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纳干法的临床应用.doc_第1页
子午流注纳干法的临床应用.doc_第2页
子午流注纳干法的临床应用.doc_第3页
子午流注纳干法的临床应用.doc_第4页
子午流注纳干法的临床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午流注纳干法的临床应用(2) 2007-09-13 18:54 他经取穴:即在相表里的经脉上取穴进行针刺。如以肺病而言,不但可取尺泽鱼际、太渊。而且还可以取与其相表里的经脉大肠经上的输穴,合谷穴进行针刺。以胃病而言,不但可取足三里、内庭穴。还可以取与其相表里的经脉脾经上的输穴公孙穴进行针刺。在相关经脉上取穴。如仍以胃病而言,不但可取本经的足三里,内庭穴,以及表里穴脾经的公孙穴,而且还可以取与其相关经脉的输穴进行针刺,如手厥阴心包络的输穴内关穴。雨如,以面部疚患而言,可取合谷穴以收其而口,目赤肿痛,可取行间穴,以泻其肝火3、随证取穴又称对症取穴,辨证取穴。 这一原则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以及输穴的特性,主治功能不同而提出来的。如前之所言,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适应于病变性质明确,部位确定的疾患,但临床上有许多疾患,难以明确其病变性质及病变部位,如失眠多梦,盗汗等对于这一类两不明确的疾患,可川本法随证取穴。如失眠多梦,可取手少阴心经的输穴神门穴及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太溪穴。盗汗可取手阳明人肠经的原穴合谷穴和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复溜穴等。二、配穴方法1、常用针灸学中的配穴法,共五种。本经配穴法:即某脏腑经脉发生病变,就取某脏腑经脉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如胃有病,可取足三里、内庭穴进行针刺治疗。表里经配穴法:即某脏腑经脉发生病变除取本脏腑经脉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外,还可以取与本经脏腑经脉相表里的脏腑经脉上输穴进行针刺。如仍以胃病而言,如前之所言,除取足二里、内庭穴外,还可以取与胃经相表里的经脉脾经上的输穴公孙穴进行针刺,再如肾病,除取肾经输穴外,还可以取与。肾经相表里的经脉膀胱经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如灵枢中言: “邪在肾,则病骨病可取涌泉、昆仑”,上下配穴法:一般针灸学中对上下位置的划分方法,是以腰为界,腰以上者为上部腧穴,腰以F这者为下部腧穴。而在子午流注纳干法中的上下配穴法,不同于一般的针灸学中上下部的划分方法。在纳干法中,对上下位置的划分方法,是以上、下肢肘、膝关节为基准,上肢的肘关节以下的输穴为上部输穴,下肢的膝关节以下的输穴为下部输穴。具体应用,仍以胃病而言,其配穴,上部可取内关穴,下部可取足三里、内庭穴,等前后配穴法:前以胸腹言, 后以背腰言。具体用法见后述的俞募配穴法,此略。左右配穴法:以纳干法而言,可选取左右两上、下肢的五输穴进行针刺的一种配穴法方法,具体应用如下:A、左右同名穴,同时选用。这是一种最为常用的针刺配穴方法。以左右同名穴同时应朋,以加强其穴之间的协同作用。如胃火牙痛,可取双侧合谷、内庭穴,再配以双侧的下关、颊车穴进行治疗。B、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是以经脉交叉及补泻关系进行取穴的一种方法。如以中风口眼歪斜而言,可取对侧的合谷穴进行针刺。如久病偏瘫,可取健侧肢体的输穴进行针刺以补其虚,后再取患者患侧肢体的针刺以泻其实。本法的应用有二:1、根据经脉的交叉关系进行取穴,2、根据补泻的原则。2、子午流注学说配歌诀开穴的方法本法是以子午流注开穴为基础前提。是开历代有效治病歌诀而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应用,有以下几种形式: 开四总歌诀配穴法:四总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顶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后人又附两决“酸痛取阿是、胸鹰内关之谋”为六总歌诀。由于阿是穴无名、无经、无固定位置,不属于子午纳干法六十六穴,故在此不言“酸痛取阿是”只说其五总歌诀。B、具体应用是用子午流注学说以开五总歌诀为主,再配以辅穴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如以中风口眼歪斜而言,根据“面口合谷收”歌诀,以用子午流注学说开合谷穴为主进行针刺,后在配上辅穴F关穴、地仓透颊车等穴。开千金十穴歌千金十穴歌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决。曲池与合谷,头而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可补即留之,当泄即疏泄具体应用亦同前述,具用子午流注学说千斤十穴歌(环跳穴除外)中某穴为主,在配以辅穴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如以胃虚证而言,根据“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决”歌诀,以用子午流注学说开足三里穴为主。后辅内庭穴、脾胃俞穴等进行治疗。开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染病歌配穴法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决。由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十二穴中,属于纳干法之六十六穴的有九个,除去承山、环跳、通里三者。所以,关于这三者的治病歌在此不言。三里: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泄,腿肿足膝酸,伤寒赢瘦损,气盅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 八分三壮安。