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5 | 专题研究 转型背景下大型居住社区复合生活网络初探 以浦东铁路惠南站大型居住社区规划为例 research of multipe living network in large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 the context of trans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large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 pudong huinan railway station 马 倩 张 龄 俞秉懿 苏州河实景 摘 要 abstract 关 键 词 keywords 专题研究 | 56 在大型居住社区概念方案征集过程中, 思考了在社会转型背景下, 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对社会经济变革的适应。 探讨了从特定使 用人群的核心需求出发, 满足其多重特征的工作方法。 进而提出“大集中、 小分散”的复合生活网络, 并从生态网络、 街道网络和服 务网络三方面落实其在城市空间上的构建。 in the process of concept design for large residential 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are studied to adapt to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 to meet peoples multiple needs concerning their core demands. then the multiple living network is proposed with the main point of “accumulating in large scale and scattering in small scale”. and from aspects of ecological networks, street networks and services network, the specific space implementation is made up. 1 保障房之国家策略日渐清晰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中国“十二五” 规划纲要要求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 在未 来5年 建 设3600万 套 保 障 性 住 房; 上 海 市 “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了加大保障性住房 供给, 加快大型居住社区建设。 保障性住房的 国家战略日益清晰。 上海市委九届七次、 八次、 九次全会明确 了推进大型居住社区、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总体 目标。 大型居住社区(以下简称“大社区” )是 以廉租房、 经济适用房、 动迁安置房等保障性 住房和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普通商品房为主, 重点依托新城和轨道交通建设, 有一定建设规 模、 交通方便、 配套良好、 多类型住宅混合的居 住社区。 其内涵是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共同作 用下催生的保障性住房和中低收入人群的普 通商品房为主的混合居住结构。 作为城市新区, 特别是在两区合并以后, 浦 东新区成为全市存量和新增住宅建筑量最大的 区县, 具有快速城市化的诉求, 也展开了多处 大社区规划建设工作。 2 转型背景下的大社区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不断 深入, 居住社区呈现郊区疏散趋势, 大社区本 身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变更的产物。 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也提出了“转型和 重构”的主题。 如何在相对有限的条件下, 实现 大社区规划设计的社会公平, 实现交通、 服务、 产业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值得思考。 2.1 本质: 民生本质与城区本质 (1)民生本质 大社区的建设规划是直接保障居民生活 需求的社会工程。 居住社区的规划是最直接关 系民生的规划控制方面, 除了建设基本的物质 空间环境外, 还应创造安居乐业的机会。 为大 社区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生活便利, 即使身处 新市镇, 依然能满足丰富的生活需求。 (2)城区本质 大社区应是集聚城市资源的新城区, 而不 是孤立的居住单元。 在体现对特定人群的使用 需求满足的同时, 不应将其与普通居住社区隔 离割裂(图1) 。 如此大规模的居住社区的设置 势必造成中心城区人口向外围的疏散, 由此带 来工作机会、 交通和各类配套设施等资源的空 间重构, 也会引导人口结构和产业布局甚至生 活方式的重构1。 