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火安全常识 本课件适用于油田所有员工 多用插座放 置在易燃物 窗帘旁 目录 一、燃烧的本质 二、燃烧的必要条件 三、燃烧的充分条件 四、防止火灾发生与灭火的基本方法 五、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方式 六、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七、火焰燃烧热值与燃烧温度 目 录 八、燃烧的类型 九、燃烧蔓延的原因 十、火灾的发展 十一、火灾及火灾的分类 十二、如何报火警? 十三、高层建筑火灾的逃生方法 十四、几种常见的火场逃生方法 随着塔里木油田油气生产当量的不断提升,消防工作越来越显重要, 特别是近年来,油田公司加强了对消防工作的领导,加大了消防知识的 宣传和火灾隐患排查力度,消除和整改了一大批火灾隐患,为油田的安 全生产和小区居民安居乐业奠定了良好消防安全环境。 然而,从油田目前的消防安全状况来看,情况并不容乐观,2004年8 月2日,牙哈装车站储油罐发生火灾、2006年6月3日,克拉2天然气中 央处理厂发生的闪爆事故,教训是沉痛的。纵观油田的消防工作主要存 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一些单位领导重生产轻消防的思想仍然存在,对单位存在的火灾隐患 ,以生产任务重为由,迟迟拖延整改; 2、一些单位对固定灭火设施、移动灭火设施缺乏正常维护保养,锈蚀 现象仍然存在; 3、小区居民用火、用电、用气不慎引发火灾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居 民的防火安全意识,提高其自防自救和逃生意识,是今后消防工作中一 个重要任务。 4、小孩玩火引发火为现象娄禁不止,中小学生的防火安全意识需进一 步加强; 5、前线作业区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由于缺乏正常维护,造成火灾自动 报警系统多数处于故障状态。 1、办公室内物品摆放比较凌乱 2、地下室电缆室内堆放可燃物 3、防火安全门不符合规范要求,且没有 闭门器,防火门不能处于常闭状态 4、安全通道内未安装疏散指示标 志和应急照明灯具 5、消防报警控制室里烧油 暖器,且线路接拉规范 6、配电间线路零乱且堆放杂 物和可然泡沫苯板 7、常闭式防火门 被铁丝捆着8、防火门用砖头掩着处于常于状态 10、室外消火栓未设置醒目标志 9、消防水带破损 11、电源插座未固定且一 座多用12、消防卷盘喷管无水枪头 配电室内有下水管道通过 处输泵房与值班室毗邻建造 一、燃烧的本质 (一) 燃烧:俗称着火,系指可燃物与氧或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 火苗和(或)发烟的现象。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十分复杂,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杂物质的燃烧先是受热分解,然后发生氧 化反应。 常见的燃烧反应有: 氢气的燃烧:2h2+o2=2h2o 甲烷的燃烧:ch4+o2=co2+2h2o 木炭的燃烧:c+o2=co2 近代链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链锁反应。链锁反应机理大致可 分为三段: 1、链引发:即生成游离基,使链式反应开始。生成的方法有热分解、光化法、 放射线照射法、氧化-还原法、催化法等; 2、链传递:游离基作用于其他参与反应的物质分子,产生新的游离基; 3、链的终止:即游离基的消失,使链的反应终止。 二、燃烧的必要条件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这一过 程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着火源。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这一过 程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着火源。 (一)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 称可燃物。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列举如表1 -1-1。 1、气体可燃物:凡是在空气中能燃烧的气体都称为可燃气体。可燃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一样要求与空气的混合比在一定范围燃烧(爆炸)范围 ,并需要一定的温度(着火温度)引发反应。 可燃物 物理状态 气态液态固态 氢 一氧化碳 甲 烷 乙 烯 乙 炔 丙 烷 丁 烷 其 他 酒 精 汽 油 苯 乙 醚 香蕉水 丙 酮 油 漆 松节油 木 材 纸 棉 花 麻 糖 塑 料 谷 物 其 他 表1-1-1 2、液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都含有碳、氢 原子,有些还含有氧原子。液体可燃物中有不少是石油化工产品。 3、固体可燃物:凡遇明火、热源能在空气中燃烧的固体物质称为可燃固 体。