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内容提纲 1 周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及影响 (1)周礼考工记 (2)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2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周易 (2)管子 (3)孙子兵法和商君书 3 阴阳五行学说及风水学 4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5 中国古代典型城市规划 (1)曹魏都城邺城 (2)隋唐都城长安 (3)北宋东京开封 (4)宋代平江府 (5)明代北京城 (6)清代北京城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 墨子等典辅之中。 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yi)制度, 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 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 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 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极:顶端,最高点,尽头 )、“首善之区”(最好的地方;首都)的都城建设上。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丰富,实物广泛,形制特殊,具有很高的 价值。中国最古老的规划思想早就在城市诞生之前就已经孕育。 随着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得到充实完善。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先秦多样化”和“两汉之 后一统局面形成”这两个阶段。参见:汪德华著,中国城市设计文化思想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 秦以前,夏代由于生产能力很低,基本尚未形成较大的城市,但是夏代 的治水、观察天文、农业生产和初级建设活动,为殷商、西周的城市兴起和 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是我国最早形成城市雏形的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原因,这 一时期还未形成较规则的城市规划方法。 到了西周,受周礼的影响,周公建成了洛邑,产生了最初的规划理 论和方法。 我国早期城市规划思想的起源,并非夏商周一脉相承,而是在殷商与周 的交替之际出现了重大的转型,并促成了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以周礼 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体制的产生。 参见:文超祥. 论西周城市规划思想的起源 j,规划师,2007(10):90-92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1、周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及影响 (1) 周礼考工记 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 其中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 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 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 等自然科学知识。 西周城市作为宗法分封政体 和礼制社会组织的一个部分,进 入政治制度的序列,较之前代城 市单纯的暴力工具形象,升华到 了一个新的层次。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西 周王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 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前朝一夫。”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 “方九里”:指城市是每边九里的方形。 “旁三门”:指城市每边设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 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太庙),右为社稷坛。 “前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北),后面为集市(南)。 “前朝一夫”:指市朝各方百步。 建立了我国早期政治型城市的一种典范。一套营国制度对许久 以来营都建邑的经验作了阶段性的总结,制订了各级城邑严谨而规 范的模式。成为以后历朝封建城市规划原则的基本依据。 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等,在曹魏邺城、唐长安、元大都及明清北京的布局中都有印证。 (2) 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以明确无疑的等级制思想,贯穿于都城规划每一个环节、 每一个角落; 杰出的城市规划艺术观“礼乐思想”; 造就天地祖宗在城市中的显赫位置和特有的空间环境。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周礼考工记的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 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其中最典 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 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 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 礼”的思想。可以说周礼考工记营国是 以礼制思想为出发点,要求在“礼”的主导下 形成营国秩序,形成完整有序的城市网络,呈 现理性的空间序列。苏畅,周玄星. 管子与 周礼营国思想比较j,华中建筑,2008(12):147- 150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2、东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时代,是政治思想极为活跃、战争 频繁的时代,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 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 从东周各诸侯国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看,东周是我 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多样化时代。 “自商至西周,随着奴隶制的巩固,我们可以看到城市 规划思想诞生前后,由崇尚占卜鬼神到遵循周易、周礼等有 系统的奴隶制思想为指导的转变。而自西周至东周,则可以 看到,随着封建制度替代奴隶制度的社会激烈变动,周代维 护奴隶制的规划思想受到各霸主国家的挑战,从而向多样化 转变。” 参见:汪德华著,中国城市设计文化思想 ,东南大学出 版社,2009.1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1)周易 五经之首周易中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古 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 地,中测人事。 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古代政治家提 倡的天下有“道”的“道”的内涵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促进了整体 规划思想的建立和“象天法地”方法的运用。 在运用中,自然地发展了“相土”和“占卜”两种最古老规划 方法。