子午流注纳干法的临床应用 【中医针推外治版】子午流注纳干法的临床配穴应用,可在针灸学的基本原则上,随心而配,其方法多种多样,不可拘泥,可灵活运用,但前提是以用子午流注学说开穴为主穴进行针刺,其具体应用如下:一、取穴原则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是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五输六十六穴中,每个穴的特性、主治功能亦各不相同,可根据这些差异,用子午流注学说开穴而选取一定的输穴作为主穴进行针刺,其具体的取穴原则有以下三种形式:1、近部取穴这一方法是根据一切腧穴主治作用的一个共同特性一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提出来的,其选穴的原则为:选取疚病所在的部位及临近部位的腧穴。但是,这种方法用在子午流注纳干法上,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因为子午流注纳干法所开的六十六个腧穴,全部位丁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所以其适应的病证,亦是位丁-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局部病证。如膝关节痛,可选用足三里,阳凌泉穴进行针刺治疗。手腕痛可选用支沟,阳溪穴进行针刺治疗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2、远部取穴这一方法是根据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远治作用这一特点而提出来的。其选穴原则为:在人体的十二经所属的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的病证(近部取穴),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而子午流注纳干法的腧穴应用亦是其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115个腧穴中的66个腧穴,即五输穴。约占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所有腧穴的12多一点。这一方法,在子午流注纳干法中最为方便,亦最为常用,其应用亦有以下三种形式: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本经取穴:取病变经脉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如肺病,可取尺泽、鱼际、太渊、胃病可取足三里、内庭等。他经取穴:即在相表里的经脉上取穴进行针刺。如以肺病而言,不但可取尺泽鱼际、太渊。而且还可以取与其相表里的经脉大肠经上的输穴,合谷穴进行针刺。以胃病而言,不但可取足三里、内庭穴。还可以取与其相表里的经脉脾经上的输穴公孙穴进行针刺。在相关经脉上取穴。如仍以胃病而言,不但可取本经的足三里,内庭穴,以及表里穴脾经的公孙穴,而且还可以取与其相关经脉的输穴进行针刺,如手厥阴心包络的输穴内关穴。雨如,以面部疚患而言,可取合谷穴以收其而口,目赤肿痛,可取行间穴,以泻其肝火3、随证取穴又称对症取穴,辨证取穴。这一原则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以及输穴的特性,主治功能不同而提出来的。如前之所言,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适应于病变性质明确,部位确定的疾患,但临床上有许多疾患,难以明确其病变性质及病变部位,如失眠多梦,盗汗等对于这一类两不明确的疾患,可川本法随证取穴。如失眠多梦,可取手少阴心经的输穴神门穴及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太溪穴。盗汗可取手阳明人肠经的原穴合谷穴和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复溜穴等。二、配穴方法1、常用针灸学中的配穴法,共五种。本经配穴法:即某脏腑经脉发生病变,就取某脏腑经脉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如胃有病,可取足三里、内庭穴进行针刺治疗。表里经配穴法:即某脏腑经脉发生病变除取本脏腑经脉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外,还可以取与本经脏腑经脉相表里的脏腑经脉上输穴进行针刺。如仍以胃病而言,如前之所言,除取足二里、内庭穴外,还可以取与胃经相表里的经脉脾经上的输穴公孙穴进行针刺,再如肾病,除取肾经输穴外,还可以取与。肾经相表里的经脉膀胱经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如灵枢中言: “邪在肾,则病骨病可取涌泉、昆仑”,上下配穴法:一般针灸学中对上下位置的划分方法,是以腰为界,腰以上者为上部腧穴,腰以F这者为下部腧穴。而在子午流注纳干法中的上下配穴法,不同于一般的针灸学中上下部的划分方法。在纳干法中,对上下位置的划分方法,是以上、下肢肘、膝关节为基准,上肢的肘关节以下的输穴为上部输穴,下肢的膝关节以下的输穴为下部输穴。具体应用,仍以胃病而言,其配穴,上部可取内关穴,下部可取足三里、内庭穴,等前后配穴法:前以胸腹言, 后以背腰言。具体用法见后述的俞募配穴法,此略。左右配穴法:以纳干法而言,可选取左右两上、下肢的五输穴进行针刺的一种配穴法方法,具体应用如下:A、左右同名穴,同时选用。这是一种最为常用的针刺配穴方法。以左右同名穴同时应朋,以加强其穴之间的协同作用。如胃火牙痛,可取双侧合谷、内庭穴,再配以双侧的下关、颊车穴进行治疗。B、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是以经脉交叉及补泻关系进行取穴的一种方法。如以中风口眼歪斜而言,可取对侧的合谷穴进行针刺。如久病偏瘫,可取健侧肢体的输穴进行针刺以补其虚,后再取患者患侧肢体的针刺以泻其实。本法的应用有二:1、根据经脉的交叉关系进行取穴,2、根据补泻的原则。2、子午流注学说配歌诀开穴的方法本法是以子午流注开穴为基础前提。