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中毒和窒息事故救援工作应遵守的原则.doc_第1页
井下中毒和窒息事故救援工作应遵守的原则.doc_第2页
井下中毒和窒息事故救援工作应遵守的原则.doc_第3页
井下中毒和窒息事故救援工作应遵守的原则.doc_第4页
井下中毒和窒息事故救援工作应遵守的原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井下中毒和窒息事故救援工作应遵守的原则 一、进入窒息区侦察或救人的小队人员不得少于6人,进入前必须检查氧气呼吸器是否完好,并应按规定佩戴和使用。小队必须携带全面罩氧气呼吸器1台和不低于18MPa压力的备用氧气瓶2个,以及氧气呼吸器工具和装有配件的备件袋。 二、在不能确定井筒和井底车场有无有害气体的情况下,必须在地面将氧气呼吸器佩戴好。在任何情况下,禁止不佩戴氧气呼吸器的人员下井。 三、小队出发到窒息区时,佩戴氧气呼吸器的地点由指挥员确定,应在该地点设明显标志。 四、小队在窒息区工作时,小队长应使队员保持在彼此能看到或听到音响信号的范围以内。如果窒息区工作地点离新鲜风流很近,并且在这一地点不能以全小队进行工作时,小队长可派不少于2名队员进入窒息区工作,并与他们利用显示信号或音响信号保持直接联系。 五、在窒息区工作时,任何情况下都严禁指战员单独行动。六、在窒息区工作时,小队长应至少20分钟检查一次队员的氧气压力、身体状况,并根据氧气压力最低的1名队员来确定整个小队的返回时间。 六、在引导及搬运遇险人员通过窒息区时,要给遇险人员佩戴全面罩氧气呼吸器或隔绝式自救器。搬运伤员时要尽量避免震动,对有外伤、骨折的遇险人员要作包扎、止血、固定、人工呼吸等简单处置。抢救长时间被困在井下的遇险人员,应有医生配合。七、遇险人员不能一次全部搬运时,应给遇险人员佩戴全面罩氧气呼吸器或隔绝式自救器。多名遇险人员待救时,应根据“先活后死、先重后轻、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抢救预防窒息死亡事故的主要措施 一、每个矿井必须有足够的通风能力,可靠的通风设施,完善的通风系统,保证井下生产作业场所风量充足,风流稳定,满足井下作业人员对氧气的需求。 二、在检查甲烷、二氧化碳含量的同时,还应检查氧气含量情况,以防缺氧窒息。 三、盲巷、采空区管理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及时封闭。 四、严格控制角联巷道通风状态,预防微风或不通风现象,从而出现甲烷局部超限或高氮缺氧。 五、遇有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地段、甲烷及氮气局部富集区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六、爆破必须使用水炮泥,放炮前后必须喷雾洒水,加强局部通风,防止二氧化氮中毒。 七、处理爆炸和井下火灾事故时,要正确分析通风系统的破坏情况和火风压对矿井风流的影响程度。合理确定灾区人员的撤退路线和救援人员的行进路线,避免造成人员中毒窒息死亡。 八、配齐通风监测仪表,完善监测手段。 九、加强培训,提高全员的自主保安能力和安全意识。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应急与救护窒息性气体过量吸人可造成机体以缺氧为主要环节的疾病状态,称之为窒息性气体中毒。 (一)窒息性气体分类 窒息性气体中毒是最常见的急性中毒。据全国职业病发病统计资料,窒息性气体中毒高居急性中毒之首,由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急性职业中毒总死亡数的65。根据这些窒息性气体毒作用的不同,可将其大致分为三类。 1单纯窒息性气体 属于这一类的常见窒息性气体有:氮气、甲烷、乙烷、丙烷、乙烯、丙烯、二氧化碳、水蒸气及氩、氖等惰性气体。这类气体本身的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若在空气中大量存在可使吸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导致机体缺氧。正常情况下,空气中氧含量约为2096,若氧含量小于16,即可造成呼吸困难;氧含量小于10,则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2血液窒息性气体 常见的有: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苯的硝基或氨基化合物蒸气等。血液窒息性气体的毒性在于它们能明显降低血红蛋白对氧气的化学结合能力,从而造成组织供氧障碍。 3细胞窒息性气体 常见的是氰化氢和硫化氢。这类毒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内的呼吸酶,阻碍细胞对氧的利用,故此类毒物也称细胞窒息性毒物。 (二)窒息性气体的毒性作用 窒息性气体的主要毒性在于它们可在体内造成细胞及组织缺氧。而缺氧引发的最严重的恶果即是脑水肿,严重者导致伤员死亡。 (三)窒息性气体中毒症状 1缺氧表现 缺氧是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共同致病环节,故缺氧症状是各种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共有表现。轻度缺氧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力障碍、头痛、头晕、乏力;缺氧较重时可有耳鸣、呕吐、嗜睡、烦躁、惊厥或抽搐,甚至昏迷。