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正文.doc_第1页
富顺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正文.doc_第2页
富顺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正文.doc_第3页
富顺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正文.doc_第4页
富顺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正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富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自贡市富顺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一章“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及评估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作为工作主线,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为主体,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建设为突破口,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财政和城乡居民增收,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过全县人民五年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预计(下同),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2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4.6,比规划目标高2.2个百分点,是“六五”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1亿元,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5亿元,年均增长24.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4亿元,年均增长1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490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实现财政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3.62亿元,年均增长30.1。实现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3.7亿元,年均增长54.8%;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7亿元,年均增长44%。实现农业总产值43.6亿元,年均增长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73.2亿元,年均增长4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亿元,年均增长18.6%。“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图十一五”期间财政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图(二)经济结构得到调整。预计到2010年末,全县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5的36:31:33调整为21:49:30。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二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1%增加到2010年的49%。工业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27%增加到2010年的40%。三产业较快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等传统行业得到较快发展,房地产、旅游业、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迅速发展。民营经济比重逐年提高。由2005年占国民经济的44.3%提高到2010年的52.4%。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加强。围绕笋竹、畜禽、香辣酱、粮油精深加工等,培育和壮大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硅氟橡胶科研生产基地,东方变压器、江阳磁性材料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三)重点项目建设成绩斐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达到83.1亿元,是我县历史上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污水处理厂、木桥沟水库除险加固、农网改造、锁江变电站、黄葛灏电站增容改造、s305线改造、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富顺段、红谷皮饰、15万吨硫酸项目、聚四氟乙烯分散浓缩液项目、高品质氟橡胶项目、北湖半岛、半岛别院、北湖上城、凯丽名城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和建成,为我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强化。“十一五”期间,完成通乡水泥路45.9公里,实现了乡通水泥路率为100%;新增通村公里773.4公里,实现了建制村村村通公路,82.4%的村通水泥路。城市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实施县城饮水复线改造,城市日供水能力达5万吨。完成釜江大道-富达路-林达路黑化改造和景观打造、富州大道西延线、宋渡路、锦城路、安河西路、光明路、金诚路东段、滨河路南段、松山路等道路建设基本完成,配套建设了一批停车场、公厕、垃圾库等。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病险水库整治、标准粮田建设、金土地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五)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城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4.5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16.5万人。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17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4%,新建红卫广场、罗浮洞广场等群众性休闲娱乐场所,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全县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33%。(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整合科技资源,完善服务体系,优化人才结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科技项目72项,项目投入8706.6万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8%,比“十五”末提高了4.2个百分点,成功申报为首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十一五”期间,全县评定科技成果9项,其中获市科技进步奖2项,县科技进步奖7项。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免一补”全面落实,教育质量快速提高,五年间,高考本科上线10942人,平均年递增14%;“十一五”期间教育经费投入15.71亿元,年均增长19%,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实施新一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北湖实验学校建成招生,多渠道投入危改资金2.32亿元,维修加固和新建校舍10.8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面推进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顺利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卫生事业上新台阶。