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考快车/bbs语言学概论要点提示第一章 语言与语言学1.什么是口语?什么是书面语?两者的关系如何?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相对于书面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之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相对于口语是第二性的,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客观存在形式。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只能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还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所以,研究语言首先应研究口语,并且当书面语和口语发生严重分歧时,应以口语为准。但是,书面语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交际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书面语难以把这些成分都记录下来,而主要记录词语,即只记录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成分。因此,书面语更简练、精确。书面语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书面语为了补充口语交际时的语境等非语言成分,不得不添加一些成分。因此,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2.书面语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决不是偶然的。口语转瞬即逝,传播距离有限。在没有书面语的社会里,人们的交际范围狭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受到限制,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极其缓慢。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这些局限,极大地加快了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的速度,扩大了它的传播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现代生物考古学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书面语产生后大大的加快了。3.语言与民族的关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因此语言就成了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语言和民族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绝对化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同一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是到处客观存在的。因此,语言虽然是民族的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许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因素,因而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4.语言和种族有没有必然联系?为什么?没有。因为语言能力虽然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先天遗传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5.为什么不能单凭“相互理解程度”来区分语言和方言?单凭“相互理解程度”来区分语言和方言的观点是由新兴的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在这些国家里,“语言”、“民族”、“国家”几乎是同义词,虽然不同地区“口音”不同,但都能相互理解。因此,他们区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就是:相互能理解的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相互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的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同一民族;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的民族。这种观点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还可能会在政治上引起严重后果。而且,他们是持实用主义的“双重标准”的:对弱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强调“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不惜割裂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各个相互通话有困难的群体,坚持认为他们使用的是不同的“语言”,从而认定这些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而他们在处理自己国家和强国的民族问题时,却放弃了“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转而充分尊重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感情了。例如,如果按“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英格兰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说话相互都能理解,他们应是“同一民族”,使用的都应该是“英语”,而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应该只是英语的“方言”。可考虑到这些民族人民的感情因素,这些语言学家们却创造了英语的“不列颠变体”、“美国变体”、“澳大利亚变体”、“加拿大变体等术语。可见,“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并非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它不具有普遍性,而且还成了强权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的工具。6.关于语言和言语问题。