但上述症状往往被不同窒息性气体的独特毒性所干扰或掩盖,故并非不同窒息性气体引起的相近程度的缺氧都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及时地治疗处理,使脑缺氧尽早改善,常可避免发生严重的脑水肿。 2急性颅压升高表现 (1)头痛。是早期的主要症状,为全头痛,前额尤甚,程度甚剧,任何可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如咳嗽、喷嚏、排便,甚至突然转头均可使头痛明显加重。 (2)呕吐。是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症状,主要因延髓的呕吐中枢受压所致,但窒息性气体中毒所致脑水肿以细胞内水肿为主。 (3)抽搐。常为频繁的癫痫样抽搐发作,主要因大脑皮层运动区缺血缺氧或水肿压迫所致;若累及脑干网状结构,则可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肢体强直。 (4)视乳头水肿。一般在23天后才逐渐显现颅内压升高,故中毒早期未能检见视乳头水肿并不能排除脑水肿存在。 (5)心血管系统变化。早期可见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乃延髓心血管运动中枢对水肿压迫及缺血缺氧代偿作用所致;若延髓功能衰竭,则可见血压急剧下降,脉搏亦微弱、快速。 (6)呼吸变化。早期表现为呼吸深慢,亦为延髓的代偿性反应;呼吸中枢若有衰竭,则呼吸转为浅慢、不规则,或有叹息样呼吸,严重时可发生呼吸骤停。 (7)其他表现。颅内高压刺激迷路和前庭,可引起耳鸣、眩晕;外展神经受压可引起外展神经麻痹;延髓交感神经中枢刺激,可导致脑性肺水肿。 3不同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特殊表现 (1)氮气大量吸人引起的症状与前述缺氧表现最为相似,但浓度稍高时常可引起极度兴奋、神情恍惚、步态不稳,如酒醉状,称为“氨酩酊”。极高浓度氮气吸人可使患者迅速昏迷、死亡,称为“氮窒息”。 (2)二氧化碳也属单纯窒息性气体,但因同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呼吸性酸中毒、高血钾症,故其脑水肿表现常明显而持久。高浓度吸入时可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死亡。 (3)一氧化碳为血液窒息性气体,吸人后可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阻碍氧气在血液中的输送。由于HbCO为鲜红色,而使患者皮肤黏膜在中毒之初呈樱红色,这与一般缺氧伤员有明显不同此外,全身乏力十分明显,以至中毒后虽仍清醒,但已行动困难,不能自救;其余症状与一般缺氧相近。 (4)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胺、硝基苯等)蒸气也属血液窒息性气体,其中毒引起的缺氧症状主要因正常的血红蛋白被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MtHb)而失去携氧能力所引起,可引起紫绀、溶血性贫血。此外,中毒性肝、肾损害也是此类化合物中毒的常见表现。 (5)氰化氢(HCN)属细胞窒息性气体,它的中毒临床特点为缺氧症状十分明显,稍高浓度吸人即可引起极度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强直痉挛;极高浓度时可在数分钟内引起呼吸心跳停止、死亡。由于氰化氢对细胞呼吸酶的强烈抑制作用,细胞几乎丧失利用氧的能力,致使静脉血中仍饱含充足氧气而呈现氧合血红蛋白(HbO,)之鲜红色,故早期中毒伤员之黏膜皮肤颜色较红,成为氰化氢中毒的另一临床特点。 (6)硫化氢(H2S)也属细胞窒息性气体,但也具刺激作用,应予注意。其临床特点有三点: 高浓度吸入可在吸人一口后,呼吸心跳立即停止,发生所谓“闪电型”死亡; 由于硫化氢可在血中形成蓝紫色硫化变性血红蛋白,少量(45)即能引起紫绀,故硫化氢中毒伤员肤色多呈蓝灰色; 呼出气及衣物带有强烈臭蛋气味,呼吸道及肺部可发生化学性炎症甚至肺水肿。 常见窒息性气体临床表现见表3-6,以便参考。表3-6 常见窒息性气体临床特征性表现项目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细胞窒息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苯的氨或硝基类氰化氢硫化氢中毒时皮肤及黏膜颜色无特殊无特殊樱红色蓝紫色鲜红色蓝灰色呼出气味无特殊无特殊无特殊无特殊略带杏仁味臭蛋味 (四)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应急救护 1救护原则 急性窒息性气体群体中毒抢救处理的运作可参考刺激性气体中毒一节,但窒息性气体中毒病情更为急重,故各项措施尤其是解毒、给氧等治疗尤应尽快进行。 2救护措施 窒息性气体中毒有明显剂量一效应关系,侵人体内的毒物数量越多,危害越大,且由于病情也更为急重,故特别强调尽快中断毒物侵入,解除体内毒物毒性。抢救措施开始得越早,机体的损伤越小,合并症及后遗症也越少。 (1)中断毒物继续侵人 迅速将伤员脱离危险现场,同时清除衣物及皮肤污染源。如硫化氢中毒伤员应脱去污染工作服;若有氢氰酸、苯胺、硝基苯等液体溅在身上,还应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不可大意。 