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琪《平燕疏》的历史地理分析.pdf_第1页
宋琪《平燕疏》的历史地理分析.pdf_第2页
宋琪《平燕疏》的历史地理分析.pdf_第3页
宋琪《平燕疏》的历史地理分析.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琪平燕疏的历史地理分析亡二二二二 宋琪平燕疏的历史地理分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孙冬虎 以致力于稳定内部为主要策略的北宋,在与契丹的军事对峙中基本处于被动,但开 国前期也曾有过收复失地的志向和行动。宋太宗雍熙三年( 9 8 6 ) ,准备征讨被契丹占 领的幽蓟诸州,即今北京及天津蓟县一带地方,诏令朝臣提出关于北方边境军事问题的 建议。罢相不久的刑部尚书宋琪所上的奏疏,今人或称之为平燕疏或平燕策。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元脱脱等宋史宋琪传对 这份奏疏的记载,文字略有不同且各有所误。宋琪强调充分利用幽州一带的地理条件, 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兵计划。这份奏疏尽管最终未被付诸实施,但对于认识北京地 区的历史地理环境却是一份颇有价值的文献。 一平燕疏设想的进兵路线 宋琪,字叔宝,幽州蓟县人,宋史有传。幽蓟诸州正是宋朝将要用兵的区域, 熟悉乡土地理形势的宋琪,责无旁贷地提出了这份奏疏。其前半段为: 伏以国朝大举精兵,讨除边寇。灵旗所指,燕城必降。而敌所趋径术,或落其 便,必欲取雄、霸路直进,未免更有阳城之围。盖界河之北,陂淀坦平,北路行 师,投戈散地。况军行不离于辎重,敌来莫测其浅深,必冀回辕,西适山路。望令 大军会于易州,循狐山之北、漆水以西,挟山而行,援粮以进,涉涿水,并大房, 抵桑千河,出安祖寨,则东瞰燕城,裁及一舍。此是周德威收燕之路。 为避免类似后晋开运二年( 9 4 5 ) 与契丹在阳城( 在今河北清苑县西南四十里阳城镇) 的激战,宋琪提出不走河北平原而要沿着太行山东麓阶地北上,占领幽州以西的低山丘 陵地区,然后居高临下向东攻击幽州城的战略设想。按照他的计划,“望令大军会于易 州,循狐山之北、漆水以西,挟山而行,援粮以进,涉涿水,并大房,抵桑干河,出安 祖寨,则东瞰燕城,裁及一舍”。考察古今地名及其所指的地理位置,上文中的易州即 今河北易县;狐山、漆水,与其他各本对照,应为“孤山”、“涞水”因字形相近导致的 讹误。涞水,今名南拒马河,是拒马河在今河北涞水县城之北的一条支流;涿水即今拒 此处依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作“雍熙三年”。元脱脱等宋史宋琪传、清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等作“端拱二年”,应以李焘为是。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太宗雍熙三年”。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 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l :j j 甜举罩苗苈至赶瑾盲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 马河流经河北涿州的一段。大房山在今北京房山区良乡镇西约2 0 公里;桑干河即今永 定河;安祖寨即今北京石景山区衙门口。对照所涉地区的地形条件,宋军所选择的应当 是在低山丘陵之间的开阔谷地中前行:首先,从今天的易县出发,向东北过白马、洛 平、娄村一线,在涞水县龙安村附近渡过拒马河,到达北京房山区张坊一带。