定义。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说话”(言语活动)包含如下内容:a首先有“说”的行为,b“说”的目的是要产生一定的结果-一句句的“话”,c必须运用一定的词语和语法规则才能通过“说”来产生“话”。在这三个因素中,a和b具有个人的性质,因为“话”总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说出来的,而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每个人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都有个人的特色,而且每个人每一次说话都可能不同。a和b属于言语。言语指的是说的行为和说的结果。c必须有社会性,因为任何一个词、一条语法规则都会被全社会的人无数次的反复使用,每个人对它们都必须有基本相同的理解。c属于语言。语言指的是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体系,是从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全社会约定俗成的均质系统。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言语具有个人的性质,语言具有社会的性质。言语是具体的,是对特定语言的具体运用,我们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只有言语;语言是抽象的,我们只有对具体的话语进行概括之后才能认识到它。言语是异质的,是很难找到规律的;语言是均质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联系:第一,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而言语则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第二,语言从言语的运用中丰富并发展自己,言语必须以语言为活动基础,语言在言语中起着规范作用。区分语言和言语的重大意义:把语言和言语分开就把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多少是偶然的分开了。语言学的对象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成系统的语言,而排除无规律可循的言语因素。因此,语言和言语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从而使得语言学成为一门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这在历史比较语言学大行其道的阶段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至于跟言语活动有关部分的其他各种因素,不是不重要,也不是不需要研究,只是不属于语言的本体部分,可以另行研究。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是音义结合体,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由社会约定俗成。例如汉语用“shu”这样的声音和“装订成册的著作”这样的意义结合起来,成为“书”的符号,代表所有的书。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合,而不是另外的结合,其中并没有什么道理可讲。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语言可以用不同的音来表示相同的事物(如汉语的“b”和英语的“pen”),也可以用相同的类似的音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如汉语的“爱”和英语的“I”)。这些都是符号任意性的表现。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可被误解为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因为一个符号进入符号系统后,它就要受到该系统其他成员的制约,对使用的人来说就具有强制性。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它对社会成员的强制性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便改变音与义之间的结合关系。可见,任意性只是就创制符号时符号与被代表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符号成立以后,我们就只能利用它的强制性了。8.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及其对语言系统的结构特点的影响。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可以分解的,并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语流可以分解成数量有限的音义结合相对稳定的语言单位,而这些有限的语言单位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律再重新排列组合;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因此,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使人类有可能用有限的符号传递和表达无限多的思想感情。9.举例说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组合关系是语言成分按线性次序组合起来所形成的关系,又叫句段关系。例如“我看书”是由三个词组成的语言链条。在实际话语里,这三个词总是一个接一个地说出来,先说“我”,再说“看”,再说“书”,不可以同时说出两个或三个词来。这些按线性次序组合起来的语言成分之间形成一定的关系,比如“看”和“书”形成动宾关系我“和”看书“形成主谓关系。这些关系以把语言成分组合成更大的单位的方式存在,它们就是组合关系。可见,组合总是以线性次序的方式实现,组合关系总是一种实现了的关系,只存在于具体的线性序列中。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系起来的关系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或称为联想关系。如:小明扫地。李雷擦黑板。王芳拖地板。小刚整理课桌。“李雷”、“王芳”、“小刚”可以替换“小明”,“擦”、“拖”、“整理”可以替换“扫”,“黑板”、“地板”、“课桌”可以替换“地”,这种在同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10.索绪尔及其以后的语言学。索绪尔是瑞士语言学家,其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他从语言本体的角度界定了“语言”,明确地限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使语言学脱离了早期什么都研究,什么都难以深入的缺陷,走上了研究对象相对单纯,因而有可能逐步形成本学科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现代科学的道路。