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与财政货币政策选择段炳德 段炳德,1973年生,山东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攻财税方向。联系方式: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225号138室,100010,,电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10摘要:我们建立了一个VAR模型,对宏观经济波动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财政赤字对GDP增长的影响在开始阶段为正,其后财政赤字对GDP的影响为负。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以扩大赤字进行融资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会刺激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实证,结果显示,利息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前两年内影响几乎为零,第二年以后开始有正的影响,说明利息率为代表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整会有一个较长的之后期。关键词:VAR,财政货币政策,经济波动1 引语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具有自己的特征,因为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系。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逐渐引入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应对,逐渐具备现代经济调控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的独特性还表现在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两大进程当中,也为中国经济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独特课题。1990年以来前苏联东欧经济体面临的是转型问题,而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发展问题。对于发展,中国面临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任务;至于经济转型问题,中国实行的是渐进性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方式,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因此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既有制度变革带来的冲击,也有其他变量带来的内生经济变化导致的波动,还包括所谓真实经济因素,比如生产率冲击等导致的波动。因此面对独特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特点。我国国内很早就开始关注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搭配问题,事实上,在计划经济年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计划的一部分,缺乏相对独立的含义。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引入市场经济体系,建立起相对完备的财政与货币体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主要的宏观调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财政与货币政策正成为政府手中主要的经济政策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运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政策体系建立阶段;反通货膨胀阶段;反通货紧缩阶段;抑制经济过热、宏观调控阶段。政策建立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到价格闯关之前的1988年,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实行一系列制度变革,逐步引入市场经济因素,并尝试建立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我国的价格改革导致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反通货膨胀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心。1998年之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严重受挫,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泥沼当中,我国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力发行国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左右中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并实现快速增长,连续几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已经难以为继。而且,经济出现过热的迹象,因此宏观政策开始调整,2004年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发行规模。到今天,中国经济出现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为中国经济政策提出新的课题。本文除了对相关文献进行评介之外,还通过巧妙选取财政赤字代表财政政策和利息率代表货币政策,建立一个向量自回归的时间序列模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是文献综述;第三节进行基于VAR的实证研究,使用经济增长率、财政赤字和利息率等宏观时间序列数据,研究政府政策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第四节对本文进行总结。2 相关文献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研究,国内学者大多根据对数据的处理来区分经济的主要波动周期。但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往往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使其波动特征不易明显表示,研究者习惯采用去趋势的方法解释宏观指标的周期波动特征。陈磊(2006)采用将原数据变为增长率来发现“增长率的周期波动”,同时采用拟合平滑函数作为数据中长期趋势的估计并加以剔除,以发现“增长周期波动”。研究显示,中国增长率周期波动有以下特征:GDP增长率存在九年左右的中周期波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律的波动形态和周期长度与GDP很相似;居民消费除1989年出现较大回落外,其他时间平稳,周期性不强。对增长周期波动的研究结论类似。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存在10年左右的周期性波动,主要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导致,属典型的朱格拉型中周期。刘树成(2000)认为,中国的经济波动,以GDP增长率为代表从1953年到1998年的46年可以分为9轮波动。