这一段属 于“循狐( 孤) 山之北,漆( 涞) 水以西,挟山而行”,则“孤山”应是位于该线以南、 涞水与易县两县城以北、在平原与丘陵交接地段有平地凸起之感的一个山包,而不可能 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五十六里”,也不会是嘉庆重修一统志所说“在广昌 县( 治今河北涞源县) 东二十五里”的那个“孤山”。因为房山境内的孤山处在拒马 河以东,涞源境内的孤山则在易县城西6 0 公里,二者既与奏疏的语义不符,在地理方 位上误差尤其明显。山区的地形古今变化一般不大,宋琪所谓“孤山”,很可能就是今 易县龙王庙村附近海拔2 3 l 米、涞水县三义村附近海拔3 4 5 米和海拔2 9 0 米的某处小山 包。其次,渡过拒马河之后,进入今北京市辖境,继续沿着山前丘陵中的谷地向东北 前进,依次经过今房山区的张坊、蔡家口、三岔、孤山口、周口店,进抵大房山下;由 此再向东北,大致取道今良乡、长辛店一线或稍微偏西一些,在今丰台区西北角的东河 沿村附近向东渡过永定河,屯兵衙门口。当时的燕城即幽州城在今宣武区广安门一带, 从衙门口向东俯瞰,仅有“一舍”即三十里之遥。 宋琪奏疏说“此是周德威收燕之路”,只是对从涿州到幽州的大概路线而言的。后 梁乾化二年( 9 1 2 ) 正月,为解占踞幽州的燕王刘守光对易州之围,晋王李克用的大将 周德威率步骑三万“东出飞狐( 今河北蔚县东南二十五里北口村东南穿过恒山的峡谷) , 与赵王将王德明、义武将程岩会于易水。丙戌,三镇兵进攻燕祁沟关( 今涿州市西南三 十五里岐沟村) ,下之。戊子,围涿州。丁酉,德威至幽州城下”。五月十二日, “德威自涿州进军良乡大城”,大城当为良乡境内的一个村庄。次年四月,“周德威进 军逼幽州南门”,十一月刘守光投降。与宋琪的设想更为近似的,是此后晋王的大将 李嗣源( 后为五代唐明宗) 的进兵路线。后梁贞明三年( 9 1 7 ) 契丹围困周德威镇守的 幽州城,率军救援的李嗣源四月“军于涞水”,八月,“李嗣源、阎宝、李存审步骑七 万会于易州”,“甲午,自易州北行。庚子,逾大房岭,循涧而东”,经过数度激战后,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第1 7 2 9 页“孤山”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嘉庆重修一统志 第四十七卷易州“孤山”条下,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点校本;续资治 通鉴长编第二十七卷之。校勘记”引此条,其地理方位亦判断有误。 参看河北省地图集易县、涞水等幅,河北省测绘局年版1 9 8 1 年版。 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八卷后梁纪三,中华书局1 9 5 6 年版。 薛居正:旧五代史第五十六卷唐书周德威传,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八卷胡三省注引庄宗实录称。进军大城庄”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八卷后梁纪三。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九卷后梁纪四。 宋琪平燕疏的历史地理分析e 二二二二 “辛丑,嗣源等入幽州”。宋琪有意效仿七十年前的精彩战例,也证明西山一带的古道 或山涧早已成为兵家非常重视的地利。 二 平燕疏的军事地理思想 军事行动必须根据区域自然条件提供的可能性决定用兵方略,某些自然因素又能够 加以改造为我所用,甚至成为博弈者手中自由驱遣的棋子。宋琪的奏疏突出表现了对幽 州一带地理的熟悉,对区域山水的军事地理价值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山岭、河湖、森林、村落等既是作战依凭的险要,又是粮草饮水取给的来源,宋琪 对此做了清晰的阐述。从易州到幽州的二百余里,“并是缘山,村墅连延,溪涧相接, 采薪汲水,我占上游”,因此有条件就地取材补充军中粮草,保障士兵的水源供应, 这对于维护军队的战斗力意义重大。