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工业大学09级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Email:主讲:胡 帆第一讲 导论: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一、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与性质二、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一、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与性质(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二)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三)贯穿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四)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哲学(五)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六)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人来自自然界,并且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存在的实质是实践(人存在就是实践)。人在实践中创造出实践手段科学技术。(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也就是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况、总结和展望。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相互联系的自然史和人类史。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通过物质生产劳动从自然界取得必需的生产资料。科技是在劳动中产生、形成、发展起来的。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从闭塞、落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自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有着天然联系,它们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从对象上看,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科学。(二)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4.科学技术与社会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旨在从哲学上对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作出既唯物又辩证的说明,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依据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和事实,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作出哲学概括和总结,阐明科学的本质、价值、科学研究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揭示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从哲学上对人类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概括。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依据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和事实,阐明技术的本质、价值、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基本环节。3. 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从哲学上对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概括。从哲学上阐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或者科学、技术、社会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4.科学技术与社会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3.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4.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间断,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有所不同。(当前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三)贯穿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学科性质看,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一般规律。是关于自然的哲学,关于认识自然的哲学,关于改造自然的哲学,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哲学。 (四)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哲学1.从研究内容上看,它把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活动都看成是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其中普遍而深刻的规律性,因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意义;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的主要表现:3.从研究方法上看,它不局限于一般的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而更重视哲学抽象。2.从研究角度上看,它主要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自然、人以及两者的中介,因而具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特点;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和很强的综合性。在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的中间环节。与历史唯物主义处于同等地位。(五)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科学技术哲学也是研究科学技术的。但与自然辩证法不同:1.自然辩证法包括自然观,并以自然观作为理论基石。科技哲学不包括自然观(自然观是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哲学本体论的内容。) (六)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2.科技哲学一般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过程、方法等方面相对孤立地研究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来研究,注重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二、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9世纪)(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0世纪初)(三)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自然辩证法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而系统的确立是在19世纪7080年代历史观方面的完成之后,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标志。(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9世纪)为确立辩证的和唯物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工作: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马克思阐发了一些新思想。)研究了劳动和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劳动工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必然要创制工具)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工具是人创造的,不同时代创造的工具不同)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劳动工具是产生力水平的标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著作中提出了关于科学技术的新观点: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提出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提出技术具有两重性,等等。 在此基础之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中介等著作中,详细地阐发了自然辩证法思想。以运动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的无限流动和循环的自然观。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为中心的辩证综合的科学方法论。科技与生产、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放射性的发现)对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物质消失了”,“唯能论”。(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0世纪初)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能是世界上的真正实体,一切外界现象都可以说是能量之间的过程。