危重伤员易发生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应高度警惕,如有此类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解毒措施 单纯窒息性气体如氮气,并无特殊解毒剂,但二氧化碳吸人可使用呼吸兴奋剂,严重者用机械过度通气,以排出体内过量二氧化碳,视此为“解毒”措施亦无不可。 血液窒息性气体中,对一氧化碳无特殊解毒药物,但可给高浓度氧吸入,以加速HbCO解离,也可视为解毒措施。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中毒所形成的变性血红蛋白,目前仍以亚甲蓝还原为最佳的解毒治疗。 细胞窒息性气体中,氰化氢常用亚硝酸钠一硫代硫酸钠疗法进行驱排;近年国内还使用4-二甲基氨基苯酚(4-DMAP)等代替亚硝酸钠,也有较好效果;亚甲蓝也可代替亚硝酸钠,但剂量应大。硫化氢中毒从理论上也可投用氰化氢解毒剂,但硫化氢在体内转化速率甚快,且上述措施会生成相当量MtHb而降低血液携氧能力,故除非在中毒后立即使用,否则可能弊大于利。 3医院救护治疗 窒息性气体所致的机体缺氧乃至引起损伤的“病因”,在进行病原治疗的同时,应及早实施抗缺氧特别是抗脑缺氧措施。 (1)氧疗法 研究表明,提高氧张力不仅可提高组织细胞对氧的摄取能力,而且对中毒的呼吸酶亦具激活作用,故氧疗法已成为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解救的主要常规措施之一。 (2)人工低温冬眠 为避免护理、复温过程过多困难,温度不必过低,肛温维持34左右即可;时间亦不必过长,一般维持23天即可逐渐复温。 (3)改善脑组织灌流 维持充足的脑灌注压。其要点是使血压维持于正常或稍高水平,故任何原因的低血压均应及时纠正,但也应防止血压突然增加过多,以免造成颅内压骤增。 纠正颅内“盗血”。可采用中度机械过度换气法进行纠正。 改善微循环状况。可使用低分子(MW24万)右旋糖酐,有助于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回收细胞外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和消除微血栓,且可很快经肾小球排出而具利尿作用;一般可在24h内投用10001500mL。 (4)缺氧性损伤的细胞干预措施 缺氧性损伤的分子机制主要有两个:即活性氧生成及细胞内钙超载,故目前的细胞干预措施主要针对这两点,目的在于将损伤阻遏于亚细胞层面,不使其进展为细胞及组织损伤。 抗氧化剂。对活性氧包括氧自由基及其损伤作用具有明显抵御清除效果(参阅解毒及特殊治疗一节)。 钙通道阻滞剂。因可阻止Ca2+向细胞内转移,并可直接阻断血栓素的损伤作用,已广泛用于各种缺血缺氧性疾患。C P R 适用时机:举凡溺水、心脏病、高血压、车祸、触电、药物中毒、气体中毒、异物堵塞呼吸道等导致之呼吸终止,心跳停顿在就医前,均可利用心肺复苏术维护脑细胞及器官组织不致坏死。心肺复苏术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的基本步骤事故现场急救应按照紧急呼救、判断伤情和救护三大步骤进行。(一)紧急呼救当事故发生,发现了危重伤员,经过现场评估和病情判断后需要立即救护,同时立即向专业急救机构(EMS)或附近担负院外急救任务的医疗部门、社区卫生单位报告,常用的急救电话为120。由急救机构立即派出专业救护人员、救护车至现场抢救。1救护启动救护启动称为呼救系统开始。呼救系统的畅通,在国际上被列为抢救危重伤员的“生命链”中的“第一环”。有效的呼救系统,对保障危重伤员获得及时救治至关重要。应用无线电和电话呼救。通常在急救中心配备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话务员,能够对呼救作出迅速适当应答,并能把电话接到合适的急救机构。城市呼救网络系统的“通讯指挥中心”,应当接收所有的医疗(包括灾难等意外伤害事故)急救电话,根据伤员所处的位置和病情,指定就近的急救站去救护伤员。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便于伤员救护和转运。2呼救电话须知紧急事故发生时,须报警呼救,最常使用的是呼救电话。使用呼救电话时必须要用最精炼、准确、清楚的语言说明伤员目前的情况及严重程度,伤员的人数及存在的危险,需要何类急救。如果不清楚身处位置的话,不要惊慌,因为救护医疗服务系统控制室可以通过地球卫星定位系统追踪其正确位置。一般应简要清楚地说明以下几点:(1)你的(报告人)电话号码与姓名,伤员姓名、性别、年龄和联系电话。(2)伤员所在的确切地点,尽可能指出附近街道的交汇处或其他显著标志。(3)伤员目前最危重的情况,如昏倒、呼吸困难、大出血等。(4)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时,说明伤害性质、严重程度、伤员的人数。(5)现场所采取的救护措施。注意,不要先放下话筒,要等救护医疗服务系统(EMS)调度人员先挂断电话。3单人及多人呼救在专业急救人员尚未到达时,如果有多人在现场,一名救护人员留在伤员身边开展救护,其他人通知医疗急救部门机构。如意外伤害事故,要分配好救护人员各自的工作,分秒必争组织有序地实施伤员的寻找、脱险、医疗救护工作。在伤员心脏骤停的情况下,为挽救生命,抓住“救命的黄金时刻”,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然后迅速拨打电话。如有手机在身,则进行12min心肺复苏后,在抢救间隙中打电话。任何年龄的外伤或呼吸暂停患者,打电话呼救前接受1min的心肺复苏是非常必要的。(二)判断危重伤情在现场巡视后进行对伤员的最初评估。发现伤员,尤其是处在情况复杂的现场,救护人员需要首先确认并立即处理威胁生命的情况,检查伤员的意识、气道、呼吸、循环体征等。