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总结.pdf_第1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总结.pdf_第2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总结.pdf_第3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总结.pdf_第4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总结.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重点复习总结.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心理学 第一节 绪论 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 支。 (领会) 3.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 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 知识点: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要点: 1.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 格。 (识记) 2.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领会) 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 12 页) 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 支。 (领会) 3.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 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教程第 23 页) 知识点:人的心理的本质 要点 1.?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领会)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领会) 3.?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 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领会) 4.?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 (领会)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的简单历史(教程第 45 页) 知识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要点: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 1879 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 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识记) 知识点:学派的纷争(识记) 要点: 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2.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 3.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詹姆士 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伊德 知识点: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领会)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教程第 68 页) 知识点:研究心理学的原则(应用) 要点 1.客观性原则 2.辨证发展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知识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 1.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法 4.实验法 第?2?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教程第 812 页) 知识点:神经元及其功能(识记) 要点: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 分组成。 2.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 、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3.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 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三种。 知识点: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识记) 要点: 1.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 它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 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2.脑神经有 12 对,即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 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3.脊神经有 31 对,均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中发出,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 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 4.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胃肠平滑肌 和腺体等内脏器官,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 知识点: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识记) 要点: 1.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2.脊髓的结构 与功能 3.脑干的结构与功能?脑干网状结构 4.间脑的结构与功能?丘脑 5.小脑的结构与功能 知识点: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识记) 要点: 1.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其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即大脑皮层;其内部是髓鞘化了 的神经纤维,称为大脑白质。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四个部分。 2.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大脑大致可分为 3 个机能区,即皮层感觉区、皮层运 动区和皮层联合区。 知识点: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识记) 要点: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 “单侧化”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 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 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教程第 12 页) 知识点: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组成。它受自主神经 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 (识记) 第三单元巴甫洛夫学说简介(教程第 1314 页) 知识点: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的概念 要点: 1.兴奋和抑制 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识记)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 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 从 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识记)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例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孔收 缩等。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 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 信号系统,如灯光、铃声所引起的条件反射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信统,它是人所独有的。 5.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第?3?节:认识过程 第一单元感觉(教程第 1521 页) 知识点:感觉的定义 要点: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识记) 知识点:感觉的种类 要点: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识记) 1.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 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 2.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 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 知识点: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要点: (领会) 1.感受性的定义: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2.感觉阈限的定义: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 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要点: (领会) 1.差别阈限的定义: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 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 2.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 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ii=k。 i 是差别阈限;i 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 就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 分数。 3.费希纳定律: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的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 引起的心理的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用公式表达即 s=klogr,s 是心理量;r 是物理量;k 是一个常数。s 和 r 的关系是对数的关系。 知识点: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2.感觉后象 3.感觉对比 4.联觉 要点: 1.感觉适应的定义: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识记) 2.暗适应: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对暗适应。 (领会) 3.光适应: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的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对光 适应。 (领会) 窗体顶部 知识点:视觉 要点:视觉的适宜刺激(识记)? 视觉的适宜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 380 纳米780 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我们把这一 段的电磁波叫光波。 