1-8轮平均时间长度为4.75年,第九轮为8年。刘树成(2004)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和体制环境不同,共进行了五次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时间为:1.1979-1981年;2.1985-1986年;3.1989-1990年;4.1993下半年-1996年;5.2003下半年-2004年。前四次宏观调控中,当时经济都出现11%以上的增长高峰;经济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都要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五次宏观调控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防止大起导致的大落,针对的是部分行业投资的局部过热。第一次到第三次宏观调控,采用了行政性的财政政策,强制控制财政支出,行政性货币政策,强制控制信贷投放;第四次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结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市场性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对于转型期我国经济波动与或货币政策效应的关系,龚敏等(2006)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难以解释价格水平的变动;中国货币政策不同实现方式的政策有效性差异充分体现了转轨经济的特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利率杠杆调节有效性较弱,信贷规模控制等数量调节有效性较强。当时并不具备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然而新时期的宏观调控依然依赖数量调节方式,值得深入研究。表1 我国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1991-2003)年份GDP(亿)实际GDP增长率财政赤字CPI通胀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M2(亿)M2增长率199121617.89.20-237.14103.403.408.878 5.478 19349.90.265245199226638.114.20-258.83106.406.408.640 2.240 25402.20.312782199334634.413.50-293.35114.7014.709.832 -4.868 34879.80.373102199446759.412.60-574.52124.1024.1010.980 -13.120 46923.50.345292199558478.110.50-581.52117.1017.1011.434 -5.666 60750.50.294671199667884.69.60-529.56108.308.3011.137 2.837 76094.90.252581199774462.68.80-582.42102.802.809.720 6.920 90995.30.195813199878345.27.80-922.2399.20-0.807.684 8.484 104498.50.148394199982067.57.10-1743.5998.60-1.406.120 7.520 119897.90.147365200089468.18.00-2491.27100.400.405.850 5.450 134610.30.122708200197314.87.30-2516.54100.700.705.850 5.150 158301.90.1760012002105172.38.00-3149.5199.20-0.805.402 6.202 1850070.1686972003116898.49.10-2934.710 4.110 219226.80.184965注:以上数据和下文实证数据来自于CCER宏观经济数据库。赵立芬、李玉山(2006)利用真实GDP 增长率、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货币供给M2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四变量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来研究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的影响关系。样本取自期间为19782004年的年度数据。研究发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存在简单的替代或互补关系,在我国事实上是一种非对称性的关系,即扩张的货币政策伴随着收缩或稳健的财政政策,这是替代关系,货币扩张带来产出和通胀的增加,要求财政政策的稳健性;而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被动扩张的货币政策,这是赤字货币化的结果。具体的政策组合和效果取决于具体的宏观经济环境与经济冲击形式,这是相机抉择的结果,同时这也与政策制定当局的政策目标和偏好有关系,我国由于中央银行的非独立性,导致了财政赤字的货币化问题,比较而言,财政政策的目标较货币政策更加坚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均具非中性特征,货币政策的效应要强于财政政策。此外他们还发现,赤字财政在短期虽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长期看由于挤出效应而有害于经济增长,同时由于赤字的货币化,带来货币供给的被动增加,推动物价上扬,最终将不利于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因此,我国必须严格控制赤字财政政策。就货币政策而言,存在着从货币供给到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货币供给增长虽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也同时带来了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在中国是实用的。就物价的波动而言,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渐次增强,必须高度关注价格水平变量的变化。在中国,货币供给受多目标驱动,货币政策并非独立,因之带来了被动的货币供给的波动,并传递到实体经济中,造成实体经济的波动。因此,强化央行的独立性,对于减少其对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波动影响,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实证研究之外,另一个主要研究领域是对财政与货币政策搭配问题的研究,国内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研究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为松、中性、紧,研究各种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另外一个方向研究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比如国债、政策性金融、社会保障基金等等,研究它们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前者包括刘溶沧等(2001)的研究,他们系统回顾了1949-1979年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研究认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二者配合发挥作用,需要有着力点,要从宏观、中观、微观方面去研究。