黄帝宅经:“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是以阳不独 王,以阴为得;阴不独王,以阳为得凡之阳宅则有阳气抱阴, 阴者则有阴气抱阳阴阳往来,即合天道自然,吉昌之象也。” 说明了中国古人在不断地聚居实践中,总是在寻找最好的自然环境 ,用以满足所需求的食物、安全与舒适的居住和便捷的建筑营造。 古人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大宇宙(大周天),而人是一个小宇 宙(小周天);大、小宇宙之间的建筑被视为中宇宙,是大小周天 的过渡。天为阳,地为阴,建筑和院子是天地贯通一气的媒介。院 子、天井因而成为天地、阴阳的相交之处。何兆兴.老宅第m.北 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87-96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周易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由“观物取象”形成产生的春秋时代的“象天法地”规划思想, 是古代城市规划模拟天体的渊源。 形成“形胜”论,在都市规划建设中广泛的运用。 对“数”的追求,以及揭示“数”与“象”的关系。 城市规划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个境界称之为“道”。 相比周礼考工记的“符号”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中也 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 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2)管子 管子一书全面精辟地讲述了古代有关城市选址、城市发展与经 济发展关系、城市规模的确定、城市居民组织形式、城市用地功能划分 、城市道路网布局、城市水源、城市排水以及地图运用、地形勘察等几 乎所有古代城市规划重要领域 。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 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 ,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才, 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廓不必中 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 ,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 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 管子的整个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及其在临淄城的成功实践 ,是我国最早期的城市整体规划的理论。汪德华.中国城市设计文 化思想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40 管子营国思想不是空泛的纯理论,可以说对临淄城的最后成型有着无可 替代的影响。苏畅,周玄星. 管子营国思想于齐都临淄之体现j,华南理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47-52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齐国临淄旧为商代夷族薄姑氏故地,带山披海,自然条件优越。 城池建在地势较高的临淄河冲积扇形地面的前缘,城北是黄河三角洲 的南端,那里水草丰美,是天然的牧场,城东北是莱州湾,多产鱼盐 ,城南山区矿藏丰富。临淄自姜尚营建开始,历西周、春秋、战国三 个时期,到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为止,共830年之久,城市发展极其 繁荣,号称“冠带衣履天下”。 管子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管子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 要的著作,其意义是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 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 深远。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周礼考工记对中国政治性大城市的规划起到了决定 性的影响作用,那么管子和风水理论在中小型城市的规划中发 挥着更明显的影响力。 以管子营国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在中国古 代城市由宗法礼制政治中心向经济文化中心的转化中,有着积极的 推动作用,并且在其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 苏畅,周玄星. 管子营国思想于齐都临淄之体现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47-52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这两种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 管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时反映了这两种思想,其中典型的 例子如南京(1949年以前)。可以说,在西方的规划思想传入或者闯入中国 之前,这两种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的城市规划,他们共同作用造就了一个又 一个富于个性的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 各家思想,最鲜明的特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 形态特征也体现了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即“真” 、“善”、“美”的理性主义追求的思想,以及“强烈的整体意识”和“特 有的空间组合观念(院落套院落)”。 不难看出,我国在几千年的城市发展历史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 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 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 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思想。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3) 孙子兵法和商君书 n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 、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 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n商君书 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 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 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 的关系。 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3、阴阳五行学说及风水学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 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 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 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 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 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孳生、 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 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 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 、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 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1)如何看我国古代风水学? “葬者乘生气也。