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pdf_第1页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pdf_第2页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pdf_第3页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pdf_第4页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医科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 姓名:石志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 指导教师:梁甲兴 2011-05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的临床初步研究 硕士研究生:石志强 指导教师:梁甲兴 教授 中文摘要 目的 中文摘要 目的: 介绍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矫治技术,同时应用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矫治 错牙 合 畸形,并研究其矫治疗效。 方法方法:选择30名患者(其中安氏i类8名;安氏类20名;安氏类2名),使用全 同步带状弓矫正器进行正畸治疗。并重点对安氏类1分类患者1o人(平均年龄 15.8岁,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进行矫治前后的x 线片头影测量分析,并对测 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结果:全部患者矫治结束,获得正常覆牙 合覆盖和后牙尖窝相对关系。 10例安氏类1分类患者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治疗后sna、snb、anb、u1-sn、 u1-na角、u1-na距均减小,u1-l1角显著增加,覆盖减小了4.71 mm,差别均具有 统计学意义。上下切牙切缘分别向后移动6.94mm、3.63mm,根尖分别向后移动 4.33mm、3.5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 mm,磨牙远中关系伴轻中度拥挤 3)软组织侧貌呈突面型,需减数四个第一双尖牙,中度以上支抗 4)既往无正畸治疗史、无颞下颌关节病及外伤史 5)全身状况良好,无严重全身疾病,牙周组织健康 1.2 1.2 排除标准: 1) 第一双尖牙因龋坏、大面积充填或完全位于牙弓之外,为简化治疗拔除者 2) 治疗前后资料不完整者 2.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2.1 头影测量分析方法 患者矫治前后均采用 x 线摄片机(orthopantomograph op100 型,芬兰 instumentari 公司)拍摄 x 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经标准化条件 严格定位头颅:患者放松站立,双眼平视前方。将两侧耳塞置于外耳道口内,头矢 状面与感应屏平行, 定位标尺指在软组织鼻根点处, 将水平标准线对准眶耳平面; 嘱患者双唇自然放松,后牙在牙尖交错位上轻轻咬合,舌及口周肌肉放松,平静 均匀呼吸,不作吞咽动作。x 线阳极管对准外耳道口,垂直感应屏投照。管电压 为 85kv,电流为 12ma,曝光时间为 16.0 毫秒,放大率为 1:1.1。 2.2 2.2 x 线片要求硬软组织影像清晰, 轮廓分明, 并用扫描仪 (microtek scanmaker i800 mrs-9600tfu2 型,上海中晶科技有限公司)扫入计算机形成数字影像,由 同一人在一段连续时间内在 nemoceph 口腔头影测量软件上定点,并计测各个测 量项目,每个项目测量 3 遍,取平均值,所有测量均由一人在一段连续时间内完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 成。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其中,中切牙及磨牙的线距变化测量采用 s-fh 坐标分析法,即以 s 点向 fh 平面作垂线,此垂线为 sp 线(图 6)。 2.3 2.3 统计学处理 : 数据采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分析。 2.4 2.4 x 线头影测量项目: 在 nemoceph 口腔头影测量软件中定点,该软件需一次性输入软硬组织标志 点,其中硬组织标志点 22 个,软组织标志点 10 个。(图 6) 图 6 头影测量标志点及 s-fh 分析法 .1 硬组织标志点: :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 蝶鞍点 s、鼻根点 n、解剖耳点 po、颅底点 ba、眶下点 or、翼上颌裂 ptm、 前鼻棘 ans、后鼻棘 pns、上齿槽座点 a、上中切牙切缘点 u1e、上中切牙根尖点 u1a、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点 um、髁顶点 co、关节点 ar、下颌角点 go、下中 切牙切缘点 l1e、下中切牙根尖点 l1a、下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点 lm、下齿槽座 点 b、颏前点 pog、颏顶点 gn、颏下点 me。 2.4.2 2.4.2 软组织标志点: 软组织鼻根点 n ,、鼻尖点 nt、鼻底点 sn、上唇突点 ul、上唇凹点 sls、下 唇突点 ll、下唇凹点 ils、软组织颏前点 pos、软组织颏下点 mes、额点 g。 2.4.3 2.4.3 硬组织测量项目: 1)sna: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反映上颌相对于颅部的 前后位置关系。 2)snb: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反映下颌相对于颅部的 位置关系。 