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思想是阴阳.doc_第1页
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思想是阴阳.doc_第2页
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思想是阴阳.doc_第3页
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思想是阴阳.doc_第4页
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思想是阴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思想是阴阳。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乃至对宇宙一切运动变化现象进行认识、解释而概括抽象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和五行原是中国哲学史上很古老的两个哲学范畴,其概念的提出,最早可溯源于易经和尚书洪范。古人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对抗运动中不断地滋生和发展着,阴阳既代表自然界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同时,也代表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进而发展成为人们探讨和阐释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阴阳学说。同时,古人亦认为木、火、土、金、水乃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而且这五者之间具有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从而构成了物质世界。因此亦逐渐发展成为探索万物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五行学说。由于这两种学说其本身都是在探讨物质世界事物构成及其运动变化的根源和规律,因此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历史上对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的发展,其影响是很大的,甚至被某些专门学科所吸收,成为该学科学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医药学即是其中之一。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并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与医学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医学应用阴阳五行学说,主要是借以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因此,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框架;是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习和研讨中医学理论体系必须掌握的理论方法。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阴和阳是互相转化、生生不息的,表现这个规律的形象图形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中,当阳最盛的时候,阴已悄悄出现;当最阴的时候,阳已悄悄出现。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这个哲理是很深刻的。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类经阴阳类一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因此,阴阳乃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以及某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并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及其基本规律。所以,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中的矛盾概念有着类同之处,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阴阳哲学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具有了崇高地位。其重要的标志就是作为群经之首的易,所有的卦都是由阴阳爻组成。而易以及易传的相关内容,一直成为后世哲学的依据。阴阳哲学实际上一直在总领儒、道、医。阴阳哲学在儒家的这种地位,可以从正统儒学把易传看成是孔子之作这一点上得到证明;阴阳哲学在道家的这种地位,可以在道家对宇宙解说运用的正是阴阳哲学这一点上得到证明 ;阴阳哲学在医学上的这种地位,可以从黄帝内经全文以阴阳解说和直接引用易传中阴阳论述的情况得到证明。阴阳哲学的这种地位,要求解析传统文化心理学思想时必须注意阴阳理论的作用,同时也使阐明阴阳理论具有了更重要意义。正是阴阳哲学这种历史地位,使中国人无论从文化心理角度,还是从中医学角度,只要涉及到心身问题,就无法摆脱阴阳哲学的影响。从心性修养,到心身疾病,无不如此。阴阳学说作为最普遍的自然规律,是遍及中医领域的每个角落,无处不阴阳,无时不阴阳。中国古代医家在吸收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积累的解剖、生理知识和疾病的防治经验,从而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主要是作为方法论,用以阐释生命现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贯穿于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等各个环节,成为中医药学之纲领。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具有具体形态的基本物质构成的,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导致着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普遍联系,也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它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也是用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五行理论就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而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把尚书洪范中的五行理解成五种物质。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实际上,阴、阳、木、火、土、金、水,在原本体系内都是抽象的概念,其中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指有形的物质。五行学说在儒学和中医学上发挥的只是哲学作用,而不是物质作用。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从战国到明清,各种医学、儒学著作大都是用变化和作用来理解五行关系,五行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关系。五行在生命体内的相互依存,表达了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表达了生命运动所具有的内部规定性;五行的运动和转化,表达了阴阳之间不断发生力量变化的消长关系;五行不能独立存在,同生同灭,表达了阴阳并行不悖的关系。阴阳之间的这种重要关系,也无法用五种物质关系来理解。五行所描述的是不能分割的一体关系 ,是生命体内的互相支持、互相制约又不断变化的关系,而不是五种独立个体之间的关系。五行学说不只是探讨各类事物的属性、特点,并简单地将它们归于五类,更重要的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等来探索和阐释复杂系统的内部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这些基础上体现出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自我调控机制。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都广泛地应用于中国医学领域。五行理论是用来解说天地万物变化的。所以中医学总是用运行不息来理解五行。中医学的阴阳关系,是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来表述的。阴阳五行,描述了生命系统内部所必须具有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力量,因而形成了对生命特殊的看法。五行理论把生命描述成活的、不断运动发展和能够维护自身平衡的生命。阴阳五行哲学研究的是天地变化之道,万物运行的法则,生命变化的规律,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生命力的源头,代表了中国古代对天地、生命的基本看法。阴阳五行学说抽象升华了中国古人对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人用以解释自然、探索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结晶。盛行两千多年而不衰的中医学,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其深深植根于传统自然观的肥田沃土之中。我们不禁慨然而叹古代思想家的伟大,他们能站在大自然之上的高度,总结大自然变化之道的宏伟胸襟,发现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无不随着天地自然变化而变化、无不与天地自然的变化服从于同一规律的无比聪慧。尽管今天我们对于阴阳五行学说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约瑟曾批评某些外国学者和中国科学家,他们把作为中国原始科学基本原理的阴阳学说和五行理论作为迷信而不屑一顾。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者普里戈金曾指出:“西方科学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属于先秦天道自然观的范畴,它并不能包罗和替代社会科学与医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