经日,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 有止,故谓之风水。”葬书 汉语大词典(1993)对“风水”的解释义项之一是“指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 风向、水流、山脉等形势”辞源(1981)和辞海(1982)对“风水”进行解释 时,仅列了这一义项。在辞海(2000:1851)中被定义为:也叫堪舆,旧 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 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因此,在一些地区的城市建设中, 对于“风水”的研究一直都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最主要的是许多人固执地认 为它仅仅是一种封建迷信。 实际上,风水理论是集地理学、星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和人体 生命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它与营造学、造园学共 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史箴,曾辉.“风水术”之生态学意 蕴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10-15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风水探源认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 的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满足的地形条件。古代风水学的形 成和发展,哲学思想曾给以主要的推动和帮助,这主要是受周易、管 子和道家,甚至包括儒家思想的影响,内容涉及到阴阳、五行、八卦等。 风水学的自然美主张观照山川,巧加改造,从而获得自然美和建筑美的 和谐统一。因此,理想居住环境描述为“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杜甫 诗)。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其实又称为“四神地”。被风水奇书阳宅 十书概况为: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胡污池 ,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最为贵地。从而使“背山面水”成为传 统建筑选择吉地的自然美准则之一。 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 老子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许慎说文解字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 。” 以周易为体、为本的风水理论在形成、发展 和演变的过程中汲取了丰富的阴阳哲学思想,奠定了 风水理论的哲学基础。王圣云,张瑞芳.“风水”阴阳 哲学思想与察“气”体系研究j,周易研究,2006(04): 87-91.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2)风水理论在古代相宅、择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n风水理论强调,选择宅居的外部环境,关键是要看宅居能否处在“阴阳之枢纽 ”的良好自然生态系统中。这样的阴阳枢纽,也就是风水格局的理想摸式,称为 “穴”。黄帝宅经:“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博物明贤 者未能悟斯道也。”并指出:“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故不可独信命也。” n在城市选址方面,古代风水理论认为城池应“负阴抱阳,坐落其中”,并强调 了“天有九星,地有九宫”的格构模式。 (3)风水理论在“山水环抱”的城市格局和生态观念上的作用: n自然生态系统中包含着气象、地质、地形、水、土壤、动物、植被等基本组成 因素。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是风水的目标,风水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阴阳和 谐为首要。所以,山川之中包孕着城市,城市之中又有流水园苑的穿插。 亓萌,牛原,陈伟莹.风水、山水与城市j,华中建筑,2005(2):81-83. n风水理论是古代的一种环境观、生态观,是中国古代的生态建筑理论。 李娜,邓其生.风水研究发展刍议j,华中建筑,2005(s1):1-2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n翻开众多的地方志,往往可以看到城市处于山水环抱之中的格局描述,这 便是中国风水思想中理想的“风水宝地”,对它的追求贯穿于中国古代人居 环境建设的始终,大到城市,小到村镇,再到一房一屋,无不如此。东汉仲 长统乐志论云:“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 场圃筑前,果园树后”,最早表述了中国文人士夫心中向往的居家环境,具 有广泛的代表性。 n风水在将环境秩序化的过程中,普遍而有效地采用确认自己“居于世界中 心”的方式通过要素围合加强对环境中心化的秩序,所以风水空间最显著的 特征是:以主体为核心的围合性空间。 n风水的原本概念在于营造和谐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我国古 代先民运用风水理念协调各种自然因素,营造实实在在的宜人的人居环境。 张红珍.近期中国建筑风水之科学与迷信争议综述j,民间文化论坛,2006(04 ):96-98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n风水理论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中“自然观”、“生态观“的一面。 n风水脱胎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其前提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实用理性 的整体思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有节制地 改造自然,包括关照自然、寄情山水、游目澄怀的审美,亦注重人伦的和谐, 并节制个人的非分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风水理论是古代的一种环境观、生 态观,是中国古代的生态建筑理论。 n生态建筑学确定了其基本取向,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 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在现有条件下,争取对自然的最优关系,利用并 合理的改造自然,符合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寻求创造最适宜于人类生存与 行为发展的各种生态建筑环境的有效设计方法。刘婷.传统风水理论与景观建 筑学、建筑生态学之关系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05):71-73 n生态建筑不仅要求用生态的意识进行设计,还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注重自然资 源的利用率,保护自然植被、原生土壤等,这种生态观念在中国风水思想中具 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n风水学在现代还有其市场,也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其宝贵的哲学思想,有 着强大的魅力,另一方面包括一些合理工程技术问题。