20世纪的语言学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的影响下集中主要精力研究语言系统本身的内在规律,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甚至超越了语言学领域,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到20世纪50年代,单纯研究语言本体内部的结构系统的路子尽管在分析语言结构的方法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过分强调语言的“自主性”,企图摆脱语言跟人和社会之间客观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不同程度上忽视语义研究,也就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局限性,因此就兴起了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语言本体而更重视跟语言有关但属于语言的结构系统以外的问题的新学派。但是,随着发达国家信息时代的逐步到来,对语言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研究语言的结构系统,也就是研究语言本体的社会需求仍然在不断加强,因此生成语言学等新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由于信息时代社会的需求和支持,仍然充满了生机。第二章 语音1.什么是语音?语音与一般声音有什么区别?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声音。与一般声音的本质区别是: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这种声音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且是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而一般的声音不具备这些特点。2.什么是音高?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如何?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振动的频率。作用:在汉语等声调语言中,音节内的音高变化构成能够区别意义的声调。在任何语言中,音高变化都是语调的主要构成要素。3.什么是音强?音强在语言中有什么作用?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振幅的大小。音强变化在许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英语、俄语等语言的词重音,汉语的轻声都与音强的变化有关。比如英语中的contentkntent是名词,意思是“内容”;contentkntent是形容词,意思是“满意的”。北京话中的“地道”的第二个字如果读成轻声,是形容词,意思是“纯正的”;如果不读轻声,是名词,意思是“地下坑道”。4.什么是音长?音长在语言中有什么作用?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振动持续的时间。音长变化在许多语言和一些汉语方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英语中的poolpu:l(水池)与pullpul(拖、拉)、汉语广州话中的sa:m55(三)与sam55(心)都是利用长短音的对立来区别意义的。5.什么是音质?从声音的产生来看,音质的不同取决于哪些因素?语言中的音质的不同具体有哪些因素决定?音质在语言中的作用如何?音质又叫音色,指声音的个性或特色,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从声音的产生来看,音质的不同取决于下列因素: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语音中的音质也由这三个因素决定。具体来说,语音中的音质决定于:(1)声带振动不振动,这是发音体。(2)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这是发音方法。(3)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作用:对人类语言而言,音质是声音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它对区别不同的语言形式,从而区别不同的意义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比如汉语普通话“湖”(h)与“河”(h)这两个不同的意义就是靠u和e之间的音质差别来区别的。英语里的fat(肥胖的)和vat(大桶)这两个不同的意义就是靠f和v之间的音质差别来区别的。6.为什么说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语音虽然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等自然属性,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就是“语音的社会属性”,这是语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本质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首先并主要体现为:语音是和语言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其次体现为语音的民族性。任何民族语言在语音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系统,这种系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形成的,都是特定社会独特选择的结果。不同的语言会使用不同的语音,如英语中使用的?,?,?,?四个辅音,汉语普通话就不用。即使相同的音,在不同语言中也会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如p和p?在汉语普通话里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都是独立的语言单位;在英语中,没有区别意义的功能,只是同一个语言单位的两个变化形式。还体现为语音的地域性,即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不同的语言系统,使用不同的语音,赋予语音不同的功能和价值。汉语北京话和苏州话就具有不同的语音系统。语音的这种地域特征同样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生理条件决定的。7.元音和辅音的区别。