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变可引发“气象病”适宜温度利于人类长寿.doc_第1页
气温骤变可引发“气象病”适宜温度利于人类长寿.doc_第2页
气温骤变可引发“气象病”适宜温度利于人类长寿.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温骤变可引发“气象病” 适宜温度利于人类长寿.txt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暖冬,花儿早开,候鸟早归,那对人的身体会有怎样的影响?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吴明华介绍:暖冬,较少寒流侵袭,减少了心脑血管疾病等“气象病”的发病率。但立春后,冷暖气流交汇,变化无常,可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并让高血压病人发生脑中风等。中医提出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法则。但冬日不冷,打乱了人的生命节奏,不利养精蓄锐,增进体质,相对削弱了人调解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长寿得益于适宜温度我国桂西北多百岁寿星,清朝嘉庆皇帝就曾为142岁的瑶族老人赐诗祝寿,其中尤以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长寿之乡的巴马最为著名,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巴马每一万人口中,有3.1位百岁寿星。吴明华主任介绍,国际专家考察巴马时发现,巴马的年平均气温对长寿的支持,正适合黄金分割。人体温37与0.618的乘积为22.8,而巴马的年平均气温正为20左右。因此科学家说,巴马寿星之所以生命有序,恒久不衰,得益于最佳环境温度,得益于人和自然的和谐相依。37C体温是进化的选择我们平时也感到,在环境温度为20左右时,最感舒服,这是为什么?吴明华主任介绍,因为人是在这个环境温度中进化而来的。哺乳类动物身体所获得的能量,70%以上转变成了热量,过多的热必然要散发到环境中去。200多万年前,人类刚出现在非洲时,白天的平均温度在25以下。在这样的环境温度中,人正常活动时身体的产热率,和身体把热传递到环境中的散热率,在体温为37时大约相等,这样,我们的祖先,以及所有的恒温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就选定了37为机体的恒定体温。由此也决定了,人在环境温度为20左右时最舒服,因为在这个环境温度中,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机能,均处于最佳状态。哮喘病到巴马不治而愈上海无线电厂有位退休工程师,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久治不愈。当他从报上获知巴马长寿之乡的信息后,前往巴马凤凰乡,没多久,让他死去活来的哮喘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谁知回到上海没几天,遇寒流侵袭,旧病复发;他再次回到巴马,病又不治而愈。吴明华主任介绍,巴马冬暖夏凉,再加上人自身精巧的冷却机制,可让人机体的新陈代谢,始终处于最佳的内环境中。人体温调节机制的司令部,在我们脑部深处,叫做“下丘脑”。如果“下丘脑”的“体温测量报告”说:身体太冷了!皮下密布交织的小血管微血管就会收缩,这样可以节省热量;假如它认为太温暖了,微血管就会扩张。同时,激素信息前往汗腺,命令汗腺透过皮肤的毛孔分泌汗水。这时,送往脑部的讯号还会强烈建议:采取行动改变原来的状态,例如穿上衣服,或把衣服脱掉等。进入“下丘脑”的血液,可以及时检查这些已完成的调节作用的效果。旧病复发缘在温度骤变既然人有这样精确的调节机制,那为何这位退体工程师的哮喘病回到上海又复发了呢?吴明华主任介绍,原因是,长期的温变刺激,会使机体的稳态变到一个较高的调节水平上,极易在温度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发生调节失常,一旦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机体各系统的调节偏离得不到恢复,就会促发一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血液的流动,对内环境的恒定起着纽带作用。环境温度突然变化时,机体内分泌的变化会立刻进入“急性温度接触性应激反应”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加,导致血压突然增高,高血压和血黏度增高可能导致血管壁的机械损伤,血凝因子的改变会造成酶学损伤,研究发现,77%的心肌梗塞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感受性很高。气象预报也报气象病德国现在这样预报天气:“暖空气前锋在下午4时通过汉堡,暖风过境时有雷阵雨,天气凉;本日气象的生物作用,可能引起中度的迷走神经兴奋,对哮喘、过敏性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有脑溢血倾向的病人,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吴明华主任介绍,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如,英国医学家就发现,45岁以上死于呼吸病者,与前一周的气温、湿度有关。降温时死亡增加,当气温降至0以下并有大雪时,气管炎死亡率增加3倍之多。显然,提前一周的气象预报,对维护生命十分重要,所以很多国家已开始在预报天气的同时,预报气象病。在美国,每当预报西北大风时,当地医院即为冠心病人准备好床位,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气象病,即,发作或症状加重受天气突变影响较大的疾病,有:心肌梗塞、心绞痛、心脏病、慢性肾炎、感冒、哮喘、肺气肿、溃疡病、胃穿孔、脑中风、关节炎、风湿痛、支气管炎、青光眼等。暖冬,从某程度上讲,减少了气象病的发生和发展。气象病须防倒春寒吴明华主任介绍,中医顺应四时“生长收藏”之道,提出了“春-肝、夏-心、秋-肺、冬-肾”的养生原则。中医的“肾脏”,是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是生命的原动力,肾脏的机能强,生命力也强,所以民间谚语会有“冬令进补,开春打虎”之说。冬日,血液内敛,正是养护内脏的好时机。现代科学也说,寒冷促进肝细胞的呼吸,使肝脏中酶的活力增高,这有利于机体的养精蓄锐。但是今冬不冷,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身体各器官负荷加大,“肾脏”机能得不到很好养护,生命力必然会有所削弱,这样,调解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会削弱,因此,我们更要谨防倒春寒。防倒春寒,要“春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