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全国高考地理精讲精练.doc_第1页
2009全国高考地理精讲精练.doc_第2页
2009全国高考地理精讲精练.doc_第3页
2009全国高考地理精讲精练.doc_第4页
2009全国高考地理精讲精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全国高考地理精讲精练右面两幅图表现了雨水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读图并完成12题。1.左图表现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良性作用是减缓城市涝灾 缓解城市缺水 减少雨水和污水的汇流 有利于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完善城市区域的水循环 完善城市的水生态环境A. B. C. D.2.右图显示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A.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下渗B.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径流C.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蒸发D.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蒸腾12.答案:1.答案:A 2.答案:A 该组题是以雨水利用的景观图为情景,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地理意义等内容。第1题,左图表示的基本意思是:城市居家利用阳台等收集雨水。在明确了这一点后,就不难理解其在环境中能够发挥的作用。第2题,右图是一个雨水的渗透设施,其作用也是增加雨水向地下的渗透。3.“三天无雨苗发黄,千点急雨土冲光,山洪暴发遭大殃。”此句俗语描述的地理事象与下列地区相对应的是A.四川盆地 B.长江三角洲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答案:C 该题是以地理俗语为情景,考查中国区域的地理特征。“三天无雨苗发黄”意指春季缺乏降水。“千点急雨”意指暴雨;“土冲光”意指水土流失;“山洪暴发遭大殃”意指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形成洪水灾害。对照四个选项综合分析后,黄土高原适合。 中国科大研制的秸秆冶炼成生物油技术日前已经过测试,实现产业化已指日可待。据此完成第4题。4.生物炼油的生产厂家,适于布置在A.上海等沿海的大城市 B.西北的广大牧区C.人口密集的地区 D.盛产农作物的地区答案:D 该题是以生物炼油技术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为情景,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等内容。因为生物炼油的原料质量远远大于产品的质量,所以生物炼油的主导性因素是原料。属于原料指向型。 读右图,完成57题。5.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 B.太阳系C.银河系 D.总星系6.从结构特征来看,与地球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天体是A. B. C. D.7. 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放弃将_作为行星的说法A. B. C. D.57.答案:.答案:B 6.答案: 7.答案:A 该组题是以太阳系结构变式图为情景,考查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大行星的结构特征等内容。第题,从图中显示的彗星和地球可以断定该天体系统是太阳系。第题,地球属于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们的结构特征基本一致。故选项。第题,冥王星被排除在大行星之外,这是2006年发生的重要地理事件之一,应当为中学生所了解。8.下列四幅示意图中,画法最接近正确的是答案:C 该题是以地球公转轨道和两分两至点、远日点和近日点的关联示意图为情景,考查地球公转等内容。应结合地球公转方向、两分两至点和远日点、近日点的日期和位置综合加以判断,正确答案是C项。 右图中,箭头表示人口移动的状况,读图完成910题。9.左图表示的是A.逆城市化 B.城市化C.郊区城市化 D.再城市化10.右图表示的是A.逆城市化 B.城市化 C.郊区城市化 D.再城市化910.答案:9.答案:C 10.答案:A 该组题是以人口移动示意图为情景,考查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口迁移等内容。第题,左图中,中心城区和农村的人口均向城市郊区迁移,这是城市郊区化的典型特征。第10题,中心城区和城市郊区的人口均向农村迁移,这是逆城市化的典型特征。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1113题。11.两幅图中所表示的空气环流运动,均属于A.大气环流 B.海陆风 C.季风环流 D.热力环流12.右面两图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空气环流运动,其主要差异是时间尺度不同 空间尺度不同 成因不同 气流性质不同A. B. C. D.13.右图中,等压面的起伏变化与气压分布的对应关系是同一等压面高的地方,其气压就低 同一等压面高的地方,其气压就高 同一等压面低的地方,其气压就高 同一等压面低的地方,其气压就低A. B. C. D.1113.答案: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B 该组题是以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和海陆风成因示意图为情景,考查大气环流运动、气压分布等内容。第11题,从空气环流的角度看,左图对应的是季风环流,右图对应的是海陆风环流。在成因上,都属于热力环流。第12题,读图可知,两种热力环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季风环流以一年为周期,活动空间大;海陆风则以一天为周期,活动空间小。