风水的科学性恰恰在于 :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生态建筑的发展性,也正是在了解了自然 ,人类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建筑结构及其周围环境本身的自然条件,改造了 一些不适应人类生活居住的自然环境而发展起来的。耿雪玉. 论生态建筑与“ 风水”学说的关联性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29-31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n中国的风水观念,如果剥掉其封建迷信的外衣,从实质上看,它乃是一种环 境设计和景观设计,即在选择和营建人类的居住环境时,将自然生态环境、 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考虑,考虑适于人身心健康的良好 生态与景观。季文媚.风水理念对中国传统建筑选址和布局的影响j,合肥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69-71 n当今,不少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西方学者对风 水表现出了浓厚兴趣,都相继对此作了专题研究。当代杰出科学史家,英国 学者李约瑟指出:“风水理论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份和深刻的哲理,中国传 统建筑同自然环境完美和谐的有机结合而美不胜收,皆可据以得到说明。” (4)风水学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参见汪德华著,中国城市设计文化 思想,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 n使古代“象天法地”规划观念,融进了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气息; n加强了城市整体规划观念; n促进熟练运用辩证规划方法,更好利用自然、融合自然; n导致迷信观念广泛传播,产生不少消极影响。 文献:赵景伟,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风水观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4)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4、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选择城址的区位原则“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吕氏春秋中关于择都的原则是:“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说明中心位置对于都城选择的重要意义。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 中心位置是管理全区的最佳区位。 (2)选择城址的自然背景原则“大山之下”“广川之上” 古人对城市的给排水和防洪条件十分重视。管子乘马篇提出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无近水,而沟防省。” (3)城市的总体布局原则“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祖庙、社稷、外朝、市场环绕皇宫对称布局,以宫为中心的南北中 轴成为全城的主轴。这一布局原则对都城有深远影响。在皇宫内部,前 朝后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历朝的皇宫 基本上都遵循这一格局。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4、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4)城市功能分区原则“仕者近公”,“工买近市” 管子大匡篇指出“凡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 买近市”。从政的住在衙门附近,从商从工的住在市场附近,“ 农民”住在城门附近,出入耕作方便,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时 代,居住地接近工作地,可节约往返时间,有特殊意义。 (5)道路布局原则“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一轨相当周尺八尺。经涂是全城的干道,东西和南北各三条 。环涂是顺城环路。野涂是城外道路。根据车流和人流密度,城 市道路可分成不同等级。 在古代,城市的等级严格按统治者的政治地位确定。不同政 治地位的城市有不同的规模,不能僭(jian)越(超越本分,古时指地 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器物等等,尤指用皇家专用的)。春 秋末年的隋三都事件就是僭越与反僭越的斗争。在城市道路上, 同样有等级体系。“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诸 侯的主干相当于国都的环道,宽七轨。再低一级都城的主干道相 当国都的野涂,宽五轨 。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 划,采用里坊布局。有红色的门阙正当东西 南北城门,里坊位于宫室的东部和南部,宫 前道路呈丁字形布局。 关于分区与坊里制度 根据周礼考工记实行的井 田式方格网系统的城市规划分区模式 。 自战国时产生,汉开始推广,曹 魏邺城开始得到完善。隋唐长安城达 到顶峰,将城中除了宫城皇城之外的 区域,划分为108坊和东西两市,每 坊均有坊名。 每坊仅在四面的坊墙上开门,一 般居民只允许从坊门进出。每坊设有 坊正,负责坊内督察。晚唐之前,长 安城内实行严格的宵禁,坊门定时开 关。 5、中国古代典型城市规划 (1)三国时曹魏都城邺城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5、中国古代典型城市规划 (2)隋唐都城长安 礼制的思想越来越明显 的反映出来,南北朝时代的 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 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 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 起了先导作用。 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 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反 映了周礼考工记中“ 礼”的思想。可以说周礼 营国是以礼制思想为出发 点,要求在“礼”的主导下 形成营国秩序,形成完整有 序的城市网络,呈现理性的 空间序列。苏畅,周玄星. 管子与周礼营国思想比 较j,华中建筑,2008(12): 147 -150 长安城的建设是唐代灿烂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 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5、中国古代典型城市规划 (3)北宋东京开封 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 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 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 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 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宋东京(开封) 复原平面图 平江是苏州的旧称,为我国著名的历史 文化名城。始建于春秋吴国,历史上几易其 名,为吴县、吴郡、吴州等。隋文帝开皇九 年(公元589年)改称苏州。因城西南有姑苏 山,别称“姑苏”。宋代平定江南后,恢复 苏州建置,沿称苏州。宋徽宗政和三年(公 元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故苏州又称平 江城,平江图即宋之苏州城图。 5、中国古代典型城市规划 (4)宋代平江图 现存的平江图碑即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碑刻。