判断危重伤情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如下。1意识先判断伤员神志是否清醒。在呼唤、轻拍、推动时,伤员会睁眼或有肢体运动等其他反应,表明伤员有意识。如伤员对上述刺激无反应,则表明意识丧失,已陷人危重状态。伤员突然倒地,然后呼之不应,情况多为严重。2气道呼吸必要的条件是保持气道畅通。如伤员有反应但不能说话、不能咳嗽、憋气,可能存在气道梗阻,必须立即检查和清除。如进行侧卧位和清除口腔异物等。3呼吸评估呼吸。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2-18次,危重伤员呼吸变快、变浅乃至不规则,呈叹息状。在气道畅通后,对无反应的伤员进行呼吸检查,如伤员呼吸停止,应保持气道通畅,立即施行人工呼吸。4循环体征在检查伤员意识、气道、呼吸之后,应对伤员的循环进行检查。可以通过检查循环的体征如呼吸、咳嗽、运动、皮肤颜色、脉搏情况来进行判断。成人正常心跳每分钟6080次。呼吸停止,心跳随之停止;或者心跳停止,呼吸也随之停止。心跳呼吸几乎同时停止也是常见的。心跳反映在手腕处的桡动脉、颈部的颈动脉较易触到。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的创伤、大失血等危及生命时,心跳或加快,超过每分钟100次;或减慢,每分钟4050次;或不规则,忽快忽慢,忽强忽弱,均为心脏呼救的信号,都应引起重视。如伤员面色苍白或青紫,口唇、指甲发绀,皮肤发冷等,可以知道皮肤循环和氧代谢情况不佳。5瞳孔反应眼睛的瞳孔又称“瞳仁”,位于黑眼球中央。正常时双眼的瞳孔是等大圆形的,遇到强光能迅速缩小,很快又回到原状。用手电筒突然照射一下瞳孔即可观察到瞳孔的反应。当伤员脑部受伤、脑出血、严重药物中毒时,瞳孔可能缩小为针尖大小,也可能扩大到黑眼球边缘,对光线不起反应或反应迟钝。有时因为出现脑水肿或脑疝,使双眼瞳孔一大一小。瞳孔的变化表示脑病变的严重性。当完成现场评估后,再对伤员的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腔和脊柱、四肢进行检查,看有无开放性损伤、骨折畸形、触痛、肿胀等体征,有助于对伤员的病情判断。还要注意伤员的总体情况,如表情淡漠不语、冷汗口渴、呼吸急促、肢体不能活动等现象为病情危重的表现;对外伤伤员应观察神志不清程度,呼吸次数和强弱,脉搏次数和强弱;注意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如有立即止血。严重的胸腹部损伤容易引起休克、昏迷甚至死亡。(三)救护基本步骤灾害事故现场一般都很混乱,组织指挥特别重要,应快速组成临时现场救护小组,统一指挥,加强灾害事故现场一线救护,这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避免慌乱,尽可能缩短伤后至抢救的时间,强调提高基本治疗技术是做好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的最重要的问题。能善于应用现有的先进科技手段,体现“立体救护、快速反应”的救护原则,提高救护的成功率。现场救护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先分类再运送,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以免延误抢救时机。现场救护人员应注意自身防护。“第一目击者”及所有救护人员,应牢记现场对垂危伤员抢救生命的首要目的是“救命”。为此,实施现场救护的基本步骤可以概括如下。1采取正确的救护体位对于意识不清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便于复苏操作及评估复苏效果,在可能的情况下,翻转为仰卧位(心肺复苏体位)时应放在坚硬的平面上,救护人员需要在检查后,进行心肺复苏。若伤员没有意识但有呼吸和脉博,为了防止呼吸道被舌后坠或唾液及呕吐物阻塞引起窒息,对伤员应采用侧卧位(复原卧式位),唾液等容易从口中引流。体位应保持稳定,易于伤员翻转其他体位,保持利于观察和通畅的气道;超过30min,翻转伤员到另一侧。注意不要随意移动伤员,以免造成伤害。如不要用力拖动、拉起伤员,不要搬动和摇动已确定有头部或颈部外伤者等。有颈部外伤者在翻身时,为防止颈椎再次损伤引起截瘫,另一人应保持伤员头、颈部与身体同一轴线翻转,做好头、颈部的固定。其他骨折救护在下面述叙。(1)心肺复苏体位(仰卧位)操作方法救护人员位于伤员的一侧;将伤员的双上肢向头部方向伸直;把伤员远离救护人员一侧的小腿放在另一侧腿上,两腿交叉;救护人员一只手托住伤员的头、颈部,另一只手抓住远离救护人员一侧的伤员腋下或胯部;将伤员呈整体地翻转向救护人员;伤员翻为仰卧位,再将伤员上肢置于身体两侧。(2)复原卧式(侧卧位)操作方法救护人员位于伤员的一侧;救护人员将靠近自身的伤员手臂上举置于头部侧方,伤员另一手肘弯曲置于胸前;把伤员远离救护人员一侧的腿弯曲;救护人员用一只手扶住伤员肩部,另一只手抓住伤员胯部或膝部,轻轻将伤员侧卧;将伤员上方的手置于面颊下方,以维持头部后仰及防止面部朝下。(3)救护人员体位救护人员在实施心肺复苏技术时,根据现场伤员的周围处境,选择伤员一侧,将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间距跪贴于(或立于)伤员的肩、腰部,有利于实施操作。(4)其他体位头部外伤者,取水平仰卧,头部稍稍抬高。如面色发红,则取头高脚低位;如面色青紫,则取头低脚高位。2打开气道伤员呼吸心跳停止后,全身肌肉松弛,口腔内的舌肌也松弛下坠而阻塞呼吸道。采用开放气道的方法,可使阻塞呼吸道的舌根上提,使呼吸道畅通。用最短的时间,先将伤员衣领口、领带、围巾等解开,带上手套迅速清除伤员口鼻内的污泥、土块、痰、呕吐物等异物,以利于呼吸道畅通,再将气道打开。