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年来,特大城市频频出手限制外来人口,但是却很难阻挡其人口增长趋势,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规划目标屡遭突破。数据显示,2010 年底上海常住人口为2301.91 万人,大大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设定的1900万人的目标;2010 年底北京常住人口为 1961.2 万人,提前 10 年突破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年)中所确定的1800 万人的目标。当前,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已然成为城市治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中国与世界特大城市数量比较联合国发布的2014年世界城市化发展展望显示,2015年世界城市人口规模将呈现如下状况: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000万的将有29个,介于5001000万之间的有44个,100500万的有428个,50100万的有538个,3050万的有690个。而中国人口规模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6个,占世界的20.69%;5001000万的有10个,占世界的22.73%;100500万的有89个,占世界的20.79%;50100万的有155个,占世界的28.81%;3050万的有147个,占世界的21.30%,如图1所示。总体而言,中国各规模的城市数量均占世界的1/5左右,城市规模呈均等化现象。根据该报告的数据,2015年中国人口规模500万以上的城市数量与人口规模100500万的城市数量之比为0.18;从整个世界来看,该比值为0.17,中国基本处在世界的平均水平。陆铭和陈钊的研究表明,中国2009年市辖区年末人口规模超过300万的城市有18个,人口规模介于100300万之间的城市有106个,两者比率也为0.17。著名区域经济学家亨德森的研究表明,2000年全球人口规模300万以上的城市与人口规模介于100300万之间的城市之比为0.29;而中国同口径测算的比值为0.119。由此可见,虽然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在向大城市不断集中,但特大城市数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特大城市并不明显偏多。二、特大城市人口现状(一)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国际比较联合国发布的城市集聚区2014列出了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30市集聚区。其中,上海排名第3,与最大的城市群东京圈相差1480万人;北京排名第7,与东京相差1830万人;重庆排名第16,与东京相差2490万人;广州排名第22,与东京相差2600万人;天津排名第24,与东京相差2690万人;深圳排名第26,与东京相差2710万人。单纯从人口规模的角度而言,中国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并不算特别高,并未达到人满为患的地步。(二)特大城市人口的集聚程度从人口集聚程度来看,中国特大城市所集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占整个城市人口的比重,显著低于世界其他特大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集聚了阿根廷35.9%的人口、39.2%的城市人口;东京圈集聚了日本29.8%的人口、32%的城市人口;首尔集聚了韩国19.7%的人口、24%的城市人口。相比之下,上海仅集聚了中国1.6%的人口、3%的城市人口;北京集聚了中国1.4%的人口、2.6%的城市人口;广州集聚了中国0.8%的人口、1.6%的城市人口;天津和深圳分别集聚中国0.8%的人口、1.4%的城市人口。(三)特大城市人口的密度城市面积有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市区面积和城市建成区面积之分,各国的统计口径不甚一致,所以对世界各国城市人口密度进行比较非常困难。城市建成区面积是能够更加科学衡量城市面积的指标。但是,城市建成区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各个国家的标准都不尽相同。美国市场咨询机构Demographia每年都会按照统一标准对世界各国城市的市区面积、人口等相关指标进行报告。该机构所使用的市区(Urban area)也叫建成区(Built-up area)或城市集聚区(Urban agglomeration),指的是属于同一个劳动市场的连续建成区,不包含农村土地。市区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城市足迹”的指标,它指的是在晴朗的夜晚,飞机或卫星可以明显观测到亮灯的区域。Demographia发布的世界城市区域研究第11期年度报告(Demographia World Urban 11th Annual Edition: 2015:01)显示,在世界最大的30个城市区中,上海的人口密度为6100人/平方千米,北京为5500人/平方千米,广州佛山为6000人/平方千米,深圳为6900人/平方千米,天津为5400人/平方千米, 远低于达卡43500人/平方千米,孟买32400人/平方千米,德里12100人/平方千米,首尔10400人/平方千米的数值,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中国特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并非世界最高。三、影响中国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特殊因素通过世界特大城市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特大城市数量既不是太多,也不是规模太大、人口太密。中国较短的海岸线、紧张的人地关系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等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特大城市在加速城市化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发挥规模效应等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一)较短的海岸线纵观世界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个重要规律,即人口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的迁移。从世界人口分布密度来看,沿海沿湖的平原地带,尤其是一些海岸线比较曲折、具有优良港湾的地区或某些大河入海口处,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目前,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公里以内临海地区的人口比重,已显著超过了其面积所占的比重,并且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的趋势将会长期存在。由此可见,海岸线的长度会对一个国家的人口密度产生影响,换言之,一个国家的人均海岸线越短,人口密度就会越高,反之亦然。选取统计数据可以获得、总人口超过百万并拥有海岸线的112个国家2010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口密度与人均海岸线长度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两者的对数值呈现负相关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40。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的人均海岸线越短,特大城市的数量就应该越多。以人口超过百万,拥有海岸线、拥有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87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百万以上人口城市数量与人均海岸线的关系(见图4),可以看出,两者的对数值同样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8。尽管相关度并不是特别高,但是相关的方向还是很清晰的。中国海岸线总长度为32075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长度为14500千米。按海岸线总长度计算的海岸线与国家面积之比仅为3.335米/平方千米,人均海岸线长度仅为0.023米。在拥有海岸线的190多个国家中,中国海岸线与国家面积之比排名第147位。因此,中国较短的海岸线意味着中国应该具有更高的城市人口密度。(二)紧张的人地关系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人口越多的国家土地资源越稀缺,人口密度也就越高。狭义的人地关系是指人口与耕地的关系,广义的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关系。截至到2015年3月,中国人口为13.96亿,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人口72.11亿的19.36%。就狭义的人地关系而言,据联合国统计,2012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0.0784公顷/人;而世界平均水平为0.1986公顷/人,中国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显然,由于人口数量多、基数大,中国的人地关系较为紧张。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人口密度比中国还要高,如新加坡、日本、韩国、英国等。这些国家虽然土地稀缺,但是凭借发达的经济基础和高度集约的城市,缓解了这一矛盾。因此,对中国而言,发展大城市,提高人口聚集度,是缓和人地关系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世界银行2015年的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报告显示,20002010年间,东亚869个城市中有484个城市(占56%)人口密度呈上升趋势;385个城市(占44%)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其中有364个城市(占94.55%)来自中国。