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学概论》结课论.doc_第1页
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学概论》结课论.doc_第2页
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学概论》结课论.doc_第3页
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学概论》结课论.doc_第4页
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学概论》结课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学概论装订线 生态学概论结课论文题目: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学 院 电信学院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 级 2012 学 号 姓 名 刘昊宁 2016年1月10日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城市居住环境的质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事业快速推进,城市的原有形态和功能被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失去平衡、生态环境被破坏,原有的城市面貌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能源、资源、环境的危机已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为了使城市能良性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从生态学视角来保护和重建城市人居环境。本文旨在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关于生态学理论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系问题。关键词:生态学;人居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 引言近几年,随着气候变化、雾霾频发、水体污染、交通堵塞及社会分异等城市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加剧,环境与人类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和政府关注的热点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2。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科技化的迅猛发展,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剧,世界已进入了所谓的“城市世纪”、“城市时代”。城市作为生产空间的载体和人类生活的聚居地,日益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作为主要的人类聚落形式,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城市人居环境的过度建设,导致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空气污染、空间拥挤等影响人类生活的问题3。城市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的重要追求。人们因为生态环境影响到自己的居住质量甚至健康,从而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为了后代人的权益,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学者已经认识到生态城市对于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3。保护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从生态学视角指导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是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居住城市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保证。2 生态学理论概述2.1 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黑格尔(Ernst Haeckel)在1869年提出的,是家庭居处或环境的意思,生态学和经济学、家庭、环境等,从词源和词义上说是有密切关系的4-5。生态学是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开始的,但今天生态学已被称为“生存的科学”(Science of Survival)6。自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 1987 年联合国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生态学逐渐脱离了环境学,并不断扩大其外沿,“社会生态”、“产业生态”、“生态城市”、“经济生态”等概念被相继提出,并形成新的学科分支7。当然,生态学也致力于生产力的提高,但是这种提高不能以破坏环境、破坏发展的基础为代价的。2.2 生态学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特点8(1)从定性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到定量研究;(2)从个别生态系统到复合生态系统,由单一到综合,由静态到动态地认识自然界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规律;(3)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结合,发展了生态学,扩大了生态学的研究领域。生态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环境科学中,来研究和解决人类生活与环境问题。2.3 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原则生态系统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群体与无生命环境间、作为功能的一个单位、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综合体9。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且具有对外来干扰进行自动调节的能力,称之为生态平衡。它的特征有以下几方面10。(1)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基本相等(2)群落内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3)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4)典型的食物链和符合规律的金字塔形营养级(5)生物个体数、生物量、生产力维持稳定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改变物质流;改变能量流;对地球引力的抗拒,累积了势能;对生物种群的影响等11。这种改变如在生态系统调节范围内,则依然可以建立新的稳定,否则则会引起失衡。3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定义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发展的可持续性意味着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保护和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长期发展目标13。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4 生态学理论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关系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和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人类与环境成为一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矛盾14。一方面,双方存在对立性,人类活动的无限开发利用资源,排放废弃物,一旦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或违背了环境生态平衡,就必然遭到环境的无情打击;另一方面,双方又存在统一性,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与环境有自然质的最基本的统一,而且人类的意识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能力,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生态环境发展规律有质的统一。具体而言,生态学理论与城市人居环境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4.1 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域为界线,是人为地划分出来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综合体系。人居环境是指居住社区的综合环境, 是居民赖以生活的场所, 也是进行社交、与自然接触的空间15。人类社会处于渔猎社会、游牧社会时,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附属位置,生态系统处于自然平衡状态;发展到农耕社会,乡村开始形成,人们在适应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自然,挖塘垦田、伐木建房,但尚处于生态系统可消化的范围内。人为盲目地建设和划分,很容易破坏原有的自然与生态平衡系统,使得城市本身暴露出许多缺陷,如城市系统内自然生态平衡不完善,对系统外的母系统环境的极大依赖性以及人类的主导作用。这就决定了在进行规划时,一方面要利用现有的科技知识和手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更要尊重城市环境条件和客观发展规律,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改善环境质量,探索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在高层次中不断演进,寻找一种可以在稳定中持续发展的规划模式。4.2 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城市是人类作为优势物种,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进入工业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水平的增加,随着城市化加剧,生态系统难于消化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另一方面,人类又对生态系统索取过多的资源。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规模。由于城市内人口的数量和密度、企业产业种类结构与布局以及高强度的资源利用,对城市内的生态系统的开发、污染的产生与净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规划设计必须考虑这些因素,通过人为控制,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生态环境的负荷,营造出一个人为要素较为浓厚又与自然要素相互交融的充满活力的城市,从而相对提高城市的自我调控能力。4.3 实现生态平衡是城市规划科学合理的标志作为主要的人类聚落形式,城市是造成消极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不仅直接来源于生态破坏,还间接来源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和消耗。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平衡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加强而逐渐被打破。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发生场所,也是人与自然发生作用的载体,它自身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对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大的作用。城市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平衡是通过规划,调节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状态。城市生态平衡不仅保持城市实现健康发展,而且不断促使它所依赖的母生态系统在高层次上达到平衡。这种作用要通过规划得到保证。所以,规划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系统各要素的自然属性,强化被城市发展中削弱的或破坏的要素;另一方面要合理建设新的生态工程要素,提高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使生态系统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向更深层次的平衡发展。 5 结束语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必须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用长远的思想进行规划、建设。城市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生态城是城市的重要追求。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人们因为生态环境影响到自己的居住质量甚至健康,从而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城市人居环境生态系统需要通过规划,调节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状态。致 谢感谢刘桂霞老师本学期为我们讲授生态学概论,由于学生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有限,本文写作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刘老师多多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参考文献1 张天尧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J规划师,2015,(6) 2 陈孝兵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的时代强音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理论自觉J当代经济研究,2013,(2)3 于佳生包头市生态城市评价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4 曹凑贵,展茗生态学概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 宋永昌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刘建康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学DB/OL/swkcl/BJJT17.html7 刘钧霆,程伟,宋雅杰从狭义生态到广义生态的后发国家视角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6)8 张萌基于生态审美观的景观规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19 吴昌华,崔丹丹.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J世界环境,2005,(3)10 吴人坚,朱德明. 图解现代生态学入门M.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11 张朋. 人与自然密不可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