19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趋紧密: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开始了一体化进程。突出表现: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及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引入新的产品或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来源,实行的新的企业组织。 这些趋势促使对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作用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出现了相关的新的学科:科学社会学、科学学、技术文化学等。3.在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方面更加注重技术的价值和技术创新研究2.在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方面,越来越注重科学理论的创造问题的研究(三)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在自然观方面,形成了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因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培养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有助于确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技术观,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增进创造能力。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它有哪几方面的内容?2.如何认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它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那些发展?4.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何意义?复习思考题1:第二讲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的演化主要内容一、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唯物辩证自然观二、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近代后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四、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一、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唯物辩证自然观1. 朴素自然观的科学背景 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主要内容包括: 天文学:托勒密 地心说科学: 数 学:欧几里德 几何学 力 学: 阿基米德 静力学 农业技术技术: 纺织技术 建筑技术2.古代自然观的代表形态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形成的一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它开始抛弃史前的神话观念,开始尝试对大自然做出统一合乎理性的说明。这种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是围绕自然的本原和万物皆变两个方面展开的。概念解释本原:希腊文原意是“开始”的意思,即构成世界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万物起始于它,又都复归于它。本原概念的提出,是古希腊人对纷呈杂多的现 象世界进行整体性、统摄性把握的开端,它不 仅说明了自然万物的初始状态,而且通过探求 这个统率万物的隐藏的内在实质,追溯其生灭 过程,揭示自然界固有的整体联系。其一、本质论自然观早期的自然哲学是从探索自然界的“本原”开始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从直觉出发,一思辨的方式在总体上观察自然界,因此,他们十分自然的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寻找这个统一。比如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公元前625年公元前547年)是古希腊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万物的开端是水;水是生命的本原,渗透在万事万物中,使得宇宙成为有机体。恩培多克勒(B.C.490-430):四根说他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一种,而是四种,即水、土、火、气四种元素,万物是由这四种元素构成的。万物的生灭和性质之差异是由于这四种元素不同混合的结果。他把这四种元素称之为“万物之根”。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前500-前440),最早提出了原子论。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进一步发展了原子论,认为世界就是原子+虚空。原子不可再分,数目无限,按一定的形状,次序和位置结合与分离,形成万物。德谟克利特尽管古代的自然哲学家们在万物的本原问题上存在较多分歧,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认为本原是某一种或几种物质性的元素,这种观点已经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其二、万物皆变的自然观“万物是活的”,这是早期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看待宇宙的基本观点。他们认为世界或者构成世界的本原都是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并且初步意识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看作事物发展的动力,表现出了当时哲学家们的天然纯朴的辨证思维性质。米利都学派代表:阿纳克西曼德:无限者因为万物都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无数个世界连续地从它们的本质原中产生,又复归于它们的本原。赫拉克里特(B.C.540-480年):一切都存在,同时又都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 不断地变化,不断的产生和消灭。“万物皆流,万物常在”“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赫拉克里特3 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力求简单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第三,整体直观性第四,富于想象第五,深信和谐第六,相信守恒第七,合乎常识4古代自然观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古代对自然界的研究,还没有进步到实验分析的阶段,对自然界的细节还不能做出科学地说明。因而,古代自然观又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等局限性。二、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为近代自然科学诞生提供了动力和条件(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提供了文化条件和思想基础;(3)实验方法的确立和科学团体的形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基础和组织保证。2.近代科学革命的标志及其主要成就(1)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标志A. 哥白尼的日心说近代自然科学是在16世纪问世的,其诞生的主要标志是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发表。这是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洪流中,第一次代表自然科学向神学下挑战书,宣布自然科学开始摆脱神学而独立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以来的上帝创世说,实现了自然观念的根本变革。B. 医学:1543年比利时医生维萨里解剖人体:人体结构论1553年西班牙神父、医生塞尔维特发现肺循环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心血运动论这些发现使得生理学不再需要什么灵气的帮助,摆脱了小宇宙和大宇宙的神秘类比,从而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哈维也被称为“近代医学之父”。(2)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定律,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和抛物体的轨迹理论,为机械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牛顿:提出了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在这部著作中,牛顿概括了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他自己的科学成就,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惯性定律、运动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太阳系内的行星的运动统一在相同的物理定律之中,实现了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它不仅是16、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而且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划时代标志。 18世纪英国著名诗人、主教亚历山大蒲柏(A Pope,16881744),以圣经创世纪述说上帝创造光照亮大地的格体写成的颂辞(墓志铭):“自然与自然规律隐匿于暗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一切都变得光明”。