表示宋代平江城的一幅城 市平面图,该图详细精确地描绘了城墙,城厢、平江府衙、平江军、吴县等军政府署 以及纵横交错的河流、街道,还表示了305座桥梁和近250座规模很大,但形象不同的 殿堂、寺观及建筑群,还表示了齐门、娄门、葑(feng)门、盘门、阊(chng )门及五座 城门,每座城门还分别绘出了陆门及水门,地图较真实完整地显示了平江城内发达的 水网状况,表示手法有所创新,采用了平面和三维立体相结合的效果。平江图是我国 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碑刻地图,也是世界罕见的巨幅古代城市规划图,是我国和世界地 图史上的杰作。现藏于苏州市碑刻博物馆。(/view/218532.htm)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5、中国古代典型城市规划 (5)明代北京城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作了因 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 市规划之大成。 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增加、建 筑密集,城内土地不够用,在城门 外沿城外道路呈带形发展,形成新 的地区,称为“关厢”。 这些“关厢”地区,开始无城 墙,后来因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 超过城内,为便于防护和管理,将 已形成的地区加筑城垣加以包围。 厢坊制的出现: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5、中国古代典型城市规划 (5)明代北京城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 上建成的,但更加雄伟壮丽。明 北京城平面呈“凸”型,外城包 着内城南面和“关厢”地区,内 城包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 。每城周围又绕着宽且深的护城 河。 有纵贯南北、长达8公里的 中轴线。紫禁城沿中轴线的主要 建筑从南往北依次展开。外城南 面正中的永定门是起点,皇城后 门之北的钟鼓楼是终点。 明代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 改建,街巷排列采取方正平直的 形式。全城共分36坊。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5、中国古代典型城市规划 (6)清代北京城 清代北京城基本保持 明代格局,对宗教建筑进 行了改扩建。 实行旗、民分城居住 的制度。将内城划为八旗 驻地,汉、回民等一律搬 到外城居住。 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 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 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 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 辉煌实例。 小结: (1)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 ,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人们生活其中 ,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 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我们 不难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如此的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 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2) 汪德华先生认为“从两汉、南北朝、隋、唐至明清是古代礼制规划 思想一统局面形成时期,但在发展中,仍可以发现在山东、江苏、浙江、安 徽、福建、广东等地的城市规划形制与陕西、河南、河北中原地区城市有明 显不同。前者的布局常顺应自然,不拘一格,其中固然存在自然条件、丘陵 和河网等众多影响,但可以看出,春秋时代以管子为代表的规划思想和理论 ,仍在起一定作用。”汪德华著,中国城市设计文化思想,东南大学出 版社,2009.1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3)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和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以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二者又相互融合,对 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征 。在这两种文化之中,可以说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儒家 思想把建立尊卑贵贱的等级制,看成是兴国安邦的人伦之本。陆仁艳. 浅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传统建筑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8(03):39-40 (4)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人成功时是儒家,失败时是道家。”因为中国 科举制度是选举人才的方式,儒家门生是管理社会的主流,儒家思想进而 成为主导社会的思想。儒家中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纲常伦理制度导致 的等级观念及中庸思想,在建筑设计和布局上得以充分体现。因为在中国 社会生活的组织关系中是以血缘为纵向,以家族关系为横向组织起的社会 制度,进而体现在建筑布局,城市布局上的。 因此,在建筑布局设计上,中国的传统建筑以群体组织关系见长,体 现出社会组织关系。在轴线设计上,以南北纵轴线为重要布局,以东西横 轴线为辅助轴线。以中轴线为中心,按照轴线对称的方式进行,在不同座 标点上的建筑,直接体现出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及等级,轴线对称布局是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等级观念及中庸思想物化的集中体现。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5) 唐代之前的各个朝代的都城,虽也按照周礼考工记中的要求 进行城市布局,但不是很严格执行。但其后的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规 划和建设,则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所描述的规划形式布局。这是 因为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主宰社会的力量,不可逾越 。尤其在宋代理学家朱熹之后,儒家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愈加严格,具 体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则为通过城市的道路中轴线、建筑的空间序 列、严整的城市布局体现森严的社会等级和伦理秩序。张健,马 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j,规划师,2006(04): 89-90 (6) 故宫的设计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体现,故宫的庞大的建筑群落是中国 最大的四合院,严格按照中国传统的儒家等级制度,主次分明地对布局进 行设计,分为前朝后寝。在民居设计中,北方的四合院建筑设计依然遵循 着这个设计思想原则。在四合院中,座北朝南的房间为正房供家族中长辈 居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长幼尊卑的观念,东西两侧的配房 才是晚辈的居住地及其它用途,座标点成为个体在群体生活当中最具象的 标记。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地方主义风格中,中国元素体现的也是儒家思想 ,当今社会中不少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设计以体现儒家思想观念为特色, 如按照群体的组织关系布局,而非西方的单体的巨大的体量感的建筑。