要点:视觉器官(识记) 1.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2.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 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3.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它不能分辨 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轮廓。 窗体底部 颜色视觉(领会) 1.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本来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 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它是一个由黑到白,其间有各种 不同明度的灰组成的系列) 。但是,人们常常说颜色是只指彩色。 2.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3.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 的。外祖父是色盲,妈妈仅仅是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她自己能分辨颜色,不是色盲。如果外 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是色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 知识点:听觉 要点:听觉的适宜刺激:2020000 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我们把这个范围的 空气振动叫声波。 (识记) 解释:在安静的环境下人体的耳朵可听到约 6 米(20 英尺)处手表的滴答声 要点:听觉器官(识记)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和内耳组成。 要点:听觉的特性: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识记) 1.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 响。 3.音色是由声波的波形决定的。 知识点:其它感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 要点: (识记) 1.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受纳器。 2.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于适应。 对于痛觉传导的理解请参阅下图: 第二单元知觉(教程第 2123 页) 知识点:知觉的定义 要点: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识记) 知识点:知觉的基本特性(识记) 1.整体性 2.选择性 如两可图形 3.恒常性 4.理解性 知识点: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我们判断远近主要靠的是双眼视差。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4.错觉 第三单元记忆(教程第 2427 页) 知识点:记忆及记忆过程 要点: 记忆的定义: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 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 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识记) 要点:记忆的种类(领会) 要点:记忆过程(领会) 记忆从识记开始, 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 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 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通过回忆 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 要点:遗忘(识记) 1.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 2.保持曲线: 1885 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保持量与间隔 时间关系呈负加速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保持曲线。 第四单元思维、言语及想象(教程第 2730 页) 知识点:思维 要点:思维的定义(识记) 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 的内在联系。 要点: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领会) 1.分析与综合 2.抽象与概括 3.比较与分类 要点:思维的种类(识记) 1.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把思维分作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作为辐合思维、发散思维。 3.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要点:概念的形成 要点: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领会) 第?4?节:意识和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教程第 3031 页) 知识点:意识概述 要点:意识 1.意识的定义: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 部状态的觉知; 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 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识记) 2.意识的形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因为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而且一般的 意识形态也会转化为其他的形态,如睡眠、梦和幻觉等。 (领会) 要点:潜意识和无意识(识记) 1.潜意识是指在当前并没有意识到的信息,但它却保持在记忆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它 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2.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知识点: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对睡眠脑电波四阶段的变化的理解可参阅下图 2.?梦 要点: 1)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 4 个阶段。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 90 分钟左右。此后 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 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 (识记) 2) 以 24 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的一贯的、 规律性的变化模式叫做生物节律。 (识 记) 要点: 1)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实验证明,如果对快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即只要 发生快速眼动的现象就把睡眠者叫醒,几天内就可使被实验者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 会影响到健康。 (领会) 第二单元注意(教程第 31-32 页) 知识点:什么是注意 要点: 1.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识记) 2.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只是伴随着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领会) 其他观点: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 他的心理活动或意志选择了某个对象, 而忽略了另一些对 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即全神贯注起来。 (彭聃龄主编: 普通心理学p18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知识点:注意的种类(识记) 1.不随意注意 2.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 知识点:注意的特征(识记)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但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 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 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 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3.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分配 第?5?节:需要和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教程第 3334 页) 知识点:什么是需要 要点:需要的定义: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 的欲求。 (识记) 要点: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知识点:需要的种类(识记)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知识点:需要层次理论 要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968 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 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识 记) 要点: (领会) 1.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3.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 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求; 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 值,增强他的信心。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 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但各人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各不 相同的。 第二单元动机(教程第 3435 页) 知识点:什么是动机 要点: 1.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 或内部的动力。 (识记) 2.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3.除需要之外,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激发活动的动机。 知识点: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4.内在动 机和外在动机 要点: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识记) 1.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叫生理性动机,这种动机又叫驱力或内驱力,如吃饭、 穿 衣、休息、性欲等的动机。 2.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如交往的需要引起交往动 机,成就的需要产生成就动机,权利的需要产生权利动机,以及人的兴趣、爱好等都是社会 性动机。 3.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 基础的, 是推动人认识事物, 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当人的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 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人的动机便成为人的爱好了。