因此, 大社区应该是一个综合 性的新市镇, 也就是一个新城市2。 从规划和建 设的一开始, 其定位就应从被动迎合转变为主 动融入。 在新市镇整体资源构架下, 配置大社 区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体系等。 作者简介 马 倩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助理工程师 张 龄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俞秉懿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师 社会转型 | 大型居住社区 | 复合生活网络 social transformation | large residential community | multiple living network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10表9.5 各区、 县房屋建筑分布情况(2009) 。 注释 摘 要 abstract 关 键 词 keywords 57 | 专题研究 的布局模式(图1-a) , 主要公共服务、 绿地系 统和慢步系统仅在公共核心相互交织, 而其他 空间容易形成单一功能的区域, 难以激发社区 潜在的活力。 例如, 仅有绿化功能沿河绿带、 仅 有通行功能的步道, 以及仅有公共服务功能的 社区中心。 如果将这些场所相互叠加会怎样? 绿地、 开放空间、 步道、 公共服务设施、 商业休 闲等各种场所均围绕着共同的生活网络展开。 居民漫步于这个网络当中, 便是与社区的各种 活动可能的直接交流。 3.2 复合生活网络的基本思路 复合生活网络出发点是重现复杂多元的 街道生活, 倡导多样随性, 避免简单化。 重现活 力的街区。 社区中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布局 可以集聚社区的活力, 而其相对分散又能将社 区的活力引入到街区。 复合生活网络的布局应 是集中还是分散?笔者认为应根据社区的尺 度、 生活场所的服务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 实 现“大集中、 小分散”的格局。 即居住地区级 别的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化, 居住(小) 区级别的活动场所则呈网络化分散, 形成介于 集中与分散的平衡状态(表1) 。 因此, 复合生活网络的基本思路是将组 团式的公共活动空间疏散到街坊中, 以便更直 接地面对居民。 通过“大集中”构建基本的中 心结构, 通过“小分散”实现城市结构的密实 化, 避免疏松的城市结构对居民活动的消极影 响(图1-b) 。 “大集中”主要考虑到大型公共服务设施 的规模效应和对社区人群的服务范围, 对居住 地区级的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 涉及的活动 场所规模较大, 可以满足周边居民一站式的休 闲购物文化活动, 表现为地区文化体育中心、 大型公园、 大型超市等。 “小分散”主要考虑到服务设施在街坊内 的便利可达, 在满足社区文化、 卫生福利、 基础 教育等公益性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基础上, 其 他服务设施均与绿网、 水网相结合网络化渗透 到街坊当中, 通过市场调节并优化其空间布局。 根据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 绿道指提供人们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 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 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 社区级绿道主要为联通居住社区内部 与周边生活空间的绿道体系。 注释 2.2 人群:多重群体 大社区的居住群体来源多样, 生活方式各 有差异, 人群特征也往往呈现多重性。 年龄两极化。 老年人、 退休人员和青少年 的比例较高, 而中青年的比例较少。 老年人由 于退休减少各种社会活动, 对中心城区的社会 资源依赖少, 较能接受城市郊区的生活, 再加 之生活成本和环境因素, 老年人的比例比城区 高很多。 另一方面, 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依 赖老人的照顾, 在大社区生活比例较高。 生活两重化。 大社区居民的生活空间存在 差异。 一类是本地化生活人群。 主要是周边动 迁或者镇区工作人群, 其日常生活范围较近, 通勤时间较短; 另一类是生活工作空间不匹配 人群。 主要是从原有市区居住地迁向郊区政策 性住房基地人群, 造成工作地与居住地分离3。 需要长距离通勤, 这种不匹配将影响相关居民 的生活质量。 收入差异化。 大社区以中低收入和保障性 阶层的混合群体为主。 往往保障性住房的住户 经济实力较弱, 消费能力较低, 对大社区内部 的基本服务和商业零售体系更为依赖。 2.3 需求: 多种选择 大社区的规划应为特定人群在特定空间 提供多样化的居住空间, 为其提供更多可供选 择的生活方式: 可参与的生态环境。 社区内的生态环境不 只有绿化景观功能, 社区居民对社区内绿地的 功能提出了更多可能, 如散步、 集会、 健身、 文 化活动等。 