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和特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变的、互不联系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已,没有质变;把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归于外力的推动。总之,形而上学自然观最基本的观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这也是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特点。4. 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历史作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进步,对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这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当时认识史上的一个进步,在对自然界细节的研究上高于古代自然哲学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历史局限性:机械性: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里,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形而上学性:用位置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的差异,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形成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彻底性:它不承认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辩证性质,不能理解引起自然界中种种运动、发展、变化的真实原因。结果只好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恩格斯对此不无遗憾地说,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下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 四、近代后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近代后期的自然科学成就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 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 星云假说;康德把上帝赶出宇宙的拉普拉斯 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类似的星云假说。后来,人们将这两个假说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从而在科学猜测方面从天文学角度给新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把上帝赶出宇宙的拉普拉斯弥漫状星云星云微粒的旋转扁平的盘状星云地质学A、法国比较解剖学家、古生物学的创始人居维叶(17691832),继承了水成说,提出了“灾变论”,它的代表作是地球表面的革命。 地质学B 、英国地质学家莱尔(17971875)在1830年出版了地质学原理,基本上继承了“火成论”的观点,提出了地质渐变论的进化理论,与居 维叶的灾变论针锋相对。从而在科学研究方面从地质学角度给机械自然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了第二个缺口。物理学上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A、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形而上学自然观认为无机界之间没有联系,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不但揭示出热、光、电、磁、机械能和化学能等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还定量的揭示出无机界之间相互转化的当量关系。英国实验物理学家焦尔 (18181889) B、电磁转化理论 。 电磁转化理论电磁转化理论的诞生,源于科学家们对电磁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联系着电荷、电流、电场、磁场的基本微分方程组,构成了电动力学的科学基础。 从而在物质运动统一性方面,摧毁了各种运动彼此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从不同角度给新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了第三个缺口。英国物理学家 麦克斯韦化学18世纪下半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建立了氧化燃烧理论,推翻了燃素说19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意大利的阿夫加德罗引入分子概念,建立了原子- 分子学说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物人工合成了尿素所有这些,打破了无机界与有机界人为的鸿沟,各种原来被认为彼此孤立、无关的元素成为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而从统一和联系方面给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了第四个缺口。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提出科学原子论的道尔顿 生物学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 共创细胞学说的施莱登和施旺施莱登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指出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从而建立了细胞学说。施旺进化论的奠基人拉马克1809年法国人拉马克发表了动物学哲学,首次提出了进化的概念。探索进化足迹的巨人:达尔文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建立了系统的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揭示了有机体产生、生物生长及其构造的秘密(统一性);进化论揭示了物种之间的联系,对生物的适应性和变异,进化和退化作了正确的说明,摧毁了各种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神创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从而从生命统一性物质基础和演化的角度给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打开了第五个缺口。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和基本观点马克思 恩格斯(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自然科学领域的一系列成就,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使形而上学自然观千疮百孔,支离破碎。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取得的一系列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体系。(2)基本思想它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即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它的方法是辩证的,即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它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四个方面: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的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1.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新形式。它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以及以混沌理论、孤立子理论、分形理论等为代表的非线性科学的基础之上。 什么是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不仅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而且其各组成部分又自成系统和互成系统。 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因为系统性是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的根本属性,一切自然事物都是由一些有自己特定属性的元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在整体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它们不仅有自身的结构,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周围的其他物质相互联系而构成另一个系统。所以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处不在。反映物质系统特征和规律的基本范畴是: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系统与要素物质系统是由若干物质要素构成的,物质要素都必然属于某一特定的物质系统;物质要素是物质系统的基础,而物质系统则是物质要素的存在方式,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结构与功能结构是物质系统中诸要素相对稳定的内在构成方式。功能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是物质系统的外在行为模式。一定的结构是物质系统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内在根据;一定的功能则是物质系统有机整体性的外在表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同构异功,同构同功,同功异构等。 系统与环境一是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任何物质系统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些存在条件或存在条件发生了某种变化,物质系统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甚至会导致系统的重组或解体。 