色 彩、材料的使用等等。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二、西方国家早期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内容提纲 1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希腊雅典广场 雅典卫城 希波丹姆斯模式的代表米利都城 (2)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罗马营寨城 古罗马城市的中心广场群 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 2 西方中古时期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思想 圣密启尔山城 中世纪的帕多瓦城 威尼斯城 (2)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崇尚人体完美尺度 理想城市模式 罗马改建规划 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3)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巴黎城市的中轴线 凡尔赛宫的总平面 haussmann的巴黎改建规划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及建设成就发展脉络 城市建设综 合成就 公元5世纪 公元18世纪 公元19世纪 至今 前几千年 中古近现代资本 主义时期 现代以来 古埃及等 古希腊 古罗马 中世纪的城市 文艺复兴的城市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近代资本主义的城市 现代的城市 古代 二、西方国家早期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1、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古希腊时期的思想与文明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是西方思想体系的源头,它在哲学、 文学、艺术、史学等领域都诞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不朽的作品。 古希腊理想的城市规划形态: n理想城市的探求 雅典学院中的 柏拉图与学生亚里 士多德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理想国(the republic, plato, 约前427年前347 年 )中所设计的城市是按 照“社会几何学家”的理想 设计出来的(圆形+放射 ); 理想国(the republic)的探求体现了自 然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和谐 伸展,并熔炼了全新的城 市生活,城市人。 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 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 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 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 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 制定和执行情况。 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 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 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 平等。 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 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 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 家。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古希腊理想的城市规划形态: n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在古希腊的诸多公共建 筑以及建筑群中,突出 反应的特征是追求人的 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 自然环境的协调,没有 非常明确的强制性人工 规划。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雅 典卫城。雅典卫城的建 筑布局、自然环境及景 观环境堪称为西方古典 建筑群体组合的最高艺 术典范。 古希腊理想的城市规划形态: n希波丹姆斯模式(hippodamus pattern) 公元前5世纪的法学家希波丹姆斯在希波战争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提 出了一种深刻影响后来西方两千余年的城市规划形态的重要思想 一种 显现强烈人工痕迹的城市规划模式。 hippodamus因此被誉为“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他遵循古希腊哲理 ,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 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 在历史上,西波丹姆斯模式被大规模应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的重建与新 建,以及后来古罗马大量的营寨城,古希腊的海港城市米利都城(miletus)、 普南城等都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只是后者因呆板的寻求理性秩序而走向 形式上的典雅或呆板而成为失败品。 为后来城市生活的活力以及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桎梏,为城市的专 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甚至影响了近代西方许多殖民城市的规划形态。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营寨城 19世纪末开始对该城进行考古发掘 。普南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约 在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亚历山大 统治时进行重建;改造了旧区,增筑 了新城,公元前4前1世纪为繁荣时 期。普南城是按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建 设的,对研究欧洲古代城市规划有重 要价值。 普南城面积为庞培城的三分之一 。城内有7条7.5米宽的东西向街道, 与之垂直相交的有15条宽34米的南 北向台阶式步行街。 市中心广场居于显著位置,是商 业、政治活动中心,广场东、西、南 三面都有敞廊,廊后为店铺和庙宇, 广场北面是125米长的主敞廊。 全城约有80个街坊,街坊面积很 小,每个街坊约有45座住房。全城 估计可供4000人居住。住房以两层楼 房为多,一般没有庭院。 1-中心广场;2-德米特神庙;3-剧院;4-竞技场 普南城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米利都城(miletus) 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建 设工作中完整地得到体现。米利都城三面 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 。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 心开敞式空间呈 “l” 形,有多个广场。 市场以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的附近, 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 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最大街坊的面 积亦仅3052米。 