3)a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反映上下颌骨对颅部的相 互位置关系。 4)fma:下颌平面 mp 与眼耳平面 fh 的交角,代表下颌体的陡度,下颌角的大小, 也反映面部的高度。 5) occlpa: 牙 合平面与眼耳平面 fh 的交角,代表牙 合平面的斜度,此角越大代表合 平面越陡。 6)u1-sn 角:上中切牙长轴与 sn 平面相交的下内角,反映上切牙对于前颅底的 相对倾斜度。 7)l1-mp 角: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之上内角,反映下中切牙对于下颌 平面的倾斜度。 8)u1-li 角:上中切牙长轴与下中切牙长轴交角,反映上下中切牙特别是上下 前部牙弓的突度,此角越小突度越大。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4 9)u1-na 角:上中切牙长轴至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na)交角,代表上中切 牙的倾斜度和突度。 10)u1-na 距:上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亦代表上 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 11)l1-nb 角: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代表下中切牙 的倾斜度和突度。 12)l1-nb 距:下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亦代表下中 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 13)overjet:前牙覆盖,上中切牙切缘到下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 14) overbite:前牙覆牙 合,上颌切牙切缘盖过下切牙唇面的垂直距离 15)u1a-sp 距:上中切牙根尖点至 sp 线(s 点向 fh 平面作垂线即 sp 线)的垂直 距离 16) uie-sp 距:上中切牙切缘至 sp 线的垂直距离 17) lia-sp 距:下中切牙根尖到 sp 线的垂直距离 18)lie-sp 距:下中切牙切缘到 sp 线的垂直距离 19)lm-sp 距: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到 sp 线的垂直距离 20)um-sp 距: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到 sp 线的垂直距离 2.4.4 2.4.4 软组织测量项目: 1)fca/:面型角,额点与鼻下点连线和鼻下点与软组织颏前(pos)连线的后 交角,代表软组织的面型突度。 2)nla/:鼻唇角,鼻下点与鼻小柱点连线和鼻下点与上唇突点连线的前交角, 代表上唇与鼻底的位置关系。 3)ulp/mm: 上唇突度。ul 到 sn- pos 连线距。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 4)llp/mm: 下唇突度。ll 到 sn- pos 连线距。 5) z 角:软组织颏前点至最前突的下唇切线与眶耳平面(fh)所构成的后下交 角。 3. 结果 3. 结果 表2 10 例患者治疗前后硬组织头影测量变 测量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sna/ 80.203.29 79.033.34 snb/ 74.683.68 74.083.66 anb/ 5.522.09 4.952.09 fma/ 28.192.14 29.077.80 occlpa/ u1-sn/ 12.925.05 107.597.59 13.803.98 100.825.15 l1-mp/ 99.606.92 93.533.18 u1-l1/ 115.808.6 126.415.76 ui-na/ 25.735.58 20.326.72 u1-na/mm 5.942.46 2.401.92 l1-nb/ 31.897.16 33.374.47 l1-nb/mm 8.032.46 6.591.46 overjet/mm 7.291.98 2.580.64 overbite/mm 2.670.90 1.540.47 u1a-sp/mm 64.943.55 60.614.06 uie-sp/mm 77.585.88 70.645.89 l1a-sp/mm 58.736.44 55.156.00 l1e-sp/mm 71.215.89 67.585.57 lm-sp/mm 46.023.61 48.834.07 um-sp/mm 45.422.71 47.473.24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6 表 3 10 例患者治疗前后软组织头影测量变化 测量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fca/ 17.014.08 14.913.65 nla/ 97.347.15 102.748.98 ulp/mm 8.291.84 6.931.78 llp/mm 7.482.29 5.981.46 z 角 ll/ 55.727.48 63.135.97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治疗后所有患者上下牙列排齐,覆牙 合、覆盖正常,磨牙、尖牙关系中性,后 牙尖窝咬合关系良好,软组织侧貌改善显著,疗程为( 14.702.75)个月,最 长为 20 个月,最短为 12 个月。 3.1 3.1 基骨的变化:矢状方向上,sna 减少了 1.17 ,snb 减少了 0.60 ,anb 减 少了 0.57 ,均有统计学意义。垂直方向上,fh 平面与 mp 平面的角度增加了 0.88,虽有统计学意义,但变化值很小。牙 合平面与 fh 平面的夹角还略有减小, 但无统计学意义。 