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城市发展存在“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未能积极推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另一方面说明,中国有很多城市的人口流失,而同时某些城市的人口更加集聚。换言之,中国人口有向大城市进一步集聚的趋势。(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特殊发展阶段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目前,这些国家人口的城市化比例最高已达到90%,最低也在65%以上。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而且人口基数大。据联合国2014全球城市化发展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74亿,城市化率达61%;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城市化率达68.7%。2014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7.49亿,这意味着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分别将至少有1.25亿和2.51亿人口进城。这些人口将流向何处呢?本文分别选择10个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10个常住人口300500万以及10个常住人口100300万的城市,计算其20082013年间常住人口的增长率(如图5、6、7所示),可以看出,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显著高于300500万和100300万的城市,除石家庄、保定和重庆低于2%外,其他城市均高于2%;而300500万和100300万的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无显著差别,除中山、舟山和酒泉增长率略高于1.5%,其他城市均在1%左右,甚至有4个城市年均增长率为负。这说明特大城市比中小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城市化过程中,如果户籍制度等人为设限被逐步取消的话,将会有大量的农村或中小城镇人口流入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四、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对特大城市数量、人口规模、人口集聚程度、人口密度的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各规模的城市数量均占世界1/5左右,特大城市并不明显偏多,城市规模呈均等化现象;从人口集聚程度来看,中国特大城市所集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占整个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显著低于世界其他特大城市;中国特大城市人口密度也并非世界最高。中国较短的海岸线、紧张的人地关系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特殊发展阶段等特殊国情,决定着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应该向集约化、紧凑化方向发展。(一)遵循特大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预特大城市因拥有更多的资源、集聚更多的企业、产生更多的技术创新、更为活跃的商业活动而搭起了更高、更大的平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特大城市所特有的高端医疗、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的公共服务、多元化的文化和艺术,使得人们可以享受更高质量和更丰富的生活。因此,人们向往生活在大城市是情理之中。根据城市自组织理论,城市系统是一个非平衡、开放性的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系统在远离平衡的状况下会朝着有序、有组织的方向发展,是“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化过程,或从一种有序状态转换为另外一种有序状态的过程。住房价格、土地供应、就业机会等在城市空间上的不均衡,是推动市民迁居和城市居住空间不断演化的动力,而市民的迁居和人口流动又会反作用于房价、土地供应和就业机会。换言之,城市规模会在城市自组织的过程中达到最优,这是城市的发展规律。任何试图打破发展规律的做法,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人为控制城市人口目标,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它会破坏城市的自组织过程,导致城市的畸形发展,甚至会激发社会矛盾,带来自组织系统的突变。(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承载力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呼吁中国特大城市承载力已经不堪重负。尽管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目标屡被突破,但这些城市依旧有序地运转着,普通民众并没有感觉到不堪忍受。并不是人们的忍耐力在提高,而是城市的承载力在变化。虽然,城市承载力不是可以无限提高的。但是,也不能将城市的承载力视为一个固定值,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它。随着技术进步和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如随着技术的进步,超高建筑的大量兴建,大大提高了特大城市的土地承载力;轨道交通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可以极大地缓解交通拥堵现象,提高特大城市的交通承载力;阶梯性水价、气价的出台有助于节约用水和天然气错峰使用,因此水资源、能源的承载力也会相应增加。(三)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预防大城市病当人口持续增长导致城市集聚出现不经济或导致“大城市病”时,市场就会调节人口增长,此时的城市人口实际规模一般会大于经济最大人口规模。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有使城市数量过少、规模过大的倾向。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国际领先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受到城市病的困扰。除了市场失灵会导致大城市病发生外,城市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居住、产业、公共服务等功能布局不匹配,也会直接影响城市运行效率,导致大城市病的发生。因此,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也是防治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国际领先城市在利用高人口密度带来经济优势的同时,仍能维持民生保障、社会稳定及高效的资源分配利用,与其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密不可分的。In recent years, mega cities frequently shot limit non-native population, but very difficult to stop the population growth trend that large urban population scale planning target repeatedly breakthrough. Data show that by the end of 2010 Shanghai resident population for 2301.91 million people , greatly exceeded the goal set out in the Eleventh Five Year Plan of the 19 million; by the end of 2010 Beijing resident population for 1961.2 million people, 10 years ahead of the breakthrough in the Beijing overall urban planning (2004 - 2020) in the identified 18 million target. At present, large city population contro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facing the city governance.A large city with the world number ChinaUnited Nations released the 2014 Worl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utlook shows that by 2015 the scale of urban population will be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urban population size of more than 1000 million will be 29, ranged from 500 to 1000 million between a 44 and 100 500 million has 428, 50 to 100 million of 538, 30 to 50 million has 690. 