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老子的政治心理学.doc_第1页
[哲学]老子的政治心理学.doc_第2页
[哲学]老子的政治心理学.doc_第3页
[哲学]老子的政治心理学.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的政治心理学一、政治核心二、政治理想三、朴治主义四、民生思想五、人本思想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其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心理学思想,关注民生、提倡人本,为我们后世之人所学习并借鉴。关键词: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朴治主义 民生 人本引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的诞生,一些心理学家、政治学家从各自的角度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地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运用于对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研究,逐渐创立了一门颇引人瞩目的新兴边缘学科政治心理学.所谓政治心理学,是指运用一系列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研究政治过程中各类政治角色的政治行为同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并把握种种政治现象背后的心理背景和心理活动规律,努力使政治过程不断趋向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的一门现代科学。其中,对政治领袖和政治领导人、政治家的性格、心理自传和心理历史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外政治舞台上,曾涌现出众多的政治家,他们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哲学家,其政治哲学深刻而丰富。他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富有远见,超越了时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意味。直至今日,他的思想仍在影响着我们,甚至我们还在运用。一、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一)、“无为而治”的含义一提起“无为”,很多人就认为是疏懒散漫无所事事,其实这是对“无为”莫大的误解。我们从前面的论述可知,老子是把顺应自然的法则应用于政治的,他针对当时统治者的“有为”而提出了“无为”。所谓“有为是指违自然法则而用自私自利之心以行为”。因此我们应对“无为”作如下解释。第一、“无为”的首要含义乃是无私。老子看到统治者个人的私心私欲乃是政治混乱的一大原因,统治阶级争权夺利攀比奢侈横征暴敛等行为都是由于他们的私心和私欲所引起的。只有消除了私心私欲,然后才能达到无为。治理国家应当不循私情,不以私心处理事务,而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放手让人民去做事,把好处让给人民,不与民争利。第二、无为是指要顺应自然,不枉为。此即“无为而无不为”。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只有遵守这些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违背规律任意妄为。人们顺应了天时,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在加上人的努力,那么办起事来将是十分容易成功的。所以老子说,“常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三十七章)第三、在政治上,“无为”主要是指不扰民。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老子五十七章)。这就是说,执政者应当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政令,尽可能地不去扰民。人民不受惊扰,自然就会安居乐业,国家因此亦可繁荣富强,哪里还需要费尽心思去加强管理人民呢?(二)、“无为而治”的原则“无为而治”同时也是治国安邦的原则。老子对此亦做了阐述,并且提出了具体的主张。他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首先、在教化方面,如果统治者无为,使自己的行为顺应天道,那么人民便可自我教化,法律也将派不上用场。其次、在社会管理方面,统治者对百姓不临之以法,威之以刑,人们自然会安分守己,不去惹事生非,社会自然十分安定。第三、在关注民生方面,统治者无事即不去征兵役劳役徭役,没了这些苦差事,人民便不会有愁苦,整个社会就会出现百姓安居,四民乐业,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生活富裕的繁荣景象。第四、在民风民俗方面,统治者应当无欲,即不尚奢华,生活朴素,遵崇自然,则人民自然会学习,做到自然纯朴。二、老子的政治理想“小国寡民”任何一种政治哲学都有其理想的社会形态,老子亦不例外。老子既然拥有一整套的政治理论和治国之术,那么它们怎样去实现,在何处实现,当其实现之后社会又会怎样呢?这一切都需要到老子的“小国寡民”的设想中寻找答案。老子这样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有人认为,这段话是老子消极思想的集中体现,认为老子的政治理想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潮流背道而驰,这是一种倒退,是复古主义,是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理想。但是如果我们对老子的理想社会细加分析,便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首先、老子所说的社会不是物质资料匮乏的贫穷社会。因为在那个社会中,人们有船有车,有什伯之器,(所谓什伯之器指的是能提高工效十倍百倍的器械)可见生产交通工具先进。同时人民吃的是甘甜的食物,穿的是华美的衣服,可见他们的生活水平很高。这样的社会怎么会是原始的落后的社会呢?其次、老子的理想社会是没有战争的和平治世。虽然国家拥有军队,但无所陈之,可见国家之间是没有战争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说明人们各自生活互不干扰,悠然自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当中,人民才会安其居,乐其俗,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生活。