3.2 3.2 牙位的变化:代表上下切牙唇倾度的测量项目 u1-sn 角治疗后减少了 6.77 ,ui-na 角减少了 5.41,ui-na 距减少了 3.54mm,u1-l1 角增加了 10.61, l1-nb 角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l1-nb 距减少了 1.44mm,有统计学意义。 代表牙齿移动的测量项目,上下切牙切缘分别向后移动 6.94mm、3.63mm,根尖 分别向后移动 4.33mm、3.5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上下磨牙分别向 前移动 2.05mm、2.8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前牙覆盖减少了 4.71mm (p0.01),说明治疗后上前牙明显内收。治疗后上切牙后移和上磨牙前移量的 比值约 3.39:1,达到强支抗的治疗需求。上切牙切缘与根尖后移的比值为 1.60:1,而且治疗后 u1-l1 角、u1-na 角、u1-sn 角、l1-mp 角均在正常值范围 内,说明治疗后患者的前牙转矩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3.3 3.3 软组织变化:治疗后面型角减小了 2.10,鼻唇角增加了 5.40,z 角增 加了 7.41,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少了 2.36mm 和 1.50mm,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 治疗后患者的面部软组织突度得到有效的改善。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7 4讨论 4讨论 正畸治疗的本质就是在矫治力的作用下,使牙齿向正确的方向和位置移动, 以引导牙齿、颌面向有利的方向发育,通过正畸治疗改善面形,使之和谐匀称。 这是正畸医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现代正畸矫治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及评价矫 治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31.各种矫正器设计的实质都是为了更便利地提供正确方 向及大小的矫治力。固定矫治器是正畸矫正器中的一个主要类型,这类矫正器是 粘着或结扎而固定在牙齿上的,固定矫正器具有固位良好,支抗充分,适于施加 各种类型的矫治力,并有利于多数牙齿的移动,能有效地控制牙齿移动方向等特 点,因而固定矫正器在口腔正畸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正畸临床治疗中我们即希望用强度大而有足够硬度的弓丝保持牙弓形态 或加强打开咬合、增强磨牙支抗的作用 ,同时又需要轻微而柔和的持续力矫正 错位牙。显然, 用单根弓丝难以满意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在弓丝上弯制各种 曲虽然能有效地排齐牙齿、支持牵引,但不利于打开咬合,且弯制操作繁琐,易 刺激口腔粘膜组织。如果使用全同步带状弓矫治技术,则可以圆满地解决上述矛 盾。稳定的带状主弓丝可维持合适的牙弓形态,由于无需弯制各种曲,不仅易于 保持口腔卫生,也可以加速打开咬合,且有利于增强对磨牙的控制。较细的辅弓 可产生柔和而持久的矫治力,完成排齐牙齿。二者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仅 缩短了疗程,而且提高了矫治效率。 41 41 使用全同步带状弓矫正技术进行正畸治疗的特点 .1 早期移动 全同步带状弓矫治技术充分利用拔牙创的早期骨改建优势,即牙齿向新鲜 拔牙区移动速度明显大于向已愈合拔牙区移动速度的特点 19、20,通过稳定的带 状主弓丝,早期施行颌间牵引,内收前牙关闭拔牙间隙、 调整磨牙关系,实现早 期牙移动,使牙齿早期达到正常位置利于治疗后的保持。 .2 同步移动 全同步带状弓矫治器的拖槽有两个槽沟,临床矫治中正方形细弓丝槽可容纳 镍-钛辅弓,牙齿的排齐可以贯穿治疗始终,不必单独为排齐列出一个治疗阶段。 柔软的镍-钛丝可产生柔和而持久的矫治力, 有利于牙周组织的改建。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8 在镍-钛辅弓排齐牙列的同时,带状主弓丝即纳入矫治系统,主弓丝的稳定 性为早期牵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而此时的主弓丝不仅不影响其下方的正方 形细弓丝槽容纳辅弓及自身作用的发挥,而且还能与辅弓一同起到协同作用,使 辅弓在主弓丝的控制下能快速移动个别牙:在拥挤的牙列中,主弓丝不能完全入 槽,这时结扎丝通过纵轴线槽结扎在带状主弓丝上,利用其在颊舌向上增加的弓 丝弹性,提高排齐效率;利用其弓丝的稳定性,增加牙齿间的交互支抗,使所有 排列紊乱的牙齿向主弓丝移动,避免了牙齿的往复运动;牙列基本排齐后即可取 出镍-钛辅弓,主弓丝入槽后其优良的颊舌向弹性可加速排齐过程,稳定的弓丝 性能可保持排齐效果。 竖直的带形弓丝比普通方丝在垂直向上增加了刚性, 治疗初始即在主弓丝上 弯制摇椅弓,配合带形弓托槽,比传统方丝、直丝弓技术更易于打开咬合。配合 早期移动,即可实现排齐,整平,内收牙移动的同步进行。 .3 自动转矩 在矫治伊始,带状主弓丝还不能完全入槽,其转矩作用尚不能表达 ,此时 的牙齿移动表现为倾斜移动。随着牙列逐步排齐后,即可取出镍-钛辅弓,这时 的带状主弓丝虽已经能够完全入槽,但此时弓丝与拖槽间仍然表现为点接触,牙 齿移动时仍然为倾斜移动。而当牙齿内收到正常转矩角时,带状弓丝与拖槽槽沟 紧密接触,表现为面接触,此时采用0.3mm结扎丝紧扎主弓丝,以使其转矩充分 表达,牙齿移动即可表现为整体移动,以防止内收前牙时过度的舌向倾斜,从而 达到自动表达转矩的作用。 .4 良好的支抗控制 正畸治疗中的支抗控制是正畸医生广泛关注的焦点,安氏类1分类错牙 合上 颌前突减数治疗的病例,大多数需较大距离地内收前牙、改善侧貌突度。支抗控 制程度决定了前牙内收的量以及上下唇位置的的改变。 传统加强支抗的方法如戴 用口外弓和nance弓等,虽能有效控制磨牙,但其效果过分依赖患者的配合,其 结果不能令人满意 32,而且有造成面部器官意外损伤的潜在风险。