑的历史价值不同,在开发中对其进行的改扩建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前者应更多的注重历史性,而后者则有更高的经济性和更大的改造灵活性。从空间特征上来说,这可大致分为:“大跨型”、“常规型”和“特异形”三类。“大跨型”是具有高大内部空间的建筑,其支撑结构多为巨型钢架、拱、排架等,形成内部无柱的开敞高大空间;“常规型”是空间较前者低,空间开敞宽广,大多为框架结构的多层建筑;“特异型”是一些特殊形态的建(构)筑物,如煤气储藏仓、冷却塔、船坞等,它们一般具有反映特定功能特征的外形。2)旧建(构)筑物的功能利用模式综合国内外已有的旧建(构)筑物的改扩建实例,一般对其再利用的模式可分为:居住建筑模式、办公建筑模式和文化娱乐与商业建筑模式三类(图 4-2)。将旧工业建(构)筑物改造成居住建筑模式在国外已有大量实践,如 woodsbagot 事务所将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的一座三层高的旧羊毛仓库改造成低收入群体的廉租房。而且这也符合目前我国的社会需求,我国现今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正面临弱势群体住房问题,需要大量的安置房和廉租房予以解决。因此,这种改造成廉租房的方式不仅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同时节约了社会资源。除此之外,多元化的社会带来对商品房个性的需求,许多开发商也将某些旧工业建(构)筑物改造成单身公寓、loft、集合住宅等。4.1.2 旧工业建(构)筑物的改造方法1)旧工业建(构)筑物改扩建的可行性评估在对任何旧工业建(构)筑物实行改扩建之前应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以帮助抉择采取改扩建还是新建。首先,对旧建(构)筑物的损坏情况作出估算,具体的是将建筑物分成若干个分项工程,如基础、梁、墙体、楼板、屋面和屋架等,对这些分项工程损坏程度进行评价。再根据各分项工程的造价占总造价的百分数及各分项损坏比例,综合计算该建筑的损坏情况。其次,根据前一步的调查分析得出建筑物损坏程度,参照相应的标准确定建筑物的损坏级别。最后,综合考虑建筑物损坏程度、改造后的维修费用、旧建筑物的再利用潜力和环保的要求进行可行性评估。此外,还应遵循工业遗产的受保护程度和未来的使用功能等情况。2)旧工业建(构)筑物改造的形式设计 维持、恢复建筑原貌:这种方式以维持建筑原有历史风貌为设计原则。在改造中建筑的外部形式受到严格的保护,改造的重点放在建筑内部空间上,根据新的使用要求和建筑现有条件,对功能和形式加以调整和更新。对某些结构严重毁坏的建筑往往在保留外观的前提下将内部完全拆除,并用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重建。 新旧元素形式协调:从保持原建筑历史风格的角度出发,改造从总体形式上呼应原有历史建筑。对原建筑损毁部分的补足不求精确复原,也不做强烈的对比变化,改动、添加部分也在形式、材料上与原建筑相呼应,最终达到形式上的协调统一。 新旧元素形式对比:这是目前发达国家对比设计中较普遍采用的方式。改造以修整和完善为目标,补足和添加部分常采用轻质的新材料和新样式,明显区别于原有建筑的厚重外观,新老形式形成对比(图 4-5)。此手法的原则既不抹杀历史,也不制造假古董,而是将历史与现代自然地穿插,产生出一种新旧交织的场景,从而使建筑更具历史时空感。 保留结构框架:此类改造一般针对建筑结构是钢结构或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旧工业建(构)筑物。目的是将其改造成一种即保留了过去的轮廓,又具有新的形式和意义的景观元素。例如,在中山歧江公园中,设计师去掉了废弃船坞的表皮构造,保留了其支撑的钢结构,并涂以颜色,强化了场地的工业特征(图 4-6)。 形式彻底更新:此类改造以创造新的环境形象为目的,形式上以新为主,原有形式一般不具备代表性,建筑只被看作是一个新功能的容器,改造后将以新的建筑形象出现。如北京外研社大楼的改造(图 4-7)。在工业遗产的景观改造中,一般都采取前四种改造模式。而第五种模式并不常被使用在此,因为工业遗产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需要对其进行保留和保护,而保留和保护的主体一般都是这些旧工业建(构)筑物。(图 4-8)3)旧工业建(构)筑物扩建的形式设计 新旧形式协调:是将扩建部分与历史部分在形式上取得一致。