是开历代有效治病歌诀而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应用,有以下几种形式: 开四总歌诀配穴法:四总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顶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后人又附两决“酸痛取阿是、胸鹰内关之谋”为六总歌诀。由于阿是穴无名、无经、无固定位置,不属于子午纳干法六十六穴,故在此不言“酸痛取阿是”只说其五总歌诀。B、具体应用是用子午流注学说以开五总歌诀为主,再配以辅穴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如以中风口眼歪斜而言,根据“面口合谷收”歌诀,以用子午流注学说开合谷穴为主进行针刺,后在配上辅穴F关穴、地仓透颊车等穴。开千金十穴歌千金十穴歌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决。曲池与合谷,头而病可彻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可补即留之,当泄即疏泄具体应用亦同前述,具用子午流注学说千斤十穴歌(环跳穴除外)中某穴为主,在配以辅穴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如以胃虚证而言,根据“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决”歌诀,以用子午流注学说开足三里穴为主。后辅内庭穴、脾胃俞穴等进行治疗。开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染病歌配穴法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决。由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十二穴中,属于纳干法之六十六穴的有九个,除去承山、环跳、通里三者。所以,关于这三者的治病歌在此不言。三里: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泄,腿肿足膝酸,伤寒赢瘦损,气盅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 八分三壮安。内庭:内庭次指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诊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针三分、灸三壮。曲池: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者即时廖合谷: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龈鼻衄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委中:委中曲瞅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疼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太冲: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治惊痛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昆仑:昆仑足外踝,跟骨边上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阳陵泉: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列缺: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诞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怒。具体应用:与千金十穴歌类似,具体可以上述胃虚之例类推(此略)开八脉交会配穴法:A、 八脉交会穴:公孙通冲脉,合于心、胸、胃。内关通阴维脉,后溪通督脉。合于日内呲、颈项、耳、肩。申脉通阳脉,足临泣通带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外关通阳维脉,列缺通任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照海通阴脉B、具体应用八脉交会穴单独应用有以下两种功能,治疗与之脉气相通的奇病病证治疗所归属的正经疾病。临床应用如前法,亦是以子午流注学说开穴为主。可单独应用,亦可配以辅穴进行针刺。 (此略)3、午流注学说开穴与病穴配合开穴法即除开了子午流注学说六十六穴外,还可以配合病穴进行针刺,如俞募穴, 穴,下合穴,八会穴等。如以脾胃虚弱而言,除用子午流注学说开足三里穴外,还可以配合脾俞、胃俞、进行针刺(余略)三、应用方法关于纳干法的应用方法,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按时取穴和定时取穴。这两者虽有按时和定时之分,实际上,这两者都是一样的,同为它们取穴的依据都是以天干为主的一种开穴方法,只不过是说法不同罢了。其具体应用分析如下:1、按时取穴,即某日某时开某穴,即取某穴进行针刺,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穴与病必须相符,然后才能进行针刺,否则与病无益。如不妨以开阳陵泉而言,若患者胆病,即可用之,否则不可针刺。2、定时取穴,又叫按病取穴,不妨再以胆病为例,如果现在开的是足阳明胃经的输穴,病与穴不符,则不可针刺,须等开胆经输穴时方可针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也只有采用预约的方法才能进行针刺。