在固体物质中,有一些燃点较低、燃烧剧烈的称为易燃固体。(二 )助燃物(氧化剂): 能帮助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 生反应的物质称为助燃物(氧化剂)。如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 (三)着火源:着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 量,常见的是热能。其他还有化学能、电能、机械能和核能等转变成的 热能。根据着火源的能量来源不同,着火源可分为: 1、明火;2、高温物体;3、化学热能;4、电热能;5、机械热能; 6、生物能;7、光能;8、核能。 三、燃烧的充分条件 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具备了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但由于可燃物的数量 不够,氧气不足,着火源的热量不大,温度不够,燃烧也不能发生,因 此,燃烧的充分条件是: (一)一定的可燃物浓度:可燃气体(蒸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才会 发生燃烧(爆炸)。 (二)一定的氧气含量:虽有氧气存在,但浓度不够,燃烧也不会发生 。 (三)一定的着火能量:不管何种形式的点火能量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 才能引起燃烧反应。 (四)相互作用:以上三个条件相互作用,燃烧才会发生和持续。列举 如表1-1-2 湖南常德市桥南市场的12.21特大火灾。经过消防官兵24小时连续奋战,火 灾于12月22日早晨8时10分被扑灭。附图(1-1-3) 常德市桥南市场的12.21特大 火灾 火 温度氧 燃料 1-1-21-1-3 1、根据物质燃烧的原理和同火灾作斗争的实践经验,防止火灾发生的基 本措施包括: 控制可燃物:以难燃或不燃的材料代替易燃或可燃的材料; 隔绝空气:使用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应在密闭设备中进行; 消除着火源:如隔离、控温、接地、避雷、安装防爆灯等; 阻止火势蔓延:在建筑物之间筑防火墙、设防火间距,不使新的燃烧条 件形成,防止火灾扩大。 2、根据物质燃烧的原理和同火灾作斗争的实践经验,现行灭火的基本方 法有四种: 四、防止火灾发生与灭火的基本方法 (1)隔离法灭火法:就是将火源处或周围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燃烧 会因隔离可燃物而停止;(破拆) (2)窒息法灭火法:就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 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3)冷却灭火法:就是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以降低燃烧物的 温度于燃点之下,使燃烧停止; 或者将灭火剂喷洒在火源附近的物体上 ,使其不受火焰辐射热的威胁,避免形成新的火点; (4)抑制灭火法:就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历程中去,使燃烧过程 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而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的游离基,使燃烧停止 。 五、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方式 可燃物的聚集状态不同,供氧情况不同,受热后发生不同的变化,其燃 烧的方式和速度也都不同,绝大多数可燃物质燃烧都是在蒸气或气态下 进行,并出现火焰,也有些物质不呈气体燃烧,而是呈现炽热状,则不 出现火焰。 (一)气体物质的燃烧 可燃气体燃烧不需要像固体、液体那样经溶化、蒸发过程,所需热量仅 用于氧化或分解气体,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可燃气体容易燃烧 、燃烧速度快。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燃烧分为两大 类: 1、扩散燃烧:是指可燃气体从喷口(管口或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 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 2、预混燃烧:是指可燃气体与氧在燃烧前混合,并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 混合气体,被火源点燃所引起的燃烧,这类燃烧往往是爆炸式的燃烧, 也叫动力燃烧,即通常所说的气体爆炸。 (二)液体物质的燃烧 易燃和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 时蒸发出来的气体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称蒸发燃烧。