近年来微种植 体支抗虽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因患者对种植钉植入过程的恐惧,在临床上的 应用受到了限制。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在控制支抗方面有以下特点: 1).带状主弓丝唇向入槽,弓丝较宽面朝向唇舌侧,与传统方丝弓及直丝弓技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9 术相比,弓丝与托槽的接触面积减小,摩擦力也相对减少。 2)从矫治开始到转矩表达的过程中,拖槽和弓丝间均表现为点接触,可降低 弓丝与拖槽间的摩擦力,此时牙齿移动时为倾斜移动,倾斜移动相对于整体移动 可利于前牙内收,保护磨牙支抗。随着牙齿内收,拖槽中预成的转矩可充分表达 后,此时的牙齿在内收关闭间隙时虽表现为整体移动,此时已去除镍-钛辅弓, 主弓丝与拖槽槽沟间的接触面积同样会减少, 同样可以减少关闭间隙时的滑动摩 擦力,利于矫治系统使用轻力。 3).垂直向上足够硬度的带状主弓丝不仅能保持牙弓形态和加强打开咬合,更 能加强对磨牙的控制。相对方丝而言,带状弓丝水平向上弓丝弹性增大,而垂直 向上刚性增大,使磨牙在向近中移动时表现为整体移动,可增强磨牙支抗。 4).早期施行牵引可充分利用牙齿向新鲜拔牙区移动速度明显大于向已愈合拔 牙区移动速度的特点, 快速移动牙齿关闭拔牙间隙, 减小牙移动时的骨阻力 19、 20。 以上因素均可提高矫治效率,保护后牙支抗内收前牙,从而减小了患者对附 加支抗配合的依赖性。利用磨牙支抗即可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表明全同步带状 弓矫正器在支抗控制方面的优异性能。 4.2 4.2 全同步带状弓矫治技术和其他矫治技术的比较 4.2.1 4.2.1 传统方丝弓、直丝弓矫治技术 现代标准方丝弓和直丝弓矫治技术的矫治步骤一般如下: 第一阶段:排齐牙列、整平牙弓。 第二阶段:继续整平牙弓的同时关闭拔牙间隙,调整覆牙 合覆盖及磨牙关系。 第三阶段:牙齿的精细调整。 方丝弓技术能够自如地对牙齿进行三维的控制,使其平行地移动,但由于 加宽的槽沟与矩形弓丝的接触面积增加,使得摩擦力也加大,加大的摩擦力不 允许在柔软的弓丝(镍-钛弓丝)上拉动牙齿,因此在关闭间隙时必须在排齐整 平后,更换较硬弓丝,且能自由滑动牙齿而无阻力时方可进行, 错过了早期移动 的黄金时机,因而使间隙关闭变得较为困难费时。牙齿移动时呈平行而非倾斜移 动,因而移动较为缓慢,且会丧失较多的支抗,多需配合使用口外力。 直丝弓矫治技术是在方丝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将第一、第二和第三序列 弯曲全部设计在托槽内,并调整了各托槽的厚度,因而消除了在弓丝上弯制各种 序列弯曲,简化了临床操作。但其带来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矫治初期,牙齿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0 整体移动时,根尖首先产生最大的阻抗,支抗需求较高;转矩是由激活的方丝 传递的,不可避免地引起邻牙产生不需要的转矩反应。 4.2.2 4.2.2 begg 矫治技术和 tip-edge 差动直丝弓技术 begg 技术也是早期使用硬钢丝的技术之一,其解除前牙拥挤、打开咬合以 及内收前牙关闭拔牙间隙和调整咬合关系,则是通过大量的弓丝弯制来实现的, 这使得临床椅旁操作繁琐,耗时较多,不仅临床学习和使用较繁琐,更不易于患 者保持口腔卫生。另外,牙齿在三维控制上不如传统方丝和直丝弓严格有效,易 出现牙轴扭转,使得后期的精细调整变得费时费力。 tipedge矫治技术是begg细丝技术的延伸和创新,是begg技术与edgewise 技术优缺点的良好互补,它可以使用圆丝,也可接受方丝。但其对牙齿的转矩控 制则是利用正轴簧和方丝共同完成的,结束阶段正轴簧需要个别化处理,不仅正 轴簧的正轴方向容易混淆,而且调整复杂,椅旁操作时间较长。另外正轴簧易丢 失,也降低了矫治效率和病人的合作程度。 tip-edge plus托槽,其重要的改进是新设计了隧道式水平槽沟,可以装配 辅弓,称为“内部隧道”,它与垂直向的槽沟成直角(在托槽内部形成了一个隐 藏的“十”号)。设计隧道式水平槽沟,借助辅弓丝可使牙齿的旋转控制得到加 强 33。虽然tipedge plus做了双槽沟结构设计,但是其“内部隧道”与主槽沟 间有阻隔,使得临床上安放辅弓时不易穿入。因为垂直槽沟和“内部隧道”是相 通的,二者不可以同时使用,使得牙齿在精细调整阶段纠正扭转和控根移动不能 同步进行,使矫治效率有所下降。 4.2.3 4.2.3 全同步带状弓矫治技术 与以上常用的矫治技术相比较,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的双槽沟设计配合带状 主弓丝和镍钛辅弓的联合应用 (主流结构仍表现为单一槽沟的特征) , 实现排齐、 整平、关闭拔牙间隙的同步进行,省去了排齐整平所必须的时间,充分利用早期 牙齿移动快的特点, 快速关闭拔牙间隙, 有效的缩短疗程, 减少牙根吸收的风险。 竖直的带状弓,不仅增加了颊舌向弓丝的弹性,同时减小了弓丝与托槽间的 余隙,更有效的表达托槽预成的转矩角。独特的自动转矩表达机制,使牙齿在初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 期做倾斜移动,之后做整体移动,减少支抗需求,带状主弓丝的使用也增强了磨 牙支抗,易于矫治系统使用轻力。 托槽内预成了三种序列弯曲,减少弓丝弯制,减少椅旁操作,利于临床学习 和操作,易于保持口腔卫生。在精细调整期不仅能减少操作和缩短此周期,也使 牙齿在三维控制上更加精确。 辅弓入槽方便,纠正扭转和控根移动能够同步进行提高矫治效率,增加患者 合作。 辅弓去除后并不影响主弓丝作用,无需经常更换弓丝,操作简单,椅旁操 作时间短,复诊周期可适度放宽,便于临床应用。 4.3 4.3 矫治体会 全同步带状弓托槽的轴倾、转矩、内收外展都是按标准预成的,减少了各 种曲的弯制,增强了患者的舒适感。在临床治疗中带状主弓丝不需要弓丝成型器 即可弯制成形,使弓丝弯制更简易便捷,大大节省了每次复诊时的就诊时间。带 形主弓丝的应用也减少了更换弓丝的次数,降低了操作频率,10 例患者平均疗 程 14.7 个月、复诊次数 14 次,简化了临床操作程序。 