第13题,等压面和气压分布的对应规律是:等压面高的地方,气压就高;等压面低的地方,气压就低。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石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千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阅读材料完成第14题。14.“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指的是A.内力作用 B.流水的侵蚀作用C.沉积作用 D.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答案:B 该组题是以徐霞客游记中的一段古文为情景,考查外力作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题干中的关键字词是:大水冲激,沙土尽去。这是流水对地表物质侵蚀作用的形象写照。 右图中,均表示构造带,其中为著名的郯庐构造带,该构造带也是著名的地震带和成矿带。据此完成1516题。15.构造带应属于A.地质构造 B.向斜 C.背斜 D.断层16.构造带的成矿作用主要是A.沉积作用 B.变质作用C.侵蚀作用 D.内力作用1516.答案:15.答案:D 16.答案:B 该组题是以郯庐构造断裂带分布图为情景,考查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第15题,题干中已提示,为郯庐构造带,又是地震带和成矿带。因此,应判断是断层。如果认为它是地质构造,则不够具体,不选。第16题,构造带主要是岩层受挤压或张力的作用,在四个选项中,对应的应是变质作用。17.右图中,容易积水形成沼泽的是A.乙、丙 B.戊、辛 C.甲、丁 D.庚、辛答案:D 该题是以地形和地下水剖面示意图为情景,考查沼泽形成与地形和地下水的关联性等内容。题干中已提示,沼泽是地表积水的地方。读图可知,地下水水位接近或达到地表面的地方,最容易形成沼泽。故选D项。18.当其他生长条件都相同时,地表植被的类型会随降水量的多少而变化,下图中符合上述陈述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B 该题是以植被景观变化图为情景,考查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原理等内容。如果只考虑水分因素的作用,则植被景观的变化将符合经度地带性的变化特征。其基本带谱将是:森林草原荒漠。故选B项。19.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的天然橡胶在我国台湾、海南、两广等地也有种植,该农作物移植成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气候类型相同 B.地形条件相同C.科技条件的差异 D.积温和降水较为适合答案:D 该题是以农作物移植为情景,考查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天然橡胶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我国台湾、海南和两广等多山区;科技条件也不尽相同。故选D项。 长日照植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一段时期,每天的光照时数超过一定限度(1417小时)以上才能开花的植物。短日照植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一段时期白天短(少于12小时,但不少于8小时)夜间长。据此完成2021题。20.小麦、亚麻、油菜等属于长日照植物,棉花、玉米、谷子等属于短日照植物,关于两类农作物的分布地区,叙述正确的是A.长日照植物适合中、低纬度地区 B.短日照植物适合中、高纬度地区C.长日照植物适合中、高纬度地区 D.短日照植物适合高、低纬度地区21.我国油菜主产区是长江流域,后呈现为“南移北扩”的趋势,从日照条件分析这一趋势是否符合上述理论 A.基本符合 B.往北扩符合 C.往南移符合 D.都不符合2021.答案:20.答案:C 21.答案:B 该组题是以长短日照植物的类型及分布规律为情景,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我国农作物的分布状况等内容。第20题,长日照植物的生长期需要的日照时间长,与纬度越高昼越长的分布规律相吻合。故选C项。第21题,上题题干中已交代油菜为长日照植物,迁往高纬度地区是较为适合的。故选B项。 读右图,完成第22题。22.图中所示工程,主要是为了开发区域内的A.矿产资源 B.能源资源C.水资源 D.气候资源答案:C 该题是以坎儿井剖面图为情景,考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该题的解题关键是读图破解有用的信息。有直井、土层等文字信息,有岩层、土层、潜水面、下渗和水渠等符号信息。综合分析后,可断定为开发水资源。 读右图并完成2324题。23.在一个区域内,合理的城市地域结构应是A.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一致且分布均匀B.规模大的城市在数量上应多于规模小的城市C.规模小的城市在数量上应多于规模大的城市D.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成正比且高一级的城市位于低一级城市=SM24.“大头细腿没有腰”一说与下列地区城市体系特点相对应的是A.长江三角洲地区 B.珠江三角洲地区C.西北地区 D.环渤海地区2324.答案:23.答案:C 24.答案:C 该组题是以中国不同规模的城市分布图为情景,考查城市体系结构和城市分布等内容。第23题,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不同,等级高的距离远、数目少;反之则近和多。等级高的城市空间上多位于等级低的城市的中心位置等。第24题,“大头”意指等级最高的城市较多,“细腿”意指等级最低的城市较少,“没有腰”意指缺乏中等级别的城市。这是城市体系不成熟的表现,多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与我国的西北地区相吻合。 读“世界木材贸易状况分布示意图”,完成第25题。25.下列有关世界木材贸易的叙述错误的是A.北美木材主要来源于亚寒带针叶林B.图中木材的主要输入地区是西欧和日本C.日本木材需求量大,主要是因为国内森林覆盖率低D.