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资源评价及其改良利用.doc_第1页
土壤资源评价及其改良利用.doc_第2页
土壤资源评价及其改良利用.doc_第3页
土壤资源评价及其改良利用.doc_第4页
土壤资源评价及其改良利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壤资源评价及其改良利用第一节 土壤资源及其利用现状本县地处粤北山区,土壤资源比较丰富,土壤种类也较多,全县土地总面积358.65万亩,其中能够生长植物(包括自然植被和农作物)的土壤资源面积325.3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1%。由于巨大的南岭山脉横穿本县大部分地区,造就了本县山地面积的比例占绝对优势。其中山地自然土面积占84.6%,房屋、道路占4.6%,河流水面占2%,园林地占0.4%,耕地面积只占8.4%。全县耕地302555亩,其中旱耕地81165亩、水稻土221390亩,属山多田少的典型山区县。本县水田面积本来不多,但从水田面积逐年下降,人口年年增加的情况来看,提醒人们重视,进行认真分析、究其原因、采取措施,珍惜每一寸水田。因为本县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稻谷总产占全县粮食总产92.44%。一九六五年全县水田面积是237387亩,二十三年中减少水田15997亩,平均每年减少695.5亩,现在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水田0.785亩,对比六五年人平减少0.495亩,减少39%。水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占用水田建造新房,加上水利建设、交通工程、厂矿企业基建等。另一种情况是水田面积分布不平衡,地处本县东南部武江下游的长来、河南、城关镇、北乡、廊田等属于宽谷垌田区,人平水田1.2亩,中低山区的五山、九峰、两江、大源区,人平水田只有0.75亩,属石灰岩地区的沙坪、云岩、秀水、梅花四个区水田更少,每人平均只有0.43亩。本县的土壤资源,按土壤分类有黄壤、红壤,红色石灰土、水稻土、菜园土、潮沙泥土共六个土类、84个土种(其中山地土种37个,旱地土种9个,旱地土种9个,水稻土38个)。其中黄壤538327亩,红壤1744407亩,红色石灰土825847亩,菜园土3723亩、潮沙泥土4616亩,水稻土221390亩。在幅员广大的山地自然土资源中,由于成土母质主要是砂页岩(占10%)、花岗岩(占17.2%)、石灰岩(占25.8%)、红色砂页岩(占13.1%)的风化物,故土层一般较深厚,多为厚层,植被覆盖良好,腐殖质层多为中、厚层,含有机质比较丰富,质地多为轻壤至中壤。因此,土壤疏松、深厚、自然肥力较高,目前多用于发展林业生产。全县有林面积177.5万亩,占山地自然土面积57%。其中自然林46.5万亩,人工营造林121万亩(松林42.2万亩、杉林78.8万亩),经济林13.1万亩(其中毛竹8.6万亩、油茶3.1万亩、其它经济林1.4万亩)。全县至今尚未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865755亩,占山地自然土29.5%。其中宜农荒地68000亩,宜牧荒地95455亩,宜林荒山682755亩,难于利用石头山、石场、矿渣地面积49545亩。全县已种上果、茶、桑树的园林地面积14210亩。其中果园面积7268亩,茶园6221亩,桑园721亩。全县耕地面积302555亩。其中水田221390亩,旱耕地81165亩。水田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宽谷垌田区的廊田、河南、长来、北乡四个区和城关镇,水田面积86301亩,占全县水田面积39%,绝大部分是双季稻田。旱耕地主要集中在本县西南部和西北部石灰岩地区,这些地区,水利条件差,如沙坪、云岩、秀水、梅花、白石、庆云6个区,旱地面积33643亩,占全县旱地面积42%。水田的利用现状,海拔500米以下,排灌良好、温光条件较好的田水一般插双季稻,海拔500米以上,温光条件和灌溉水原差的梯田和山坑冷水田,一船插单季稻或一稻一著(或一稻一油)。全县现有水田面积221390亩,其中单季稻田45000亩,占水田面积20%。