早期实施牵引节省了排齐、整平所必须的时间,而排齐效果依然良好。全同 步复合矫正器真正做到了“全同步”-每个牙齿在矫治伊始即向着最终预期的 位置移动,避免了牙齿的往返移动,也缩短了总疗程,使矫治效果更加完美,具 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带形弓矫治器早在1915年angle医师就已经提出发明了,它是第一个能够完 美控制牙齿三维移动的矫正器。 它不仅是angle医师发明edgewise矫治器的基础, 更为begg医师的细丝弓矫治器提供了机械力学依据 34。 只是由于当时材料的局限 性而限制了其优势的体现,随着材料学的发展,带状弓矫正器的特性也更佳的体 现出来。 有学者认为,牙列拥挤度已不是决定是否减数治疗的关键,而应该以患者的 面部美观作为矫治设计的出发点。 虽然本研究选择的类 1 分类错牙 合都是轻中度 牙列拥挤的患者,但其软组织面型均为前突型, 因此都采用了拔牙减数治疗。 10例患者矫治前后sna、snb、anb角均减少,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国内 外的正常生长发育研究均表明,sna角随着生长发育基本稳定或略有增加,本研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 究中sna减少应该视为正畸治疗的结果。全同步带状弓矫正技术采用减数矫治, 实现早期排齐,整平,持续轻力牵引内收牙移动的全同步进行,上颌切牙先以倾 斜移动为主,之后整体移动的自动表达转矩的独特机制,可以良好地控制根转矩 过程,达到理想的转矩效果,是本组a点重塑改变的根本原因。且治疗后u1-l1 角为126.41,u1-na角为20.32,u1-sn角为100.82,l1-mp角为93.53均在 正常值范围内,上切牙切缘与根尖后移的比值为1.60:1,说明治疗后患者的前牙 转矩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在垂直向上,fh 平面与 mp 平面的角度有增大的趋势,矫治前后的差异虽有 统计学意义但无实际意义。而咬合平面与 fh 平面的夹角还略有减小,但无统计 学意义,足以说明带状弓的使用在垂直向控制上的优势。 mattijs 等研究表明,软组织侧貌的改变与其下方硬组织的改变有明显的相 关性,上颌切牙内收与上唇突度的改变具有显著相关性 35。张洁等在对切牙内收 引起软组织改变的研究中指出,由切牙内收引起的软组织改变中,具有临床意义 的是面角、鼻唇角增大,上唇明显内收 36。由此可见,切牙内收、牙槽骨改建对 于改善牙槽骨前突患者的侧貌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显示治疗后,u1-sn 角、u1-na 角、u1-na 距、u1e-sp 显著减小, u1-l1 角显著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该组患者治疗后上前 牙明显内收,突度显著改善。上下切牙切缘点远中移动分别平均为 6.94mm 和 3.63mm,上下唇突度平均减小 2.36mm 和 1.50 mm,治疗后 z 角平均增大 7.41。 软组织的变化也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也说明上下前牙内收较多,继而引起上下 唇的明显回收。 矫治器拔牙矫治后该组患者上下磨牙近中移动分别平均为 2.05mm 和 2.81 mm,作为支抗的磨牙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前移。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该组 患者上颌切牙后移和磨牙前移的比值为 3.39: 1, 上颌磨牙达到了强支抗的要求, 而下颌磨牙比上颌磨牙的前移相对较多, 主要是因为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适时 采用了类牵引的缘故。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3 以上这些说明,应用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拔牙矫治,采用早期持续轻力牵引 关闭拔牙问隙, 整体内收上下前牙, 在没有利用口外力及其他附加支抗的情况下, 依然可获得优秀的支抗控制和疗效。 5. 结论:5. 结论:本研究表明,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较方丝、直丝弓矫正器更科学、更 简便,使获得快而高水平的矫正成为可能。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及技术操作简便 易于学习和掌握,其独特的双槽沟结构,在排齐及关闭间隙时独特的转矩表达方 式,实现低摩擦力,利用轻力矫治等良好的保护了磨牙支抗,有效内收前牙,显 著改善患者的侧貌。表明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是一种优良的矫正器 。 全 文 总 结全 文 总 结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弓丝槽采用由主弓丝槽与细弓丝槽结合的复合弓丝槽 结构,其使用时两条弓丝不仅同时发挥不同的作用,更能起到相互协同作用,实 现排齐、整平和牵引内收牙列的同步进行,带形主弓丝通过紧结扎而方便地实现 牙齿的自动转矩移动,使得操作简化,治疗周期有效缩短。 全同步带状弓矫正器系统安装就位后,使牙列产生的各种移动同步进行,从 而大幅度提高临床牙齿移动效率。其基本操作与传统方式基本相仿,但操作频率 大幅度降低,更利于医师的学习与操作。全同步带状弓矫治技术是一种在诊断、 设计及矫治程序上具有科学化、简单化、程序化的高效能矫治体系。其针对不同 错牙 合类型设计的个性化托槽更适合临床应用,适应于所有传统托槽的应用范围, 对传统托槽具有完全的替代性。