由此而言,定时取穴法只适应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如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总之:无论是按时取穴,还是定时取穴,其开穴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必须按照日、时以选择穴位,否则便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子午流注针法临床应用经络针灸 2010-07-28 11:28:08 阅读4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引用先解风情后解衣 的 子午流注针法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针法临床应用 提要:人和一切生物都有生物节律,这是生命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于自然界的一种表现,把这种现象称为“天人合一”。 研究生物节律与医学关系有重要意义,它将深刻改变现代医学的面貌。而中医理论早就十分重视生物节律与医学的诊断和治疗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中医用干支记时的“子午流注”方法,来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以及作为治疗用药指导上。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中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也叙述了这样观点:“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他同时叙述了六经病的生物节律现象:“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愈?日中得病半夜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解也。”“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这样就为六经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子午流注”是根据内经中“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基础的,一昼夜,漏水下百刻,气行五十周于身,并根据人体12条经脉流注程序,以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将脏腑配合在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上成为“子午流注法”,提出按时取穴治疗。“子午流注”取穴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天干为取穴方法的“纳甲法”,另一种是以地支为取穴方法的“纳支法”。中医常用的多为“纳支法”。在“纳支法”理论中,十二经气血流注顺序如下:肺:寅时(凌晨3-5时)大肠:卯时(凌晨5-7时)胃:辰时(7-9时)脾:巳时(9-11时)心:午时(11-13时)小肠:未时(13-15时)膀胱:申时(15-17时)肾:酉时(17-18时)心包:戌(19-21时)三焦:亥时(21-23时)(11)胆:子时(23-凌晨1时)(12)肝:丑时(凌晨1-3时)。临床实验观察:从上面顺序可以以看出:气血流经肾经的时辰是(17-19时),有人用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做测定,数据表明,健康人的肾功能高峰在下午5时半,按子午流注推论,12小时后,功能应最弱,结果证明,正常的健康人,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在5时半时最小。因此,明代名医杨瀛洲在三百年前就指出补肾药应在早晨服用效果最佳。心的功能如心率在清晨睡醒时最高,然后逐渐下降,但在上午11时至13时又突然上升,此时正是气血流经心经的子时(11-13时)。而最低点是23时-凌晨1 时,恰是午时过后12小时的子时。从临床中可以看到,最突出的是一些精神病人的病情的加重和减轻,常以12小时为周期变化。一部分病人以12小时为周期,交替出现狂躁和抑郁的表现。精神病在中医认为是“痰迷心窍,心神失藏”,病情的变化跟气血流经心经的时辰密切相关。肺功能在寅时(3-5时)最强,例如支气管对组织胺的反应在夜间4时最强。我们常见到支气管哮喘病人的病情,在后半夜加重,若在寅时针刺手太阴肺经的少商穴,往往可得显著效果。又如少阴病缓解时是从子至寅,就是从23时至凌晨5时之间。此时阴消阳长,若在这时服药,可提高疗效。有人对胃病进行对照治疗,按“子午流注”取穴,针刺治愈率,显效可达56%,而不按子午流注取穴,有效率仅为28%。生命的月生物节律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妇女的月经周期,二十八天准时来,其时间正好在“恒星月”周期(27天7时43分1123秒)和朔望月周期(29天12时44分278秒)之间。妇女的黄体形成,正好为半月节律,时间为142天。在针刺时注意月亮的变化:月满时少用补法,月空时少用泻法。在普济方中记载,生于小儿两耳及面部的“月蚀疮”,月初则盛,月满则疮衰。病情随月亮变化而变化。中药的质量与采集时间有关。以附子为例,唐朝就记载其质量与“采时收月”有关。现已表明,附子的冷浸液在5至9月可抑制心脏传导,若在11月至下年2月则不仅没有抑制作用,反而有强心作用。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都发出灿烂的光芒,给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带来福音。我们每一个热爱中医事业的人,都有义务去宏扬这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精髓,在此仅作一点浅显的介绍,供中医爱好者们浏览。古代神秘的“干支”记时法:说到“干支”,大家都感到很陌生,但提到“甲子”,可能大家就容易理解了。“干支”是我国古代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指“十天干”,其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十二地支”,依此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与“支”按其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循环一周。