兴趣和爱好都和人的积极情感相联系, 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是推动人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有效途径。 要点: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领会) 要点: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识记) 1.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动机,即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目的的动机叫有意识的动机。 2.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叫无意识动机。 无意识动机在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 来的婴幼儿身上存在着,在成人身上也存在着,例如定势的作用人们是往往意识不到的。 所谓定势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它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 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要点: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识记) 1.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动机叫外在动机。 2.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 第?6?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教程第 3537 页) 知识点:情绪和情感的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 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识记) 要点: 1.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 间的关系。 2.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3.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4.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的变化。 如 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害怕时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等等。 知识点: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领会) 要点: 1.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2.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3.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深刻性和持久性。 知识点:情绪和情感的功能(识记)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 4.信号功能 要点: 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 活动的效率。 3.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对其它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 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第二单元情绪理论(教程第 3738 页) 知识点:情绪理论 1.情绪的外周理论 2.情绪的丘脑理论 3.情绪的认知理论 4.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要点: (领会) 1.情绪的外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 1884 年和 1885 年提出 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后人称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2.情绪的丘脑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 的丘脑。 3.情绪的认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 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 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 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 的作用。 4.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汤姆金斯和伊扎德认为,情绪并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 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伊扎德进一步指 出,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 行动的动机力量。情绪的分化是生命进化过程的产物,只有情绪的分化,才使得情绪具有了 多种多样的适应功能,也只有这样情绪在生存和适应中才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第三单元?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其两极性(教程第 39 页) 知识点:情绪和情感的维度和两极性 要点: (识记) 1.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是指对情绪、情感所固有的特征的度量,这种度量可以从情绪、情感 的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面来进行。 2.而每一种特征的变化都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也就是说,每一种特征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 状态,这就是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知识点:情绪、情感的维度(识记) 1.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2.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 3.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4.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第四单元情绪、情感的种类(教程第 3940 页) 知识点:情绪的种类 1.从情绪的内容来分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2.从情绪的状态来分心境、激情和应激 要点: (识记) 从情绪的内容来分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 要点: (识记) 从情绪的状态来分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2.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 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3.应激: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知识点:情感的种类(识记) 1.道德感 2.美感 3.理智感 第五单元意志(教程第 4142 页) 知识点:意志的定义 要点: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 的心理过程。 (识记) 知识点: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领会) 1.准备阶段 2.执行阶段 要点: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在思想上要确立行动的目的, 选择行动的方案并要做出决策。 确立目的是意志 行动的前提, 但在确立目的的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动机的冲突。 动机的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 即 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要点:执行阶段 知识点:意志的品质(识记)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坚韧性 4.意志的自制性 第?7?节:能力与人格 第一单元能力(教程第 4245 页) 知识点:能力概述 要点: 1.什么是能力: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 特征。 (识记) 2.智力是指人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例 如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代表着智力 发展的水平。 (领会) 要点: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领会) 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同时,在掌握知识 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要点:能力的分类(领会) 1.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作为能力、才能和天才。2.按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 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3.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知识点: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要点: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上的差异 知识点: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要点: 1.遗传的因素 2.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第二单元人格(教程第 4555 页) 知识点:人格概述 要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 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 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识记) 要点:人格的特性(识记) 1.?独特性 2.?整体性 3.?稳定性 4.?功能性 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要点:人格的结构(领会) 1.?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它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极 性的源泉。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2.?人格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的结合,构成了一个人心理面貌的独特性,说 明了心理面貌的个体差异。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知识点:气质 要点:气质的定义: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 心理特征。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识记) 要点:气质类型学说(领会) 1.?体液说 2.?体型说 3.?血型说 4.?激素说 发展心理学 第?1?节:发展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个体发展心理学(教程第 117119 页)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要点:发展心理学的定义(识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 民 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 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 发展规律。