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 参考文献 1 姚森现代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m第l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 司,1996:1l1 2 daniel j rinchuse, donald j rinchuse , rupali kapur-wadhwab .orthodontic appliance design 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7,131(1):76-82. 3 simms mr. p.raymond begg(1898-1983)j .am j orthod , 1983,83(5):445-446 4 magness wb.the strightwire conceptj.am j orthod,1978,73(5):541-550. 5 stolzenberg j. the russell attachment and its improved advantagesj.int j orthod dent child, 1935;21(9):837840. 6 romano r. lingual orthodonticsm. hamilton london: b.c. decker,1998:3-4. 7 kesling pc. expanding the horizons of the edgewise archwire slot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88,94(1): 26-37. 8 robert l boyd ,ggs,med.the invisalign system in adult orthodontics:mild crowding and space closure casesj.j clin orthod,2000,34(4):203-212. 9 傅民魁.低摩擦轻力矫治系统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09,2(1):8-13. 10 nwt harradine.self-ligating brackets and treatment efficiency j.clin orthod res. 2001,4(4):220-227. 11 kusy rp, whitley jq. friction between different wire-bracket configurations and materials j. semin orthod. 1997 ,3(3):166-177 . 12 damon dh.the rationale evolu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elf-ligating bracketj.clin orthod res,1998,1(1):52-61. 13 傅民魁主编.口腔正畸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6.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5 14 frank ca, nikolai rj.a comparative study of frictional resistances between orthodontic bracket and arch wirej. am j orthod. 1980 ,78(6):593-609. 15 kesling pc. dynamics of the tip-edge bracket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89, 96(1): 16-25. 16 pancherzb h,loffler a,obijou c.effectiency of root torquing auxiliaries j.clin orthod res,2001,4(1):28-34. 17 kesling pc.tipedge plus guide and the differential straight-arch technique m. westville:two swan advertising ,2006:9-l0. 18 parkhouse rc. current products and practice: tip-edge plus j .j orthod, 2007 ,34(1):59. 19 袁 晓,曹惠菊,罗颂椒,等.拔牙区骨改建对邻牙移动速度的影响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2l(4):307-310. 20 diedrich p, wehrbein h. orthodontic retraction into recent and healed extraction sites. a histologic studyj.j orofac orthop. 1997,58(2):90-99. 21 袁 晓,罗颂椒,沈 刚,等.邻牙向拔牙区移动最佳时机选择的实验研究 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2l(4):311-313. 22 王 颖,熊国平,汪 麟.拔牙创愈合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 学杂,2006,24(3):225-227. 23 hsler r,schmid g,ingervall b,et al.a clinical comparison of the rate of maxillary canine retraction into healed and recent extraction sites-a pilot studyj. eur j orthod. 1997,19(6):711-719. 24 kurol j, owman-moll p, lundgren d. time-related root resorption after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led continuous orthodontic force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6 ,110(3):303-10. 