县人民医院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规范化村卫生室等项目的建设,新增业务用房1.8万平方米,促进了我县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快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不断提高,2010年参合率达94.3%,参合农民79.4万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镇卫生院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状态持续稳定, “十一五”末全县总人口107万人,人口控制目标得以实现;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5931人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265人享受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顺利推进室内综合健身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建设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承办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部分比赛项目;富顺豆花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化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狮市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实施总量减排,主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安全生产、广播电视、气象、通讯、档案、工会、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七)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也是我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时期,全县32户国有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坚持开放增活力、外力促发展,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不断提高。五年引进到位市外资金75.7亿元,年均增长60.9%;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查处不法经营行为,企业诚信意识明显增强,进一步净化了市场环境;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全县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八)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6730元增加到2010年的13846元,年均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128元增加到2010年的5826元,年均增长13.2%。就业和再就业成效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08万人。社会保障不断增强。城镇基本养老覆盖率达93.2%、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90%、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96%,农村基本养老覆盖率达40%。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实施敬老院改造工程,提高农村“五保”老人生活补助标准。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规划的45个村新农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启动了省级富东新农村示范片和县级板永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启动了54个新村聚居点建设。农村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扶持11万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培训并转移240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42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十一五”期间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图(九)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入。“打造平安富顺、构建和谐富顺”工作扎实推进,“五五”普法通过省、市验收,政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两所一庭”建设全面完成。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依法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大力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推行重大项目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大接访”活动深入推进。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税收性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二是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对外交通主干道不畅,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能源供应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三是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特色农业规模较小,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依然较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统筹的难度依然较大。四是工业经济支撑不强。工业门类多,规模小,产业关联度不高,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五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可用水源少,森林覆盖率低,城市绿化率低,节能减排压力大,环境容量有限。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基本评估纲要提出的指标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县城建成区面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gdp综合能耗等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是全县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最为明显的五年,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最具开创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十二五”和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和条件一、发展的机遇从国际环境看 世界金融危机进入后过渡期,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成为推动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世界各国大规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的实施,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出衰退。但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发达国家将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继续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同时,也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将引领全球产业实现新的转型升级,各国大力推进科技革命和发展新兴产业。从国内环境看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实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改革,解决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发展的机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机遇。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点,就是要通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把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最大增量。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我县面临着转变投资拉动型经济的难得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国家在全面总结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经验的基础上,将与“十二五”同步制定未来10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该规划将更加注重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增强民族地区造血功能。可以预见,在未来510年内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家对西部的扶持力度加大,我县面临着继续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难得机遇。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机遇。