城市中心划分为4个功能区。其东北及 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其东 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的选择适 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城市南北 两个广场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面貌 ,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周围有敞廊,至 少有3个周边设置商店用房。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利:理性的城市发展模式; 弊:城市由有机灵活走向机械呆板。 二、西方国家早期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 1、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漫长的由共和制转变成帝制的过程中,罗马人的精神世界日益世俗 化,所继承的古希腊观念不再符合时代精神,也随之转化、蜕化。古罗 马时期城市规划建设极限地满足了少数统治者物质享受和追求虚荣心的 需要,从根本上忽视了城市的文化精神功能。其特征是: n世俗化特征 代表崇高精神寄托的神庙建筑已经退居其次,公 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和剧场等建筑大量出现。 n军事化特征 修建坚固的城墙、大跨度的桥梁和远程输水道等 战略设施。 n君权化特征 城市公共建筑布局、城市中心广场群乃至整个城 市的轴线体系都投射出王权至上的理性与绝对的等级 、秩序感、象征着君权神圣不可侵犯。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古罗马城市规划思想特征: n 强烈地实用主义态度 城市规划追求的不是精神上与自然、宇宙和谐,而是和现实生活范 围内的种种“现实”利益相关。 n 凸显永恒的秩序思想 娴熟运用轴线对称、对比强调、透视手法等,建立起整体而壮观的 城市空间序列,从而体现出罗马城市规划中强烈的人工秩序思想。 n 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方法 世俗建筑的恢宏与奢华。 维特鲁威(vitruvius)与建筑十书:理想城市模型 是西方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建筑典籍。 古罗马御用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公元1世纪,总结了当时的建筑经验 后写成建筑十书(约公元前27-14年间),共十篇。内容包括:希腊 、伊特鲁里亚、罗马早期的建筑创作经验,从一般理论、建筑教育,到城 市选址、选择建地段、各种建筑物设计原理、建筑风格、柱式以及建筑施 工和机械等。这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他最早提 出了建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并且首次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 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第一卷 建筑师的教育,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 本原理 第二卷 建筑材料 第三、四卷 庙宇和柱式 第五卷 其他公共建筑物 第六卷 住宅 第七卷 室内装修及壁画 第八卷 供水工程 第九卷 天文学,日晷和 水钟 第十卷 机械学和各种机 械 建筑十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建筑十书十分系统的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建筑十书相当全面的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 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建筑十书按照古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性 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vitruvius ideal city 维特鲁威理想城市方案 维特鲁威绘制的理想城市方案,平 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的间距不大于弓 箭射程,便于防守者从各个方面阻击攻 城者;城市道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为 了避强风,放射道路不直接对着城门;在 城市中心设广场,广场的中心建庙宇。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广场敞廊 广场群相对轴线关系 罗马广场群 帝国时期的广场群主要是为皇帝歌功颂德。 广场由开敞转为封闭,自由转为严整,塑造供人 观赏的艺术组群,广场轴线垂直相交,以多个彼 此相交的垂直轴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古罗马在城市建设、市政技术乃至城市管理等方面,罗马 的成就均超过了希腊。但其却在根本上忽视了城市的文化与精 神功能。在当今许多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中,也常常存在同样 的误区,因而我们常常将它们称为不幸地遗传了“罗马病”。 19世纪末罗马市中心广场废墟古罗马广场群遗址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二、西方国家早期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 2、西方中古时期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文明禁锢 中世纪时期 自然主义盛行 城市建设尊重自然 地形 重启心灵 文艺复兴时期 高雅与精英主义的理 想思维 中古 城市 绝对君权时期 唯理与 古典主义 n中世纪黑暗年代(dark times)的历史背景解读 (1)中世纪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城市规划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之前一千多年里欧洲文化倒退,痛心疾首 。因而取了“黑暗年代”、 “中世纪”的名字。也就是指古典时期(古希腊罗 马)到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时间段(476年西罗马灭亡作为开端,至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根本不算个名字,体现了欧洲学者 认为中世纪毫无建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口腔医院护理部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德州巡游车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及答案解析
- 沧州回转窑密封施工方案
- 外墙定位措施方案范本
- 明溪县草坪砖施工方案
- 车库地面漆施工方案范本
- 湘版初中美术教学课件
- 海南季节性施工方案
-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老师工作总结
- 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
- 征信数据纠正服务合同
- 足球比赛-开幕式组织方案
- 电梯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 高等传热学全册课件
- 2024年华东电力设计院限公司校园招聘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宠物护理与美容技术》课件-染色
- DL-T+5220-2021-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规范
- 贷款展期协议书范本
- 《环境生物技术》课件
- GB/T 10599-2023多绳摩擦式提升机
- 2012湖北公务员职位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