(1)发元音时,声道完全开放,气流在整个声道内顺利通行而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声道的某一部位封闭起来而形成阻碍,气流必须克服这种阻碍才能通过,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2)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是均衡的;发辅音时,形成阻碍的部位特别紧张。(3)发元音时,气流较弱;发辅音时,气流较强。(4)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发辅音时,声带不一定振动。8.舌面元音音质的不同取决于哪些因素?舌面元音音质的不同取决于舌位的高低、前后,嘴唇的圆展。9.掌握大纲规定的16个元音:iye?au?o?A?。这些元音的发音特征的描写是:i舌面前、高、不圆唇y舌面前、高、圆唇e舌面前、半高、不圆唇?舌面前、半低、不圆唇?舌面前、次低、不圆唇a舌面前、低、不圆唇u舌面后、高、圆唇?舌面后、半高、不圆唇o舌面后、半高、圆唇?舌面后、半低、不圆唇?舌面后、半低、圆唇舌面后、低、不圆唇?舌面央、中、不圆唇A舌面央、低、不圆唇?舌尖前、高、不圆唇?舌尖后、高、不圆唇10.什么是音位?如何理解音位的概念?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这个定义包含了四层意思:第一,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这叫做“辨义功能”。例如汉语pa35(拔)、p?a35(爬)、ma35(麻)、fa35(乏)这四个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区别是由p、p?、m、f这四个音素的不同造成的,因为这四个音节除了这一部分的语音单位不同外,其他部分都相同,即,这四个语音单位起着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因此这四个语音单位分属于四个不同的音位。第二,音位是一种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也是一种语音单位,但它是语音结构单位,多数情况下一个音节是两个或更多的音的组合。一个音位不可能是几个音的组合。第三,音位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即音位是语音类型单位。音素也是一种语音单位,而且也是“最小的”,但是音位与音素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音素是指可以发出、可以听见的具体的声音,音位却是一种抽象的类型;其次,一个音素只是一个音,而一个音位则可以包含好几个音素,它是由好几个发音特点相类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音素组成的群。第四,音位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只有同一语言或方言中的音,才有条件分析归纳音位问题。比如上海话的“大”念da,而这个字北京话念ta,是不是上海话的d与北京话的t属于同一个音位?我们说,这两个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方言,无从讨论归并音位问题。音位是特定系统的成员,每个音位都是和系统中别的音位相对而规定出来的。同在舌尖前塞音这个聚合中,上海话里的/d/跟/t/、/t?/相对立,北京话里/t/跟/t?/相对立,不同的音位系统各自对立的关系不同。11.举例说明归纳音位应遵循的三个原则。三个原则为“对立原则”、“互补原则”、“语音相似原则”。归纳音位首先应根据具体语言或方言中音素之间的关系。对立和互补是语言里音与音之间的两种重要关系。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其差别起着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即具有辨义功能,因而分属不同的音位。从归纳音位上说,这叫“对立原则”。比如将汉语普通话的p、p?、m、f、t、t?、n、l分立为不同的音位,实际上就是依据的这一原则。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而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出现,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从归纳音位上说,这叫做“互补原则”。比如汉语普通话四个音素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出现在i、y与n之间,a出现在i、n之前,A出现的环境是无韵尾,出现在u、?之前,在正常情况下,出现?的地方不会出现其他三个元音,a、A和的情况也是如此。它们互补分布而不对立,可以归并为同一个/a/,它们就是/a/的四个条件变体。互补关系是归纳音位条件变体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还要看它们在语音上是否相似,看它们的音质差异是否可以从各自出现的语音环境中得到解释。只有在互补分布而又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把几个不同的音素归并为同一个音位。这是归纳音位的“语音相似原则”。比如英语里p和是互补的,而且虽然在汉族人听来差别很大,但英美人听起来却觉得差不多,甚至听不出这是两个不同的音,因此它们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汉语普通话里的p和?也是互补的,p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只出现在音节的结尾,但音质差别太大,所以只能让它们分属不同的音位。12.语流音变的含义及其类型。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1)同化。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这种现象叫“同化”。同化可分为“顺同化”和“逆同化”,由前面的音影响后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叫顺同化。例如英语的legs(腿,复数)中的s本是清音s,由于受前面浊音g的影响而变为浊音z。由后面的音影响前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叫逆同化。如英语inin+bedbedinbedimbed,in里的n受后面双唇塞音b的影响,由舌尖鼻音变为双唇鼻音m。(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这种现象叫“异化”。如北京话:慢man+慢儿mar慢慢儿maimar。“慢”的韵尾受后面鼻辅音m的影响,由鼻辅音n异化为元音i。(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这种现象叫“弱化”,如汉语的轻音就是弱化音节。辅音的弱化常表现为清辅音弱化为浊辅音,塞音、塞擦音弱化为擦音。如:喇lA+叭pA喇叭lab?“叭”里的清辅音p处在轻音音节里,弱化为浊辅音b。元音的弱化常表现为复元音弱化为单元音,其他单元音向央元音靠拢或变为央元音。元音的弱化跟轻重音有关,在轻音音节或非重读音节里元音大都要弱化。如北京话:妈mA+妈mA妈o妈mAm?