非洲木材的主要输出地是刚果盆地答案:C 该题是以世界木材贸易示意图为情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题采取了逆向思维的设置方式,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日本大量进口木材,并不是因为森林覆盖率低,而是因为比较注重国内的环境保护,是一种将经济优势转化为环境优势的策略。第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注意事项: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答在试题卷上。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3.本卷共4小题,共50分。26.(12分)我国甲地中学生与南半球乙地中学生在同一天观测太阳高度的变化,并将观测结果绘成下图,甲地学生发现此日测得的最高太阳高度比前一天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这一天是_月_日前后,判断理由是:_。(6分)(2)此日,当乙地太阳高度最高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2分)(3)在下图中绘出甲地一年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4分)答案:(1)9 23(2分)这一天甲、乙两地昼夜等长,甲地太阳高度最高值比前一天小(4分)(2)0,50W(2分)(3)图略(4分)解析:该组题是以甲、乙两地太阳高度在一日内的变化曲线示意图为情景,考查太阳高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以及作图能力。第(1)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在这一天的白昼时长和夜晚时长均为12小时(亦可依据甲地不在赤道上,但昼夜平分),即此时应是太阳直射赤道即 9月23日前后或者3月21日前后。在结合题干中,甲地位于我国且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前一天,即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南移动。故应是9月23日前后。第(2)题,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关键在于利用地方时的变化规律求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对于地方时计算一类的问题,建议使用下面的地方时对比分析图,进行解题。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度就是乙地所在的经度。乙地在北京时间23时20分为正午时刻,比东经120晚。再依据时间差求出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得出乙地的地理经度。第(3)题,依据右上图中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9,可以计算出该地的地理纬度为北纬21。再在此基础上,求出该地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和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然后将两个点标在坐标图中,最后在两点之间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27.(14分)孟加拉湾是风暴潮的多发区,也是风暴潮的重灾区。读下图,联系已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推测孟加拉湾风暴潮的多发季节,并说明原因。(6分)(2)从地形、河流、海岸形状、社会经济情况等方面,分析孟加拉湾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6分)(3)请你从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工程措施两个方面,分别为孟加拉湾预防风暴潮提出合理化建议。(2分)答案:(1)北半球夏季(510月)为孟加拉湾风暴潮多发季节。此时飓风频繁;西南季风盛行;正值雨季,河流径流量大。(6分)(2)孟加拉湾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河流水量大,汛期时加重风暴潮灾害;海岸呈喇叭口形;城市密集,人口众多,都是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6分)(3)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对风暴潮监测预报,或建立减灾决策系统。修筑堤坝。(2分)解析:该组题是以孟加拉湾沿岸的风暴潮为情景,考查南亚季风的活动规律、自然灾害的成因和自然灾害的防治等内容。第(1)题,风暴潮是海水水位上升的一种现象。它与向岸的西南季风和活跃在夏季的飓风呈正相关的关系。第(2)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除了自然灾害本身的强度之外,还与灾害发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有关。有些方面与危害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有的则呈现为负相关的关系。解答此题应结合孟加拉湾沿岸的实际地理状况,分别加以叙述。第(3)题,地理信息技术属于自然灾害防治措施中的非工程性措施,其作用是尽早发现灾害并尽早发出预警。在平坦的沿海地区,防治风暴潮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是加固防波堤等。28.(12分)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甲气温分布中心的形成原因。(4分)(2)简述乙河流的水文特征。(4分)(3)分析图示区域沿海城镇经济发展特点和原因。(4分)答案:(1)甲地为山地,气温较邻近地区低,形成低温中心。(4分)(2)乙河流为闽江;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水能丰富。(4分)(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