25 brezniak n, wasserstein a. orthodontically induced inflammatory root resorption. part i: the basic science aspectsj .angle orthod. 2002 , 72(2):175-179.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6 26 lopatiene k, dumbravaite a. risk factors of root resorption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 j .stomatologija,2008, 10(3):89-95. 27 janson gr, de luca canto g, martins dr, et al. a radiographic comparison of apical root resorption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 with 3 different fixed appliance technique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0 , 118 (3) :262-73. 28 levander e, malmgren o. evaluation of the risk of root resorption dur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 a study of upper incisors j. eur j orthod, 1988 , 10(1):30-38. 29 apajalahti satu, peltola js. apical root resorption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 -a retrospective studyj.eur j orthod, 2007,29(4):408-12. 30 liou huang.rapid canine retraction through distraction of the periodontal ligament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8 ,114(4):372-382. 31 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第 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 32 brandao m ,pinho hs,urias d. clinical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headgear compliance: a pilot study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6 , 129 (2) :239-244. 33 李永明, 林珠 .tip-edge 矫治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 志,2007,23(3):457-460. 34 dewel bf.the ribbon arch. its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orthodontic appliancesj.angle orthod. 1981,51(4):263-268. 35 stalpers m j,booij j w,bronkhorst e m, et al. extraction of maxillary first permanent molars in patients with classdivision1 malocclusion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7,132(3):316-323. 36 张 洁,程祥龙,贺 红. 拔牙矫治对面部侧貌影响的软组织头影测量研 究j.口腔医学研究, 2002,18(5):328-329.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7 致谢 致谢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研究生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三年的学习生活,是我人 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三年中,我感受了老师同学无私的关爱,家人朋友 殷切的关怀。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我最诚挚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梁甲兴教授, 感谢导师指引我步入了口腔正畸学的殿 堂,以及三年来对我的悉心指导。梁老师不仅学识渊博,思维活跃,医德高尚, 而且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是一位宽厚仁慈的长辈,也是一位可以交心相谈的朋 友。在传道授业上梁老师对我们更是倾囊相授,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 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渗透着导师的心血, 在此向我的导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 的敬意! 同时感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正畸科的全体医护人员, 你们同样 是我的良师益友,在你们的关心和帮助下,不仅我的临床专业素养得到了进一步 的提高,而且使我在求学的路上充满了开心和温暖,祝福大家在未来的日子幸福 快乐! 