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误区分析与解决策略.doc_第1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误区分析与解决策略.doc_第2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误区分析与解决策略.doc_第3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误区分析与解决策略.doc_第4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误区分析与解决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误区分析与解决策略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中学 付小勤 332400摘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把“主导”变为“配角”、把“探究学习”变为“注入式探究”、把化学实验当作探究活动的唯一方式、把“激励性评价”变成“滥用褒奖”、把“辅助教学”变为“主宰教学”等诸多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解决策略。关键词:新课改 化学 课堂教学 误区 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起色。但我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与误区,如使用多媒体课件多,教师的假性设问多、赏识教育多,学生的伪讨论、伪探究、伪活动多等,使课程改革的进程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有必要给予分析,以便走出误区,进一步促进新课标教学的深入和发展。误区之一:把“主导”变为“配角”,忽视教师的组织引导高中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课改的一项重要目标提出来了,特别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克服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些教师对这一改革精神产生了误解,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重要了,甚至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角,那么教师就是配角。因此,课堂上不敢过多讲话,惟恐占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敢妄加评论,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造成了放任自流的局面,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例如新课标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醇酚的物理性质中,教材对醇的溶解性只简单说明“甲醇、乙醇、丙醇均可与水以任意比混溶,这是因为甲醇、乙醇、丙醇与水形成了“氢键”,而对“碳原子数较多的高级醇水溶性较低”却一字不提,致使大部分学生误以为所有的醇都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但是在课后的习题中,教材却安排了“为什么碳原子数较多的醇水溶性较低”这样一道习题。因此,在进行醇的物理性质教学时,教师应将这道习题设计成一个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更应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主导”作用,对醇的溶解性进行拓展和迁移,使学生对醇的溶解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又如,有些教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一些很难理解的知识,如“物质的量”、“化学平衡”、“物质的结构”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一上来就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教师不作组织引导,等学生探究完了,稍作总结和归纳,尽量少讲,甚至该讲的不讲,结果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由于对概念理解的不深不透,模棱两可,题做不对或不会做,教师还经常要费尽心力和时间来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实在是事倍功半。其实,我们反对“满堂灌”,并不是淡化教师的讲。恰恰相反,应当重视教师的讲,关键看讲什么,以及怎样讲更有效。我们反对包办代替,倡导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熟练把握教材和学情,对重点、难点、疑点不但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当然,要注意讲解的方式方法,做到启发引导,讲学生所需,抓讲解的时机,重实效,还要做到讲练有机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地位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更加强化。误区之二:把“探究学习”变为“注入式探究”,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把探究学习庸俗化。他们认为,探究活动就是一个又一个地提问,学生自主讨论就是探究学习,所谓的探究过程也就变成了学生的轮流表达。例如,我在听一堂公开课“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教师先提出如下问题: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如何?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如何?什么叫元素周期律?然后教师根据这些问题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结果学生为了解决问题,根本无暇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只是忙于到课本中去寻找相关答案,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叫上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轮流发言,课堂气氛似乎显得很“活跃”,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这种“探究”进行讲解。然而,一切都显得那么机械、那么生硬,把探究活动演变成了先学后教的“注入式探究”。但需要指出的是,解答问题不是探究,因为问题早有了答案。而探究则是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它与解答问题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即不是让学生找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学会提出问题、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服务者和合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的学习者,而是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索者和自我控制的管理者。所有这些,都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误区之三:把化学实验当作探究活动的唯一方式,忽视探究途径的多样化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各种化学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的探究教学中,授课老师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探究实验,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探究性实验,就不能称之为化学公开课。