可燃、 易燃液体的蒸发与可燃气体的燃烧特点相同,也分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液体物质燃烧的速度取决于液体蒸发速度,而蒸发速度又取决于接受 的热量,受热愈多,蒸发量愈大,燃烧速度就愈快。 (三)固体物质的燃烧 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 不同,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阴燃(或称熏烟燃烧)四种 : 1、蒸发燃烧:是指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熔融,然后像可液体一 样蒸发成蒸气而燃烧。(1)硫、磷、钾等单质固体物质先熔融而后燃烧 ;(2)沥青、石蜡、松香等先熔融,后蒸发成蒸气,分解、氧化燃烧; (3)高分子材料的热塑性塑料,受热后变开、熔融,由固体变为液体, 继而蒸发燃烧;(4)萘和樟脑这类具的升华性质的物质,则在受热后不 经熔融而直接变为可燃性蒸气燃烧。 2、分解燃烧: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烧物,在受热分解出其组成成分 及与加热温度相应的热分解产物,分解产物再氧化燃烧,成为分解燃烧 。 3、表面燃烧:有些固体可燃物的蒸气压非常小或都难于发生热分解,不 能发生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 生无火焰燃烧,即表面燃烧。 4、阴燃:是指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可燃物含 水份较多等条件下发生的只冒烟、无火焰的燃烧现象。有焰燃烧和阴燃 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在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中气体燃烧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固 体。 物燃烧历程示意图 热 气 体固 体 液 体 蒸发 熔融、蒸发(或分解) 氧 化 分 解 自 燃 燃 烧 热 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不能再燃烧,则称为完全燃 烧,其燃烧产物为完全燃烧产物。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还能继续燃烧, 则这种燃烧称为不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为不完全燃烧产物。 燃烧完全与否不仅与空气供给量有关,并且还与其他可燃物扩散混 合的均匀程度有关。如空气供给量足,并与可燃物混合非常均匀,则燃 烧反应近于完全燃烧。 (一)燃烧产物 物质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称为燃烧产物。 散发在空气中能被人们看见的燃烧产物叫烟雾。它是由燃烧产生的 悬浮固体、液体粒子和气体的混合物。其一粒一般在0.0110微米之间。 六、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二)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的数量、构成等随物质的化学组成以及温度、空气的供给等燃 烧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 1)单质的燃烧产物; 2)一般化合物的燃烧产物; 3)木材燃烧产物; 4)合成高分子材料燃烧产物。 (三)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的影响 燃烧产物与灭火工作有密切的关系。它对灭火工作既有有利的方面,也 有不利的方面: 1、有利方面: 在一定条件下的阻燃作用;完全燃烧的燃烧产物都是不燃的隋性气体 ,如在室内能相对减少空气中的氧浓度,就能减慢燃烧的速度。 为火情侦察提供依据。不同的物质燃烧,不同的燃烧温度,在不同的 风向条件下,烟的气味、颜色、浓度、流动方向也是不一样的。通过烟 的这些特征,大致可以判断燃烧物质的种类、火灾发展阶段、火势蔓延 方向等。 2、不利方面: 1)引起人员中毒、窒息;燃烧产物中有不少为毒性气体,妨碍正常 的呼吸、逃生。有麻痹、窒息、刺激的功能作用。 2)会使人员受伤;燃烧产生的烟气中载有大量的热,人在这种高温 、湿热环境中极易被烫伤。 3)影响视线;燃烧产生大量烟雾,影响人的视线,能见度降低,人 在浓烟中会辨不清方向。 4)成为火势发展、蔓延的因素。燃烧有很高的热能,极易造成轰然 或因对流或热辐射引起新的火点。 七、火焰、燃烧热值与燃烧温度 (一)火焰 1、火焰的定义:正在燃烧的可燃气体(蒸气)所占据的发光、放热的空 间范围称为火焰,俗称火苗。它是可燃物产生有焰燃烧的基本特征。 2、火焰的构造:可燃物在燃烧时,根据其状态的不同和助燃物的供给方 式等因素的不同,火焰的结构也不完全相同。 1)气态可燃物火焰。以本生灯为例,其火焰结构如图1-1 由一次空气供氧所形成的火焰峰面在内层,称内焰;由二次空气供氧所 形成的火焰峰面在外层,称外焰。这种火焰比较稳定,温度较高。 