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十字轴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十字轴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十字轴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十字轴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十字轴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十字轴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 学 院名称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机械设计 制造 及 其 自动化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高级工程师 年 月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i 十字轴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 摘要: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消费大国,发达国家争相在中国建厂,以求提高市场占 有率。中国人口众多,汽车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将为汽车零件的发展带来更加广 阔的发展空间。 十字轴为驱动桥差速器总成中的一个零件,其主要作用为支承四个行星齿轮, 从而实现汽车在转弯时的差速转动。本文通过对差速器十字轴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 制定了差速器十字轴的加工工艺及夹具。针对零件所要求的加工质量,拟定加工方 案并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同时尽量提高生产效率,选择合理的机 床及夹具,以降低成本。以 autocad 和三维造形软件 ug(unigraphics)为设计平 台,分别绘制了夹具的装配图、零件图和差速器十字轴零件的三维模型。 关键词:差速器十字轴;加工工艺;夹具设计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ii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differential cross-axis and the design of fixtures abstract: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biggest automotive consumer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market share in china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has been building their factories in china. china has large population, the automotive market has great potential. this will give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tive parts a broader space. the cross-axis is a part of drive axle differential .its mail role is supporting the four planetary gears on it so that the car can achieve differential rotation when the car swerves. based on the analyzing of the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ial cross-axis,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differential cross-axis and the design of jigs and fixtures can be formulated. considering the required processing quality of the parts, then formulate a few blue prints and choose the best one among them. to reduce the processing cost, choose related suitable machine tools and jigs and fixtures on the premise of the required processing quality. using the software of autocad and ug as the design of platforms, apartly draft the assembling drawings and the part drawings of the jigs and fixtures and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of differential cross-axis. key words: differential cross-axis, processing technology, design of jigs and fixtures,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iii 目 录 第 1 章 绪 论1 1.1 课题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2 1.2.1 全球主要国家汽车产量变化概述3 1.2.2 国际零件部件企业概况及未来趋势3 1.2.3 我国汽车工业概况3 1.2.4 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现状4 1.2.5 我国汽配市场发展状况分析6 1.2.6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利润7 1.2.7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现状及趋势7 1.2.8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市场前景7 1.2.9 从金融危机中折射出来的我国汽配企业发展中的不足9 