二是系统的复杂性与环境的复杂性相关,物质系统越是复杂,越有组织,它与环境之间建立的相互联系就越是具有多样性,同时也要求环境具有相应的复杂性。 三是系统与环境有双向选择性,环境选择系统,表现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特定环境中存在着特定的系统;另一方面,系统选择环境,表现为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分叉和突变。在决定和影响系统功能的三个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组成元素和环境,而是结构。因为环境仅是功能存在和实现的条件,不是决定功能的内在根据。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根据是系统的组成元素和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而系统的组成元素虽然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但它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元素相比,结构对系统性状、功能的决定作用更为直接。所以,比之环境和元素,系统的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具有更直接更根本的意义。2.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人类对一系列人类生存困境反思的结果。第三讲 生态自然观本讲主要内容一、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三、人类中心主义四、非人类中心主义五、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一)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促进了从猿到人的生理转变2.劳动促进了从动物心理向人的意识的转变3.劳动促进了从古猿猿群向人类社会的转变(二)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内涵人类的产生,人的能动性力量的加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变化,最终造就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表现为:1.人对自然的依赖性(1)人类生命有机体的构成依赖于自然界。(2)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3)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依赖于自然界。(4)人依赖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客观自然界是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客观基础 ,它为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比如科学规律、原理、定律、音乐、舞蹈、绘画、小说等 都是人类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雀之灵著名舞蹈演员杨丽萍说:我的舞蹈基本取材于大自然,我觉得这种东西才是自然和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它最值得我们去体现。客观自然界是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客观基础 ,它为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比如科学规律、原理、定律、音乐、舞蹈、绘画、小说等 都是人类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客观自然界是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客观基础 ,它为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比如科学规律、原理、定律、音乐、舞蹈、绘画、小说等 都是人类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举例)。总之,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能脱离自然界,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持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仅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受制和依赖于自然界,人还是一个有思维、有意识的动物,人对自然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因为如此,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以自己的存在和活动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从而对人的发展和自然界的进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类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实现的。 人类的劳动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 , 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人类通过制造工具 , 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劳动生产 , 以改变自然。人类的劳动是社会的。无论是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还是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都是社会化的人在社会中进行的。(2)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动作用,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人类在生产劳动中,最初往往是从认识个别事物的效益开始的,逐渐获得某一生产领域的经验,产生了初步的科学认识。由于生产的发展,随着科学实验从生产中分化出来,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了。许多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劳动的先导,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不断进入新的阶段,从而创造出愈益丰富的人类必需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3)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认识和驾驭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人在进行劳动之前 , 能够设定目标 , 规定一定的活动程序和方式、方法 , 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 , 通过劳动引起外部自然界的种种变化 , 以满足自己的需要。(4)人的能动性使人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3.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以实践作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这是因为 :首先 , 劳动既创造了人 , 又是人的第一个实践 , 正是这一实践使得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而成为与自然界互为对象的自然存在物;其次 , 人只有通过实践 , 才能深入了解自然现象 , 揭示自然规律;再次 , 人只有通过实践 , 才能实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 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因此 , 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实践既是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 , 又是过程和结果的辩证统一第一、实践是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目的和手段 , 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实践的目的首先与人的需要有关 , 只有需要的东西才会转化为目的。但是 , 并非任何需要都构成目的 , 只有那些在现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有可能实现的需要才成为活动目的。而这又是由实践所指向的客体的本性以及人对客体本性的理解所决定的。因此 , 目的的构成既与人的需要有关 , 也与自然界是否提供满足需要的条件有关。当把这两个方面、两种尺度统一起来的时候 , 目的就形成了 , 评价准则、选择框架和建造方式也就确立起来了。实践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无论物质手段 ( 工具等 ) 或是精神手段 ( 思维规则等 ), 都是人创造出来并由人加以支配的 , 它是目的的现实性标记。但是 , 真正有效的手段又只能是与自然界的本性相适应的手段。例如 , 滥伐森林不可能不导致水土流失 , 围湖造田也不能不带来自然环境的生态失衡。因此 , 只有当实践手段被正确采用的时候 , 人与自然的现实联系才能建立起来。第二、实践是过程和结果的辩证统一。实践又是一个过程 , 并通过结果来反映 , 是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在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中 , 人类作用于自然 , 同时自然也作用于人类;人类改造自然 , 自然也反过来改造着人类。相互作用、相互改造的结果是使对象性关系的双方都向对方趋同。这种趋同首先表现为实践促使客体主体化 。所谓客体主体化,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自然界这个客体不断地“人化”, 它包括两方面 : 一方面 , 自然界这个客体作为人类的认识对象 , 它的信息由于被人类所获取和加工整理 , 从而形成人的内在观念;另一方面 , 自然界这个客体作为人类的改造对象 , 它会由于人类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而按照人类的意志发生改变。