2)液态可燃物火焰 空气 空气 焰心 内焰 外焰 二次空气 一次空气 煤气 一次空气 二次空气 内焰 外焰 2006年6月24日下午1时30分,兰州西固区寺儿沟村一私营液化气置换点 ,由于接触明火发生液化气罐爆炸事故 引发火灾。 液态可燃物的火焰由焰心、内焰和外焰组成。(1)焰心:是最内层亮 度较暗的圆锥体部分,由可燃物受热蒸发和分解出的气态可燃物构成。 由于内层含氧浓度较低,所以燃烧不完全,温度较低。 (2)内焰:为包围在焰心外部较明亮的圆锥体部分。在这层火焰中气 态可燃物进一步分解,因氧供应不足,所以燃烧也不甚完全,但温度较 焰心高。因火焰中的微小碳粒子受热发出较明亮的光,所以,内焰的亮 度最强。 (3)外焰:为包围在内焰外面亮度较暗的圆锥体。在这层火焰中,氧 供给充足,因此,燃烧完全,燃烧温度高。在外焰燃烧的往往是一氧化 碳和氢气,炽热的碳粒很少,因此,几乎没有光亮。 一切可燃固体和液体燃烧时形成的火焰,都有焰心、内焰和外焰。在火 场上,固体表面的形状不同,堆放的方法不同,火焰的形状也不同,此 外,还受风力等因素的影响,也使火焰的形状有所不同。 3、火焰的颜色。可燃物的化学组成不同,燃烧供氧条件不同,火焰会发 出不同的颜色。 (一)含氧量在50%以上的可燃物质燃烧时,发出不显光(光暗或呈浅 蓝色光)火焰;含氧量在50%以下,发出显光(光亮或黄光)的火焰; 含碳量在60%以上的,则发出显光、并带有大量黑烟的火焰。(2)有机 可燃物的明亮度和颜色主要由火焰中的碳粒子来确定。(3)火焰颜色还 与温度有关。火焰温度越高则越明亮,其辅射强度也越高。 (二)燃烧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质与氧作用完全燃烧时 所释放出的热量,称为燃烧热值。热值愈高的物质燃烧时火势愈猛,温 度愈高,辐射出的热量也愈多。 (三)燃烧温度:1、理论燃烧温度:是指可燃物与空气在绝热条件下完 全燃烧时,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全部用于加热燃烧产物或提高燃烧产物的 内能,使燃烧产物达到最高燃烧温度。2、实际燃烧温度;在火场或工业 生产中,可燃物燃烧往往进行得并不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也有一部 分损失于周围环境,这时燃烧产物达到的温度,就称为实际燃烧温度;3 、不同物质的理论燃烧温度:在同样条件,可燃物质燃烧时,燃烧速度 快的比燃烧速度慢的燃烧温度高;在同样大小火焰下,燃烧温度越高, 它向周围辐射的热量就越多,火灾蔓延的速度就越快。 八:燃烧类型 燃烧的类型有5种:闪燃、着火、受热自燃、本身自燃、爆炸 1、闪燃:在一定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表面上产生的蒸气,当与空气 混合后,一遇到火源,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现象叫优质闪燃 。 (一)闪点:易燃、可燃液体表面能够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二)闪点的变化特点: (1)同系物的闪点随其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 (2)同系物的闪点随沸点的增加而升高。 (3)多种组份的混合液,如汽油、煤油、柴油等,其闪点随沸程的增加 而升高。 (4)两种可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一般低于这两个可燃液体闪点的平均 值。 (5)能溶于水的易燃液体的闪点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 (三)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在消防工作中,以闪点的高低作为评价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依据。液体 的闪点就是可能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 (1)根据闪点将能燃烧的液体分为两类:闪点小于或等于45称为易燃 液体,闪点大于45的液体称为可燃液体。(2)根据闪点可评定液体火 灾危险性的大小。闪点越低的液体其火灾危险性就越大。(3)根据闪点 可确定液体生产、加工、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进而采取相应的安全 措施。 2、着火 可燃物与空气氧化剂共存,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将 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直至可燃物燃尽为止,这种持续燃烧的现 象叫做着火。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一切 可燃物的燃点都高于闪点。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燃点以下,是预防火 灾发生的措施之一。 3、受热自燃:物质的温度达到燃点,不用明火去点燃是不会着火的。若 可燃物质要空气中,连续均匀地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在没有外部火花、 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能够发生自动燃烧的现象叫做受热自燃。 (一)自燃点: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自燃点。 (二)影响自燃点的因素:可燃物质的自燃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主要 取决于氧化时所放出的热量和向外导出的热量,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 1、液体与气体可燃物自燃点的影响因素。 ( 1)压力:压力越高,自燃点越高。 (2)浓度:混合物中可燃物质的浓度越低,自燃点越高;物质的自燃点 通常用该物质在化学计算浓度时的自燃点。 (3)氧含量:助燃气体中氧浓度越高,自燃点越低。 (4)催化剂。活性催化剂能降低物质的自燃点。钝性催化剂能提高物质 的自燃点 (5)容器的材质和内径。容器的直径越小,自燃点越高;直径小到一定 数值,气体混合物便不能自燃。阻火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成的。 2、引起受热自燃的原因。 (1)接触灼热物体。如可燃物靠近烟囱、取暖设备、电热器具、或烘烤 可燃物时,若距离近或温度过高就有着火的危险。 (2)直接用火加热。主要指熬炼和热处理过程中,由于温度失控,达到 自燃点而着火。 (3)摩擦生热。如机器的轴承和摩擦部分缺乏润滑或缠绕纤维物质,摩 擦力增大,产生大量的热而引起可燃物燃烧。 (4)化学反应。有些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热,使可燃物质 受热升温而自燃。 (5)绝热压缩。物质在以很大的压力压缩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若达到 物质自燃点则自行着火。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如此。 (6)热辐射作用。明火和灼热体发出的辐射热能引起周围可燃物质着火 。太阳的辐射能也能引起易燃物质发生自燃。 4、本身自热 可燃物在空气中,在远低于自燃点的温度下自然发热,并且这种热量 长时间的积蓄使物质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叫做本身自燃。 物质本身自燃发热的原因有物质氧化生热、分解生热、吸附生热、聚合 生热、和发酵生热。 5、爆炸 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 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起的。 一、爆炸的分类: 1、按爆炸物质在爆炸过程中的变化,可分为化学爆炸、物理爆炸、核爆 炸。 (1)化学爆炸:由于爆炸性物质本身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出大量气体 和较高温度而形成的爆炸叫作化学爆炸。例如;炸药、可燃气体、粉尘 于空气的混合物发生的爆炸就是化学爆炸。 (2)物理爆炸:由于热的作用,液体变为气体或蒸气,使体积膨胀,压 力急剧增高,大大超过容器本身的极限强度,从而发生的爆炸,称为物 理性爆炸。有些物理性爆炸能间接地引发火灾。 (3)核爆炸。由于原子核裂变或核聚变引起的爆炸叫核爆炸;原子弹、 氢弹的爆炸变属于核爆炸; 2、按照爆炸的变化传播速度,化学爆炸可分为:爆燃、爆炸、爆震 (二)可燃气体和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 1、可染气体和液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 浓度叫做爆炸浓度下限。 2、可染气体和液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高 浓度叫做爆炸浓度上限。可燃液体在一定温度下,由于蒸发而形成的等 于爆炸浓度极限的蒸气浓度,这时的温度叫做爆炸温度极限。爆炸温度 也分为上、下限。 3、最小点火能量。 对于每一种气体爆炸混合物,都有一个起爆的最小点火能量低于该能量 ,混合物就不能爆炸,目前都用mj作为最小点火能量的单位。 掌握各种气体混合物爆炸所需要的最小点火能量,对于有爆炸的场所判 断哪种火源能引起爆炸事故和选用安全通信报警系统等有重要意义。 4、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同一种可燃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会受到温度、压力、含氧量、容器和 火源性质等因素影响。 九、燃烧蔓延的原因 大多数火灾的发生,都是从可燃物的某一部分开始,然后蔓延扩大的。这 是因为物质在燃烧时造就了一个危险的热传播过程,即燃烧热效应 燃烧。燃烧产生的热效应使燃烧点周围的可燃物受热发生分解、着火和 自燃,如此往复,火势便迅速的向周围蔓延开去。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 触外,还有3个途径,即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 1、热传导 热传导是指热量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的现象。 