从目前国家对“十二五”期间森林覆盖率、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等多项预期和约束性指标的初步确定来看,东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耗能产业将受到更加硬性的政策性约束,加之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上升和外需的持续萎缩以及国家将实行按区域宏观调控的政策,产业梯次转移的步伐将呈加快趋势,我县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难得机遇。融入成渝经济区带来的机遇。“十二五”时期,成渝经济区将成为西部走向世界的核心区域,富顺地处成渝经济重点打造的南轴辐射范围内,将受益于成渝两座特大城市的带动,直接参与成渝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川南密集城市群建设带来的机遇。富顺位于川南城镇密集区的中心,川南地区的整体提升,将为富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交通运输条件改善为主的区位优势带来的机遇。富顺地处自贡、宜宾、泸州、内江、乐山五市中心位置,随着省道s305线的改造,成自泸赤高速公路、乐自高速公路延伸段连接线、绵遂内自宜城际客运专线等的建成,沱江航道整治,区位优势明显增强。“双试点”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县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和扩权强县试点县,以及建设川南经济次高地、城乡一体化战略,为我县加快经济发展、争取政策支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二、面临的挑战一是产业发展与环境冲突的压力和挑战。我县主导产业能耗较高,环境污染严重,产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制造业多处在分工链条的中低端,产业发展既迫切需要扩规模上总量,也亟待调结构促升级,调整的难度和压力将会增大。二是区域竞争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周边(区)县、扩权县抓住发展战略机遇,争先进位,竞争能力逐年增强。各(区)县的主要经济指标排位升降较快,对我县在今后一段时间势必形成挤压态势,我们面临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三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和挑战。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将不断涌现,统筹城乡不够协调,城乡差别增大;城乡收入差别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大;教育、医疗、食品安全、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民生需求与较小的财政支撑能力间存在诸多矛盾,新旧矛盾相互交织,对科学引领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型期,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县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把握得当,措施得力,就可以实现“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继续坚持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旅游活县战略,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宜居城市,着力改善民生,大力发展乡镇经济,确保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努力把富顺建设成为四川丘陵经济强县。二、发展思路围绕把我县建成四川丘陵经济强县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城、二园、三基地、四加快、五推进。一城即重点打造县城为山水园林中等宜居城市;二园即重点打造晨光科技园区和中国富顺纺织服装产业园;三基地即重点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化工新材料基地、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四加快即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和物流业、加快发展建筑建工业;五推进即努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努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第四章 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我县发展条件,使规划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与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力争“十二五”末我县综合经济排名进入全省丘陵县前10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一、经济发展目标: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5亿元,年均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 %,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达26160元。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40亿元,年均增长20%,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6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达到57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达到10亿元,其中财政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达7.3亿元,年均增长15%。粮食产量达50万吨以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力争调整为16:50:34左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达60%;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6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科技贡献率达45%。二、城镇化目标:城镇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全县城镇化水平达40%。搭建中等城市框架,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25万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质显著提高,着力打造山水园林中等宜居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人均拥有公共绿地5平方米。小城镇聚集能力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人口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新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三、民生和社会发展目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就业更加充分,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4400元和10700元,年均增长分别达12%和13%。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综合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5%以上,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学、初中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和99%;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前教育,重视特殊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人,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2张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以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期末总人口控制在111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平均期望寿命76岁。社会管理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更加好转,社会安全度继续提高。四、生态环境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3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85.5%。发展低碳经济,单位gdp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明显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五、2025年远景目标展望未来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到202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580亿元,比2015年再翻一番以上,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服务业大县的跨越发展。