其次,趋同性又表现为实践促使主体客体化。所谓主体客体化指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 ,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入 , 控制和支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 , 从而使得人在自然界中的自由度增大 ,它包括两方面 : 一方面 , 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 , 使得人类关于自然界规律的知识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 从而使人类关于自然界的观念与自然界本身逐渐接近并趋向于统一;另一方面 ,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 , 人类逐渐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 , 支配和控制自然的力量也不断增强 , 从而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与自然界保持一致 , 也扩大了人在自然界中的自由度。(2) 实践也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人作为有意识和有意志的自然存在物 , 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 , 按自己的主观愿望不断改变着自然界的本来面貌,这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这种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主要特点。正是人的这种能动性决定了人在和自然的关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能起到的关键作用。但是 , 人的实践能力的表现又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 , 即人又具有受动性。人的受动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意识、活动起因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 , 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在实践活动中 , 人必须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 ,换句话说,就是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并不能以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人也许无所不能,但人绝对应该有所不为。因为自然界存在着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人只能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来合理地规定和协调自己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的展开过程中以不违背这些规律为前提。 实践作为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能动性和受动性是一对矛盾 , 这对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一方面 , 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基础 , 受动性对能动性是一种制约。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特定的能动性 , 都必然以某种特定的受动性为依据。因此 , 人对受动性的认识和控制状况就决定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状况。在人的实践活动中 , 人们经常不能获得合乎预期目的的结果 , 这种目的与结果的不统一 , 实际上是因为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在实践中发挥能动性的一面 , 而忽视了实践过程中人的受动性的一面 , 这是受动性阻碍了能动性发挥的表现。另一方面 , 能动性又是受动性的主导。人通过自己自觉的、自由的活动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 提高自己对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对受动性的控制能力。总之,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实践把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人与自然界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共同演化、共同发展。(三)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 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 , 自然界也不断进化 , 并打上了人类的烙印 , 从而使自然界逐渐从天然自然演化出人工自然 , 并走向生态自然。1.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的内涵(1)天然自然:是指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和人类观测所及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影响的那部分自然。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 , 包括 : 目前人类尚未观测到的总星系之外的无限的宇观世界;目前人类尚未探知的基本粒子以下的微观世界; 宏观世界中尚未被人类了解的自然事物、自然过程和自然规律。这部分自然暂时还不属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人类观测所及但尚未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影响的那部分自然 , 包括 : 从总星系到基本粒子这个范围内人类已经开始认识 , 但尚未变革的那部分自然。这部分自然属于人类认识的对象 , 但尚未成为实践的对象 ,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 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 这部分天然自然将会逐步得到拓展 。 (2)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并被人类实践活动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 , 它包括 : 人工自然界,即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包括人工影响的自然、人工控制的自然、人工培育的自然等,如大面积农田、水果种植圆、蔬菜大棚、人工运河等 。人工自然物,即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物 , 如各种机器、铁路、工厂、管道、电报电话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等, 它们是人工自然的主体。人工自然既是一个社会范畴,也是一个自然范畴,同时还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一个社会范畴,人工自然是被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是社会化的自然,是人类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自然概念,人工自然是对象化的自然,是人类所面对的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被人类活动所变革的那一部分自然;作为历史概念,人工自然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扩展,体现出自身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拓展的过程。(3)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作为天然自然的演进形式 , 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既有联系 , 又有区别。二者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的基础,人工自然是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人工自然的产品是人们根据一定的自然规律,有的甚至还是在直接模拟天然物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因而,无论是天然自然,还是人工自然,都服从统一的自然规律。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又是相互区别的。其区别点在于:第一,天然自然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着,并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而人工自然则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通过人再生产出来的。第二,天然自然只具有自然属性,服从于自然规律。人工自然则不同 , 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既服从于自然规律 , 又服从于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规律。 第三,天然自然的演化过程一般比较缓慢,而人工自然的演化发展则很迅速。第四, 天然自然的状况对人类的早期文明有更大的影响 , 古代的几大文明区域都与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在近现代 , 天然自然的资源条件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仍有重要的影响 , 但相对来说 ,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天然自然的关系趋于减弱 , 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工自然。2.人工自然的特征(1)人工性。人工自然物质的存在形态、结构、性能 , 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在人工自然里 , 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 映射出了人的本质特征。