人们通常称之为“六十花甲子”。“干支”是怎么起源的?其数字的行径一个定为十,一个定为十二,这至今依然是个不解之谜。近年来史学家和天文学家研究认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中国上古时期人们对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描绘。山海经?大荒南经记叙了帝俊之妻羲和生了十个太阳的故事,这十个太阳住在一棵高大的树上,九日居于下枝,一日居上枝,天空中这十个太阳轮流值日一周即十天,称为一旬,为区别这十个轮流值日的太阳,分别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命名。上古人们把月亮每月盈虚变化理解为是这个月亮从生到死的过程,每月初刚露出的月芽儿认为它是新出生的一个月亮,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之作天问中写到:“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正反映了古代人们的这种看法。阴历一年中有十二个朔望月,正好是天上十二个月亮轮流值宿的一个周期,因此,就产生了“十二地支”的名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古代阴阳理论中,古人以天为阳,以地为阴,阴阳相合,万物得生。因此,就自然地把“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合称为“天干地支”,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六十甲子”。六十甲子其排列和顺序如下:1.甲,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干支”最早用来记日,是在已发现的殷商甲骨文卜辞中,专家们惊奇地发现,几乎每片甲骨文上都刻有“干支”记日的文字。在先秦古籍中也多发现用“干支”记日的,如左传?隐公元年这样记载:“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到了近代,一些书籍中,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还常用“干支”来记日。“干支”记日的最大优点是简单准确,无论是大月、小月、闰年、平年,它总是六十日循环一周,不会出现差错。有人对尚书?伊训篇中所载的“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的“干支”记日,进行准确推算,应为公元前1738年历的十二月乙丑朔日。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月建”的观念,他们把“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冬至所在的那个月为子月,余后类推。据史学家考证,从汉代起已用“干支”直接记月,六十甲子,五年为一循环,如有闰月则不用“干支”来计。以“干支”记年是从战国时代太岁记年法发展而来的。太岁是古人设想的一种天体,它自东向西均匀运行。每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一年称为一辰,新起十二个岁名,与“十二地支”顺序对应。西汉时,历法家们为了记年更准确方便,又以十干配十二辰,并给它起了“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这十个神秘莫测的名字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对。到了东汉元和二年,以朝廷名义将这种方法颁布全国。此后,这种记年方法应用时间最长,如近代史中出现的“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以事件发生年代的“干支”来命名。现今夏历的年仍用“干支”,如象今年就是“乙酉”年。人们又把最常见的11种动物加上传说中的龙,根据其特性分别划分,并与“十二地支”相配。这就产生了“十二生肖”。既: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本来是古代民间为了更好的记忆“干支”的方法,与所谓命相没有多大关系,结果被算命先生荒诞地说成是一个人命相的属性。“干支”还有个重要用途是用它来计时辰。古人根据漏刻,将一昼夜分为十个时段,并以“天干”的前五位甲、乙、丙、丁、戊表示夜间五个时段,后又演变为“五更”。古代中医的针灸术,特别注重“择时”和“选穴”,这“择时”和“选穴”的依据就是以“干支”为基础的“子午流注”方法。“子午流注”也就是以“干支”为记时方法,并以此与“五行”相配,来计算人体的气血的流通所经过的经脉和穴位,根据病情的变化,确定选择哪一条经脉的哪一个穴位来进行针刺治疗。中医认为气血在人体经脉中运行,循环往复,灵枢?营卫生会中就说气血在经脉中:“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但在不同的时辰,每一条经脉气血的盛衰是不相同的,由于气血的盛衰程度不同,各条经脉所在的穴位的开、闭并不是在同一时刻,只有气血流经某一条经脉达到最旺盛时,这条经脉的主要穴位才会开放,在穴位开放时进行针刺和治疗,才会产生最佳的疗效。几千年来,“干支”记时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学会深远的影响,许多民间传统节日亦以它为据。例如我国农家祭社神、祈年的“春社”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秋社”。科学的发展和考古的不断发现,使人们大体上了解了“干支”的面目,但仍有些“干支”的奥秘有待我们去探求。像“干支”的起源我们还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对“十二岁名”、“岁阳”名称来历,它的确凿含义都还不够清楚。