导热性能:固体液体气体。固体之间的差别又很大。金属非金属有 机物质。导热性能好的物质不利于控制火情,因为热量可通过导热物体向 其他部分传导,导致与其接触的可燃物质起火燃烧。 为什么各个防火分区之间的门、窗要使用防火门、窗作为分隔呢? 假如使用一般的门窗,在火灾时,着火的一边能通过一般门窗的传导作 用将高温热量传到门的另一边,使可燃物达到燃点燃烧,导致火势蔓延 。 防火门采用不然或难燃材料制成,能够有效的阻挡热量和烟气,保证未 着火的一边的安全。 2、热辐射 热辐射是指热量以辐射线(或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现象。当可燃 物燃烧形成火焰时,便大量地向周围传播热能,火势越猛,辐射热能越 强。为了减弱受到的热辐射,可增加受辐射物体与辐射源的距离和夹角 ,或设置隔热屏障。 例如,在建筑物间留出必要的防火间距,砌筑防火墙,设置固定水幕, 种植阔叶树等。在火场上,应用水、泡沫等冷却受到辐射热作用的物体 表面,设法疏散、隔离和消除受辐射热威胁的可燃物。灭火人员的水枪 阵地要选择适当角度,以减少受到热辐射的影响。 3、热对流 热对流是指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从空间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它 是影响早期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流动介质的不同可分为气体对流和液体对流。气体对流能够加热可 燃物达到燃烧程度,使火势扩大。被加热的气体在上升和扩散的同时, 一方面引导周围空气流入燃烧区,使燃烧更为猛烈,另一方面还会引导 燃烧蔓延方向发生变化,增大扑救难度。因此,扑救火灾时为了消除和 降低气体对流,应设法堵塞能够引起气体对流的孔洞,把烟雾导向没可 燃物或危险性较小的地方,用喷雾水冷却和降低气流的温度。 对于高层建筑,竖井、管道多,使楼层互相连通,易产生“烟囱”效应 ,造成烟、火蔓延快速。 十、火灾的发展 1、初起阶段 2、发展阶段 火灾的发展阶段,也成为自由燃烧阶段。当室内的上层温度达到400 600时会引起轰然。 3、猛烈阶段 4、下降阶段 5、熄灭阶段 (二)、火灾的分类; (一)按燃烧对象分类 1、a类火灾。固体可燃物燃烧而引起的火灾;如林材、纸张、棉花、服装等 2、b类火灾。油脂及一切可燃液体燃烧引起的火灾。汽油、柴油、煤油、重油 、原油等。因此,原油罐、汽油罐是b类火灾重点保护对象。 3、c类火灾。可燃气体引起的火灾;可燃气体燃烧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与空气预先混合好后的燃烧称为预混燃烧;可燃气体与空气边混合、边 燃烧称为扩散燃烧。失去控制的预混燃烧会产生爆炸,这是c类火灾最危险的燃 烧方式。 4、d类火灾。可燃金属燃烧引起的火灾,如锂、钠、钾、镁、铝、铀火灾。金 属燃烧时,燃烧热很大,为普通材料的520倍,火焰温度很高,有的甚至达到 3000c以上;并且在高温下金属的性质特别活泼,能与水、二氧化碳、氮、卤 素及含卤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必质采取特殊的灭火剂灭火。 十一、火灾 (一)火灾的定义 火灾是指在时间上或空间是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5、带电火灾:指带电的设备及其他物体燃烧的火灾。 (二)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分类: 1、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重伤20人以上; 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100万 元以上。 2、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 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30万元以上。 3、一般火灾。不具备以上条件的火灾。 (三)按起火直接原因分类: 1、放火:(纵火) 2、违反电气安装安全规定。电气设备安装不合规定;导线 保险丝不合格;避雷设备、排除静电设备未安装或不符合规 定要求。 3、违反电气了使用安全规定。电气设备超负荷运行、导线 短路、接触不良、静电放电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电器设备着火 。 4、违反安全操作规定;在进行气焊、电焊操作时,违反操 作规定;在化工生产中出现超温超压、冷却中断、操作失误 而又处理不当;在储存运输易燃易爆物品时,发生摩擦撞击 ,混存、遇水、酸、碱、热。( 燃烧和爆炸的关系 燃烧的主要特征是发光和发热,与压力无特别关系。爆炸的主要特征 是压力的急剧上升和爆炸波的产生。燃烧和化学爆炸本质上都是氧化还 原反应,但二者反应速度、放热速率和火焰传播速度都不同,前者比后 者慢得多。 燃烧和爆炸关系十分密切,有时难以将它们完全分开。在一定条件下 ,燃烧可以引起爆炸,爆炸也可以引起燃烧。事实上,在很多火灾爆炸 事故案例中,火灾和爆炸是同时存在的。 