人工自然深深地打上了人工建造的目的、手段的印记。(2)人工自然的知识性。人工自然与人类关于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知识水平密切相关,人工自然的发展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而发展的。(3) 人工自然的目的性。 虽然人工自然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受人类知识水平的限制,但人类常常在这些条件之下,仍然表现出积极的、能动的创造性,这就是人类合乎规律、合乎知识的主观取舍,反映到人工自然上就是人工自然的目的性。3.人工自然的演进人工自然的演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 , 天然自然不断进入人类社会实践范围的趋势;其二, 确定范围内的人工自然物有不断进步的趋势 。人工自然的演进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过程的继续 , 是自然界分化出人 类以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演化阶段, 因而具有自然物质系统演化过程的普遍特征: 发展性、阶段性和守恒性。二、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从理论上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协调、共生的关系,因为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由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然界的认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包括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受动性没有达到较高层次上的统一,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始终保持和谐状态。1.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大约在三、四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在技术方面取得进步非常微小,人类几乎是在完全顺应自然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生存的。只是到了距今约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不断加速的技术发明,人类才进入到狩猎采集者的社会。人类已经发明人工取火的方法。远古时期,对自然来说,是自然的自然,人和自然是自然的统一、原始的协调、低层次的和谐。对人来说,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只是表层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能盲目地、动物式地适应自然,屈服于自然,受自然的主宰,只能通过求助于超自然的存在物,求助于魔力,祈求大自然使他们的生活富足起来,由此形成以自然神话宗教和图腾崇拜为表现形式的自然中心主义的拜物观念。2.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大约 1 万年前开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 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农业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也就出现了 , 人从动物界中分化、独立出来 , 从事谷物生产和动物饲养。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农业文明的到来 , 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 , 它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农业文明阶段 , 人类虽已大规模地向自然界主动索取 , 但人类生 产和消费所使用的资源 , 主要是自然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 而社会产品也只是农业产品和初级手工加工产品 , 生产与消费中产生的废物仍是自然界可以降解的。 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的。3.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前面的论述,自然一词有两个主要的含义:一是指,事物及其所有属性的集合所构成的整个系统,即自然事物的综合。二是指,未受到人类干预按其本来应是样子所是的事物,即事物的本性(天然的、自生的、自在的、符合本性的)。近代,在机械论哲学和科学的作用下,自然的历史性和复杂性被简单性取代,自然成了一个没有经验、没有情感、毫无灵性、呆板、单调的存在,不具有自我保护、完善自身的功能。自然在人类面前不再神秘,人类在自然面前也不再毕恭毕敬。自然界没有内在价值,只有使用价值和工具价值,所以没有资格获得到的关怀。自然界只是一个完全按照我们的目的被加以利用、改造、操纵、处理和统治的对象,成为人类达到目的的工具手段。这从实践和价值两方面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体性的载体“主体”可分为三类: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由此,主体性也可分为三类: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性和人类主体性,这三种主体性的张扬不利于环境保护。人类主体性的张扬必然导致人类中心主义。三、人类中心主义1.古代人类中心主义(1)自然目的论是一种古老的人类中心主义(2)神学目的论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3)灵魂与肉体二元论:代表人物法国唯理论哲学家笛卡尔(4)理性优越论是古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最后一种形式前三种已经失去了科学证据,被世人所抛弃,只有理性优越论被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继承和发扬。2.近代人中心主义的内涵与批判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非人类存在物只有工具价值,不具有内在价值,不是我们伦理体系的原初成员,道德只与理性存在物有关;用道德原则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是获得道德权利的基础,非理性存在物不具有理性和道德自律能力,他们没有道德权利;人类有权绝对支配、统治、处置自然,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思考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缺陷对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首先,为所有人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并不存在其次,“只有人才有权作为道德代理人和道德顾客”是人根据自己的属性和其他存在物的属性定义的。再次,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道德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是道德关怀的对象不断扩大的过程。最后,从人所具有的某种特殊属性,如理性等,并不能必然地得出人类不应该给予非人类存在物以道德关怀的结论。3.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没有内在价值,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这一点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极其相似,只不过它抛弃了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合理之处,能够有意识地从人类的共同利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金华东阳市人民医院招聘编外人员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所属企业招聘人工智能工程师解决工程师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华夏银行社会招聘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辽宁沈阳市能源集团所属铁法能源公司招聘5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习水县红景公司招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属国企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福建农林大学“青春筑梦国企同行”和华阳体育馆书记市长送岗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广东佛山市高明区选聘9名公办初中校长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西赣州市宁都县翠微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职业经理人招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九洲集团成都创智融合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系统岗等测试(四川)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才聚齐鲁成就未来”山东黄金集团井下技能工人招聘202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华附国际部英语数学试卷
- 高龄妊娠孕期管理课件
- 2025即时零售行业规模消费场景及头部平台美团京东淘宝对比分析报告
- 高密财政债务管理办法
- 观光园艺课件教学
- 英语的历史课件
- 华兴数控WA-32XTA用户手册
- 生成式AI在动画短片场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 《铁路路基施工与维护》高职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全套教学课件
- 2025-2030年中国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中药材银杏叶行业供需格局及未来销售渠道趋势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