“妈”里的低元音A处在轻音音节里,弱化为央元音?。在有声调的语言里,弱化音节的声调也会发生变化。如汉语普通话的轻音音节失去原有的调子,变得短促,调值依前面一个音节的声调而定。(4)脱落。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了,这种现象叫“脱落”。脱落常出现在语速较快的话语里,而且往往是进一步弱化的结果。比如北京人说话,在语速较快时轻音音节常会出现一些脱落现象:豆t?u+腐fu豆o腐t?uf。(5)增音。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这种现象叫“增音”。如北京话“这儿、那儿、哪儿”有些人说成“这合儿、那合儿、哪合儿”,在?r前面加进了一个舌根辅音x。13.韵律特征的特点及其在不同语音层次上的表现。韵律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们永远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自身不能单独占据一个时间段落;二是它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对韵律特征而言,重要的不是音高、音长、音强方面的绝对值,而是这些方面的相对值,也就是通过与同类特征的对比而存在的音高、音长和音强的变化形式和幅度。韵律特征在不同语音层次上表现为:从音位层次上看,音长的变化可以构成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长短音”;从音节层次上看,音高变化可以构成“声调”;从音节组合层次上看,音强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构成轻重音;从语句层次上看,音高、音长、音强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构成语调。长短音、声调、轻重音、声调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14.音节的音高在不同语言里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任何一种语言里的音节都有一定的音高,但是音节的音高在不同语言里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在有的语言里,音节的音高可以区别词义或语素义。在这些语言里,每个音节单说时都有固定的音高形式,音节的音高形式不同,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比如汉语普通话kuo55(锅)、kuo35(国)、kuo214(果)、kuo51(过)四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其不同的意义完全是由音节的音高变化来区别的。这种音节所具有的能区别词义或语素义的音高变化就叫做“声调”。有声调的语言叫做“声调语言”。汉藏语系里除个别语言外,都是声调语言,如汉语、藏语、苗语等。在另一些语言里,音节虽然也有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但这种音高变化只能起改变语气的作用,而不能区别词义或语素义。比如在说英语red(红的)这个音节时,音高可以逐渐上升以表示疑问语气,也可以逐渐下降以表示陈述语气,但无论音高怎样变化,“红的”这个词义都不会因此而改变。这种没有声调的语言叫做“非声调语言”,印欧语系的语言一般都是非声调语言,如英语、法语、俄语。15.试论述“重音和轻音通常都是由音强、音高、音长、音质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表现的,而不仅仅同音强的增加减弱有关”。重音指音节组合中某个或某些音节听上去比较突出的现象。重音通常都是由音强、音高、音长、音质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来表现的,而不是仅仅同音强的增加有关。实验证明,英语、法语、俄语和其他一些语言的重音都不是以音强的增加为主要特征的。比如英语,总的来说音高和音长对表现重音所起的作用都要比音强大。在实验中,人们发现英语中音高较高的音节比音高较低的音节容易听成重音,有音高上升或下降变化的音节比没有音高变化的音节容易听成重音。音长较长的音节更容易听成重音音节。重音的改变往往会使音质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对表现重音也起一定的作用。比如,英语?conduct?k?nd?kt(品行),重音移到第二个音节时,要读成con?ductk?n?d?kt(引导),重音的改变使元音的音质也发生了变化。总之,重音通常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来表现的。轻音指音节组合中某个音节听上去比较微弱的现象。轻音的特征同音强、音高、音长、音质等方面的变化都有关系,而并非只同音强的减弱有关。实验证明,汉语普通话的轻音主要表现为与重音音节相比,音长大大缩短,同时失去原有的声调,音强减弱,音质出现弱化和脱落现象。第三章 语汇1.什么是词?什么是语?什么是语汇?什么是语汇学?本书讨论的语汇学主要包括哪两方面内容?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词既是语汇单位,又是语法单位。语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言片断。语只是语汇单位,不是语法单位。语汇就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和。研究语汇背后的规律性和系统性以及语汇的结构关系和类别的学科就是语汇学。本书讨论的语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汇的类聚系统,二是语汇的构造形式。2.语汇具有哪些性质和特点?(1)语汇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任意性是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词语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理据性是指语言中有相当多的词语,特别是“同源词”和“复合词”,其音义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语汇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语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语汇不断丰富的手段。(2)语汇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语汇的普遍性是指只要客观事物中有某种概念,语言中就一定会有某个相应的词语来表达它,这是所有的语言都具有的。如客观事物中有山、河、日、月等,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词来表现。语汇的民族性是指各民族语言的词语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词语往往反映某个民族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在这方面不同语言就可能有明显的差异。