1.3 差速器十字轴的作用 10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1 1.6 论文正文的结构 11 第 2 章 零件的工艺总体设计12 2.1 差速器十字轴零件介绍 12 2.2 零件材料分析 12 2.3 工艺难点和特征 13 2.4 设计依据 15 2.5 工艺方案的设计 15 2.6 毛坯尺寸的确定 15 第 3 章 工艺设计计算17 3.1 铣端面的工艺设计计算 17 3.2 钻中心孔的工艺设计计算 19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iv 3.3 车削的工艺设计计算 20 3.3.1 确定粗车时的切削用量21 3.3.2 确定半精车时的切削用量22 3.3.3 倒角22 3.3.4 车槽22 3.4 铣平面的工艺设计计算 23 3.5 磨削的工艺设计计算 24 3.6 热处理 26 3.7 磷化处理 27 3.8 各机加工工序切削用量及机床和刀具型号 29 3.8.1 铣端面时的切削用量及机床型号和刀具规格29 3.8.2 钻中心孔时的切削用量及机床型号和刀具规格29 3.8.3 车削时的切削用量及机床型号和刀具规格29 3.8.4 铣平面时的切削用量及机床型号和刀具规格30 3.8.5 磨削时的切削用量及机床型号和刀具规格30 第 4 章 夹具设计31 4.1 夹具概述 31 4.1.1 机床夹具的分类31 4.1.2 夹具的组成31 4.1.3 机床夹具的作用32 4.2 夹具设计 33 4.3 定位误差的计算 34 4.3.1 v 形块的定位误差34 4.3.2 夹紧力的计算35 4.3.3 v 形块制造误差在加工时的影响39 结 论40 致 谢41 参考文献4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 第 1 章 绪 论 1.1 课题背景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零部件市场及资本市场全面放开。随着世界大型跨 国汽车企业全部进入中国,世界著名的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如德国博世、美国德 尔福、日本电装、爱信精机、富士通、阿尔派电子,法国法雷奥等,纷纷以合资、 独资的方式来华投资办厂。据统计,世界 100 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的 70%已在中 国设厂,对中国投资的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 1200 家。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蓬勃发展引起全球采购商的高度关注,据中国汽车工业协 会的统计数据,截至 2007 年 9 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 640 万辆。目前,中国 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第一大汽车潜在市场。中国 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零部件市场的快速发展。1 当前,零部件全球采购已成为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一条 捷径,排名全球前几位的汽车制造商,其零部件自制率仅为三成左右。我们要把握 产业发展机遇,在全球分工中赢得自己的利益。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纳入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 发展轨道,顺应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潮流。 1.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就是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动力,以信息化网络服务为平台,以跨 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由仅仅 依靠一个国家内部资源开始向全球配置。跨国公司利用全球资源实现投资、开发、 生产、采购和销售最优化,以适应各地区不同环境和市场偏好的需要,提高其竞争 力和谋取竞争优势。零部件全球化涉及采购、生产、研发、销售、服务等许多环节, 具体表现为零部件采购全球化、生产外包化、合作研发全球化和售后服务网络化等。 2.专业化、规模化 经济全球化对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的 结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致使零部件产业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零部件区域 化向全球化转变,在零部件企业总数大幅减少的同时,全球化专业性集团公司越来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2 越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并与大跨国公司形成层级供应关 系。产生的后果是零部件产业全球资源的再配置和全球采购范围的扩大。这极大地 提高了零部件产业的规模经济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新 产品开发能力。 3.技术高新化 世界各大汽车零部件厂商纷纷把航天、航空、电子和信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汽 车零部件和总成上,使安全、节能和环保技术得以广泛应用,高新技术的应用使汽 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舒适性不断提高,使汽车自动化、智能化、电子化、 信息化发展加速。尤其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仅在汽车零部件产 品中广泛应用,而且还延伸到开发设计、试制、生产、检测以及售后服务等若干方 面。 4.精益化 精益生产、准时供货、零库存、及时服务的要求,使得零部件供应厂商要承担 起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检验、质量保证、及时供货以及市场服务的全部责任,需 要零部件企业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实行系统化设计、模块化供货,各环节 都要精益化,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5.