本县水田目前的耕作制,主要利用形式为:稻一稻一肥、稻一稻一油、稻一茨一油、经济作物一稻一油、稻一稻一犁冬、晚稻秧田一稻一油菜或蔬菜、稻一绿肥或浸、晒冬(单季稻田)等。1983年冬种绿肥面积为9.5万亩,蔬菜和饲料1.62万亩,犁冬晒白7万亩,冬闲和浸冬面积约4万亩。旱地面积81165亩,绝大部分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旱地作物是红茨、花生、玉米、豆类、蔬菜、甘蔗、宁麻、烟草,冬种作物有油菜、蔬菜、饲料等。旱地利用现状为:红茨一油菜、花生一红茨一三角麦、黄豆一红茨一油菜、玉米一红茨,甘蔗和宁麻均属多年生宿根经济作物。全县玉米面积2.24万亩,油菜1.03万亩,麦类(大、小麦、三角麦)1.3万亩,甘蔗0.21万亩,宁麻0.07万亩,蔬菜饲料2.31万亩。为了提高旱地利用率,本县多数采用高杆与矮杆间套种的形式。如玉米地碱度种红茨或花生,收完花生、玉米接着种红茨,收完红茨种油菜或小麦。第二节 土壤资源的肥力评价进行土壤资源评价,主要是建立在土壤类型的基础上,并以土壤肥力为依据。因为不同的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土壤剖面构型,其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和水份状况等都不同,这是进行评价的理论基础。反映土壤资源的利用价值则以土壤肥力为主要依据。因为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和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当然,为了全面反映土壤质量,对土壤所处的环境条件,利用现状,生产性能及实际生产能力也应同时纳入考虑,以便进行综合评价,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利用土壤资源,达到更佳的经济效益。一、山地自然土壤资源本县山地自然土壤资源比较丰富,面积达3035755亩,占全县土地总面向84.6%。其中黄壤538327亩,红壤1713882亩,红色石灰土783546亩。本县黄壤分布于海拔750米以上的中、低山地,成土母岩为砂页岩和花岗岩。砂页岩黄壤366400亩,占全县黄壤面积68%;花岗岩黄壤171927亩,占全县黄壤面积32%。黄壤质地以轻壤为主,土层多为中、厚层。由于山地黄壤所处环境特殊。土壤湿润疏松,植被覆盖良好,有机质含理丰富。自然肥力较高。黄壤有机质平均含量6.259%(丰富级)、全氮0.302%(丰富)、全磷0.078%(缺乏)、全钾1.59%(中等)、PH值4.3(强酸性)。由于黄壤分布在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地方,海拔900米以上的薄层或中层黄壤多是自然植被如灌木丛林、草本群落,大部分未进行开发利用。而中山山腰以下的中、厚层黄壤和低山黄壤,则大部分已被利用为林业生产用地。红壤分布很广,为本县地带性土壤,面积达1713882亩,占山地自然土56.5%。红壤分布在海拔750米以下的低山陵山地,是我县主要土壤资源之一。由于母岩不同,划分为砂而岩红壤、花岗岩红壤、红色砂页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其中页红壤366400亩,麻红壤350300亩,红色砂页岩红壤399029亩、第四纪红土红壤88715亩。红壤土层一般在40100公分之间,中、厚层占多,质地多为中壤,由于地处中亚热带、水热条件良好,故地上植被生长茂盛,红壤有机质含量达3%以上,土壤酸性或强酸性,自然肥力较高,大部分已开垦利用,发展为林业、果、茶等生产用地。是本县用于发展林、农、牧、副各业生产的重要土壤资源。红壤的自然肥力,受母岩、地貌、植被类型的影响差异较大。麻红壤含钾比页红壤高,但含磷却比页红壤低。同一母岩的红壤,有机质含量以阔叶林植被类型的最高,其次是针阔叶混交林,再次是针叶林,最低是山脊山顶和侵蚀红壤,这些是本县红壤肥力的一个特点。红色砂而岩红壤主要分布在本县西北部丘陵地带,由于母岩红色,本身热容量小,在高温多雨的生物气候条件下,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土壤热化程度较之其他红壤低,地上植被生长较差,自然肥力较低。