第三、老子的理想社会不是野蛮的社会。冯友兰先生说到,“在这种社会中,并不是没有舟舆,不过是没有地方用它。并不是没有甲兵,不过是用不着把它摆在战场上去打仗。并不是没有文字,不过是用不着文字,所以又回复到结绳了。老子认为这是至治之极。三、老子之朴治主义 老子的朴治主义乃是一种经国治民的政治哲学学说,其宗旨是建立一个安定无争,真诚无伪,淳朴自然,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 其治国的总方针为“常以无事治天下”,共包括四项为政原则:无事、好静、无欲、无为。第一,要做到官不扰民,给百姓以充分发展的自由(我无为,而民自化);第二,要力求沉静务实,去除浮躁的心态,为端正世风做出表率(我好静,而民自正);第三,避免好大喜功、妄为造事,统治者若不耗费民财,人民的生活自会安裕(我无事,而民自富);第四,节制贪欲的膨胀,为政者能廉俭不奢,社会风气自然会淳朴(我无欲,而民自朴)。四、老子民生思想主要内容(一)尚民为先“民”即芸芸众生,普通百姓。此句的意思是要尊重人民,爱护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老子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把“人”和“道”“天”“地”放在一个层次考察。“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一种没有形状,没有气味,看不见摸不着而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是世界万物的起源。“天”和“地”在老子眼里也是无边无际,不可亵渎的。古代的皇帝称为天子,代表天上的神来执行统治。因此,皇帝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不容怀疑。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以体现君王的威严。地对人民来说是根本,是安生立命的基础,所以中国人对土地充满景仰之情。老子能突破世俗的观念,大胆地把“人”与“道”“天”“地”相提并论,体现了他的民生情怀。(二)崇俭抑奢崇俭抑奢意思是推崇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这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在老子看来,战争是因为统治者的贪欲引起的,不合理的欲望使统治者不顾民众死活,执意发动战争,用人民的鲜血去换取他们所想要的土地和子民。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对统治者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更是执政的原则。节俭可以修身养性,因为沉迷于声色,将会加速个人生命提前终结。英明的统治者总会保持节俭的习惯,这样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赢得民心,使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的昏君才会骄奢淫逸,生活腐朽,以致荒废朝政,奸臣当道,民不聊生。(三)慎刑薄赋意思说是要谨慎用刑,减少赋税,减轻人民负担。刑罚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维持现行统治秩序的工具,赋税是国家机器得以运转的源泉,他们都是维持社会的稳定器,发挥政府职能的帮手。老子反对滥用刑罚,在他看来刑罚并不是皇帝的特权,生杀予夺大权是由“天”掌握的,而“天”则是按照“法道”的要求,委托“有司者”来执行,其他任何人不得擅用。刑罚必须适度,并且保持严格的标准,这样人们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老子极力反对执政者不顾百姓困苦,对百姓施以各种捐苛杂税。国家要运转征收一定的赋税是合情合理的,但不顾民众死活,征收超出他们承担能力甚至逼近民众生存的底线的赋税则是不合理的。民众辛苦劳作,到头来去享受不到任何成果,反而危急生存,那样他们肯定会奋起反抗,统治者的执政之基将摇摇欲坠,这也是统治者不愿看到的。(四)以正治国意思是治理国家要以公平正义为准则。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是其思想的核心,道即规律“,道治”是他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道治”即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人民须按照国家本身的发展规律,人民生产生活的规律,使人们融洽相处,统治者要善于把握这些规律,不要横加干涉,要遵循他们的发生发展规律。老子提倡公平正义,倡导“以正治国”,渴望建立一个社会秩序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的“道治”社会,正如他所描述的,“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五、老子的人本思想人的生存可以分为自然生存、社会生存和精神生存的三种范式,老子的哲学在本质上堪称人类怎样生存的哲学,统摄了对人的自然生存、社会生存和精神生存的三重思考。人的感性生命作为肉与灵的有机统一,与生即具有生理本能和自然欲望。倘若人的本能需要和自然欲求得不到基本满足,抑或人的消费行为超越了生理机体的承受能力,都将难以维持自己生命的存活和健康。这就遇到一个既要满足其基本欲求,又不能使其本能欲求无限膨胀的矛盾。这个矛盾既是一个养生学问题,又是一个生活哲学问题。而对它的处理,实际上关涉到怎样协调人与其自身的关系,怎样呵护人的自然生存的问题。老子的理智之处,在于他根据对道之真朴特质及其外显属性的考察,将“少私寡欲”、“知足之足”、“见素抱朴”等,作为呵护人自身的自然生存的原则。人类要想世世代代存续下去,不仅要安顿好个我自身的自然生存,而且还要安顿好人类这个大我的社会生存。人是社会的人,是在人与人、人与外在物的互相限制、束缚而又不断调谐中得以展现其自身的。故而,所谓社会生存是指个我生命或自然生命走出自我规限而进人社会领域后,究竟选择或创制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方式以协调各种关系,并借以继续安顿自家生命的问题。相对而言,人的社会生存比人自身的自然生存更具有根本性,因为社会生存才是人的生存的真正内涵和本质。按照老子的致思方式,既然人的感性生命是一个察道而生的自然的存在,那么它的本性就是自由的,因而在社会中应过自由的生活。在老子看来,人的生存环境的营造不在于去有意作为,而在于顺任事物的自性去发展,在于利用事物自身的力量而不加干预,以最终实现人的生存目的。这也就是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