本土化 由于新兴市场具有潜力巨大、成本低的特点,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同 时,积极推行本土化策略,即利用本土资源、在本土生产适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车 型和零部件产品,同时提供营销和金融服务,形成本土化的竞争力,以实现贴近本 土客户和市场的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美国作为全球汽车工业的重要国家,历年以来,美国的汽车产销量一直位列全 球前茅,2008 年源自美国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爆发,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美国汽车 工业,随后蔓延至欧洲以及美洲的其他国家。2008 年全球汽车产量下降至 7052.65 万辆的情况下,其中美洲国家的汽车产量从 2007 年的 1915.41 万辆下降至 2008 年 的 1691.65 万辆,同比下降 11.68;欧洲 2008 年的汽车产量下降至 2177.08 万辆, 与 2007 年的 2285.26 万辆相比,下降了 4.73;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大 洋洲 2008 年的汽车产量为 3125.64 万辆,与 2007 年的 3071.49 万辆相比,增长了 1.76。非洲以及南美洲国家的汽车产量 2008 年有所增长,但总量还比较小,对全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3 球汽车产业的贡献度不高。 1.2.1 全球主要国家汽车产量变化概述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产业工人收入下降,消费意愿减少,购车消费 者减少,美国、日本、欧洲的汽车企业削减汽车产量。2008 年日本、美国、德国、 韩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汽车产量都有所下降,而中国、巴西、印度、 墨西哥、独联体等国家的汽车产量有所增长。2003 年至 2005 年,美国的汽车产量 一直排在全球的第一位,日本排在第二位,而 2006 年、2007 年美国的汽车产量下 降至第二位,2008 年更是下降至第三位,其中 2008 年与 2007 年相比,美国的汽车 产量下降了 19.25%。日本的汽车产量从 2006 年开始,升至全球的第一位。而最近 几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在快速增长,2003 年2005 年中国的汽车产量排在第四位, 2006 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达到 718.87 万辆,升至第三位,仅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 2008 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在达到 934.51 万辆,升至全球第二位。 1.2.2 国际零件部件企业概况及未来趋势 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全球汽车配件产业的发展壮大,这为汽车配件企 业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市场空间,造就了德尔福、博士、电装、伟世通、现代摩比 斯、福吉亚、大陆等国际汽车零配件集团。2008 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应 该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主流地区的零部件供应商因 销量大幅下滑出现了严重的资金流问题,已有多个零部件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或被收 购,特别是自 2009 年受美国通用汽车面临破产保护消息传出以来,美国的零部件企 业破产保护更为明显,这其中的原因有美国政府扶持整车企业的力度大于直接扶持 零部件企业的力度,零部件企业常常面临业务的上下游在谈判中都很强势的情况下, 导致自身资金链更加紧张如下游的整车厂要求 6 个月的帐期,而上游的原材料 供应商要求款到发货;通用、克莱斯勒两大整车厂进行破产保护,可能有更多的坏 帐发生或货款收回的周期变长,也影响了现金流。北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整体车 市没有转好的情况下,生存难度进一步加大,以后的重组案例还将有可能增加。 1.2.3 我国汽车工业概况 进入 2000 年以来在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带动下,中国顺利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wto) ,中国的汽车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新技术新车型不断推出。 市场消费环境正在改善,私人购车异常活跃。2001 年中国汽车销售 234 万辆,其中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4 轿车 72.15 万辆;同比 2000 年分别增长 13.6%和 18.3%。2005 年中国汽车销售 575.82 万辆,其中轿车 278.74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3.54%和 24.31%。2006 年在 2005 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产销量双双突破 700 万辆,全年销售 721.6 万辆,其中 轿车 382.89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25.13%和 36.89%;2008 年在经受全球金融危机影 响下的中国汽车工业仍取得了不小的增长,全年汽车销售 934.51 万辆,其中轿车 503.73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6.70和 16.14。2009 年 16 月汽车产量已经达到 599.06 万辆,其中轿车 314.52 万辆。 1.2.4 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上,我国汽车工业基本水平比较低,自从我国第一家汽车 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之后,上海通用、一汽大众、天津一汽丰田、 长安福特、东风标致等汽车合资企业相继成立,我国乘车市场已经基本是外资合资 企业的天下。