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论文.docx_第1页
国际关系史论文.docx_第2页
国际关系史论文.docx_第3页
国际关系史论文.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简述摘要:美国为了自身在华利益得到保证,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内对美国开放,成为以后美国对华关系的基本原则。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美国与企图独霸中国的日本进行了多方面的争夺。于是,美日矛盾日益恶化。双方经过协商、讨价还价后,终于在1917年11月签订蓝辛-石井协定。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为首的列强,重拾“门户开放”原则,并把它作为国际协定加以法律化。中国代表在会上公开申明中国承认列强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关键字:门户开放,蓝辛-石井协定,华盛顿会议,美日矛盾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刺激了帝国注意的贪欲。它们在苛刻的条件下争先恐后的借款给中国政府,霸占了中国的海港,掠取租借地,强索筑路和开矿特权,把中国领土划分为各自势力范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夺战。从客观上说,当时列强已经在中国划定了势力范围,美国再要插足,就会同别的大国产生尖锐的利益冲突。从主观上说,一则,美国毕竟是一个后起的国家,它的军事力量还远不如别的大国,海军在世界上只占第六位或第七位,陆军的正规军的法定人员仅6.2万人。美国战胜西班牙已属不易,哪里是其他大国的对手?二则,美国刚刚夺得菲律宾,它在亚太地区首先关系的是巩固在菲律宾的统治,提防来自其他大国的威胁,它不能把过多的力量花在中国;三则,美西战争在美国国内机器了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民主党乘机谴责麦金来的共和党的政府的侵略政策,为1900年的大选服务。就是在针对当时列强瓜分中国、美国极有可能被列强排除在中国市场外的这一种具体情况下提出了门户开放主义。但如果放在历史的长时期中来看,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其意义显然不止于此。当美国在19世纪下半叶崛起的时候,资本主义世界已经确立了一套国际秩序,那就是以赤裸裸的殖民战争、以领土掠夺和瓜分殖民地、以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特征的老的殖民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美国处于边缘地位。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曾经在美洲大陆进行了领土扩张,但这种方法在海外是行不通的。美西战争史美国挑战旧殖民体系的一个尝试。虽然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毕竟代价太大,而且美国可以对西班牙进行战争,但绝不可能与英、法、德这样的强国进行类似的战争。这样,老的殖民体系无疑成为美国崛起的障碍,美国需要一种新的国际秩序,一种按照新的原则组织的、足以对抗和阻止竞争性帝国主义领土掠夺的国际秩序。这种国际秩序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它不是建立在征战和讨伐之上,而是以资本和商品的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它不是要设置保护主义壁垒,或寻求排他性的势力范围,而是把美国的自由主义原则运用到国际商业活动上去。自由的商业竞争恰恰就是门户开放主义的实质。在什么地方可以率先来推行这种新的政策呢?在欧洲显然不行,旧的秩序在这里根深蒂固,而且与欧洲大国相比,美国是弱者。非洲已经成为欧洲严加控制的殖民地,南美本来就是美国的后院,英语国家几乎都是大英帝国的禁脔。于是美国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在这里寻找可以按照美国的设想来改造国际秩序、建立新的国际格局的机会。在亚洲大陆,在中国,当时还没有建立起如同欧洲那样的国际格局,国际关系正在转型之中。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体系经过了半个多世纪列强的不断侵袭已经土崩瓦解,清帝国本身正在衰落,西方大国和日本正在这里扩张势力,但没有一个国家居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各国之间形成了一个脆弱的相对平衡。这种形式正是美国可以利用的。门户开放主义实际就是美国试图在这里建立新秩序的尝试,是美国把自由主义这种原则运用到国际关系之中,以自由的商业竞争来取代争夺势力范围的老殖民主义外交。美国相信它可以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可以通过这种竞争首先在东亚和平地建立起一个由它主导的新的国际格局。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12日训令美国驻英、俄、德、法、意、日等六国大使向驻在国政府递交了一项照会,要求它们承认以下三项原则:(1) 对于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或子租借地内的任何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2)中国现行税则适用于所有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自由港除外)所装卸的货物,而不问其国籍,此种税款由中国政府征收;(3)在各自势力范围内的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只的入港费,在各自势力范围的铁路上,对他国臣民运输的货物不得实行不同的运费标准。