历代星命家和阴阳家正是利用“干支”的一些不解之谜来玩弄他们的幻术、骗术,愚弄善良而又迷信的人群。一些打着江湖郎中旗号的不法之徒,也利用“干支”的神秘来招摇撞骗。如果我们了解了“干支”真正的含义,充分利用现代知识来对“干支”进行破解和研究,就不难冲破这些重重迷雾,以达到科学的彼岸,发扬光大“干支”记时法这个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针灸学是民族文化瑰宝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和医药学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治病保健的有效理论和方法,是中华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针灸学是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病治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学、腧穴学、针法灸法学和针灸治疗学等部分。针灸疗法包括针刺和灸灼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刺法也称针治法,是运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属制成的、形体细长而尖的针刺入人体的某一固定的部位(穴位),使其接受针刺才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作用。灸灼法也称为灸治法,是将艾绒揉成小团或长条状,点燃后放在(或靠近)人体体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热熨或熏,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然而,针治法和灸治法,其治疗方法虽不相同,但都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通过作用于腧穴,调整脏腑经络气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临床上二者常配合使用,故合称“针灸”。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为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也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元代滑伯仁所著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清初至民国时期,虽然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但由于针灸深得民心,故仍有针灸逢源等著作流传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以来,以继承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首创“针刺麻醉”。针灸的研究也从单一的文献整理发展到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观察,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针灸治疗的机理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人体经络穴位的秘密:子午流注子午流注针法,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法。子午流注针法作为“因时制宜”的治则,注重和强调“择时”与“选穴”两个方面。人在自然环境中,外界的温热寒凉与朝夕光热的强弱对人体的气血流注有着不同的影响,而人体对其影响则相应地产生了“节奏反应”的生理现象,“择时”就是依据气血流注的盛衰时间为主体,“选穴”则优选十二经疗效最佳的五输穴,二者结合,就是子午流注针法的中心内容。对此应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整理提高,使它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子午是指时间而言,它是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子为夜半,午为日中,是阴阳对立的两个名词,是古代人们用来记述年、月、日、时的符号。子为阳之始,午为阴之始。如以一年为例,子是十一月,午为五月,冬至在十一月,夏至在五月(农历);以气候而言,子时寒,午时热,再以一天言之,子为夜半的231点,午时为日中的1113点,可见子午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意义,说明子午是阴阳转化的起点与界线。流注二字,流是指水流,注指注输,在这里是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做水流,以井、荥、输(原)、经、合来比喻,指出水之发出为井,渐成为细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然后汇合入出于泽海,用来表示脉管炎气的流注过程。子午流注是将机体的气血循行,周流出入,比拟水流,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以调阴阳,纠正机体的偏盛偏衰来治疗疾病。可见子午流注是在“人与自然”的理论指导下,逐渐演变所创立起来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一种针刺取穴法。一、子午流注针法的组成:子午流注针法,是由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以及肘膝以下的五输穴联合组成的一种逐日按时开穴针法,所以要运用它,就必须掌握这些内容,这是推算本法的必要条件。1、干支配合六十环周的计算法干指天干,支指地支,它是古代用来记述年、月、日、时的符号,所以它等于1、2、3、4、5、6、7、8、9、10这10个数。