这一观点也许是受到刘锡良等(1999)研究的启发,在该著作中,作者把宏观层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中观层财政货币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作用及配合,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在微观层的配合进行了系统研究。该著作还涉及到了开放经济中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研究认为两种政策需要一个协调机构,并要注意实现外汇收支与财政、信贷收支的综合平衡。此类著作中,还有王春雷(2004)对通货紧缩时期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选择问题的研究,郭庆旺等(2004)对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研究,后者分析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基本原理和主要模式,以及两种政策配合中的问题,包括财政政策时滞、微观经济主体对政策缺乏灵敏度等等。夏兴园等(2002)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应。研究认为需求主体的收入差距过大消费结构失衡造成内生需求增长乏力,导致财政政策效应偏低。表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组合类型及其适用的经济环境政策财政政策类型松中性紧货币政策松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商品价值实现普遍困难,生产能力和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失业严重社会总需求不足,供给过剩,企业投资不足,主要的经济比例结构无大的问题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但公共消费偏旺、投资不足,生产能力及资源方面有增产能力中性社会总需求略显不足,供给过剩,经济结构有问题,主要是公共消费不足,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落后(投资不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社会经济的比例结构也基本合理,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速度适中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的比例结构无大问题,财政支出规模过大,非生产性积累与消费偏高紧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社会总需求过大,有效供给不足,经济效益较差,已出现通货膨胀,但财政在保障社会公共需要上正常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注:上表引自刘溶沧(2001)。第二个方向的研究关注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比如国债、财政性金融、社会保障基金等等,比如邱兆祥等(2005)就采用这种方式研究财政与货币正册协调配合的路径。此前,高培勇(1996)对国债对宏观经济的作用以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邱等人的研究认为在国债问题上,财政货币政策需要处理好财政部门与银行部门的资金协调关系、国债规模与赤字规模的关系和中央银行独立性与政府融资关系等等。在邱兆祥等(2005)中,史瑞军提出,政策性金融协调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三条路径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配合区域发展政策以及承担特定时期的特殊使命。殷明提出政策性金融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政策性贷款和基础货币之间的直接联系,保证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型的主动性,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增强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力度和灵活性。林晶认为,社保资金具有财政分配的性质,同时社保基金还属于契约型金融机构,能够扩大资本市场规模,调节资金供给,改善投资结构,引导投资方向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我国学者还对开放经济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搭配问题进行了研究,刘锡良等(1999)认为,对外开放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核心是内外平衡。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手段、作用、范围以及传导机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两者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和重要了。郭庆旺等(2004)认为,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货币政策具有新的特点 ,比如,财政政策的目标发生变化,作用对象的范围扩大,具有溢出和反馈效应。货币政策工具更为丰富,货币政策体系更为充实。经济开放还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传导机制发生变化,该文还探讨了将目标和政策工具联系在一起的丁伯根法则,和主张有效市场分类的蒙代尔法则,指出将每一政策工具分配给它能发挥最大影响力和具有相对优势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的相关研究包括:崔龙(2005)、张建平(2005)、潘国俊(2004)、田江海(2003)。他们对政府资金运动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和财政与货币政策等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表2 实现对内核对外平衡的货币-财政政策选择国内经济的初始状态高失业率高通胀率国际收支的初始状态盈余较松的货币政策较松的财政政策较松的货币政策较紧的财政政策赤字较紧的货币政策较松的财政政策较紧的货币政策较紧的财政政策注:上表转引自刘锡良等(2004)。对国内相关文献的评述。重要价值:国内文献根据西方经济学关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系统的探讨了我国当前情况下采用的宏观调控措施和各种政策搭配问题,为我国政策应用的理论探讨和政策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在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中保持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工作。我国国内学者还尝试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宏观政策变量与经济波动的关系,为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特征寻找其中的联系与规律。不足之处:但是目前我国对经济波动和财政货币政策选择研究的文献中同样存在重大的缺陷与不足,例如理论基础部分,关于财政与货币政策搭配的论述还基于早期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而在今天凯恩斯在现代宏观经济研究中已经被远远抛弃,目前西方主流的政策研究工具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模型,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还体现的不够。