这就是美国最初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显而易见,它是以承认列强在华特权的既得利益为基础的,柔克义在8月28日给海约翰的备忘录中就说“势力范围是一个既成的事实。”美国不但不否认着中国既成事实而去冒与各国冲突的危险,它恰恰是以承认各国在华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作为条件,来换取列强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承认。1900年,列强纷纷派兵来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美国担心各国乘机把势力范围变为各自的殖民地,便向各国发出了第二个门户开放照会,声称,美国政府致力于寻求这样一种解决方法,即以“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保护由条约和国际法所保证于各友好国家的一切权利,保障全世界与中华帝国各部门进行同等的公平贸易的原则”。这样,美国在第二个门户开放照会中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提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原则。但实际上,在列强在华占有租借地、势力范围、享有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种种特权的情况下,“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只是一句空话。别的不说,就说海约翰两次向列强就中国问题发出照会,事先却不同中国政府商量,这种粗暴践踏中国主权的行为本身岂不是对“中国行政完整”的破坏?美国本意仍然是要在中国取得与其他大国均等的贸易机会,让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统统对美国开放。门户开放照会从文字上看只有简单的几行,当其意义却非同一般。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既是美国传统对华的延续,又是这种政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早在望厦条约期间,美国就提出了在中国与其他大国利益均沾的原则,而且把它写进了条约,这实际上是门户开放政策的雏形。但当时美国的实力还远不如其他的国家。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美国再处理对华关系方面基本上是追随英国的。随着美国实力的不断增强,美国对华关系中愈来愈显示出独立的姿态。在海约翰发出照会之前,英国曾主张英美采取联合行动,保障对中国的自由贸易;美国也有人这样主张。海约翰本人随时强烈的亲英派,但他意识到,只有采取独立行动才能得到美国公众的认可,不能使美国的行动被怀疑为是在英国的压力下做出的,于是美国独自提出了这一政策。更为重要的是,美国通过提出这个照会,试图在列强对华外交中提出一些新的原则。从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争先恐后地在中国猎取各种特权,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尤其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这种争夺达到高峰。在大国当中,美国式唯一没有在中国取得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国家。现在,美国要把美国政治中的自由主义原则运用到对华外交当中,通过商品的自由竞争来打破这种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对美国的抗拒,美国相信,它的雄踞资本主义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可以使它在列强在中国的自由竞争中胜出,通过这种和平竞争的方式,而不是通过赤裸裸的武力争夺的方式来不断增强它在中国的地位。美国在这个照会中只提到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内的贸易机会平等,而没有把投资包括在内。这是因为当时各国已经争先恐后夺取了铁路、矿山特权,如果照会内也包括投资,就要冒遭到各大国一致反对的风险。此后,美国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本国实力的增强,一再重申门户开放政策,而且根据不同形势作出新的解释,增添新的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强在远东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与德、奥为首的同盟国正忙于在欧洲火拼,难以顾及在远东的事务,列强在远东的均势开始打破,只有美国才是“能够干预并防止日本在东亚扩张政策的唯一重要国家”。美国虽然没有参战,但却日益关注欧洲战局的发展,在远东并无足够的实力与日本较量,直到1917年4月对德宣战后,也就更无暇顾及亚洲的事务了。局势的变化,对于日本来说,简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日本便趁西方全神贯注于欧战之际,采取单独的、急进的对华侵略手段,以破坏远东的均势,从而掠夺中国的利权。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在亚洲大陆的扩张时它的既定政策,建立一个日本称霸东亚的国际格局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最终目的。美国和日本都想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塑造东亚的国际格局,两种力量进行着明争暗斗。在20世纪初美日在这个地区有三次重要的交手,美国屡屡败下阵来:通过1905年的塔夫脱桂太郎协定,美国认可了日本在朝鲜的扩张;通过1908年的罗脱高平协定,美国应允了日本在中国东北以“和平手段”放手扩张势力;通过1917年的蓝辛石井协定,美国承认了日本在中国尤其在与日本属地接壤的部分由特殊利益。