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 。普莱尔 1882 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 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识记) 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二)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三)我国的发展心理学 (四)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理解) 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 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 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 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程第 119122 页) 要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识记) 客观性原则能动性原则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要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识记)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 踪研究。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 并进行横向比较。 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要点:观察法(应用) 观察法是有目的、 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记录被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 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心理 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实验法 要点:访谈法和临床法(理解、应用) )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口头交谈了解、收集被研究者有关心理发展和问题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访 谈法有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和半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中谈话的内容、过程都设计好统一的要求和结构,非结构访谈则不需要。居于 两者之间的谈话法也称为半结构访谈。 为了更好的发挥访谈法的特殊作用, 谈访者必须事先 作好周密的计划,保持现场的和谐氛围以利沟通,掌握因势利导的交谈技巧、善于设问和追 问,灵活全面地作好记录等。 访谈法的优点是便于交谈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可以遵循特定的目的, 按计划层层 深入,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其局限性是访谈效果受访谈者自身素质的影响,访谈结果不易 量化等。 2)临床法 皮亚杰率先卓有成效地运用这一研究方法。 实际上是谈话法、 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综合运 用。 一般做法为:第一步由主试提出任务(以口头、实物和口头相结合的方式) ,由被试者 回答(以口头、操作与口头结合的方式) ,主试者根据回答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深入了 解儿童未能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如此连续要求被试者做出解释,直到主试者感到满意为止。 这种方法对主试者有较高的要求。要求主试者具有高度的机敏,善于恰当地提出问题, 立即作出判断,并迅速提出新的问题;主试者必须熟悉所研究的领域,同时要求了解并熟悉 被试者的一般情况。 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程第 122127 页) 知识点:心理发展的动力: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 (一)对遗传和环境问题的认识的转变(二)遗传因素作用的可控性与可变性 知识点:心理发展的历程 (一)要点: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与连续论(理解) 阶段论: 心理发展的进程分阶段进行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心 理的质的规定性。 连续论:连续论观点主张心理发展是连续的,是没有什么阶段的。他们认为阶段论者只 看到表面现象,没有发现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心理发展的渐进的变化。 (二)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理论依据 1要点:皮亚杰以认知发展的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识记) 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 即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其四 阶段为: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6、7 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12 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 岁; 2、柏曼(l. berman)以生理发展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 3、要点:弗洛伊德按其情欲说划分儿童发展阶段(识记)?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情欲说。 他主张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 于性本能并强调人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里必多(libido)集中投放于身体的特定部位,并以 此为标准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口唇期(01 岁) 、肛门期(13 岁) 、前生 殖器期(45 岁) 、潜伏期(6青春期) 、生殖期(青春期) 。 要点:艾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识记、理解、应用) 艾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把个体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 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 发展任务: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 岁半) :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 望的实现,儿童获得的积极成果是身体舒适和安全感。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或称学步期,1 岁半3 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 感和疑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坚持的能力和自主的能力。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 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 验着目的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掌握新任务的主动性。 第四个阶段为学龄期(612 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 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创造力发展和掌握技能。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18 岁) :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 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 第六阶段为成年早期(1825 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 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 第七阶段为成年中期(2550 岁) :主要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 第八阶段为成年晚期(50 岁以后直到死亡) ,主要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 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 知识点:列昂节夫以儿童的主导活动为依据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 6 个年龄阶段为: 1)直接的情感性交际活动(01 岁)2)操作实物的活动(13 岁)3)游戏活动(3 7 岁) 4)学习活动(711 岁)5)社会公益活动(1115 岁)6)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 岁) 知识点:施太伦(w.stern)以种系演化作为分期标准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1)幼儿期(6 岁以前) :相当于从哺乳类动物到原始人类的阶段; 2)意识的学习期(从入学到 13 岁) :相当于人类古老的文化阶段; 3)青年成熟期(1418 岁) :相当于近代文化阶段。 要点: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是统一的(理解) 1心理发展速度的变化 非匀速性以快速期为分界点划分阶段各阶段具有典型特征 ?2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量的积累 质的飞跃量的继续积累再进入新的飞跃量变质变统一,形成连续性和阶 段性统一 知识点:年龄、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一)关于年龄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2、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大致对应关系表现为: 1)机体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它是随年龄而成长的;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也随个 体年龄增长而积累。因此,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表现出心理发展水 平与年龄之间有一个大致对应的关系。 2)心理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出现本阶段所特有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具有相对稳 定性,从而表现出与年龄的大体对应关系。 3)心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不是因与果的关系。 (二)要点: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理解) 1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2教育的效果也取决于选择启发的时期 3教材和教法应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知识 第?2?节: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单元遗传与心理发展(教程第 127132 页) 知识点:遗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一)遗传与遗传机制 1、遗传与变异 2、遗传机制染色体、dna 和基因 (二)遗传机制缺陷 1、发展障碍 1)先天愚型(唐氏综合症) 2)性别发育不正常 3)?苯丙酮尿症(pku 综合症) 2、精神障碍 1)?精神分裂症2)?