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起于甲,地支起于子,二者配合起来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六十甲子排列环周表:由于天干起于甲而终于癸,计有六十数;地支起于子而终于亥,计有十二数,到轮回第一干支“甲子”,需要天干轮回六次,地支轮回五次,即天干10660,地支12560,这就是六十环周法。它是计算年、月、日、时干支的基础。2、 干支配阴阳法天干、地支原系代表年、月、日、时的符号,日时有单双,干支亦分阴阳;它的分法是根据自然次序之数来决定的,也就是数的1、3、5、7、9、11奇数为阳,2、4、6、8、10、12偶数为阴,同时在配合上又是阴与阴相配,阳与阳相合。干支序数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干支的1、3、5、7、9、11奇数,代表着甲、丙、戊、庚、壬五阳干,子、寅、辰、午、申、戌六阳支;2、4、6、8、10、12偶数,代表着乙、丁、己、辛、癸五阴干,丑、卯、巳、未、酉、亥代表着六阴支。运用子午流注针法,就是阳日开阳经之穴,阴日开阴经之穴,甩以要牢记天地支的阴阳干支,以利推算。3、干支的五行分属干支的五行分属歌诀如下:东方甲乙寅卯木,南方丙丁巳午火,西方庚辛申酉金,北方壬癸亥子水,辰戌丑未旺四季,戊己中央皆属土。其表如下:3、 时间与时辰的配属时辰与时间关系表:5、年、月、日、时干支的计算法子午流注针法的开穴,在于“择时”,因此首先要将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的干支找出,然后在逐日按时开穴,这就需要掌握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特别是日、时干支更为重要。具体如何计算,后面各干支计算法的帖子还将详谈,这里不再赘述。二、子午流注开穴法简介:子午流注的临床运用中有各种开穴法,现主要介绍如下几种,在后面帖子中还将详细介绍这几种开穴法,这里只作简单介绍。1、纳支法纳支法是一种广义的取穴法,它比纳干法推算简易。此法是以一天的十二时辰为主,不论每一个时辰配合什么天干,也不论时辰所属的阴阳,而仅按着一天中的时辰顺序,去配合十二经的气血流注,用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通过补母泻子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它的具体运用可分为下面两种。(1)、补母泻子法:这种方法,我曾在前面的一个帖子谈到过。它是根据脏腑配合时辰,结合各经症状的虚实,通过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按着“虚则补其母,寮则泻其子”的原则,来取穴治疗。(2)、按时取穴法:它是以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分配一经,即寅时属肺,卯时属大肠,辰属胃,巳属脾,午属心-。当某经发生疾患,即于某时采用某经的经穴治疗。如肺经有病则在寅时取肺经的经穴治疗,胃经有病则在辰时取胃经的经穴治疗,以此类推。2、纳干法纳干法是子午流注针法中常用的一种取穴法,运用此法,首先要将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干支推算出来,然后结合人体十二经脉的流行和井、荥、输(原)、经、合的五行相生规律而顺次开穴,也就是说,此法是按时开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至于该法的具体运用,必须掌握以下几点规律。(1)、按时开穴:主要是根据年、月、日、时的干支顺次穴,它的规律是阳日取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取阴时开阴经之穴,是本着阳进阴退的规律,不断推演循环。(2)、循经开穴:子午流注的开穴,除本着“阳进阴退”的原则开取井穴外,并根据时干配合脏腑阴阳,依照井、荥、输(原)、经、合五行相生的顺序来开取五输各穴,就是说上法是每日开井穴的方法,而要推算一天中的时干开穴,就要本着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和五输五行相生的规律顺序开穴。3、奇经纳甲开穴法“奇经纳甲”开穴法又称“奇经纳卦”开穴法,这种开穴法包括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两种开穴法。(1)、灵龟八法灵龟八法它是运用八卦九宫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会合,取其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经穴,按照日、时干支的推演数字变化,采用相加相除的方法,作出按时取穴的一种针刺法。此法包含着“天人相应”之说,阴消阳长之理,五行生克之变,气血流注之机,这种方法是在金?窦汉卿针经指南中所运用的八脉八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飞腾八法飞腾八法也是以八脉八穴为基础,按时开穴的一种方法。它的运用和灵龟八法略有不同。本法不论日干支和时干支,均以天干为主,不用零余方法。4、其它开穴法子午流注还有一些辅助开穴法,以弥补子午流注前述几种开穴的不足,特别是当遇上闭穴时,则可用这些辅助开穴法以进行治疗。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1、 甲乙同宗开穴法 2、夫妻开穴法3、十二经纳干流注法 4、十二经纳支流注法 5、壬督二脉开穴法 6、子午相化开穴法。子午流注纳干法的临床应用子午流注纳干法的临床配穴应用,可在针灸学的基本原则上,随心而配,其方法多种多样,不可拘泥,可灵活运用,但前提是以用子午流注学说开穴为主穴进行针刺,其具体应用如下:一、取穴原则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是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五输六十六穴中,每个穴的特性、主治功能亦各不相同,可根据这些差异,用子午流注学说开穴而选取一定的输穴作为主穴进行针刺,其具体的取穴原则有以下三种形式:1、近部取穴这一方法是根据一切腧穴主治作用的一个共同特性一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提出来的,其选穴的原则为:选取疚病所在的部位及临近部位的腧穴。