原生植被主要有松、枫、灌木和草本群落,无植被覆盖的红色砂页岩红壤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和磷的含量均低,含钾较丰富,适宜发展松树、油茶油桐、苦栋、板栗等。第四纪红土红壤主要分布于本县南部缓坡地,以廊田、长来、河南、北乡四个区和城关镇有连片分布,属第四纪非网纹红壤。由于地处宽谷垌田区,大部植被受破坏,土壤侵蚀较严重,目前多为散生松树,更多为芒箕或其他草本群落,土壤酸性,较瘦瘠,多为荒坡草岗,由于近县城,交通方便,逐步被开发利用。乐昌茶场、东风果场、县葡萄场和区、乡均先后利用第四纪红土红壤发展茶叶、柑桔、葡萄、苗木生产,利用面积已达万亩以上。红色石灰土主要公布于石灰岩地区、面积783546亩,占自然土25.8%。原生植被茂盛,多为松、杂、灌木藤本、草本群落,土层较深厚,质地多为中壤至重壤,土壤多呈酸性反应,多为酸性石灰土,有机质含量平均3.26%,自然肥力较高,山脚和缓坡地大部分已开垦为农业或林业用地。由于地下石窿暗洞多,土上水源奇缺,适宜发展松、柏、油茶、山棕、毛竹、板栗、枣等。本县山地自然土壤的养分含量,据184个样本分析统计,其表土层的养分含量加权平均值为:有机质 3.49%;全 氮 0.154%;全 磷 0.067%;全 钾 1.88%;速效磷 5PPM速效钾 136PPMPH值 水提 5按照全国统一的养分分级标准划分、本县山地自然土壤的养分分级面积统计如下: 项目面积级 比别 例有机质全 氮全 磷全 钾速效磷速效钾面积(亩)占水稻%面积(亩)占水稻%面积(亩)占水稻%面积(亩)占水稻%面积(亩)占水稻%面积(亩)占水稻%一 级9714413259197319.5273220.950393516.6/546431.8二 级79233226.181054626.7304551128412442.32125027303581三 级81661826.9114144437.61760745.89107273031268310.367304922.2四 级2853619.432768210.8425006142610758.676804625.3206735068.1五 级1032153.4485721.618912762.3758942.560415619.91548235.1六 级667882.21153583.848562416/113836837.5555321.8全国土壤养分含量分级及PH标准项目级 比别 例有机质(%)全 氮(%)全 磷(%)全 钾(%)碱解氮(PPM)速效钾(PPM)速效钾(PPM)酸碱度(PPM)一 级40.20.022.5150402007.5二 级3-40.15-0.20.18-0.221.8-2.5120-15020-40150-2006.5-7.5三 级2-30.1-0.150.14-0.181.2-1.890-12010-20100-1505.5-6.5四 级1-20.75-0.10.09-0.140.9-1.260-905-1050-1004.5-5.5五 级0.6-10.05-0.750.04-0.090.6-0.930-603-530-503.5-4.5六 级0.60.050.040.6303303.5一级地(即国家标准四级):全县面积1275281亩,占山地自然地42.0%。质地壤土,土壤疏松、湿润、肥沃、植被生长茂盛。表土有机质层厚20公分以上,土层厚度80公分以上,表层有机质含量大 于3%,全氮大于0.15%,自然肥力高。主要土壤类型有厚厚麻黄壤、厚厚麻红壤,厚厚页红壤、厚厚红色石灰土。主要分布于乐昌林场枫树下、九峰区文洞乡、两江区普乐、歧乐乡、大源区永济桥、小滩乡、河南区小洞乡、罗家渡区坪溪乡、梅花区大塘边乡等地区中、低山的山腰、山窝部位,现已大部分种植杉树或辟为果园,种杉树速生快长,一般十八年可以成材。二级地(即国家标准五级):全县面积923616亩,占山地自然土面积30.4%。质地壤土,土壤疏松、湿润、比较肥沃、植被生长良好,自然肥力中等,表土有机质层厚1020公分,土层厚4080公分,表土有机质含量23%,全氮0.10.15%。主要土壤类型有:中厚麻黄壤、中厚页黄壤、中厚麻红壤、中厚页红壤、厚中页红壤、中中页红壤、厚中红色石灰土、中厚红色石灰土、中中红色石灰土、厚厚红砂红壤、厚厚第四纪红土红壤,主要分布于九峰、大源、两江、五山区大部分乡、梅花区大坪、庆云区广田乡、坳田乡、白石区当阳乡、黄圃区桃坪乡,北乡区上西坑、下西坑乡、坪石镇皈塘乡、三溪区仕坑乡、河南区王坪乡。