抑郁症3)亨廷顿氏舞蹈症 知识点: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儿童的身体发展 1、身高和体重 1)要点:第一个发育高峰期(识记) :01、2 岁 2)要点:第二个发育高峰期(识记) :1113 岁(女) ;1315 岁(男) 2、不同性别儿童身体发展速度的两个交叉: 3、要点:儿童身体发展的非匀速性(理解) 儿童身体发展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等速增加。 发展过程有快速期也有相对平稳期。 可划分为 4 个阶段: 02 岁 快速发展阶段 211、12 岁 平缓发展阶段 1113 岁(女) ,1315 岁(男) 急速发展阶段 15、16 岁成熟 缓慢发展阶段 4、儿童生理发展遵循一定的次序和规律 1)要点:身体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识记) 头尾原则: 头尾原则是指从上到下的发展顺序, 儿童身体的发展严格地遵循着头颈 躯干下肢的次序进行。 近远原则: 近远原则是指从中轴向外围的发展顺序, 儿童运动的发展顺序是从躯干开 始向四肢再向手和脚,最后达到手指和脚趾的小肌肉运动。 2)各生理系统发育的不平衡现象 知识点:大脑结构和机能的发展 1、脑的结构的发展 1)出生时大脑结构的初步发展2)脑的重量增加 3)脑的结构复杂化: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神经纤维增长、皮层结构复杂化 4)儿童脑电图的特征表明: 儿童大脑发育具有程序性儿童大脑发育存在两个快速期 2、大脑机能的发展 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表现在: 1)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 3)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要点: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可变性(理解) 、胎内环境对胎儿脑发展的影响 母亲的生理条件对胎儿有影响母亲的疾病对胎儿有影响药物和烟酒对胎儿有影 响 后天环境对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影响 脑发育的可塑性脑的修复性和机能代偿 第?3?节:儿童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心理发展(教程第 132139 页) 要点: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理解) 婴儿期是指个体 03 岁的时期。 这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2)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 水平; ?3)处于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4)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要点:婴儿动作的发展(识记) 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婴儿早期动作的发展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并表现在活动中。 早期动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心理发展的水平。 早期动作的发展过于迟缓, 可以预示 以后智力发展上的障碍。 (一)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1、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2、儿童行走能力的发展: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 被动到主动,从而扩大了儿童的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主动交往的机会,为发展儿童个体 活动的自主性提供必要条件。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1、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知识点: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要点: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感知觉对婴儿心理发 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婴儿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周围环境。 这一过程不是被 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选择性的,是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对它 的解释。 (识记) (一)要点: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理解) 1、人们对新生儿、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经历了重大的变化。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新 生儿、婴儿并非是传统观点认为的“白板” ,他们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 2、新的研究方法的突破,促进了新生儿、婴儿能力的发现。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 式是揭示儿童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要点:习惯化范式(识记)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 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 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 式。 要点:优先注视范式(理解)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二)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1)婴儿视觉的发展 要点:婴儿视觉的刺激偏爱(理解、应用) 通过范兹(robert fantz)的刺激偏爱程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刺激有特殊的 偏爱,这些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 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2)婴儿听觉的发展 3)婴儿肤觉的发展 4)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2婴儿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的发展 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的发展 要点: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和感知觉的发展构成了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识记) 知识点: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婴儿注意的发展婴儿记忆的发展 要点: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识记) 要点:婴儿思维的发展(理解) 婴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其主要特点如下: )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思 维的狭隘性 )思维开始和语言联系起来,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 知识点: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要点:言语发展的理论(理解) 1、后天学习理论 2、先天成熟理论 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 他们认为儿童言语的 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 。 乔姆斯基是生成转化语法理论的创始人。 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 普遍语法, 这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普通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转换成 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他认为转换的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 (lad) 。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就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历程 要点:世界各国人类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3 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 发音。 (理解) 要点: 一岁半到二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三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 的语法规则。 (理解) 知识点:婴儿气质 ? 要点: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发展基础。 (理解)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二)要点: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识记、理解) 1容易型(占 40) :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 往。容易型儿童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占 10) :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困难 型儿童易使亲子关系有疏远。 3迟缓型(占 15) :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迟缓型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 而转化。 其余 35儿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 要点:婴儿的社会性依恋(理解)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 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 的情感联系。 (一)要点: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识记)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的反应。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二)要点:婴儿依恋的类型(识记) 1安全型依恋(占 6570) ,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2回避型依恋(占 20) ,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占 1015) ,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 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可见良好的教养可以促进良 好的依恋。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母亲的教养行为。 知识点:自我意识的发展 1 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 1 周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 23 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突出的表现是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如“宝宝 吃苹果” )变为“我”这一代名词来称呼自己(如“我吃苹果” ) 。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 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第二单元幼儿期(36 岁)的心理发展(教程第 139146 页) 知识点:幼儿的游戏 (一)要点:游戏是幼儿的主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