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1) 火灾发生后, 随着时间的延 续,损失数量 迅速增长,损 失大约与时间 的平方成比例 ,如火灾时间 延长一倍,损 失可能增加四 倍。 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2) 爆炸则是猝不及防。可 能仅在一秒种内爆炸过 程已经结束,设备损坏 、厂房倒塌、人员伤亡 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 发生。爆炸通常伴随发 热、发光、发声、压力 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 象,具有很大的破坏作 用。其破坏作用的大小 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 、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 炸位置等因素有关。 十二、怎样打火警电话?(如何报报警?) (1)火警电话打通后,应讲清楚着火单位,所在区县、街道、 门牌号码等详细地址; (2)要讲清什么东西着火,火势情况; (3)要讲清是平房还是楼房,最好能讲清起火部位,燃烧物质 和燃烧情况; (4)报警人要讲清自己姓名、所在单位和电话号码; (5)报警后要派专人在路口等候消防车的到来,指引消防车去 火场的道路,以便迅速、准确到达起火地点。发现火警应及时报 警,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十三、高层建筑火灾的逃生方法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被困人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 持镇静,不要惊慌,不盲目地行动,从而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 。必须注意的是,火灾现场的温度是十分惊人的,而且烟雾会 挡住你的视线。当处于火灾现场时,能见度非常低,在这种情 况下,更需要保持镇静,不能惊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 条件,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 十四、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逃生方法 1尽量利用建筑物内的设施 逃生利用建筑物内已有的设施进行逃生,是争取逃生时间,提高逃 生率的重要办法。 (1)利用消防电梯进行疏散逃生,但着火时普通电梯千万不能乘坐; (2)利用室内的防烟楼梯、普通楼梯、封闭楼梯进行逃生;(3)利用 建筑物的阳台、通廊、避难层、室内设置的缓降器、救生袋、安全绳等 进行逃生; (4)利用观光楼梯避难逃生; (5)利用墙边落水管进行逃生; (6)利用房间床单等物连接起来进行逃生。 2不同部位、不同条件人员的逃生方法 (1)当某一楼层某一部位起火,且火势已经开始发展时,应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炼钢高级工考试必-备知识点
- 2025年初创公司市场营销策略模拟题与答案详解集合
- 2025年外贸业务员面试技巧及模拟题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笔试备考策略与实战模拟题集
- 2025年初入股市投资者必修课股市实战模拟题库
- 创意绘画教学课件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模拟试题详解
- 2025年新闻编辑高级职位面试模拟题及应对技巧解析指南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初中心理健康科目知识点梳理与模拟题训练
- 2025年机械设计工程师面试宝典与预测题
- 2025年留疆战士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高考英语新课标Ⅱ卷点评及2026备考方向 课件
- GB/T 7757-2009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压缩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
- 龙应台《放学》记叙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 智能客服趋势发展白皮书:智能客服预见未来课件
- 2009-2022历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计算机类岗位)》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3
- 工业园区消防安全标准化
- 项目造价咨询计划表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离子方程式双线桥单线桥专项练习
- 幼儿园玩教具操作与活动指导
- 敏捷项目管理实践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