富顺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分类序号指 标 名 称单位十二五预期目标指标属性2010年预计完成数2015年目标值十二五年均增速%(一)经济发展指标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21.922513预期性 其中:一产业亿元26.1364预期性 二产业亿元59.511315.3预期性 三产业亿元36.47613预期性2三次产业结构比%21:49:3016:50:34预期性3人均生产总值元149002616012预期性4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亿元3.627.315预期性5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163.734020预期性6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49.79618预期性7民营经济比重%52.460预期性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64五年57020预期性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48.611018预期性10农业总产值亿元43.6565预期性11粮食产量万吨45.5501.9预期性12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560预期性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8462440012导向性1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8261070013导向性(二)城镇建设15城镇化率%3340预期性16县城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14.520预期性17县城人口万人16.525预期性18县城绿化覆盖率%1438约束性(三)民生和社会发展19科技贡献率%39.845预期性20小学入学率%100100约束性21初中入学率%99.999约束性22普通高中招生人65056500预期性23职业中学招生人11313500预期性24总人口万人107111约束性25人口自然增长率2.335约束性26城镇登记失业率%4.14.5约束性27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张1.52约束性2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98.5导向性29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3.295导向性3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095导向性31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9695导向性32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4090导向性3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4.392导向性 (四)生态环境建设 34森林覆盖率%30.335约束性3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080约束性3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 %8585.5约束性37万元gdp能耗下降%5.54约束性38水体主要污染物减排%6在2010年基数上削减6%约束性其中:化学需氧量减排放量%6在2010年基数上削减6%约束性 氨氮当年排放量%6在2010年基数上削减6%约束性39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12在2010年基数上削减12%约束性其中:二氧化硫当年排放量 %12在2010年基数上削减12%约束性 氮氧化物当年排放量%12在2010年基数上削减12%约束性4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85约束性注:2010年常住人口按82万人计算,2015年常住人口按86万人计算。第五章 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一)发展目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和现代畜牧业,构建生产、加工、销售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推动农业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上台阶、农业基地建设上台阶、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台阶、新农村建设上台阶。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6亿元,年均增长5%;粮食总产量达50万吨以上,优质粮食比重达80%;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7%;初步形成具有较强优势的优质粮油、畜牧、水产、果蔬等特色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00元,年均增长13%。(二)重点任务1、发展现代种植业(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稳定播面,优化结构,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为重点,稳定提高水稻、小麦总产,主攻玉米单产,大力发展马铃薯和大豆,集中发展高粱,着力打造一批优质稻、再生稻、优质高粱、优质小麦、马铃薯、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依托国家实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标准粮田项目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县等建设,建立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8-10个、再生稻产业核心示范区20万亩,优质稻发展到47万亩,再生稻有收面积42万亩,推进良种良法配套,主攻单产和品质,巩固产粮大县地位。“十二五”末,粮食总产达50万吨以上,其中优质粮食比重达80%。(2)做优特色种植业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重点发展优质水果、蔬菜、竹木、花卉、蚕桑等特色产业,建设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到2015年特色产业规模化种植面积比重达到60%。水果产业 重点发展优质柑桔产业基地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20万亩优质甜橙产业基地。蔬菜产业 着力建设沱江沿线为主的反季节蔬菜基地,到2015年,蔬菜播种面积16万亩,海椒基地10万亩,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无公害标准。竹木产业 重点发展童寺、东湖、板桥、狮市、宝庆五个乡镇,建成笋竹丰产示范片20万亩,笋竹加工生产能力30万吨;加快实施马尾松良种升级换代,建成国家重点马尾松林木良种基地10000亩。花椒产业 重点发展石道、龙万、永年、板桥等乡镇,新发展2万亩基地,建成花椒生产基地5万亩。花卉产业 以国有林场、怀德镇为主,县城周边地区并举,在全县建设高效花卉苗木基地2万亩。蚕桑产业 重点发展飞龙、安溪、赵化、中石、骑龙、代寺、东湖等乡镇,到2015年,桑园面积3万亩。2、推进现代养殖业(1)做大做强畜牧业以建设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为抓手,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以生猪为主导,大力发展黑山羊、白鹅、肉牛、肉兔等优势产业。以品质提升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建成全省的“生猪强县、白鹅大县、黑山羊名县”。2015年畜牧业总产值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7%;农户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4000元;生猪、黑山羊、白鹅、肉牛良种率达90%,规模化养殖率达70%,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大户)10000个。 “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指标 年度指标201020112012201320142015畜牧业总产值(亿元)242527293132占农业比重(%)5353.55454.555.557农户人均畜牧现金收入(元)200024003000320035004000生猪出栏(万头)9296100103106110山羊出栏(万只)727578828690白鹅出栏(万只)102012001400160018002000肉牛出栏(万只)4678910肉兔出栏(万只)126014501600170018502000(2)大力发展水产业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的原则,突出发展水产鱼苗产业和稻田养鱼产业;狠抓水产生态养殖,带动水产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水产养殖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到2015年,发展东湖、狮市镇水产苗种基地1000亩,发展稻田养鱼2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2.2万吨。