目前大部分为林业用地,利用种杉、松、果树等,种杉一般二十年成材。三级地(即国家标准六级):分县面积611802亩,占山地自然土面积20.2%。质地多为轻壤土,土层浅薄,地面有烽数岩石裸露,表土含砾石和砂粒较多,有轻度侵蚀、自然植被以灌木丛林或散生松树为主,覆盖度较差,自然服力较低。表土有机质层厚10公分以下,有机质含量12%,全氮0.0750.1%。主要土壤类型有:薄中红色石灰土、薄中页红壤、中薄页红壤、薄厚红色石灰土、中厚红砂红壤、中厚第四纪红土红壤。主要分布于长来区安口、长来、金鸡、东边乡,廊田区楼下、王屋、马屋乡,城关镇练塘、出水岩管理区,五山区青岭乡,云岩区高村、云岩乡,黄圃区新塘、紫溪乡,北乡区新村、东红、茅坪乡等。目前大部分属于荒山、草岗、少部分利用发展松树、毛竹等,林木生长一般。四级地(即国家标准七级):全县面积87267亩,占自然土面积2.9%。主要为中、低山的山脊或陡坡及土壤侵蚀严重的岗地、坡地、表层以砾石、粗砂为主,夹有少量泥土,养分含量极缺,植被多为草本、竹子和小灌木,造林困难。五级地(即国家标准八级):全县面积137589亩,占山地面积4.5%。为难以利用的石山、石场、矿渣地或卵石河滩等,不见泥土,只见石头的地方。主要分布于沙坪、云岩、梅花、长来和城关镇等地。针对本县山地自然土存在的问题,在改良利用措施上应抓好:1、认真搞好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工作,这是治山治水的根本措施。只有青山常在,才有绿水长流,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自然生态平衡。2、改单一针叶林相为针阔叶混交林相,发展阔叶林,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涵蓄水分的能力。3、本县山地土壤资源丰富,光温条件良好,山地土壤多为中、厚层,土壤疏松,自然肥力较高,加上气候温暖,雨水较多,日夜温差大的特点,适宜发展多种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4、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茶叶、水果生产。本县群众有长期种植茶叶、宁麻和各种果木的习惯和经验。因此,搞好多种经营是发展经注蝗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长期苦旱、贫穷的石灰岩山区,应积极提倡每人二十棵果(板栗、枣为主)、百棵棕、三分地苧麻的致富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5、本县地处山区,草(藤)本植物品种繁多,荒坡、草岗各区都有,特别是廊田和长来区,连片5000亩以上的草岗有三大片,适宜发展养殖牛、羊、兔等,可以扩大经济收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有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才能更好促进农业的高产稳产。二、旱耕地土壤资源本县旱耕地面积81165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26.8%,是目前我县旱粮、油料、蔬菜、甘蔗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本县旱地多发育于砂页岩、石灰岩、红色砂页岩风化物,部份属河流冲积物(潮沙泥地)和宽谷冲积物(菜田),故土层比较深厚,目前绝大部份没有灌溉条件,作物易受旱,产量低而不稳。加之,本县地处中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旱地土壤中有机质等养分分解释放快,加之旱耕地多为坡地,大部份没有开成水平梯级,地块不平整,雨水冲刷较严重,而旱地施用有机肥料少,故旱耕地逐渐平酸、砂、瘦演变。据旱耕地样本分析统计,其耕作层养分的含量为:有机质2.14%,全氮0.15%,全磷0.086%,全钾1.65%,速效磷24PPM,速效钾88PPM,PH值5,土壤呈酸性反应。