不同语言的词语不一定反映完全相同的概念,因而可能在对象、范围、褒贬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语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统一的:普遍性使得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而民族性使得某些语言的语汇又能体现一些独特的认识。(3)语汇在变化中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语汇的活跃性是指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旧词语逐渐消失,新词语不断产生。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要素中最易变和最活跃的。语汇的稳定性是指语汇的变化要受到社会约定和语汇系统的严格制约。社会约定的制约指的是很多词语的声音、意义和结构形式一旦形成就基本固定下来,不能随意改变。语汇系统的制约指的是某些系统性强的基本词语一般都处在一定的语义集合关系即语义场中,不能随意去破坏。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也是统一的:活跃性使得语汇的个体元素不断增加和更替,满足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稳定性使得语汇的基本成分和整体系统保持固定和平衡,保证社会交际能够正常进行。3.词的语汇学分类角度有哪些?(1)根据词的音节数量分类,看一个词由几个音节构成。汉语的词根据音节数量一般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2)根据词的语素数量分类,看一个词由几个语素构成。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是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是合成词。(3)根据词的音形关系分类,看一个词的语音或语形(拼法或写法)是否相同。语音相同的叫同音词,语形相同的叫同形词。(4)根据词的地位用途分类。从词的重要程度,可以分出“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从词的使用频率,可以分出常用语汇和非常用语汇。从词的使用范围,可以分出通用语汇和专用语汇。4.汉语的词为什么有双音节化的倾向?汉语词的双音节化有什么作用?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主要原因是:汉语语音系统由于浊音清化、辅音韵尾消失等演变而趋于简化,结果造成同音词、同音语素大量增加。现代汉语的音节,如果考虑到声调,大约只有一千多个。这些音节与语素的对应关系,从一音一素到一音二十素以上,各种情况都有,大多数音节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同音语素,这样会使语言形式之间的有效区别遭到破坏,使社会交际受到影响。汉语便调整词的长度,逐渐以双音节词的构词模式取代过去的单音节构词模式,来恢复语言形式之间的有效区别。双音节化就是汉语自觉地对这种现象进行调整的结果。双音节化对汉语来说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减少同音词,如yii55这个音节文言有“一、医、衣、依”等好多词,但改成双音节的“医疗、衣服、依靠”就不是同音词了;其次是将多义词的意义分化,如文言“道”有“道路、道理、道义、道学、道德”等许多意思,改成双音节词后,意义就分开了。除此之外,双音节化还有韵律的作用,如本来是“制/电影片”,变成“电影/制片”,读起来比较顺口。5.基本语汇、一般语汇的特点是什么?汉语的基本语汇和一般语汇有哪些类型?基本语汇是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其特点是:一产生的历史长;二使用的范围广;三构词能力强;四稳定性比较高;五词的数量较少。一般语汇的特点是:一产生的历史短;二使用的范围较窄;三构词能力弱;四活跃性比较高;五词的数量较多。汉语的基本语汇包括那些表示自然现象和事物的词,如“天、地、山、水”等;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词,如“刀、车、布、房”等;表示基本的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的词,如“走、睡、吃、好、坏、大”等;表示时令、方位、数量、指代、亲属关系的词,如“年、月、东、西、一、二、你、我、父、母”等;此外很多虚词,如“了、着、的、吗”等,也属于基本语汇。一般语汇主要包括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等。6.常用语汇和基本语汇是什么关系?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因为基本语汇根据的是词产生的历史、使用的范围和构词的能力,常用语汇只是根据词在一定语料中出现的频率。但这两个概念也有很大的一致性:这两者涵盖的范围差不多。换言之,一个词如果属于最常用语汇,那也就一定有资格成为基本语汇的成员;反之,基本语汇(除非现在只是构词的语素)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应该是最常用的语汇。7.通用语汇与基本语汇的关系。通用语汇是从语汇的使用范围上说的,其对立面是专用语汇;基本语汇是从词产生的历史、使用的范围和构词的能力上说的,其对立面是一般语汇。分类的角度不同。两者也有一致性:基本语汇肯定是通用语汇,因为基本语汇一定是使用范围比较广的语汇。8.试述汉语的语素与音节和汉字的关系。语素、音节、汉字是不同的单位,不能简单对应,但他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从语素来看,汉语的语素大多数情况下是与一个音节和一个汉字对应,但也有少数其他情况。一个语素对应两个汉字、两个音节,如“葡萄、芙蓉、忐忑、伶俐”等;一个语素对应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汉字、音节,如“比基尼、奥林匹克、莎士比亚”等。从音节来看,汉语中的音节数目较少,所以一个音节对应几个汉字、几个语素的情况非常普遍,取皊h“对应着”师、失、狮、施、湿、诗“等,它们可以被称做”同音字“,如果这些字也可以是语素的话,那么它们也就是“同音语素”了。从汉字来看,一字一音一个语素是常态,也有一字一音两个语素的,如“开会”的“会”与“会跳舞”的“会”。汉语中的多音字是一个汉字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和语素,如“长”对应着“chng”和“zhng”两个音节、两个语素。9.语素的组合与语素义的组合是否对应?并不完全对应。一般情况下语素与语素的组合就是语素义与语素义的组合,即词义等于组成成分的语素义,如“性急”就是“性子急”。也有一些情况是词义并不等于语素义的组合。一是语素义比较模糊,像汉语的“江米、麻利、大方”中的“江、麻、方”;一是词义引申,像“鱼肉”非“鱼和肉”或“鱼的肉”,而是“像对付菜板上的鱼和肉那样欺凌残害人民”;一是语素义脱落,如“忘记、妻子”等词中,一部分语素义脱落消失(这种情况称“偏义复合词”)。