由于合资企业的话语权更多的是掌握在外方企业,合资企业的中方在 新车型引进、零部件采购等重要环节发言权极少,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愿望并没有 实现,而是市场给出去了,并没有换来自己掌握的技术。最近几年我国政府以及国 内汽车企业都加强了自主品牌汽车的重视力度,相继推出一些政策支持自主品牌汽 车的发展。吉利汽车、奇瑞汽车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度的发展,而比亚迪汽车在最 近两年更是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典型代表。2008 年在经受住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之下, 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量达到 196.63 万辆,同比增长 4.22。其中奇瑞汽车公 司 2008 年销售 35 万辆,吉利汽车公司 2008 年销售 22.1 万辆,比亚迪汽车公司销 售 19.3 万辆。 比亚迪: 1995 年 2 月成立,注册资本 250 万人民币,员工 20 人;截至目前,比亚迪已建成 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四大产业基地,研发人员超过 3000 人,每年获得国家研发 专利超过 500 项。2006 年销售额 129 亿人民币,2007 年 8 月 9 日,总裁王传福在比亚 迪 f6 下线仪式上宣布两大目标:2015 年中国第一,2025 年世界第一。 奇瑞: 2008 年实现整车销售 35.6 万辆,继续稳居乘用车销量排行榜前五名,连续第 八年蝉联自主品牌销量冠军。2008 年,奇瑞公司第 3 次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受 赞赏的中国公司” ,同时,在世界知名战略管理公司罗兰贝格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里, 奇瑞第 2 次入围“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中国公司 top10” 。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5 吉利: 前身是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的黄岩县制冷元件厂,1997 年进入汽车产业,1998 年 8 月 8 日第一辆吉利豪情下线,目前集团拥有员工 8000 名,总资产逾 50 亿人民 币,并且拥有 109 家 4s 店和 689 余家品牌经销商以及 569 家售后服务站,另有 430 余家零部件供应商网络。 我国美系车发展现状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7 年 6 月 12 日,1999 年开始销售,目前为止 已经有近十年的历程,在国内的销量历年以 30%左右的速度上升。 由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申请破产保护,并把萨博、欧宝 等品牌向外出售,美国通用公司的破产保持以及品牌销售措施势必影响到上海通用 汽车未来的发展,虽然说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中,美国通用只占有其中的 50股份, 还有 50股份掌握在中国上汽集团中,而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可以为美国通用 公司带来可观的利润来源,使得美国通用不敢轻视中国汽车市场。但是由于美国通 用汽车公司的破产保护重组以及欧宝等品牌的出售,而上海通用汽车的部分车型技 术是源自欧宝品牌的,而当欧宝品牌出售之后,对于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来说,这些 自欧宝技术引进的品牌未来的技术问题,将困忧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未来发展。 福特汽车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 1913 年,当时第一批福特 t 型车进口到中国, 开始销售。其在中国的销售从 2003 年开始,逐年以近一倍速度递增。 我国欧系车发展现状 从有汽车产业开始,欧系车就已经立足中国市场,一度以南北大众傲视群雄, 主导整个汽车市场,形成“桑塔纳一车难求,满目皆是捷达”的壮观局面,从进入 中国市场以来,欧系车的销售一直保持平稳增长,这种境况一直维持到 2003 年,欧 系车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从 1998 年的 65.79%一路下降到 2006 年的 17.87%。这其中有 美、日、韩系汽车厂商从 2003 年开始强势进入中国本土市场蚕食欧系的市场份额的 原因,也因为欧系厂商的新车型推出率远低于美系、日韩系。 严峻的现实终于迫使欧系车发生了改变。奔驰宝马的国产率直线上升,投放车 型向国际化靠拢。雪铁龙凯旋实现了全球同步上市,标致经典车型新家族在中国出 现。奥迪一年之内上市多款新车,再现了欧系车稳固中国市场的决心。作为欧系车 的代表,南北大众也在 2006 年度,也纷纷推出经典车型的改进车型,欧系车终于在 2006 年实现销量反弹回升,并逐年稳步增长。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6 我国日韩系汽车车发展现状 日本、韩国与中国同属于亚洲的东亚地区,三国居民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 一定的相似之处。随着丰田、本车、日产、韩国现代等汽车企业进入我国成立合资 企业,日韩系汽车企业在我国汽车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的日韩系汽车合资 企业的汽车产销量在高速度增长。 尽管这些整车厂本土化,但零部件的前装配套市场受外方的控制比较严格,国 内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很难有机会获得日韩系整车企业的前装配套机会。日系整 车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基本都是其在日本供应商设在国内的分公司,日本小糸、爱 德克斯、日立优喜雅、日信、斯坦雷电气、爱信等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是日系主机 厂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而北京现代的供应商主要有现代摩比斯、三立、万都、新 韩、大承精工、延锋伟世通、平和精工等。国内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则主要做汽车 售后维修市场的零部件。 