根据新老主从关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按照历史建筑形式协调,从整体环境保持原建筑周围历史氛围的角度出发,扩建部分突出与原有历史建筑风格相呼应的形式元素,达到风格上的统一。但常采用新的现代材料,与原历史建筑形成区别。二是,按照新的建筑形式协调,可看作是形式的彻底更新,原有的建筑被融入新的形式风格之中。改造主要基于经济节约和环保的考虑。 新旧形式对比:扩建部分采用全新建筑形象,在材料、色彩、造型上与历史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以反映时代环境的变迁,体现出一种四维时空的理念,但在总体上保持工业类建筑的内在个性。(图 4-9)4)旧工业建(构)筑物改造的空间形态设计 空间的功能置换:即寻找一种与原空间需求大致相同的使用功能,将建筑改做他用。特点是不对原建筑进行整体结构方面的增减,只需进行必要的加固,修缮破损的部位(图 4-12)。改造主要集中于开窗、交通组织、内外装修与设施的变更。如将大跨度、大空间的建筑改造成剧院、礼堂或博物馆等,或将层高较低的建筑改造成娱乐、购物中心或办公空间等(图 4-13)。 空间的重构:一般对空间重构有化整为零、联零为整、局部增建、局部拆减和局部重建五种处理方式。a、化整为零:根据新功能的需求,采用垂直分层或水平划分的处理手法将内部大空间改造为较小空间再加以使用。垂直分层是对内部为高大空间的建筑,采用内部垂直分层的处理手法将高大空间划分为高度适合使用要求的若干层空间。这种改造方法须注重原建筑结构与新增结构构件之间相互协调的问题。新增构件应保证不对原建筑的基础和上部受力构件不造成损害。水平划分是在原有主体结构不做改动的前提下,水平方向增加分隔墙体,使开敞的空间转化为多个小型空间。如将空间开敞的多层框架结构的厂房或仓库改造为住宅。(图 4-14)b、联零为整:将若干相对独立的建筑物之间采用将建筑连接部位打通、加连廊搭接以及建筑间封顶联结等方式联结为更大的相互可流通的连续空间。建筑连接部位打通是将两幢紧靠在一起的建筑由共用或并联双墙处打开通道形成可相互流通的空间。若建筑物为框架结构,还可将非结构性共用或并联双墙拆除,从而使空间联为一体。建筑间加连廊搭接是在相邻两建筑物之间采取加连接廊或天桥的方式使建筑之间能相互贯通。建筑间封顶联结是将相邻的建筑物在邻接处加顶封闭,在加顶后的空间内可局部增建,还可用连廊、楼梯等对各幢建筑加以连接。这使原来相互分离的若干单体建筑联结成一个整体,将室外空间纳入室内,增加了可用面积,同时还产生了极具趣味性的高大开敞的共享空间。(图 4-15)c、局部增建:根据新的功能和空间需求,在建筑物内外局部增建新的空间设施,如电梯、楼梯、围合于建筑中央的露天庭院、天井加顶改造为中庭、紧贴建筑外侧增加走廊等。(图 4-16)d、局部拆减:其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拆减墙体是将原有建筑物的非结构性内墙拆除以获得较大内部空间,将非结构性外墙拆除换装大面积玻璃窗或改为室外廊道以增加采光量,满足景观需求。其二,拆减楼板、梁、柱是将原有多层建筑内的楼板、梁、柱等构件局部拆除,形成中庭或多层高度的门厅等高大开敞空间,从而形成丰富的适应新的功能需求的新空间。此时应对结构部分进行必要的加固。对建筑物局部拆减不应影响到整体结构的稳固性。其三,拆减体块是对原有建筑在整体上局部拆除,形成新的外观轮廓,该方式适用于近期产业类建筑。(图 4-17) e、局部重建:其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历史建筑经过长期的自然侵蚀或人为损害,原建筑物构件或结构局部有所损毁,如建筑物的屋顶、角部或山墙处等。改造在原有结构基础上进行局部重建,以使其作为一个整体得到重新利用。此类建筑多为早期产业类建筑,重建设计应注重新建部分与原有建筑间的形式、空间、功能关系以及原有结构承载力和必要的加固等问题,并尽可能地采用高强轻质材料,以减轻建筑物自重。二是,对于近期产业类建筑,根据改造设计要求,对建筑物局部拆除并改建,以形成新的外观轮廓。此类建筑结构较为坚固完好,改动余地较大,但在改造中应同样注意上述问题。(图 4-18)5)旧工业建(构)筑物扩建的空间形态设计扩建是指在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上或在与原有建筑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对原有建筑功能进行补充或扩展而新建的部分。包括垂直加建与水平扩建。