根据理化分析结果,本县旱耕地的养份分级如下:乐 昌 县 旱 耕 地 养 分 分 级 统 计 表项目面积级 比别 例有 机 质全 氮全 磷全 钾面积(亩)占旱地%面积(亩)占旱地%面积(亩)占旱地%面积(亩)占旱地%一 级38534.761247.5/1277715.7二 级1565719.33058437.719872.42993536.9三 级4421354.52147738.8/1638720.2四 级1168214.4981612.15200164.1868010.7五 级57607.125153.82466230.41338616.5六 级/6490.825153.1/接上表速 效 磷速 效 钾耕 作 层 厚 试 度面积(亩)旱 占 地%面积(亩)占旱地%cm面积(亩)占旱地%64497.9/大于2034404244625.519872.415202655032776269.44429454.61015249973084356453.7308383810以下2617832369778.640565/1208714.9/由此可见,本县旱耕地耕作达20公分深厚的只有3940亩,占4.2%,而少于10公分的达26178亩,占32.3%。从有机质含量达丰富(3%以上)的面积为19510亩,占旱地面积24%;中等(23%)44213亩,占54.5%;有机质含量仿低(2%以下)17442亩,占21.5%。这说明本县旱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对比山地自然土表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低1.35%)。事实证明,多年来本县只重视水稻生产,重水田轻旱地,放松了对旱地改良培肥的养地工作,搞惊夺性生产占多,致使旱地作物产量不高。由于对旱地重种轻养,很少施用家栏肥和磷钾肥,磷和钾的含量更低。速效磷达丰富能(20PPM以上),占13.4%,中等63.1%,而缺乏(10PPM以下)却占23.5%。速效钾丰富(150PPM以上),占2.4%,中等占92.6%,缺乏5%。究其旱地磷、钾缺乏的原因:一是成土母岩本身含磷、钾低;二是雨水频繁,冲刷严重,土壤酸性,造成磷、钾淋溶流失;更主要的原因是施肥不合理,有机质施得少,偏施氮化肥,磷钾少施或不施,加剧了土壤中氮磷钾比例换调,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利用所带走的养分大于归还补充(施肥),造成土壤养分收支不平衡,即为入不敷出,惊夺生产。由于旱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不高,长期以来,我县旱地作物产量处于低而不稳的状。(详见乐昌19741983年旱地主要作物面积、产量变化情况表)(县统计局资料) 单位:亩、斤、担作物面年 积主度 量番著5:1玉 米花 生黄 豆面积(亩)亩产(斤)总产(担)面积(亩)亩产(斤)总产(担)面积(亩)亩产(斤)总产(担)面积(亩)亩产(斤)总产(担)19745064128114227920016324648582059515732231564383314919755564729516431918898324442172004214629299623472517219764975130114422018410263484172237514532633578152455619775530730616934119994285570342459714034420573279155619784842931515250920189321647372547115038331667095535419795443228415469119954360718002447813934059739312243191980564382831596592160628260884256991413631210228111478619815989426816041121597327705762958415144790132831222132198256619230169594231553788517033209157520251467612650041983514082311194262238127561574314921504716728171686117根据本县旱地养分含量与作物产量低的原因,在改良利用措施上应做好如下几点:1、搞好封山育林,保护和发展水源林,增加土壤水份涵蓄能力,不断丰富水源,逐步抓好水利设施,解决旱地浇灌、喷灌水源,最大限度降低旱患威胁。