1.2.5 我国汽配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庞大的汽车需求量,使国际汽车配件企业纷纷到中 国合资或独资设厂,带动我国汽车配件产业得到进一步地快速发展,特别是自主品 牌的发展,为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良机。 从 2001 年以来,我国汽车配件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出现了两次增长高峰,分别出 现在 2002 年、2006、2007 年。2002 年我国汽车配件行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 2334.23 亿元,与 2001 年相比增长了 45.73%,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增长速度最快 的一年。2006 年我国汽车配件行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 5240.02 亿元,与 2005 年相 比增长了 30.47%;2007 年我国汽车配件行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 7566.54 亿元,与 2006 年相比增长了 44.40%。2008 年我国汽车零配件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 9000 亿元。 2004-2008 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工业总产值及增速变化: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7 图图 1-1 2004-2008 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工业总产值及增速变化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工业总产值及增速变化 近 5 年,汽车零部件发展速度都非常快,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都保持在 16%以 上,平均增速达 28.8%。2008 年零部件产值占整车的比例从 07 年的 72%上升到 82.6%。 但是受累于汽车行业的低迷,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虽然仍然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 头,但是增幅与 07 年 36.76%的增幅相比仍有较大回落。 近 5 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保持持续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 20%以 上,平均增速为 30%。2008 年在整体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 售收入仍达到 9279.77 亿元,比 07 年增长 24%,但是与工业总产值类似,销售收入 的增幅还是较 07 年有所下降,同比增幅仅为 2007 年的一半,其中出口走低是主要 原因。 1.2.6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利润 中国汽车零部件厂商 2008 年利润率仍然达到 5.1%,高于整车厂 3.2%的平均水 平,但从全球市场来看,08 年第四季度日本汽配供应商的利润率是最高的,其次为 欧洲,而中国和美国的利润率分别为 9%和 14%。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企业数据显 示:09 年汽车零部件行业 35 月份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 14.0%,其主要增长点为 轮胎行业受益于成本下降,35 月份实现税前利润 38 亿元,同比大幅上升 107%,达到 单季历史最高水平。 1.2.7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现状及趋势 2008 年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出口量仍取 得了 25.79增长,这非常难得。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脱离整车企业并形成专业化 零部件集团,正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国内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规模大的汽 车及零部件企业逐步成长起来。随着国际上汽车行业开始实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购” 策略及国际跨国汽车企业推行本土化策略,国内市场将出现巨大的零部件配件缺口。 但是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的下降,中国采购面临的压力更大,国际采 购商已经将有可能把采购目光转移到越南、印度、泰国、澳大利亚等其它国家与地 区。但由于中国汽车产业的成熟发展,未来几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仍将能保持 一定的增长,但增长速度将大大降缓。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8 1.2.8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市场前景 1、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我国乃至世界汽车工业中的地位都在逐步提升。 从世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总体格局看,2007 年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要国家为 美国(2140 亿美元) 、日本(1969 亿美元) 、德国(1090 亿美元) 、中国(1020 亿美 元) 、韩国(540 亿美元) 、巴西(360 亿美元)和印度(180 亿美元) 。汽车零部件 出口方面,中国排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居第四位。 2、我国车市的快速发展将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按照国际运行的标准,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比例应为 1:1.7。