关于社区级绿道的调查显示, 社区 内的绿地系统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 人群在其 中的活动大多以日常行为为主, 其社会效益已 经逐步显现4。 因此, 兼具景观和活动功能的生 态环境, 才能为大社区多重群体提供无门槛的 真正可以参与其中的生活空间。 多样化的生活服务。 社区居民的多重性直 接导致其对生活服务设施多样化的需求。 一是 满足日常生活的服务, 如小型零售商店, 低门 槛便捷到达的社区服务场所。 这些小型的服务 设施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 也为一部分 趋向本地工作的人群提供了工作岗位。 二是满 足一站式休闲文化娱乐的服务中心, 以提供更 多的消费选择。 层次化的出行空间。 大社区一般临近轨道 交通站, 居住群体生活空间的差异导致出行的 层次化。 一是就近层次, 以零售、 就学、 买菜等 目的为主。 二是容忍层次, 以就业、 游憩等目的 为主。 居民对于两种层次需求的理想出行时间 和出行方式存在差别5。 因此在就近层次的出 行主要还是依靠步行, 在容忍层次的出行会通 过步行、 自行车以及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接驳实 现。 这就对大社区内部的步行空间和社区对外 出行的接驳空间两个层次空间都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3 复合生活网络提供多种选择的网络 3.1 复合生活网络的内涵 复合生活网络是指将生态、 服务、 步道等 各种生活场景相互串联叠加, 形成满足居民多 样需求的, 集聚社区活力的网络化功能空间。 多样性来源于多种选择的集聚, 当选择单 一时多样性也就难以为继, 因此将多样的选择 场景复合在共同的空间之中是满足多样需求 的必要条件。 传统的居住区规划由于公共服务 配置指标或均衡的结构定势, 容易形成组团式 居民小区一角 专题研究 | 58 表1 “大集中、 小分散”的基本思路 场所规模人群活动服务类型布局方式居住区规模场所功能 集 中 较大 一站式休闲 文化活动 公益性、商业性 组团式集中布 局,符合服务半 径设置 居住地区级(服务人口 20万人) 邻里中心、社区文体中 心、大型超市、大型公园 分 散 较小 基本的就近 活动 公益性(通过规 划布局) 组团式集中布 局,符合服务半 径设置 居住区级 (服务人口5万人) 居住小区级、街坊级 社区文化馆、医疗、福 利、基础教育设施 商业性(通过市 场调节) 网络化分散布 局,遍布在居民 活动的外部空间 网络 沿街商铺、滨河绿道、游 憩健身设施、街心花园、 农贸市场 3.3 复合生活网络的实现关键 复合生活网络是否奏效的关键在于密实 化、 联通化和宜人化。 密实化。 小型购物、 运动、 服务等公共空 间连续成网的密实状态是提供多样选择的基 础。 一方面, 其运作成本低, 但却极为便利可 达, 更鼓励居民的街道生活。 显然大超市的设 置无法做到这点, 相反还会集中吸引人流在室 内活动, 并冲击了街区内零售业的活力; 另一 方面,“小分散”的复合网络在提供服务的同 时也为部分居民提供了低门槛的就近工作机 会, 提高保障性社区居民的就业率, 避免不必 要的通勤。 联通化。 这些小型分散到街坊的居住区公 共场所必须是彼此相互联通、 方便可达的。 因 为这些场所的联通, 才能使居民在不同场所的 连续活动变为可能, 发挥最大的集聚效应。 从 而形成串联菜场、 学校、 银行网点、 邮政、 快递、 饭店、 书吧、 休闲茶吧和公园等众多日常生活 空间的生活通道。 宜人化。 联通公共空间的通道又必须是环 境宜人的。 这包括适合自行车慢行的小尺度街 道、 环境优美且人行道宽的步行空间, 从而减 少公共空间之间的隔离感和距离感, 使公共空 间真正密实而成网络。 3.4 复合生活网络的空间构建 复合生活网络的构建终究需要回归到城市 空间的控制和引导, 依托自然、 街道和服务三层 次网络化规划才能共同支撑起“大集中、 小分 散”的生活网络格局(图2) 。 即在自然网络上, 将传统的“单一”绿地系统叠加为“多层次” 绿地系统; 在街道网络上, 将传统的“通行”至 上的街道系统分解为兼顾“驻留”的街道系统; 1 传统组团布局与复合生活网络示意图 1 在服务网络上, 将传统的“组团模式”的服务 设施组织疏解为“线性复合”模式(表2) 。 浦东铁路惠南站大社区的规划实践结合了 复合生态网络的理念, 力图在大社区内部形成 充满选择的复合居民多样需求的生活空间。 铁路惠南站位于浦东惠南镇东南部, 紧 靠g1501 公路, 是惠南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 划轨道交通16号线在基地北侧、 东侧设有站 点。 总用地面积约2.84平方公里, 规划人口约7 万人。 4 浦东铁路惠南站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实践 4.1 规划定位和目标 规划围绕“综合性远郊大型居住社区” 的定位展开。 打造浦东远郊有机疏散的“居 住家园” 、 惠南中心城片区重要的“活力城区” 和乡野自然景观主动衔接的“生态邻里” 。 规 59 | 专题研究 2 “自然网络” 、“街道网络”和“服务网络”布局示意 3 浦东铁路惠南站大型居住社区概念规划用地方案 划提出“营造环境优美、 安全可达、 服务完善 的惠南安居新邻里”的目标, 从乡野可循、 景 观可赏的自然环境, 安全可依、 场所可达的街 道环境, 以及设施可享、 活力可聚的服务环境 三方面, 共同构建生活网络的新示范。 