2、平整土地,建立水平 梯级和机耕路,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机耕、机运水平,不断改变生产条件。3、增施有机肥,推广旱地绿肥,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方针,抓好旱地培肥工作。4、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氮栽培,做到因工施肥,达到土壤养分收支基本平衡,防止搞掠夺性的生产。5、实行因土种植,合理轮作,改变过去作物布局上存在的“四多、四少”不合理结构。即粮食作物多,经济作物少,禾本科作物多,豆科作物少,耕地作物多,养地作物少,连作多,轮作少的状况。造成土壤养分消耕大,积累少,收支不平衡,地力不断下降。对于零星分散面积小,自然条件差,作物产量历来低的旱坡地,应退耕为林,作为林业用地或改种果树、茶叶,提高经济效益。三、水稻土资源水稻土是本县重要的土壤资源,虽然面各不大,却是本县粮食生产的主要用地。全县水稻土面积221390亩,占耕地总面积73.2%。1983年全县食总产2692150担,其中稻谷2488486担(平均亩产1124斤),占粮食总产92.4%。六十年代初,本县还是一个缺粮县。当时为了解决粮食困难问题,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兴修水利,推广良种,深耕改土,广种绿肥,大抓农田基本建设等一系列改土增产措施,使水稻产量逐年上升。据1983年统计,全县年亩产1600斤以上的高产田有8993亩,占水稻4.2%,10001600斤的中产田144944亩,占水稻65.5%;年亩产1000斤以下的低产田还有67078亩(其中单委稻亩产600斤以下的有11663亩),占水稻土30.3%。目前存在的低产水稻土中,主要是烂 田、冷底田、矿毒田、铁锈水田、石灰板结黄泥田、页结粉田、麻红黄泥田、页红泥田等。(一)水稻土的理化性质及其特点1、水稻土的养分状况:据样本分析统计,水稻土耕作层养分含量的加权平均值为:有机质 3.89%全 氮 0.199%全 磷 0.093%速效磷 21 PPM速效钾 80 PPMPH值 6.9按照养分分级标准,水稻土养分分级如下:项目面积级 比别 例有机质全 氮全 磷全 钾速效磷速效钾面积(亩)占水稻%面积(亩)占水稻%面积(亩)占水稻%面积(亩)占水稻%面积(亩)占水稻%面积(亩)占水稻%一 级7815035.67881535.6/6885231.199634.5/二 级6464529.27018037.1137266.26663830.16752430.5135056.1三 级5667525.65557025.12568111.65047722.810914549.3197048.9四 级101844.650902.37040231.8212539.699634.510604647.9五 级117355.3/10737448.581913.7130625.98213537.1六 级/117355.342071.959792.7117335.3/从上表可见,本县水稻土的养分含量,有机质达丰富级(3%以上)占64.5%,有机质含量中等(13%)占30.2%,有机质缺乏(1%以下)占5.3%;速效磷丰富级(20PPM以上)占35%,中等(520PPM以下)占53.8%,缺乏(5PPM)占56.8%,缺钾田(50PPM以下)占37.1%。由此可见,本县水稻土,含磷中等,含有机质较丰富。有30%以上的水田缺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与成土母质、耕作制度、施肥管理、土壤熟化程度等等条件有关。本县从1964年以来,水田大面积种植紫云英冬季绿肥(占水田面积45%左右),1971年后实行稻杆回田(每年7万亩,约占三分一面积)和大面积施用磷肥(每亩30斤),增施家栏肥(每亩18担),为改良培肥土壤奠定了良好的肥料基础,保证了土壤中有机质能得到补充不致减少。速效钾含量低,其主要原因是1977年以来,我县连续七年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稻对钾素要求量高,根据农科部门测定,生产1000斤稻谷比常规稻要多消耗四分之一的速效钾,加之商品钾肥供应少,造成土壤中钾素收支不平衡。从近年杂交水稻“早收尸”的现象(即谷粒未黄而稻叶过早凋萎),也证明了我县水稻土缺钾的现象。土壤肥力是农业高产的基础。