孙子兵法作战篇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 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实可足矣”;“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 贫”。这就是说,善于用兵者不能反复征集兵员、运输粮草,要做到武器装备从国内 取用,粮秣在敌国就地解决,军队的用度就可以充分保障了。国家和百姓因用兵导致贫 困的,是由于远道运输的大量耗费。北宋沈括也曾指出:“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 务。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并对军队的运粮耗费做出了细致的计算。宋琪的 奏疏显然同样具有“因粮于敌”的思想,他之所以不主张从雄霸二州( 今河北雄县、霸 州) 一线的平原地带进兵,就是因为,“盖界河( 即今白沟河) 之北,陂淀坦平,北路 行师,投戈散地。况军行不离于辎重,敌来莫测其浅深。”从白沟河进入契丹占领区后, 湖泊沼泽广布的环境不利于辎重运输,平坦的地形不利于防备敌人骑兵的冲击,因此要 通过地势稍高但不太难行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台地北上。对于西山以东、幽州城西的地 带,宋琪认为:“东则林麓平冈,非戎马奔冲之地,内排枪弩步队,实王师备御之方。 然于山上列白帜以望之,戎马之来,二十余里外可悉数也”。这就意味着,林木可以 限制契丹的骑兵往来,里面又可以埋伏宋军;在山上设立了望哨,只要敌骑出动,二十 余里之外就能被宋军发现。对于山岭的地利,他的认识不可谓不周。 宋琪最为新奇大胆的设想,在于试图利用河水阻断幽州城与契丹的联系。他的奏疏 写道: 从安祖寨西北有卢师神祠,是桑干出山之口,东及幽州四十余里。赵德钧作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卷后梁纪五。 续资治通鉴长编二十七卷。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 1 9 8 1 年版。第1 6 页。 沈括:梦溪笔谈第十一卷官政一 ,元刊梦溪笔谈本,文物出版社1 9 7 5 年版。 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十七卷。 5 2 7 i 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巾游开发 i :+ i j i ;举草苗苈蔓近通盲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 之时,欲遏西冲,曾堑此水。况河次半有崖岸,不可径渡,河蠕平处,筑城护之, 守以偏师,此断戎之右臂也。仍虑步奚为寇。可分雄勇兵士三五千人,至青白军以 来山中把截,此是新州、妫山之间南出易州大路。其桑水属燕城北隅,绕西壁而 转。大军如至城下,于燕丹陵北横堰此水,灌入高梁河,高梁岸狭,桑水必溢。可 于驻跸寺东引入祁亭淀,三五日弥漫百余里,即幽州隔在水南。王师可于州北系浮 梁以通北路,戎骑来援,已隔水矣。视此孤垒,浃旬必克。幽州管内洎山后八军, 闻蓟门不守,必尽归降,盖势使然也。 利用河水淹没或阻滞敌军的战例不胜枚举。宋琪提出,首先要做好幽州城西的军事布 置:把幽州城西四十多里的桑于河( 即今永定河) 作为天然壕堑,在河畔地势平衍之处 则筑城防守,从而斩断幽州守军的右臂;如果担心北面的奚人来犯,可派三五千军队到 青白军( 今北京门头沟区青白口) 一带驻扎。青白军扼守着从新州( 治今河北涿鹿县 城) 、妫山( 宋会要辑稿、宋史等作“妫川”,应是,即指妫州附近。州治在今河 北怀来县东南旧怀来城,已没于官厅水库) 一带向南通往易州的道路。这条道路大致应 经由下列地点:从今涿鹿、旧怀来向东南,过横岭、镇边城,穿越军都山,抵达青白 口,继续向东南则通往石景山一带;若由青白口转而向西南,走门头沟区清水河谷的斋 堂、清水、齐家庄一线,再经河北涞水县罗古台、紫石口、龙门以及易县紫荆关、上陈 驿,在盂津岭村附近转而向东,则可沿着北易水的上游河谷到达易县县城。