对此,不仅要考虑扩建部分自身的功能和使用要求,还须处理好其与原历史建筑的内外空间形态的联系与过渡,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垂直加建是在原建筑顶部垂直加层扩建,从而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建筑面积,提高容积率,满足经济性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扩建方式将改变原建筑的轮廓线,影响建筑形式,对原建筑结构也有较高要求,设计中应考虑原结构的承载力以及进行结构加固等。水平扩建是邻近或紧靠原有建筑建造新建筑,并将新旧建筑以联零为整的方式连为一体,在此方面应注意新旧建筑之间的功能与空间联系以及建造新建筑时对现有建筑结构的影响,做出保护性设计和施工方案,不致因建造新建筑而对历史建筑造成毁坏。(图 4-19)对旧工业建(构)筑物空间的改扩建也在许多成功案例中也有体现。需要注意的是,空间的改扩建不仅需要根据这些建(构)筑物的实际情况,还需要根据改造的目的来决定。如在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中,哈格将保留的工业建(构)筑物经过清理和改造,有的被涂以鲜艳的颜色,成为人们攀爬娱乐的器械,颇具视觉冲击力;有的在顶端做一个形式简洁的坡顶,成为室内游戏空间;有的则改造成餐厅、儿童游戏场或休息区等等。而在北杜依斯堡景观公园中,一些钢架和构筑物被保留下来,使其安全可供攀爬,并允许其继续自然锈蚀;基地一座原先拥有巨大体量的煤气罐被改造成一座水上救援训练中心;原先储存焦煤的仓库场地被改造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另类攀援基地,成为欧洲一家拥有最多会员的攀援俱乐部训练场地;原先的变电站改造成了餐厅;钢厂的主体构架和高炉部分也被重整为一个可达的观光设施;还有一座被称为“金属广场”(piazza metallica)的开放空间,该广场由放置在砂上的 47 块经处理的铁板组成(图 4-20)。4.3 废弃设施和废弃物的艺术处理方法原有场地的设计只是反映过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体现的是那个时代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如今对其进行景观改造目的是通过对原有场地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以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和价值的需求。一般通过保留、拆减或重构这些废弃设施和废弃物,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景观元素,艺术化的再现原来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其处理方法分为以下四种:1)完全保留:这是针对那些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工业遗产采用的方法。一般这类工业遗产是作为人们回忆和研究工业文明的场所而存在的。除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之外,应尽量少对原有景观做任何改动。如英国的 布 雷 纳 冯 工 业 公 园 (blaenavonindustrial landscape),它曾是 19 世纪世界主要的钢和煤的产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见证(图 4-23)。设计师出于对历史尊重的态度,让公园基本保持了 19 世纪的原貌,保留着煤矿、铁矿、采石场、铁路系统、熔炉和工人住宅等几乎与工业有关的元素,从而使公园成为一个展示工业文明的大型展场。2)减法:对于某些结构存在问题或历史价值不高的工业元素,将其部分拆除,保留并加固其结构部分,体现出一种结构美。如在中山歧江公园中,设计师将水塔外的水泥剥离,显现出水塔的钢筋结构,戏剧化的再现了原有场地的体验。3)加法:通过艺术化的添加包括在原有构件上进行包裹或并置,或让艺术家在场地上进行新的艺术创作。这些新的元素是对原有元素的功能补充和增加艺术感染力。如中山歧江公园中被玻璃和钢架包裹的水塔和北杜依斯堡公园中利用方形生铁板制成的金属广场。4)废弃物再利用:利用废弃的构件、设备和材料进行艺术化再创作,让这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