(1)仰头举颏法救护人员用一只手的小鱼际部位置于伤员的前额并稍加用力使头后仰,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置于下颏将下颌骨上提;救护人员手指不要深压颏下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2)仰头抬颈法救护人员用一只手的小鱼际部位放在伤员前额,向下稍加用力使头后仰,另一只手置于颈部并将颈部上托;无颈部外伤可用此法。(3)双下颌上提法救护人员双手手指放在伤员下颌角,向上或向后方提起下颌;头保持正中位,不能使头后仰,不可左右扭动;适用于怀疑颈椎外伤的伤员。(4)手钩异物如伤员无意识,救护人员用一只手的拇指和其他四指,握住伤员舌和下颌后掰开伤员嘴并上提下颌;救护人员另一只手的食指沿伤员口角内插人;用钩取动作,抠出固体异物。3人工呼吸(1)判断呼吸检查呼吸,救护人将伤员气道打开,利用眼看、耳听、皮肤感觉在5s时间内,判断伤员有无呼吸。侧头用耳听伤员口鼻的呼吸声(一听),用眼看胸部或上腹部随呼吸而上下起伏(二看),用面颊感觉呼吸气流(三感觉)。如果胸廓没有起伏,并且没有气体呼出,伤员即不存在呼吸,这一评估过程不超过10s。(2)人工呼吸救护人员经检查后,判断伤员呼吸停止,应在现场立即给予口对口(口对鼻、口对口鼻)、口对呼吸面罩等人工呼吸救护措施。4胸外挤压(1)检查循环体征判断心跳(脉搏)应选大动脉测定脉搏有无搏动。触摸颈动脉,应在510s内较迅速地判断伤员有无心跳。颈动脉:用一只手食指和中指置于颈中部(甲状软骨)中线,手指从颈中线滑向甲状软骨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稍加力度触摸到颈动脉的搏动;肱动脉:肱动脉位于上臂内侧,肘和肩之间,稍加力度检查是否有000000搏动;检查颈动脉不可用力压迫,避免刺激颈动脉窦使得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停止,并且不可同时触摸双侧颈动脉,以防阻断脑部血液供应。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新指南中提出,评估循环体征包括正常的呼吸、咳嗽、运动,对人工呼吸的反应,有以下几点:对无反应、无呼吸伤员提供初始呼吸;救护人员侧头用耳靠近伤员的口、鼻,看、听、感觉有无呼吸或咳嗽;快速掌握伤员任何的运动体征;如果伤员没有呼吸、咳嗽、运动,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挤压。(2)人工循环救护人员判断伤员已无脉搏搏动,或在危急中不能判明心跳是否停止,脉搏也摸不清,不要反复检查耽误时间,而要在现场进行胸外心脏挤压等人工循环及时救护。5紧急止血救护人员要注意检查伤员有无严重出血的伤口,如有出血,要立即采取止血救护措施,避免因大出血造成休克而死亡。6局部检查对于同一伤员,第一步处理危及生命的全身症状,再注意处理局部。要从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骨盆、四肢各部位进行检查,检查出血的部位和程度、骨折部位和程度、渗血、脏器脱出和皮肤感觉丧失等。首批进入现场的医护人员应对灾害事故伤员及时作出分类,做好运送前医疗处置,指定运送,救护人员可协助运送,使伤员在最短时间内能获得必要治疗。而且在运送途中要保证对危重伤员进行不间断的抢救。对危重灾害事故伤员尽快送往医院救治,对某些特殊事故伤害的伤员应送专科医院。DKL生命探测仪(一)应知基本知识:1、性能:DKL生命探测器是借着感应体所发出的超低频电波产生的的电场(由心脏膊动产生)来找到活人的位置。生命探测器配备特殊的电波过滤器,可将其它动物过滤清除,使其只能感应到人类所发出的频率产生的电场,找到生命迹向。2、技术规格:(1)实体尺寸:33198.9cm;(2)重量:0.91kg;(3)电源:9v直流电,充电电池;(4)雷射:具有无声且使用无危险性物质,无干扰性,无发射辐射性,激活雷射时仅发射出低热能,对眼睛无害;(5)操作温度:-4085;(6)储存温度:-4085;(7)天线:全金属长天线,复合式短天线两种。3、部件名称:(1)伸缩天线;(2)天线底部;(3)雷射开关;(4)天线总成;(5)本体;(6)保留开关;(7)选择开关;(8)计算机开关;(9)计算机指示灯;(10)充电接口;(11)雷射灯;(12)板机按钮。4、工作原理:当DKL生命探测仪扫过人体电场时,会产生瞬间极化现象,也就是正负极,进而产生力距,推动侦测杆,使操作者感觉到侦测的结果,这种侦测不需要任何AC或DC电源,而是电极化产生之力距而完成。5、效能:生命探测器使用时可搭配计算机或单独使用,该仪器只能侦测到活人。6、测量角度:(1)没有障碍物时,上下各60度,计120度;(2)有障碍物时,上下各40度,计80度;(3)左右角度各2度,计4度。7、测量距离:(1)空旷地带可侦测距离:500米;(2)在水平面侦测距离:1km;(3)在煤层、岩层地带侦测距离:80m。8、侦测功能:(1)侦测生命迹向;(2)锁定目标;(3)侦测人数。(二)操作程序:1、预备动作:使用生命探测器之前,将仪器指向地面,使生命探测器内电介质物质解极化以备便侦测,此称作清除动作位置。预备动作位置:操作者将生命探测器置于胸前,手臂下垂,手肘弯曲,主体前端保持水平向下1至2度,减少地心引力影响和,并能助于稳助生命探测器,防止当移动生命探测器时天线总成摇摆,并与主体成一直线。2、侦测生命迹向操作:(1)将生命探测器拿起,选择适当档位(档位选择是根据操作者心脏发出的电场决定)。(2)拉出天线至最长位置,若有必要,可启动雷射,手臂下垂,天线朝向地面,做清除动作(每次侦测前,必须做清除动作)。(3)将手臂端起,置于胸前中间位置,并指向前方,天线于本体成一直线,完成预备动作。