至 2007 年 11 月,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 9596.24 亿元,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 为 6835.25 亿元,两者规模比例 1:0.7,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 间。 3、中国自主品牌整车的发展将带动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 零部件产品的水平是在和整车的互动中逐步提高的。国内像比亚迪、奇瑞、吉 利这样具备了一定规模的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和零部件企业建立长期 的战略合作关系了,这就为带动我国零部件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4、后市场将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未来的主要增长点 美国新闻周刊和英国经济学家周刊,近年都曾刊载专门文章,对汽配 市场的潜力和前景进行分析,同时引用了世界排名前 10 位的汽车公司近 10 年利润 情况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的汽车市场,有 50%60%的利 润是在其服务领域中产生的。据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大概在 2010 年的时候,汽车零 部件工业总产值将达到 12000 亿元,其中,oem 配套产值 6300 亿元;售后维修市场 1700 亿元;出口 4000 亿元(500 亿美元) 。 5、金融危机将促使我国零部件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由于受到金融海啸的侵袭,一些外部依存度高,同时经济、技术实力不强的企 业,将面临破产或被兼并,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零部件企业,自身生产规模 与集中度将不断提高,并收购国外多家汽车零部件巨头因破产转让的优良技术及品 牌.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已正式批准北京京西重工有限公司收购美国德尔 福公司下属的制动与悬挂两个系统的业务和相关资产。我国政府已受理京西重工关 于收购上述两项业务和相关资产的申请。京西重工以 1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尔福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9 全球汽车制动和悬挂项目,准备在北京房山窦店构建高端零部件产业园区。 1.2.9 从金融危机中折射出来的我国汽配企业发展中的不足 1、企业规模仍比较小,80%以上的企业销售收入不足 1 亿元。 2009 年 6 月 30 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汽车蓝皮书 ,根据统计数据, 目前内资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在全行业中的比例还不到 1%,大中型企业也不足 15%,07 年零部件行业平均月度利润水平在 7%左右,与生产和销售环节相比,其平 均利润水平最低。 2、产品主要以机械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 数据显示,在我国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 和安全气囊等核心零 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00%、100%、91%和 69%。业界普遍认为, 新能源汽车有可能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但自 08 以来,我国 在新能源汽车上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进口关键零部件。 3、技术创新层次和质量有待增强。 国内申请汽车技术专利 80%左右以实用新型为主,发明专利申请较少,虽然多 数高新技术产品已经实现了本土化生产,但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外方手中。 我国汽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1、零部件企业要在全球大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2、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与汽车配套关系。 3、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顺利进入跨国车厂的全球采购体系,提升自身竞争 力,必须在质量(quality)、服务(service)、技术(technology)和价格 (price)方面达到跨国车厂的基本要求。 质量:要在产品高质量的基础上,保障质量的一致性。 服务:技术和质量服务、仓库管理、供货及时、快速反应能力和产品紧急递送 需求等。 技术:而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实现与跨国车厂同步开发。 价格:转变成本管理观念,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4、推动零部件企业重组、调整产业结构。 5、积极开拓汽车后市场。2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0 1.3 差速器十字轴的作用 汽车在拐弯时车轮的轨线是圆弧,如果汽车向左转弯,圆弧的中心点在左侧, 在相同的时间里,右侧轮子走的弧线比左侧轮子长,为了平衡这个差异,就要左 边轮子慢一点,右边轮子快一点,用不同的转速来弥补距离的差异。 如果后轮轴做成一个整体,就无法做到两侧轮子的转速差异,也就是做不到 自动调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在一百年前,法国雷诺汽车公司的创始人路易 斯.雷诺就设计出了差速器这个东西。 当汽车直行时,左、右车轮与行星轮架三者的转速相等处于平衡状态,而在 汽车转弯时三者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内侧轮转速减小,外侧轮转速增加。 差速器的这种调整是自动的,这里涉及到 “最小能耗原理 ” ,也就是地球上 所有物体都倾向于耗能最小的状态。例如把一粒豆子放进一个碗内,豆子会自动 停留在碗底而绝不会停留在碗壁,因为碗底是能量最低的位置(位能) ,它自 动选择静止(动能最小)而不会不断运动。