3、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通过“企业+基地”、“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基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鼓励和培植一批国家级商品粮、商品蚕茧、林木良种、优质柑桔、黑山羊板皮、瘦肉型猪等种养殖基地,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做大农产品总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在整个农产品加工中的比重,鼓励和扶持农副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项目20万亩甜橙产业基地,10万亩海椒基地,1万亩生姜基地建设,新建1万亩蚕桑基地,5000亩田藕基地,1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千亩大棚蔬菜,粮食增产工程,1000亩水产鱼苗基地,1万亩生态鱼养殖基地,20万亩稻鱼工程,生猪规模养殖场,生猪扩繁场,白鹅种场及肉鹅规模场建设,黑山羊规模养殖场建设,8万亩竹产业基地改造项目,2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10000亩马尾松林木良种基地。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标准粮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水利蓄调能力;着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强农村供水、供电、通讯及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严格耕地保护,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努力实现占补平衡。耕地质量提升工程 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标准粮田建设、基本农田保护、金土地整理等项目。“十二五”期间,实施金土地项目 10万亩,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10万亩,推广旱作节水农业2万亩,实施标准粮田建设5万亩。水利工程 大力实施中小河流域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大力推进防洪堤建设,力争完成沱江、釜溪河、镇溪河30.5公里堤防工程建设;整治病险水库35座;建设防洪预警自动测报系统;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十二五”期间,解决农村3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渠系配套建设,积极配合做好以干渠、后备水源、农田灌溉为主的向家坝富顺灌区建设;做好鹅项颈水库、高硐堰水库扩建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动工兴建;继续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后扶工程建设。到“十二五”末,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9万亩;可供水能力达1.96亿立方米。生态能源工程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35,完成义务植树造林5000亩,天保公益林2万亩,木桥沟、镇溪河水源涵养林2000亩。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千村生活水净化沼气工程,使用清洁能源比重达50%,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万口。农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新农村示范片,农民集中居住区工程,金土地工程,标准粮田建设,退耕还基本口粮田建设,退耕还林后续工程,釜溪河小流域治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向家坝渠系灌溉项目,鹅项颈水库建设项目,镇溪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加快农业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攻关,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种养业良种选育、引试、推广;完善动植物疫病监测、检测和防疫体系,稳定基层农技队伍,全面增强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以农经网为主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业种养殖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技能。加强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推广、工程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6、加快新农村建设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新村(聚居点)和公共服务建设为载体,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设计,突出抓好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基层治理和社会管理,集中连片推进新村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集约化、公共服务集成化、农民居住社区化、生产生活信息化、环境建设生态化、社会管理规范化,积极探索建设一批示范带动力强的新农村综合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得到实惠,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到2015年,建成新村(聚居点)300个以上。7、推行开发式扶贫制定和实施新一轮十年扶贫开发规划,加强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尽快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8、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农村房屋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农业投入机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新型集体经济。二、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促进工业和建筑业发展(一)基本思路围绕国家实施产业振兴计划,建设成渝经济区和我省打造川南经济次高地的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导向为基础,以产业的区域聚集、产业链延伸为基本形式,以园区为载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质量,着力打造“两园三基地六产业”。两 园:晨光科技园区、中国富顺纺织服装产业园三基地:化工新材料基地、纺织服装加工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六产业:化工新材料产业、基础化工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机电能源产业、建筑建工产业(二)发展目标工业总产值:到2015年,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0亿元。工业增加值:到2015年,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亿元。工业利润总额:到2015年,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6亿元。工业性投入资金:到2015年,全县累计工业性投入力争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三)发展的主要产业1、化工新材料产业以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中橡自贡炭研院、四川理工学院等企业、院所的科研、人才、产业、市场、品牌优势和晨光科技园区的载体平台优势,大力发展以有机氟、有机硅、特种环氧树脂、特种纤维和特种工程塑料等为主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抓好4000吨/年氟橡胶预混炼胶及制品、5000吨/年特种氟树脂、2000吨/年含氟涂料树脂、芳纶等一批项目,以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四川标美、四川辉腾科技、众城氟塑料厂、和丰氟硅新材料公司、自贡聚氨酯公司、江阳磁材等企业为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化工新材料产业化。到2015年,化工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60亿元,利税10亿元;建成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实验室)1-2家,省级技术中心5家。化工新材料重点项目4000吨/年氟橡胶预混炼胶及制品,1000万m2/年膨化聚四氟乙烯微孔膜生产线,5000吨/年特种氟树脂,3000吨/年特种硅聚合物,化工高危废弃物减排治理,2000吨/年含氟涂料树脂,500吨/年膨化聚四氟乙烯材料,2000吨/年氟树脂制品加工,500吨/年硅氟橡胶,聚乙烯-四氟乙烯树脂,有机氟副产氯化氢综合利用(循环经济)。2、基础化工产业依托我县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以及自贡地区丰富的盐卤、天然气资源,以现有的富源化工、金星化工为基础,主动承接自贡市区盐化企业的搬迁、扩建和新建项目,积极发展以“盐化工”、“两酸”、“两碱”为主的基础化工;并大力发展下游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形成独立的基础化工产业体系。