外语中的情况跟汉语大致相同。10.语素的组合与语素类的组合是否对应?语素的组合与语素类的组合不完全对应。一般情况下复合词的词类与组成成分的语素的功能类大体一致,比如作为组成成分的语素都是名词性的,或者中心语素是名词性的,组合后很可能是名词,如汉语的“朋友、道路、电灯、钢笔、宿舍”等;作为组成成分的语素都是动词性的,或者中心语素是动词性的,复合词也是动词,如并列式的“打击、爱护”,支配式的“留神、冒险”,补充式的“推广、揭露”等。但汉语中也有大量复合词的词类与语素的功能类组合并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并列式“开关、裁缝”语素都是动词性的,复合词却是名词;支配式和陈述式的不对应现象更加普遍,如支配式的“领队、绑腿”是名词,“丢脸、刺眼”又是形容词;陈述式的“年轻、自信”是形容词,“海啸、政变”又是名词。形态丰富的语言中这种不对应现象较少,但也存在,如英语中同样是陈述式复合词,“earthquake”是名词,“headstrong”是形容词,“manhandle”是动词。11.词缀语素作用的异同。词缀语素的作用有一致的地方,它们本身都没有太实在的词汇意义,能表示某种抽象的构词意义。比如英语的“-er,-ist”本身没有什么词汇意义,附加在其他实义语素后面可以使整个词具有“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意义,如“writer,pianist”。不同词缀的作用有差异:前缀通常只改变词的抽象意义,不改变词性。如英语possible是形容词,加上前缀im-后的impossible只是增加了否定义,仍是形容词。后缀除了改变词的抽象的意义,还往往改变词性,如real是形容词或名词,加上后缀-ize后的realize,不但改变了意义,而且也变成了动词。12.举例说明语的构造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这些特点?第一,语的总体的结构特点是结构的固定性和整体性。结构的固定性是说语的结构是一种特定的组合形式,大多不能像普通词组那样随意改变,否则改变后的形式即使成立也不再是语的格式了。包括:一般不能颠倒原有成分:如“朝思暮想”不能说成“暮想朝思”;一般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如“世外桃源”不能说成“世外的桃源”;一般不能替换原有的成分,如“拍案叫绝”不能改成“拍桌叫绝”。结构的整体性是说语表达的意义不一定就是词语的搭配结果,大多不能简单的像词组那样根据组成成分来分析整体的意义。这种意义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语往往有特殊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胸有成竹”比喻有主见有准备,“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和恐惧;“breaktheice”不是“打破冰块”的意思,而是表示“打破沉默”。语的意义的整体性还表现在需要了解形成语的文献典故和历史事件,如“汗牛充栋”形容书极多,“一枕黄粱”比喻好事成空。第二,语的结构基本上就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形式,但又有各自的特殊格式。语由词构成,且比词长,一般就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形式。比如,专有名词多是偏正词组,如“北京大学”;简缩词语基本上可以按照词组或复合词分析,如“安理会”是偏正式,“出入境”是支配式;惯用语有三种结构:三字格的述宾结构如“走过场”,三字格的偏正结构如“冷板凳”,两个成分构成的并列结构如“有板有眼、一把屎一把尿”等;成语则几乎包括所有的复合词和词组的结构形式;谚语的形式大多相当于句子,如“远亲不如近邻”。语的结构又有一些区别于一般词组的特殊形式。如汉语成语一般是四字格,惯用语一般是三字格,惯用语中的比况语通常必须由并列的两项组成。成语的结构限制比较严格,组成成分既不能变动也不能拆开。惯用语的组成成分虽然也不能变动但可以拆开。歇后语形式最特别,它实际上是省略了后一分句的复句。汉语的简缩词语则是截取词组中的成分再进行概括而成的。13.词与词组的区别问题。外语中,词和词组的区别问题并不突出。因为一方面如英语等语言中的词在构造上与词组很不相同,特别是绝大多数合成词都是附加词缀而构成的派生词;另一方面复合词在书写上也有连写、连接符、词与词之间的空格等形式,所以词与词组的区别本来就是非常明显的。如“girlfriend”,“girl”和“friend”连着写,所以是一个词;“father-in-law”因为有连字符,所以也是一个词;而“goodfriend”就是词组。汉语不同。汉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词根语素组合构成的复合词,在构造形式上又与词组的构造方式基本一致;同时词又没有严格的形式标记或界限标记,如词在书写时内部没有连接符,词与词之间也没有空格等,因此有一部分组合形式的单位性质就较难确认。可分以下几步来处理。首先看汉语中哪些语素的组合会产生词和词组的区别问题。其中至少有一个成分是不成词语素,其组合形式只能是词,不会是词组,“、雨衣、楼梯、人民”等;其中至少有一个成分肯定是独立的词(只能是词,或称做“唯词语素”),其组合形式只能是词组,不会是词。只有当两个(或以上)全部为既能够独立成词又能够充当构词语素的成分(即成词的自由的实义语素)组合成一个语言片断时,才会存在判断它究竟是词还是词组的困难。对于成词的自由的实义语素的组合形式,再看其性质和特点。其中后面一个语素必须轻读的,“地道、东西、买卖、裁缝”等,一般是复合词。两个语素中间不能插入任何成分的,如“火车”不能说成“火的车”,“开关”不能说成“开和关”,一般是复合词,否则多是词组。两个语素中间虽可插入成分,但插入后整个组合的意义就会改变的,如“大车(一种农用马拉车)”和“大的车笮偷某担”,一般是词。最难处理的是下面两类:“白纸、大树、看见、打翻”等,可以插入成分,插入后整个组合的意义也并不改变,“白的纸、看不见”;“写字、理发、洗澡、上当”等,整个组合不但可以扩展,而且扩展形式还非常自由,如“写个字、写一手很漂亮的字”。它们有词组的特征。但一方面这些组合形式总体数量并不太多,又跟一般双音节词的长度差不多,其中有的构成成分还是不成词语素,所以在没有插入和扩展的情况下看作词,这就是所谓的“离合词(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词)”和“词组词(可以进行较大扩展的词)”,插入和扩展以后看作词组。第四章 语法1.语法规则具有哪些性质和特点?(1)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谓“抽象”指的是对具体东西进行类的概括。语言词语和句子无限多,不可能每个词语和句子都去建立一条规则,这就需要把各种现象加以归类。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所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比如“桌子、书包、电影、思想”等词语,虽然意思不同,但根据某种共同特点,比如大都能受数量词修饰,就可以建立“名词”这个类:这就是从词的用法对语法单位类别的抽象。(2)语法规则具有强大的递归性。