(4)操作者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移动,当侦测到人体电场时,侦测杆会偏移。按上述方法操作,便可侦测到生命迹向,如未侦测到,则可能是人员死亡或操作方法不正确,操作时,动作要稳,辐度不可过大,保持水平位置。3、锁定目标操作:(1)将生命探测器拿起,选择适当档位。(2)拉出天线,若有必要,可启动雷射,手臂下垂,天线朝向地面做清除动作。(3)将手臂端起,生命探测器置于胸前,从右向左移动呈一条直线,如果侦测到人体电场侦测杆会向右偏移,再从左向右移动侦测器侦测杆会向左偏移,将侦测杆置于两个电场中央,则侦测杆会自动指向这两个电场最强的部分,并自动锁定目标。如果侦测成功,生命探测器会跟着目标移动。4、侦测人数操作:(1)将生命探测器拿起,选择适当档位。(2)拉出天线,必须时启动雷射。(3)用右手握住生命探测器,在身体左侧,使天线下垂,朝向地面,做清除动作(用左手时与之相反)。(4)将手臂端起,探测器置于左侧胸部位置,从左向右呈弧形摆动,然后将生命探测器置于胸前中间位置,观察天线总成摆动次数,每动一次为1人,当人员重叠位置时,则只摆动一次。(三)注意事项:1、使用生命探测器时,主体前端要保持水平方向向下1度至2度,以此减少地心引力,并助于稳住生命探测器,关键时侦测时此种最小角度能克服地心引力影响,并阻止当移动生命探测器时天线总成摆动。2、移动仪器时,太慢无法产生足够动能,造成极化作用,速度太快侦测杆摆动导致侦测失败。3、使用生命探测器时,不要刻意控制天线总成的摆动,并防止天线总成的摆动不要过大,尽是端平、稳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4、当每次使用完毕后,将档位开关置于1档位置,防止长时间高档位将磁场耗尽。5、雷射灯在使用完毕后,将开关关闭,并及时充电。6、不使用时将天线收回。浅谈提升矿山救护队综合素质之途径 矿山救护队的管理,从日常的战备工作到抢险救灾的组织指挥,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每个矿山救护队员则是救护队的一分子,救护队伍是由若干个分子组成。因此,如何提升救护队员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长期而有紧迫的课题。一支队伍拉出去,能以最佳的方案、最短的时间,安全成功地处理好各类灾变事故,这只有在救护队员具备较高的素质时,才能达到目的。 怎样的队员才算合格呢?可以用下列指标来衡量。一是思想作风,二是业务技术,三是体能,四是抢险救灾的技能。 与其他事物一样,救护队员综合素质的生长,也必须有适宜的土壤和环境。首先,要创造一个比学赶帮的良好气氛,作为指挥员应利用各种办法、手段、调动队员的工作、学习、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少讲学习、训练的重要意义,要换一个角度,从感“珍惜生命从我作起”大做文章,让每个队员自己来思考、解答生死存亡的严肃课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氛围营造起来后,再辅之以激励机制,严格考核,优胜劣汰,奖勤罚懒。双管齐下,当事半功倍。 一、思想作风建设。思想是人的灵魂,统帅着人的一切行为举止,要使每个队员的思想与指挥员保持高度的一致,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1、求大通,存小异。人的并行思维没有固定的模式,平常就有不同的喜好,看问题就有不同的观点,作为明知的指挥员,因该明白,做队列时可以整齐划一,而人的思维活动则难免出现五光十色;只要不损害集体利益,不破坏队伍的团结,允许保留意见。同时,要有步骤、有目的地培养队员识大体、顾大局的良好作风。 2、经常与队员交心,掌握队员的思想动态。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是沟通、理解和互相信任,可以集体交流和单独谈话。平常我们可以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让队员畅所欲言,举管理不善之处,吐良好建议之言,这不失为一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个别队员产生思想情绪,指挥员应适时进行谈心,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先找出根源,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铲除思想包袱,达到化解不利情绪、振奋精神的目的。 3、关心队员疾苦,做队员的贴心人。作为指挥员应时刻将队员冷暖放在心上。主动关心了解队员的疾苦,帮助队员解决一些生活、工作上的实际困难,为队员排忧解难,使队员实实在在集体温暖,并使这种请结转化为工作动力的源泉。 4、从严要求,依法治队打造团队精神。矿山救护队之所以实行军事化管理,就是因为是一支性质特殊的队伍,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做不到令行禁止,召之即来,战之能胜,只能是一句空话。首先必须按照救护规程要求,事事处处严格要求,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作到奖罚分明,使队员从法律的高度认识自身的工作指责所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切实端正工作态度。