到2015年,基础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3、纺织服装产业借助“富顺缝纫”全国优秀劳务品牌和人力资源等综合生产成本的优势,以中国富顺纺织服装产业园为载体,主动承接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及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尽快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培育打造新的产业支柱。重点加快中国富顺纺织服装产业园建设步伐,完善产业园的配套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集设计、生产加工、批发为一体的初具规模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到2015年,纺织服装加工业产值达到40亿元。4、农产品加工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重点推动以吉泰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锦程农业有限公司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以锦明笋竹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天地春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的笋竹加工,以“巧媳妇米业”、“开甄香米业”、“贵鑫米业”和“尚好大米”为品牌的优质稻米加工,以“美乐”、“蜀佳”、“关太婆”等为品牌的调味食品生产,以“戎春”、万寿酒业为品牌的酒类生产,以富顺豆花为品牌的豆制品深加工,以利民饮料、仁君饮料为主的饮料生产,鼓励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优质甜橙深加工,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80亿元。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戎春酒业扩建项目,笋竹加工改扩建项目,花椒加工项目,生猪屠宰技改项目,肉鹅加工技改项目,中高密度板生产项目,粮食加工项目,调味品加工改扩建项目。5、机电能源产业依托四川东方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环保超高压、大容量变压器;鼓励和支持自贡华迪起重运输机械有限公司、富顺电力金具有限公司、四川国校称重设备系统有限公司、自贡市众信化工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发展起重运输、机械制造业、计量设备高新产业及电力、汽车、机车配件加工和大型化工企业配套的非标件机械加工,集中开发生产化工设备与防腐设备等定型机械产品。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机电工业总产值30亿元。利用沱江丰富的水能资源,改造提高现有黄葛灏、黄泥滩电站的发电量,力争启动银蛇溪电站建设。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力争到“十二五”末,我县农村电网全面实现升级改造。能源建设项目银蛇溪电站建设,220kv琵琶输变电工程,110kv海棠输变电工程,110kv赵化输变电工程,110kv东边湾输变电工程。35kv安溪输变电工程,35kv怀德输变电工程,35kv童寺输变电工程。10kv及以下农网升级工程。6、建筑建工产业借助“富顺建工”全国优秀劳务品牌,进一步优化建筑业结构,加强建筑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管理,做实劳务分包企业,做大做强建筑业。形成以二级以上建筑企业为主体,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比例合理的企业结构体系,重点培育年产值超2亿元的建筑企业的骨干龙头企业。到2015年,全县新增一级总承包企业2个,二级总承包企业7个,三级总承包企业7个,新增专业承包企业7个,新劳务分包企业5个,形成一定规模的建筑企业群;全县建筑业总产值力争达到30亿元,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全社会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9万人。(四)主要措施1、打造工业承载平台 进一步提高晨光科技园区承载能力。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建立政府投入、银行融资、土地开发以及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建成园区内道路网络,提高水、电、气、热、通讯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供应和保障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园区投资环境条件,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园区化工新材料研发平台、就业培训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质量检测平台及化工物流中心、工业废物处置场、农民返安房建设,争取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产,推进园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园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工业总产值240亿元以上,将晨光科技园区建成省级园区。加快中国富顺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建设。高起点、高规格做好纺织服装产业园发展规划,全力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尽快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全面提高代寺镇水、电、气、通讯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供应和保障能力。到2015年园区厂房、市场以及物流、餐饮、酒店等配套设施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1平方公里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园区发展项目晨光园区道路建设,工业水厂、工业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产,标准化厂房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园厂房建设,马尾松松针提取项目,豆制品深加工项目。2、切实加大工业投入加大招商引资。以晨光科技园区和中国富顺纺织服装产业园为载体,紧紧围绕晨光院氟、硅等优势产业和我县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探索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归雁经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我县工业总量。加强政策扶持。加强对工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对工业发展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建立硅氟新材料产业的特殊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加大政府对工业项目的补助、贴息资金安排;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重点工业项目和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技改投入。鼓励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和推动科技创新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加大投入,加强技术改造,努力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环保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3、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延长和优化产业链。坚持以内生链条为发展载体,以自身资源、要素和产业为依托,延伸和优化产业链。重点延伸硅氟新材料和以硫酸为龙头的下游产品深加工,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强技术创新。围绕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布局和开发重点,择优确定县域科技有所作为的领域和主攻方向,面向县内外市场,优化运行机制,以高新技术引进嫁接、集成配套、示范推广为主线,建设技术高地,实现技术跨越,用现代科技支撑经济,现代信息管理经济,现代市场机制引导经济,促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加速县域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主导产业高级化、现代化进程。发展循环经济。在依托中昊晨光院、昊华西南公司、富源化工、金星化工等,带动发展环保型循环经济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晨光院从含氟水中回收全氟辛酸技术、新型复合溶剂替代f113技术、碳黑回收和尾气发电装置等,加速废物资源化技术的产业转化。重点研发燃煤锅炉脱硫脱硝后产生的so2等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技术和发展粉煤灰等废渣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生产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园区建设成为富顺县改革开放的先导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