所谓“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语言中句子格式和长度各种各样,即使抽象也不可能不断增加新的规则,这时就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反复使用的规则。(3)语法规则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指的是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语言中的每一条语法规则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一条规则之外往往还有另一条规则管着。所有的语法规则都是互相联系着共同起作用的。(4)语法规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指的是语法规则与语音、语汇这样一些与地域差异、社会发展关系十分紧密的语言要素比较起来,变化现象比较小,变化过程也十分缓慢。2.历时语法与共时语法的区别。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是根据语法研究的不同材料来区分的。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如研究古代汉语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语气词到现代汉语中已全部消失并变成“的、了、呢、吗”等语气词的原因和过程。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比如现代汉语的研究就是共时语法研究的内容。3.教学语法与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的区别。根据语法研究的用处可以把语法区分为教学语法和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教学语法研究的结果面对的是人,即建立起一套用词造句的语法规则体系用来进行语言教学。教学语法的特点是规范和实用,定义和说明要求具有简明性和可接受性,即这种语法系统要充分考虑人的特点:一方面由于人的理解力有限而不能太复杂,另一方面又因为人毕竟有一定的理解力而不需要太多太细。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研究的结果面对的是机器,即建立一套可以自动识别和操作的语法规则体系用于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的特点是精确、可靠,定义和规则必须具有推导性和可验证性。这种语法系统要充分考虑计算机的特点:一方面计算机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这就允许给出的语法规则是比较复杂的,另一方面计算机不像人那样具有智能,所以提供给它的语法规则又必须是非常严格和细致的。4.为什么说语法规律只有一种,而语法规则可以多种多样?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是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一是语法规则,即语法学。语法规律指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语法规则是指主观认识的语法,即语言学家对于人们组词造句时的语感或习惯进行研究后作出的归纳和说明。由于语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因此对于说本族语的人来说,语法规律只有一种,能正常说话的人都具有运用这种规律的能力;而语法规则是主观认识的语法,是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的关于语法的一些规则,由于受不同的语言学家在认识、归纳和说明语法时主观认识上的局限、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法体系的差异、研究范围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结果往往是不同的,因而语法规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5.为什么说方言语法实际上是共时语法现象反映历时语法现象?共时语法现象与历时语法现象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有联系的,因而把语法分为共时语法和历时语法只是一种相对的划分方法。以方言语法现象为例:从共时的角度来看,一种语言的各种方言都是从这种语言的古代形式发展演变而来的,而不同方言发展演变的过程是有快有慢的,有的保留古代语言的语法现象少些,古今差异大些,有的则保留古代语言的语法现象多一些,古今差异小一些。这样,一种语言各方言在语法上的共时差异,就恰恰反映出这种语言的历时语法变化。6.为什么说每个语言成分都既处在组合关系中又处在聚合关系中?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对语言成分相互关系的方式最高层次的抽象。组合关系是语言成分按线性次序组合起来所形成的关系。聚合关系是指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成分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的聚集成群,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关系。例如“我买书”,“买”和“书”形成动宾关系,“我”和“买书”形成主谓关系,这些就是组合关系。“我买书”的组合中存在着三个可替换的位置,“我”可由“他、我们、小李”替换,“买”可由“卖、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术项链艺术创作全解析
- 河北省鹿泉市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临西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二手房装修工程设计与施工监理、验收合同范本
- 2025年建筑项目竣工测绘服务合同
- 2025年度轻钢龙骨砌筑工程劳务承包合同
- 2025年荒山荒滩治理承包地租赁合同汇编
- 2025年充电桩安装与充电站安全保障体系合同范本
- 2025版汽车维修贷款授权委托合同
- 2025东航大客户航空保险定制服务合同
- DB42T 1891-2022 人防工程防护及防化通风设备安装标准
- 2025发展对象考试题及答案
- DB4406T 55-2025 居家养老紧急呼援服务规范
- 业务咨询公司管理制度
- 呼吸科副主任竞聘工作思路与实施策略
- 企业保密区域管理制度
- 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28版
- 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报告
- 《酒吧服务与管理(第3版)》教案教案(模块十二)
- 健康养生+情绪价值+中华文化茶饮品牌走出消费“双循环”之路
- T/ZHCA 007-2019染发化妆品眼刺激性试验体外测试方法牛角膜浑浊和渗透性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