4.2 多样的人群需求 沪通铁路惠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的人群主 要包括动迁安置农民、 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申 购者、 惠南镇区就业人群、 南汇工业园区管理 人群和少量浦东中心城区就业的中低收入人 群。 这些人群在住宅类型、 生活配套服务类型 等的偏好都不尽相同。 这也对复合多样的生活 网络提出了要求。 4.3 基于多样需求的复合生活网络 规划形成“三核、 一网络”的空间结构。 即位于社区中央兼顾周边新市镇居民的居住 地区级公共中心和两个分散于南北的居住区 级公共中心; 以及利用水网和绿地的生长脉 络, 形成串联各个生活场所的复合生活网络 (图3, 图4) 。 (1)自然网络 自然网络为复合生活网络提供连续的生 态基质。 依托生态走廊和西面主要河流, 在南 北向形成大治河生态廊道楔入的主轴, 在东西 向形成生态脉络融入邻里街坊的支脉。 整个脉 络中既布置了社区中央的体育公园, 又布置了 小规模的带状休闲通道、 供人休憩的滨水景观 节点、 绿化景观与公交换乘节点综合空间等, 从而创造浑然一体的景观基质。 (2)街道网络 街道网络为复合生活网络塑造了街区尺 度和街道空间。 首先, 加密道路网密度, 缩小街区尺度。 从 人群的使用便捷角度, 在交通性道路的两侧设 置步行主导的街坊道路。 一方面将街坊内部的 活动空间向街道空间集聚, 另一方面使街坊路 两侧的商业设施更为可达。 其次,“街”“道”有别的控制引导。 规划纳 入“街”和“道”两种道路空间模式(图5) 。 分别从道路断面、 绿化布局、 景观风貌、 自行车 支撑要素 构建层次 大集中小分散结论 自然网络 类型:城市公园 规模:4公顷以上集中 设置 布局:选择多层次绿 地景观叠加处,提高 各种绿地活动场所之 间的连通性 类型:包含自然水域、乡野绿道、街 心公园、绿地广场、公交换乘节点等 的多层次的绿化场所; 规模:适中,满足基本活动要求,富 有各种活动器械和参与功能; 布局:分散,线性联通各类社区公共 活动场所 单一 多层次 街道网络 机动车导向的“道” 模式 联通大交通量的功能 等级较高的公共空间 设计相应的停车系统 步行和自行车导向的“街”模式, 道路间距200-250米, 道路红线宽16-24米, 联通小而分散的公共场所, 设计相应的地铁、公交、自行车接驳 换乘系统 通行 兼顾驻留 服务网络 地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组团集聚 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向街坊疏散, 围绕主要生活通道线性布局, 利用单一用地10%的其他用地比例, 利用市场化有序引导沿街商铺和服务 空间的设置 组团模式 线性复合 构建 要点 表2 复合生活网络的三层次空间构建方法 2-3 2-2 2-1 3 专题研究 | 60 停放设施、 公交设施、 集散休憩空间、 街道设施 以及缓速设计等, 引导社区内部慢行交通的安 全性、 丰富性和可达性, 鼓励人群的街道生活。 (3)服务网络 服务网络为复合生活网络提供多种类型 的服务空间, 达到集聚和疏解的平衡。 集聚。 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适度 提升综合性的公共服务设施, 为地区服务。 并 结合体育公园, 集中设置在社区中央, 包含一 定规模的商业、 办公、 文化等功能。 疏解。 将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下车库土地租赁及车位销售合同
- 2025公务员妆容面试题及答案
- 电子商务平台与高校人才输送合作协议范本
- 企业可持续发展合理化建议合作合同
- 军官专业面试题目及答案
- 专业心态测试题及答案
- 测序成本下降策略-洞察及研究
- 2025至2030医药级甘氨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消防安全核查培训内容课件
- 消防安全月培训简讯课件
- 2025年水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16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3.1 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教学课件) 2025-2026学年度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上册
- 2025年安徽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真题库(带答案)
- 急性白血病课件
- GB/T 46142-2025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交通快速响应矩阵码应用指南
- 场景速写课件讲解
- 2025广东惠州惠城区招聘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66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餐饮四个人合伙合同协议
- 人体十二经络系统解析
- 影像科培训课件
- 2025年巷道掘砌工(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