作为指挥员目的地营造团结紧张、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增强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全队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达到人人听从指挥,服从命令,使之成为我们工作制胜的法宝。 二、业务技术提升。学习训练的目的有三:其一,熟练掌握煤矿井下采、掘、机、运、通的基本知识,通风知识应达到一定的水准。其二,熟练运用、操作各类装备和仪器。其三,提高实战技能。如何作到事倍功半,使每次学习,训练达到预期的目的?组织学习、训练的指挥员把握得当,当队员的业务素质就会一步一个脚印的一步一个台阶的提升。否则事倍功半。 1、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大部分队员认为学习它枯燥无味,字多难记,我们应引导队员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首先组织集体学习,每个过筛子,让队员理解题目的大意和要点。在吃透题意的基础上记忆和背诵,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的检验每个队员的理解、掌握程度,作到理论与时间相结合。 2、已经有的知识重复学习。要定期对已有的知识、技术重复学习、培训,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学习训练时,不能走马观花,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的深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使不懂的要懂,懂的更精,切实掌握各种技能。 3、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事物是发展的,矿山几乎技术也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作为指挥员要有创新意识,敢于接受新事物,积极倡导队员学习、运用新知识、新技术,使抢险救灾行动做到更快捷、准确、安全、有效。 4、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技术比武、竞赛活动是调动队员学习业务、学习技术积极性,巩固、增强队员业务技术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以小队为单位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小竞赛活动,为队员创建一个伸展伸手的平台和机会。从实际出发制定课题即要测试队员的理论水平也要检查队员的综合素质。对成绩好的予以表彰,有时候也许是口头上的,也许是物质上的。但是对差的人员予以重罚。 5、对于那些落后的队员的做法。要查找落后的原因,落后总有其落后的缘由。在帮助其找出原因后,进行引导和教育,适当施加一定的压力,让落后的队员自己能够感受到压力,从而变压力为动力,主动的去赶超先进。 三、强化体能锻炼,铸造良好的体魄。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队员的体能是队员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之一。队员的体能必须达到下列标准:能按照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体能项目;能自如使用各类救援技术装备进行作业;能适应井下各种恶劣环境。达到目的必须平时要下狠功夫。坚持早操晨练制度;经常开展全队性的活动;适时增加强度;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规定的测试和考核,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不合格者限期达标。四、抢险救援技能的培训。抢险救援行动是对救援读物的战斗力的全面检查,组织指挥任何,将在救援行动中得以验证。说到底,队伍的战斗力就是每个队员的救灾技能的整体体现。培训、提高队员的抢险救援技能的培训以下几个方面不容忽视。1、认真坚持战后评比制度。统一类的事故发生几次就有几次的教训的和经验。从事故发生的原因地点到处理方案、操作程序都不尽相同。因此指挥员要善于把握全局,从理论的高度到救援行动的实施,找出存在的不组和差距,总结应发扬的和应该汲取还是因该抛弃达到处理类似事故得心应手的目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战术应用与典型案例的学习和讲解。通过案例让每个人谈自己的想法心得,通过学习,是每个人从中明白两个问题:一是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做法有哪些?应该摈弃的东西是什么?作到学习就要有收获,学习一次提高一次,学习一次进步一次。 2、良好心里素质的形成。心里学研究成果表明:正常的心里,健康的心态是每个人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和保证。缺乏良好的心里素质,遇到事故临战慌乱不知所措,是救护队员的大忌。要养成良好的心里素质必须从平时抓起。经常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各类事故的闻警集合训练,按照规定携带技术装备,按照程序完成规定的准备工作项目,作到有条不紊,消除心里紧张;事故处理模拟训练,在演习巷道中设置各类事故,要求队员根据现场不同的实际情况判断,从而熟悉不同事故处理的基本步骤、模式和原则。