特别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爱,感谢我的朋友,感谢他们对 我默默地支持。 感谢在百忙中不辞辛劳为我审阅论文以及参加答辩会的各位专家教授。 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首多年的工作学习生涯,感触良多。 老师、同学、朋友、领导们无私和真诚的帮助令我终生难忘。最后,谨向多年来 关心教育帮助支持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领导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8 综述 固定矫正器和矫治技术的发展 综述 固定矫正器和矫治技术的发展 石志强 综述 梁甲兴审校 摘要:摘要:矫正器主要包括可摘矫正器、功能矫正器和固定矫正器。经过近百年的发 展,固定矫正器及其技术,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口腔正畸临床最常用的矫正器及技 术。随着正畸临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固定矫正器的革新与改进始终没有止 步,同时矫治器的演化和发展也推动了正畸矫治技术的进步。在这里,就固定矫 正器和矫治技术的发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关键词: 正畸学 固定矫正器 矫治技术 正畸托槽诞生于 1915 年。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正畸托槽不但伴随着正畸 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得益于材料学的进步,至今已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托槽种 类。如按照材料性质可分为金属托槽、塑料托糟、陶瓷托槽、磁性托槽等;按照 形状分又有单翼托槽、双翼托槽、三翼托槽、乳牙特制托槽、带拉钩的托槽、超 薄托槽、微型托槽等;按照技术方法特征又可分为 edgewise 托槽,begg 托槽、 tip-edge 托槽、直丝弓托槽、布萨托槽等;另外还有无托槽系统等;此外一些 特殊托槽,如舌侧矫治器的舌侧托槽和自锁托槽等等。矫正器的演化和发展又反 过来推动正畸矫治技术的进步。 1915年angle发明了带状弓矫治器,在1928年又发明了edgewise矫治器。20 世纪50年代,begg医师发明了begg托槽并于1965年正式发表了begg orthodontic theory and technique。 上世纪60年代起70年代初,andrews设计出多系统托槽- 直丝弓矫治器。在 1935年 ,纽约正畸先驱stolzenberg 医师就发明了最早的自 锁托槽-russell托槽,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锁托槽由于材料学的进步而得到迅 速的发展。美国的craven kurz医师于1975年发明了第一个舌侧矫治器,于1976 年申请获得了第一个固定舌侧矫治器的专利, 并于1979正式投人生产kurz-ormco 托槽 。1986年美国的pckesling医师发明了tip-edge差动直丝弓矫治器 。 invisalign无托槽矫治器于1998年问世, 该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的矫治器为适合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9 的患者提供了一种美观、舒适的矫治方法。 1. 方丝弓矫正器和矫治技术方丝弓矫正器和矫治技术 方丝弓矫治技术和矫治器是现今应用最广的技术和材料之一,它是1928年 angle医师在带状弓矫治器的基础上发明的。它能有效地控制矫治牙各个方向的 移动,牙弓由托槽和弓丝连成一整体,具有较大的支抗力,故能减少支抗牙的移 位 1。在经过angle, steiner以及tweed-merrifield等逐步完善后,方丝弓技术 逐渐成熟。现代标准方丝弓在镍钛丝普及后更是发展成为最受欢迎的正畸材料。 原始的angle托槽为单翼托槽,以后才出现双翼,双翼托槽有利于控制牙轴的倾 斜和扭转,但却缩短了托槽间弓丝的长度,减小了弓丝的作用范围。 2.。现代现 标准方丝弓槽沟的宽度和深度都是固定的, 同时根据不同的牙位作出大小不同的 托槽。 槽沟垂直于底板, 开口向唇侧。 这样的托槽可自如地对牙进行三维的控制, 使其平行地移动。但由于加宽的槽沟与矩形弓丝的接触面积增加,使得摩擦力也 加大,加大的摩擦力不允许在柔软的弓丝上拉动牙齿。因此在关闭间隙时必须在 排齐整平后,更换较硬弓丝,且能自由滑动牙齿而无阻力时,方可进行;因而使 间隙关闭变得较为困难费时,牙齿移动时呈平行而非倾斜移动,因而移动较为缓 慢,且会丧失较多的支抗,多需配合使用口外力。 2. begg矫正器和矫治技术begg矫正器和矫治技术 1956年,begg医师基于磨耗牙 合,差动力(differeniial force)和牙倾斜移动 原理创立了begg矫正技术。begg托槽与弓丝为点接触,因此begg托槽沿弓丝滑动 时,摩擦力几乎为零 3。由于最早使用细丝轻力,begg矫治技术代表了正畸界新 时代的来临。施力轻微,故不需要口外力,能够较好的保护支抗,且能很快有效 的移动牙齿和打开咬合,但牙齿在三维控制上不如方丝弓严格而有效,易出现斜 轴扭转。begg细丝技术与其他矫治技术相比较,最大的优点就是使用细丝轻力, 所有牙齿的矫正是同时进行的,它能够在较早期使用硬钢丝(0.35mm0.40mm 澳丝)作为弓丝,弯制适当的后倾曲打开咬合解除牙 合干扰,利于牙齿移动的同时 减少合力对牙齿及周围组织的创伤;弯制垂直曲解除前牙拥挤或关闭前牙间隙、 内收前牙和早期作ii类或iii类颌间牵引,以使牙齿早期达到正常位置利于治疗 后的保持。 福建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0 3. 直丝弓矫正器和矫正技术直丝弓矫正器和矫正技术 1970年美国医生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