美国再这些协定中所作出的承诺与门户开放主义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这些协定也可以说是美国从门户开放主义的倒退。这种情况说明了,虽然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原则,但当独自与日本过招时,它在东亚地区的实力还不足以对抗日本,于是就从它的原则后退。美国的办法是借助其他大国的力量来一起制约日本的扩张。随着战争的发展,美日双方都有缓和两国关系的要求,于是,两国展开了较为频繁的外交接触。美国深知在远东与日本较量力不从心,因此,只要日本能承认“门户开放”原则,基本上维持中国现状,美国总是采取容忍、妥协、退让的立场。同时,在美国决策者内部,也出现了与日本妥协的倾向。日本自把“第二十一条”要求强加于中国后,受到国际上舆论的谴责,美国参战后,列国也倾向美国,俄国革命爆发,日本在东亚的地位不免动摇。它既害怕美国反对其在华的行动,但也知道美国不是用平常手段可以引诱的。“日本政府只得运用不光明正大的方法,取得美国模棱两可的承认。”于是借与美国协商作战各事的名义,日本与美国达成了一项协定,称蓝辛-石井协定,又称关于中国问题的议定书。这一协议是美国再次以牺牲中国利益向日本作出的妥协。协定的两项内容中,第二项“两国坚持在在中国门户开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是虚的,第一项承认日本享有特殊利益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且美国既然承认了日本的特殊利益,门户开放的原则也就被宰割了。从此,日本仔中国的特殊侵略利益,得到了大国的承认。这个关于中国的协定是完全背着中国政府炮制出来的。11月2日换文之后,美国迟至8日才把换文的内容正式通知中国。对于这样一个践踏中国主权的协定,北京政府却不敢提出抗议,而只是在9日向美日两国提出一项措辞软弱的照会,声明:中国政府既定政策“不因他国文书互认,有所拘束”。这个日美勾结、共同侵略中国的协定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义愤,舆论界也普遍反对这一协定。然而,为了制约日本在东亚的势力,削弱日本在华的地位,在1921-1922年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在会后建立起华盛顿体系。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联合其他西方大国,得以克服日本的反对通过了由美国倡导的九国公约,基本上按照美国的意愿在东亚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首先,美国反对帝国主义的集团政治,拆散了作为远东帝国主义外交标志的英日同盟;其次,九国公约规定在涉及中国的重大问题上奉行协商一致的原则。从而表示以大国合作和协商来取代大国之间争夺势力范围的排他性的竞争这一原则基本得以确认;第三,门户开放原则得以制度化和国际化,中国代表第一次表示认同这个原则,各国代表也以国际条约的形式予以认同;第四,日本从此受到约束,不能再为所欲为地进行扩张。华盛顿会议是美国推销“门户开放”的高潮。从海约翰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到华盛顿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门户开放”原则最终确立下来,并为列强所认可。从此,“门户开放”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过去这一政策只适用与中国有条约关系的国家,现在却扩大到世界各国,包括九国公约的签字国和未签字国。就政策适用范围而言,原仅限于商业,不久发展到工业,现在,铁路、公共企业、财政企业等方面,也都不许实行独占或享有优越权利。就对势力范围的态度而言,过去承认列强的势力范围,并在这些势力范围内各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现在不同了,在承认各国在华已经建立的势力范围和享有的特权,在不再追溯既往的基础上,各国以后不再在中国建立新的势力范围及获取独占权或优越权。此外,中国亦对门户开放负有义务,即应该遵照门户开放原则处理各国在经济上的权力的请求。(李祥麟:门户开放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34-237页。)所有这些变化,既适应美国对华利益的需要,也保障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美国企图通过华盛顿会议,使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更加完善的目的终于达到了。无疑,华盛顿体系仍然带有强权政治的色彩,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中国仍然处于无权地位。但比起以前的秩序来,这个体系仍然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有助于东亚国际局势的稳定。如果这个体系得以长期维持,中国式可以组建摆脱不平等条约体系,为中国的发展赢来一个比较好的国际环境的。但华盛顿体系的原则与日本的大陆政策市水火不容的。日本一时隐忍,因为它的实力毕竟不能与列强联合的力量相比。但它显然不甘心长期忍受这个体系的束缚,它有朝一日要挑战这个体系乃是必然的。参考文献王立新:美国的国际秩序观与远东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陶文钊、杜瑞清、王旭主编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5-6页。U.S.Department of State,ed.,Foreign Re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Diplomatic Papers(here after cited as FRUS),1899,pp.129-130。Samuel F.Bemis,The American Secretaries of State and Their Diplomacy(New York:Henry 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