作到心中有谱,心中不慌。 3、加强对新队员的培养,缩短学习周期,新队员虽然经过救援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但是缺乏实战经验。要使队员早日成熟,脱颖而出,要做好一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技术业务过硬的小队长、副小队长或者老队员,朱门负责传、帮、带,从日程战备、学习、训练到抢险救援行动点点滴滴全面负责。并定期联责考核检验队员目前业务技术达到的水准,有针对性的制定下一个目标。如此反复的进行,直到新队员化蛹成蝶。二是遇到抢险救援相当时,有目的的将新队员编进救援队伍,在老队员的监护下,尽早的参与事故的处理;事故处理的过程中,尽量让新队员亲历亲为,尽量让新队员动手,老队员在一边监护和指导。指出类似事故的程序和特点、处理办法和操作程序。使新队员在时间中直接得到锻炼和学习。三是严格试用制度。必须明确的告诉新队员,试用期限和到期后综合素质应达到的标准要求,给新队员增加压力,使之自觉的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积极向上的好习惯。冶金矿山炮烟中毒事故预防措施采场爆破后,产生的大量炮烟中含有毒有害气体,若地下采场局部通风系统不完善,炮烟无法在短时间内排出。作业人员在炮烟没有排出的情况下,就急于作业,易发生炮烟中毒事故。 预防对策 1人员进入前现场安全人员应用有毒有害测试仪进行现场检测,有害气体超标的要进行通风,稀释有害气体浓度; 2、采场必须完善局部通风系统,对于通风不良的采场,应安装局扇进行通风。 3要经常维护采场通风设备,通风设备发生故障时要及时检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4每次爆破后,首先要开动通风设备进行通风,待烟排除后方可组织生产。炮烟中毒防治措施在井巷掘进爆破时,炸药爆炸易生成含有大量有毒成份的气体。由于井巷作业空间狭小,通风条件较差,容易造成有毒气体浓度超标,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国内外的爆破工程中,炮烟中毒的死亡事故占整个爆破事故的28.3%。可见有毒气体是造成井下死亡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1、炮烟中有毒气体的主要成分及危害性在炸药爆炸生成的炮烟中,有毒气体的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如果炸药中含有硫或硫化物时,爆炸过程中,还会生成硫化氢和亚硫酐等有毒气体。这些气体的危害性极大,当人体吸入一定量的有毒气体之后,轻则引起头痛、心悸、呕吐、四肢无力、昏厥、重则使人发生痉挛、呼吸停顿,甚至死亡。2、有毒气体的防治措施2.1 优选炸药品种和严格控制一次起爆药量在井巷爆破掘进过程中,应根据工作面的实际情况,选用炸药品种。如工作面积水时,应选用抗水型炸药,否则因炸药受潮而影响爆轰稳定传播而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对于低温冻结井施工,应选用防冻型炸药,否则炸药也会因不完全爆炸或爆轰中断,产生大量有毒气体。爆破产生的有毒气体量与炸药用量成正比,严格控制起爆药量,可以有效地降低爆破有毒气体生成量。2.2 控制炸药的外壳材料重量为了防潮,粉状炸药通常采用涂蜡纸壳包卷,由于纸和蜡均为可燃物质,夺取炸药中的氧,易使炸药在爆炸时成分负氧平衡反应。在氧量不充裕的情况下,将会产生较多一氧化碳气体,因此,限定每100g炸药的纸壳重量和涂蜡量分别不超过2g和2.5g。2.3 保证炮孔堵塞长度和堵塞质量保证炮孔堵塞长度和堵塞质量,能够使炸药发生爆炸时,介质在碎裂之前,装药孔洞内保持高温、高压状态,有利于炸药充分反应,减少有毒气体生成量。而且足够的堵塞长度和良好的堵塞质量,还会减少未反应或反应不充分的炸药颗粒从装药表面抛出反应区,也会降低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含量。2.4 采用水封爆破或放炮喷雾炸药爆炸时会形成高温高压环境,水封爆破时产生的水雾,在高温高压下与一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有效地降低炮烟中的一氧化碳浓度。由于爆破产生的某些有毒气体易溶于水,因此在放炮时,采用自动喷雾设施进行喷雾,既能起到降尘作用,又能有效地减少有毒气体含量,使炮烟毒性降低。2.5 采用反向起爆方式采用反向起爆方式时,炮泥开始运动的时间比正向起爆推迟,间接地起到了增加炮孔堵塞长度的效果,使炸药反应完全程度提高,从而降低有毒气体生成量。3、局部通风掘进工作面一般靠装在地面的通风机是得不到足够的新鲜空气的,为了使掘进工作面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供工作人员呼吸,冲淡、排除炮烟,稀释、排除有毒及有害气体、热量及水蒸气等,在距掘进工作面一定距离的巷道内安装局部通风机,并在局部通风机的出风口接上风筒,以便将风送到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担负着昼夜不停地向掘进工作面送风的重要任务,所以每台局部通风机必须由指定人员负责管理,并应严格执行下列管理制度。1、必须保证局部通风机经常运转,无论掘进工作面正常生产或交接班,都不准随意停风,必须保证供给掘进工作面足够的风量。2、因检修、停电等原因停风时,必须撤出人员,切断工作面里一切设备的电源,所以局部通风机和掘进工作面中的电气设备,必须装有风电闭锁装置。3、未恢复通风之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