同样的道理,车轮在转弯时也会自动 趋向能耗最低的状态,自动地按照转弯半径调整左右轮的转速。 当转弯时,由于外侧轮有滑拖的现象,内侧轮有滑转的现象,两个驱动轮此 时就会产生两个方向相反的附加力,由于 “最小能耗原理 ” ,必然导致两边车轮 的转速不同,从而破坏了三者的平衡关系,并通过半轴反映到半轴齿轮上,迫使 行星齿轮产生自转,使外侧半轴转速加快,内侧半轴转速减慢,从而实现两边车 轮转速的差异。 驱动桥两侧的驱动轮若用一根整轴刚性连接,则两轮只能以相同的角度旋转。 这样,当汽车转向行驶时,由于外侧车轮要比内侧车轮移过的距离大,将使外侧 车轮在滚动的同时产生滑拖,而内侧车轮在滚动的同时产生滑转。即使是汽车直 线行驶,也会因路面不平或虽然路面平直但轮胎滚动半径不等(轮胎制造误差、 磨损不同、受载不均或气压不等)而引起车轮的滑动。 3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过程中,要分析并优化零件的生产工艺及其夹具方案,以 达到提高汽车零件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对课题的分析与设计能够减少原材料的消耗,降低工人的生 产成本。另外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业有重大的意义。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1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通过查找资料,研究差速器十字轴的加工工艺,绘制工艺流程图和工序图,同 时设计其中一道工序的夹方案,详细内容如下: 1. 首先仔析要加工的零件图,分析零件的形状特点、尺寸大小、精度要求、原 材料尺寸规格和力学性能,并结合供选用的加工设备规格及制造条件、生产批量等 因素,分析零件的加工工艺性。良好的加工工艺性应保证材料消耗少、工序数目少、 占用设备数量少、产品质量稳定、操作简单。 2. 确定工艺方案和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在分析了零件的工艺性后,找出零件 的加工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各种可能的加工方案,内容包括工序性质、工序数 目、工序顺序及组合方式等。有时同一工序也存在多个可行的工艺方案,通常每种 方案各有优缺点,应从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设备占用情况、零件制造的难易程度 和寿命高低、生产成本、操作方便与安全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确定出 适合于现有生产条件的最佳方案。方案确定好后,应确定各工序的切削用量,如背 吃刀量、主轴转速、加工余量等参数。 3. 选择加工设备。根据要完成的工序性质和各种机床设备的特点,在保证零件 的加工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在加工零件时,主要用到铣床、车床、钻床、 磨床。如在铣端面时,可以选择在普通铣床上加工,也可以在双端面铣床上加工, 在双端面铣床上加工零件的效率更高,因此可以选择双端面铣床来铣端面。 4. 夹具设计。在加工零件时,都会用到夹具,机床一般都一套通用夹具,适合 加工形状不是很复杂的零件。但当零件的形状较复杂,加工精度要求较高时,如果 只用机床配套的夹具时,有可能影响零件的加工精度,也不便于提高生产效率。十 字轴是大批量生产,零件形状虽不复杂,但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在保证零件加工精 度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结合机床特点,设计一套适合十字轴加工的专用夹具,那 么生产效率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1.6 论文正文的结构 本文共分 4 章,内容包括:绪论(简述了该课题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 究方法以及意义和目的) ;零件工艺总体设计(包括零件材料的分析和工艺方案的设 计等) ;各工序参数的计算(包括背吃刀量、进给速度等参数的确定) ;夹具设计 (包括定位误差和夹紧力的计算及液压系统夹紧的设计) 。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2 第 2 章 零件的工艺总体设计 2.1 差速器十字轴零件介绍 该零件形状相对比较简单,从图中可以看到零件有四个轴颈及轴颈上的几个平 面,主要通过铣、车、磨、钻等加工方法来完成零件的加工 批量:年产 30000 件产品,单班生产;该零件的尺寸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在 设计工艺时要考虑其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 图图 2-1 差速器十字轴实物图差速器十字轴实物图 2.2 零件材料分析 十字轴的毛坯材料一般选用 20crmnti,毛坯采用模锻方法制造。 20crmnti 材料介绍: 20crmnti 是渗碳钢,渗碳钢通常为含碳量为 0.17%-0.24%的低碳钢.汽车上 多用其制造传动齿轮 .是中淬透性渗碳钢中 crmnti 钢,其淬透性较高 ,在保证淬 透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特别是具有较高的低温冲击韧性 .20crmnti 表面渗碳硬化处理用钢 .良好的加工性 ,特加工变形微小 ,抗疲劳性能相当好 .用 途:用于齿轮,轴类,活塞类零配件等 .用于汽车,飞机各种特殊零件部位 . 特性及适用范围: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13 20crmnti 是性能良好的渗碳钢,淬透性较高,经渗碳淬火后具有硬而耐磨的 表面与坚韧的心部,具有较高的低温冲击韧性,焊接性中等,正火后可切削性良 好。用于制造截面 30mm 的承受高速、中等或重载荷、冲击及摩擦的重要零件, 如齿轮、齿圈、齿轮轴十字头等。 化学成份(分): 碳 c:0.170.23 硅 si:0.170.37 锰 mn:0.801.10 硫 s:允许残余含量 0.035 磷 p:允许残余含量 0.035 铬 cr:1.001.30 镍 ni:允许残余含量 0.030 铜 cu:允许残余含量 0.030 钛 ti:0.040.10 力学性能: 抗拉强度 b (mpa):1080(110) 屈服强度 s (mpa):835(85) 伸长率 5 ():10 断面收缩率 ():45 冲击功 akv (j):55 冲击韧性值 kv (j/cm2):69(7) 硬度:217hb 试样尺寸:试样毛坯尺寸为 15mm。4 2.3 工艺难点和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