但是,这种方法用在子午流注纳干法上,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因为子午流注纳干法所开的六十六个腧穴,全部位丁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所以其适应的病证,亦是位丁-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局部病证。如膝关节痛,可选用足三里,阳凌泉穴进行针刺治疗。手腕痛可选用支沟,阳溪穴进行针刺治疗。2、远部取穴这一方法是根据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远治作用这一特点而提出来的。其选穴原则为:在人体的十二经所属的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的病证(近部取穴),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而子午流注纳干法的腧穴应用亦是其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115个腧穴中的66个腧穴,即五输穴。约占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所有腧穴的12多一点。这一方法,在子午流注纳干法中最为方便,亦最为常用,其应用亦有以下三种形式:本经取穴:取病变经脉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如肺病,可取尺泽、鱼际、太渊、胃病可取足三里、内庭等。他经取穴:即在相表里的经脉上取穴进行针刺。如以肺病而言,不但可取尺泽鱼际、太渊。而且还可以取与其相表里的经脉大肠经上的输穴,合谷穴进行针刺。以胃病而言,不但可取足三里、内庭穴。还可以取与其相表里的经脉脾经上的输穴公孙穴进行针刺。在相关经脉上取穴。如仍以胃病而言,不但可取本经的足三里,内庭穴,以及表里穴脾经的公孙穴,而且还可以取与其相关经脉的输穴进行针刺,如手厥阴心包络的输穴内关穴。雨如,以面部疚患而言,可取合谷穴以收其而口,目赤肿痛,可取行间穴,以泻其肝火3、随证取穴又称对症取穴,辨证取穴。这一原则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以及输穴的特性,主治功能不同而提出来的。如前之所言,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适应于病变性质明确,部位确定的疾患,但临床上有许多疾患,难以明确其病变性质及病变部位,如失眠多梦,盗汗等对于这一类两不明确的疾患,可川本法随证取穴。如失眠多梦,可取手少阴心经的输穴神门穴及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太溪穴。盗汗可取手阳明人肠经的原穴合谷穴和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复溜穴等。二、配穴方法1、常用针灸学中的配穴法,共五种。本经配穴法:即某脏腑经脉发生病变,就取某脏腑经脉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如胃有病,可取足三里、内庭穴进行针刺治疗。表里经配穴法:即某脏腑经脉发生病变除取本脏腑经脉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外,还可以取与本经脏腑经脉相表里的脏腑经脉上输穴进行针刺。如仍以胃病而言,如前之所言,除取足二里、内庭穴外,还可以取与胃经相表里的经脉脾经上的输穴公孙穴进行针刺,再如肾病,除取肾经输穴外,还可以取与。肾经相表里的经脉膀胱经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如灵枢中言: “邪在肾,则病骨病可取涌泉、昆仑”,上下配穴法:一般针灸学中对上下位置的划分方法,是以腰为界,腰以上者为上部腧穴,腰以F这者为下部腧穴。而在子午流注纳干法中的上下配穴法,不同于一般的针灸学中上下部的划分方法。在纳干法中,对上下位置的划分方法,是以上、下肢肘、膝关节为基准,上肢的肘关节以下的输穴为上部输穴,下肢的膝关节以下的输穴为下部输穴。具体应用,仍以胃病而言,其配穴,上部可取内关穴,下部可取足三里、内庭穴,等前后配穴法:前以胸腹言, 后以背腰言。具体用法见后述的俞募配穴法,此略。左右配穴法:以纳干法而言,可选取左右两上、下肢的五输穴进行针刺的一种配穴法方法。具体应用如下:A、左右同名穴,同时选用。这是一种最为常用的针刺配穴方法。以左右同名穴同时应朋,以加强其穴之间的协同作用。如胃火牙痛,可取双侧合谷、内庭穴,再配以双侧的下关、颊车穴进行治疗。B、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是以经脉交叉及补泻关系进行取穴的一种方法。如以中风口眼歪斜而言,可取对侧的合谷穴进行针刺。如久病偏瘫,可取健侧肢体的输穴进行针刺以补其虚,后再取患者患侧肢体的针刺以泻其实。本法的应用有二:1、根据经脉的交叉关系进行取穴,2、根据补泻的原则。子午流注学说配歌诀开穴的方法本法是以子午流注开穴为基础前提。是开历代有效治病歌诀而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应用,有以下几种形式: 开四总歌诀配穴法:四总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顶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后人又附两决“酸痛取阿是、胸鹰内关之谋”为六总歌诀。由于阿是穴无名、无经、无固定位置,不属于子午纳干法六十六穴,故在此不言“酸痛取阿是”只说其五总歌诀。B、具体应用是用子午流注学说以开五总歌诀为主,再配以辅穴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如以中风口眼歪斜而言,根据“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