我国文献的另一问题是数量研究缺失,大多的研究处于就事论事,缺乏严格的成体系的数量理论研究,对现代西方先进的宏观经济模型不熟悉,借鉴不够。而在计量模型的分析中,对中国相关变量参数的估计重视成度不够。3 中国经济波动与财政货币政策选择基于VAR的研究1基本的VAR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中,每个方程有相同的右侧变量,这些右侧变量包括内生变量的滞后值。VAR模型对于分析各种随机扰动对系统变量的影响非常方便,成为研究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有效工具。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一个标准的VAR模型具有如下形式: 是一个 n 维的内生变量向量, 是n n 的系数矩阵,是残差向量,此处假设残差是正态分布的,具有不变的协方差矩阵。本文将采用一个三变量VAR模型,其中包括GDP增长率、财政赤字和利息率,来研究向量自回归结构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因为财政赤字基本能代表当时财政政策是扩张还是紧缩型,而利息率虽然早期并没有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是通过它可以反应财政政策的风向。2 数据1978年以前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通过现金计划和信贷计划来控制经济中流通的货币;1978年1993年,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通过信贷规模来调控经济;19931998之间,1993年首次向社会公布货币供给量指标,1996年采用M1、M2为货币政策的调控指标,这也标志着我国开始引入货币政策中介指标;1998年以后,货币当局开始放弃信贷规模控制,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本文选取1978年到2003年的GDP增长率、财政赤字和名义利息率的年度数据进行向量自回归研究,所有数据来自CCER宏观经济数据库。ZDEF代表财政赤字,TGDP代表GDP增长率,INTE代表利息率。图1 我国财政赤字、GDP增长率和名义利率走势图(1978-2003)从上图我国的宏观经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赤字呈每年扩大趋势,而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长在1978到2003年之间经历了两次大的波动波峰分别在1984年与1994年之间。当然我国的经济波动不完全与财政货币政策有关,而是与当年经济改革的进程和相关重大制度变革有关。从我国名义利息率的走势来看,在这二十几年中,利息率呈现了一个高开低走的走向,这也与宏观经济形势是密切相关的。3 实证结果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当随机扰动项一个单位新息冲击发生时,财政赤字对GDP增长的影响一开始为正,在第二年达到最大,在第三年左右下降为零,在第三年往后财政赤字对GDP的影响为负。这同大多数的实证研究结果相同,其经济含义是,以扩大赤字进行融资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会刺激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当随机扰动项一个单位新息冲击发生时,利息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前两年内影响几乎为零,第二年以后开始有正的影响,在第五到第六年之间影响下降为零,此后影向为负。图2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图表脉冲响应函数反映出的财政赤字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意思,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代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互相影响。而本论文前面几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财政政策对利息率的影响或者货币政策对财政赤字的影响等等。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当利息率一个单位的新息冲击发生时,财政赤字的反应为负,即利息率的提高会导致财政赤字的减少,说明当货币政策收紧时,财政政策也往往更趋于保守,展现财政与货币在面临经济过热时会共同采取紧缩的政策。而当财政赤字的一个单位的新息冲击发生时,利息率开始时的反应近乎于零,两年以后为负,说明财政赤字对利息的影响在开始几年影响较小,而在较长的滞后期内,影响为负。即当财政赤字扩大,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在短期内利息率政策反应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利息率会采取较低的水平,即当财政政策的措施效果不是很大的时候,货币政策会跟进采取扩张性的政策。这也与我国的政策实践基本吻合。即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采取了配合的方式来调控宏观经济。4 结论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我国的宏观经济遭受了几次大的波动,波动的原因虽然比较复杂,因为我国经济毕竟面临发展与转型的双重任务,但是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采用都对稳定经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本章,我们建立了一个VAR模型,对宏观经济波动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财政赤字对GDP增长的影响在开始阶段为正,其后财政赤字对GDP的影响为负。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以扩大赤字进行融资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会刺激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实证,结果显示,利息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前两年内影响几乎为零,第二年以后开始有正的影响,说明利息率为代表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扬帆计划培训简报
- 儿童小古文课件设计要点
- 口罩的样子课件
- 培训行业施工知识课件
- 高端AI学术论文自动生成系统使用权购买合同
- 2025年度专业舞台剧演员团体合作协议书
- 网红直播平台场地租赁合作框架合同
- 2025年新型船舶融资租赁合同定制版
- 2025年纸箱生产线设备租赁与技术支持一体化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园林景区生态环保玻璃钢化粪池制作与安装合作协议
- 2025历年退役军人考试题库及答案
- 第一二单元月考综合试卷(试题)四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 2025级新生军训开训仪式动员大会
-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与实施路径-洞察及研究
- 中组部选调生管理办法
- 克痉方湿热敷: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康复新路径
- 血常规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 高尿酸血症健康管理方案
- 秋季肌肤护理课件
- 骨科总论教学课件
- 大单元教学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