但需要强调的是,化学实验并不是探究活动的唯一方式,在教学中只要包含了科学探究的若干要素,但不包含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也是科学探究。探究活动采用什么方式应根据探究目的、问题情境、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决定。探究活动除了化学实验外,还包括调查研究、访谈、查阅资料、交流与讨论等多种方式,只要方法得当,采用什么方式都能取得良好的探究效果。例如在学习“酸雨的形成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时,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可以进行化学实验,也可以通过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调研或访问有关的专家等途径获得信息,通过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又如,在学习“烷烃”知识时,我们可以根据甲烷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饱和关系及烷烃中碳原子和氢原子个数的递变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出烷烃的通式为cnh2n+2,在学习“醇”相关知识时,也可根据醇是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产物,探究出饱和一元醇(或多元醇)的通式为cnh2n+2o或(cnh2n+2ox)。这些过程中包括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认证、评估、交流和合作等要素,因此,尽管没有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要素,但它仍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没有实验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是科学探究,明确了这一点能使我们解放思想,克服探究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误区之四:把“激励性评价”变成“滥用褒奖”,忽视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发展性评价,提倡激励性评价,注重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学生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但是,有不少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却让“激励性评价”跑了调、变了味,滥用褒奖,以无原则的极端化的表扬来“取悦”学生,课堂上经常充满激情甚至煽情地说着“不错、很好、真棒”等言语,溢美之词不绝于耳,搞得学生昏昏然、飘飘然,找不着方向;有的教师无论学生回答问题对错,都要鼓掌鼓励,致使课堂中有节奏的掌声经常此起彼伏;有的教师在批改学生练习时,对做错了的题目不打界定分明的“”而代之以小红点、问号、下划线之类;有的教师明知学生做错了事也不加以批评,甚至还千方百计地予以开脱,以迎合学生的不喜欢批评心理。其实太多简单而雷同的表扬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带来更多的“迷惑”,而且一味地表扬鼓励,而不敢进行批评和指出问题,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努力的方向,更会使他们的心理承载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变得越来越孱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在未来的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和挑战能力,这实际上是教师的失职。真正的发展性评价要有针对性,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丰富多变并具有一定感染力的激励性语言为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利于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当然评价学生要尽量客观,表扬是老师对学生实质性进步与积极思维的真诚肯定,批评是老师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和弥补不足的殷切希望。我们既要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也要实事求事地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下,及时给予批评并为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与途径。衷心的表扬和诚恳的批评,都是老师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误区之五:把“辅助教学”变为“主宰教学”,忽视引导学生的化学思考无论是大比武还是优质课、公开课,授课的教师无一不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确实能够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降低知识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有机化学的性质教学时,键的断裂如通过动画模拟显得更形象、更直观,在原子结构教学时,电子云的图形用课件演示也显得更加直观、形象。但是,如果过分迷信多媒体教学手段,忽略化学实验等其它教学手段,甚至排斥黑板这一传统教学工具,特别是把多媒体教学由“辅助”变为“主宰”,则会适得其反。记得去年我在听一堂“化学电源”的观摩课时,该教师将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从头到尾全部制作到课件里,教师只顾自己坐在电脑前点击鼠标按课件的顺序播放,有时使学生目不暇接,还没弄懂就一闪而过,一堂课下来,既没有师生交流,也没有生生互动,很少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犹如看了一场“电影”,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天性和学习灵气。又如,有的教师用课件取代了化学实验,把一些很容易做的实验也搬上屏幕,如氯水、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的实验,铝热剂反应实验等,实验的确“完成”得很好,现象明显、生动好看,耗时短,既省化学药品,又快捷,同时还次次都成功,但把真的变成了假的,学生没接触实物,没通过实际操作,没有感知,实验能力提高不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多媒体是辅助教学,它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起帮助和促进教学的作用。因此,要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定位,让多媒体课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一般认为下列四种情况宜用多媒体课件:过程很漫长的实验;有微毒、微害的实验;很抽象的东西,如电子云的图形、化学键的断裂;扩大演示实验的效果,如做演示实验时为让坐在后面的学生看得清,利用摄像探头实地摄影,然后通过大屏幕播放,提高可见度。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求化学教师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的研讨性和互动性,尽快走出对新课程改革认识的误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实验的主体,为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而努力。 2010年1月5日参考文献:1王祖浩 化学新课程的科学探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3)2朱如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