由此可见, 青白口的军事地位之重要。宋琪的第二个步骤,是实施以水阻敌之计:把桑干河水灌入 高梁河,再把溢出的河水引到祁亭淀( “祁”为“郊”之误。宋会要辑稿、宋史等 作“郊亭淀”,即今北京朝阳区大郊亭、小郊亭一带) ,形成连绵百余里的水泊沼泽,把 幽州城隔离在河水泛滥地带以南,以此阻止北来救援的契丹骑兵。孤立的幽州城不难攻 克,其后整个幽州境内乃至燕山以北的契丹驻军也会望风而降。在充分了解山水形势的 前提下,宋琪提出了一个颇为理想化的进兵方略。 三平燕疏显示的区域历史地理环境 地利是决定军事成败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宋琪的设想并没有被统率宋军的 大将曹彬等付诸实施,因此也无从判定这个未经实践检验的方略究竟确有奇效还是纸上 谈兵。不过,这份奏疏对于今人认识当时幽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却是一份重要的史料。 石敬瑭割让幽蓟十六州给契丹后,后晋天福六年( 9 4 1 ) ,在契丹统治下的宋琪参加科举 考试并中了进士,其后又历经后汉、后周、北宋各朝,有很长时间在幽州一带生活。因 此,他记载的幽州地理应当是可信的。 宋琪指出“界河之北,陂淀坦平”,表明在白沟河以北的契丹境内,有着较多的湖 泊洼淀。北宋淳化至熙宁年间,陆续疏浚连通了海河水系的众多湖泊洼淀,以此构筑了 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十七卷。 宋琪平燕疏的历史地理分析e 二= 一 道旨在限制契丹骑兵南下的“水长城”,而契丹方面也有类似的做法。熙宁年间,沈 括出使契丹途中看到,“北白沟馆,南距雄州三十八里,面拒马河,负北塘,广三四里, 陂泽绎属,略如三关。近岁,狄人稍为缭堤蓄水,以仿塞南”。白沟馆即今河北高碑 店市东南2 7 公里的白沟镇,它背靠着的湖淀相连、方圆三四里的“北塘”,无疑是此前 宋琪所说的陂淀之一,可见那时河北平原北部的湖泊远非现在这样稀少。 从易州到幽州的二百余里,“采薪汲水,我占上游”,幽州西部山区应该具有林木灌 丛植被茂密、河流溪水潺潺不绝的特征。五代时期的战争,也足以证明这一点。后梁贞 明三年( 9 1 7 ) ,李嗣源、李存审等率七万大军解救幽州之围,在穿越大房岭山涧之后, “李存审命步兵伐木为鹿角,人持一枝,止则成寨”。数万大军砍伐林木之多,也从另 一个角度显示了植被的一般情形。宋琪提到桑干河以东的“林麓平冈”可以“内排枪弩 步队”作为伏兵,那么,从石景山到广安门之间的大片区域,当年势必也有比较密集的 林木,只是后来由于城市生活的大量消耗等缘故而消失了。 宋代的桑干河,当与今天永定河出山后至卢沟桥间的一段基本相同,凤河就是它的 下游故道。宋琪说“桑水属燕城北隅,绕西壁而转”,即河水流到燕城( 幽州城) 西 北角又绕着西城墙南下,那么,这里的“桑水”( 宋史作“桑干河水”,宋会要辑 稿作“桑河”) 应是桑干河出山后的一条支汉。已有研究指出:“宋辽时期,桑干河出 山后,有一枝权向东流,大致经老山北、沙沟、沙窝等地,转而向南,经辽南京城西 边,流向城南,再往下应循北魏沸水故道即今凉水河东去了”。宋琪建议宋军到幽州 城下之后,“于燕丹陵北( 宋史、宋会要辑稿均作“东北”,应是) 横堰此水,灌 入高梁河”。燕丹陵当在石景山区老山一带,而桑干河道被塞、水位抬高之后将流入的 “高梁河”,应是汉代开挖的车厢渠的西段。宋琪设想,当桑干河的巨大水流汇入后,这 段高梁河的堤岸势必溃决,洪水会顺着地势向东南流去,这样就可以在驻跸寺( 今海淀 区公主坟西北普惠里附近) 以东将其引入郊亭淀( 今朝阳区大郊亭、小郊亭一带) ,三 五日之内就能够形成“弥漫百余里”的水泊湖沼地带,把幽州城隔离在它的南岸。这样 看来,这个广阔的水防线的范围,大致应从今天的老山以北开始,向东经过金沟河、玉 渊潭、北京旧城的南半部,直至朝阳区的大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