20.69% and the size of Chinas population more than 10 million of the city there are six, accounts for the world; 500 1000 million have 10, 22.73% accounts for the world; 100 500 million there are 89, 20.79% accounts for the world; 50 to 100 million has 155, 28.81 percent share of the world; 30 to 50 million have 147, 21.30% share of the world, as shown in Figure 1. Overall, the number of China each size city accounted for about 1/5 of the world, the city scale is equalization phenomenon.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the report, 2015, the size of Chinas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500 million of the city size and population size of 100 to 500 million the number of cities than 0.18; from the point of the whole world. The ratio of 0.17, China basically in the world average. Lu Ming and Chen Zhao show, has 18 municipal districts at the end of 2009 Chinese population size of more than 3 million of the city, with 106 population size ranged from 100 to 3 million of the city, both the ratio is 0.17. Famous regional economist Henderson research show that 2000 global population size of more than 300 million cities and population sizes ranged from 100 to 300 million between cities in the ratio of 0.29; and Chinas ratio of the same caliber calculation was 0.119. Thus, although since 2000 Chinese city population in the big city to continue to focus on, but the large number of city is only the world average, large city is not obviously too much.Two, the status of the population of large cities(a)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the population size of mega citiesThe United Nations issued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rea 2014 lists the worlds largest population of the 30 cities. Among them, Shanghai No. 3, difference and the largest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okyo circle, 14.8 million; Beijing ranked 7, with Tokyo difference 18.3 million people; Chongqing ranked 16th, and Tokyo difference 24.9 million people; Guangzhou ranked 22, with Tokyo differ 26 million people; Tianjin No. 24, with Tokyo difference of 26.9 million people; Shenzhen ranked No. 26, and Tokyo difference 27.1 million people. Simp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opulation size, Chinas large urban population scale is not particularly high, did not reach the point of overcrowding.(two)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of large urban population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degree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urban population in Chinas mega citie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other large cities in the world. Buenos Aires agglomeration of Argentina 35.9% of the population, 39.2%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Tokyo agglomeration of 29.8% of Japans population, 32%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Seoul City, a population of 19.7%, 24%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city. In contrast, Shanghai only to gather a 1.6% of Chinas population, 3%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Beijing gather a 1.4% of Chinas population, 2.6%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Guangzhou gathered China 0.8% of the population and 1.6%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Tianjin and Shenzhen,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 of 0.8% of Chinas population, 1.4% of the urban population.(three) the density of the population of large citiesUrban area of the urban area and the urban built-up area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he statistical caliber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s not very consistent, so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compare the density of urban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City built area is able to measure the area of the city more scientific index. However, the city built-up area in the world and there is no uniform definition, various national standards are not the same. The United States market consulting firm Demographia every year to report on the related indexes of world city urban area and popul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nified stand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辆转让及二手车市场运营及售后服务协议
- 泡沫铝桥梁防撞块安装技术专题
- 2型糖尿病护理教学查房
- 阿勒泰辅警考试题库
- 形式法律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 体育培训方案
- 银行单位开户操作规范
- J酒店礼仪培训
- 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
- 物料请购流程管理规范
- 宫颈癌的早期症状:及时发现早期宫颈癌的线索
- DB11-T 896-2020 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 台球助教培训流程
-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保障基础》期末考试题库
- 防震减灾安全知识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38
-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课件
- 食品安全自查、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进货查验记录、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保证食品安全规章制度
- ISO 22003-1:2022《食品安全-第 1 部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审核与认证机构要求》中文版(机翻)
- 医院培训课件:《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培训》
- 室内装修拆除施工方案
-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