但是,土壤的生产性能和实际生产能力,就是说能够提供水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与土壤质地及土壤水分含量与活动有直接关系。例如:泥肉田和烂泮田,本县泥肉田有机质含量3.928%,全氮含量0.276%,烂泮田有机质含量高达13.1%,全氮0.64%,比泥肉田分别高出9.172%、0.328%。但水稻的实际产量,泥肉田为高产田,而烂泮田却为低产田。泥肉田水稻生长发育正常,穗大粒重,稻谷产量高,烂泮田禾苗插后回青慢、分蘖少、黑根、生长发育不正常,水稻产量比泥肉田低很多。烂泮田养含量高,造成低产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养分长期处于渍水缺氧条件下难于分解,有机质呈高度碳化,全氮则以有机态氮形式存在,水稻根系难于吸收利用。加上烂泮田有冷泉水涌出,土温较低,地下水位高,田面积水烂泮 ,并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致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不能协调,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而成为低产田类。但是,如果烂泮 田一经开深沟,降低了地下水位,能使土壤处于干湿交替,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加强田间管理,经常晒露田,几年内则可演变成深厚肥沃的高产田类。如廊田区早禾田乡张屋门口800多亩烂泮 低产田,1973年调整排灌系统,开深沟降低地下水位后,1977年以来平均亩产由原来八、九百斤提高到1400多斤,从低产田变成高产田。2、土壤酸碱高:水稻生长发育所适宜的酸碱度为PH5.57.5之间(微酸性至中性)。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会引起水稻生理失调。生长发育受阴,抗逆能力差,易感染稻瘟、赤枯痛,造成黑根死苗等现象。本县水稻土多为酸性和微酸性,其面积分布统计如下:乐昌县水稻土酸碱度(水提)分级面积统计表级别面积占水田%主要分布单位PH7.5以上碱性103914.7梅花、秀水、云岩、沙坪等区6.57.5中性4040518.3坪石、庆云、黄圃、白石等区5.56.5微酸性7448433.6廊田、河南、长来、北乡等区4.55.5酸性4565920.6九峰、大源等区4.5以下强酸5045122.8五山、两江等区从上表可见,本县水稻土PH7.5以上的碱性田有10391亩,占水田4.7%。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地区,长期灌溉水中含有大量钙离子水或过量施用石灰所造成的结果。PH5.57.5微酸性至中性水滔土面积114889亩,占水田51.9%。PH值在5.5以下对水稻生长及营养条件不利的酸性土壤,全县尚有96110亩,占水田43.4%。主要分布于五山、九峰、两江、大源等区,母岩为花岗岩和砂页岩,成土母质为坡积物或洪积物,地处山坡、窄谷,比较荫蔽,灌溉水冷和稻田,长期少施石灰而使土壤逐渐变酸的。土壤过酸或过碱对水稻生长都不利。据省农科陆军试测,土壤过酸会引起磷酸固定,沉淀变成难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降低磷肥施用效果。例如本县强酸性的麻沙泥田、页红泥田,普通严重缺磷,水稻插后,往往发生黑根,发病甚至死亡,产量很低。土壤过碱会使钾、钠、镁等阳离子易被淋失,引起土壤缺钾等元素的原因之一。因此,碱性土壤应停施石灰,种植绿肥,增施家栏肥。酸性土壤应适量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性。现根据不同土壤质地、酸碱度提出施用石灰参考表:土壤质地亩施石灰量(造)PH值砂 质 田砂 泥 田泥 田冷 底 田7.5以上不 施不 施不 施不 施6.5少 施60斤100斤120斤680斤120斤140斤160斤5.5100斤150斤180斤200斤5120斤180斤220斤240斤4.5140斤220斤260斤280斤4160斤250斤300斤320斤3田底、耕作层厚度及土壤质地:本县水稻土大部分分布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