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不服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确认一案_(2011)隆行初字第5号行政判决书原告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住所地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屯。法定代表人杨昌林,社长。委托代理人陆幸山,广西益发律师事务所律师。被告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住所地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民权街。法定代表人杨文德 ,县长。委托代理人顾家敏,隆林各族自治县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委托代理人郭林,隆林各族自治县法制办公室干部。第三人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巴内村第四农业经济合作社,住所地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巴内村四屯。法定代表人唐清雄,社长。第三人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巴内村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住所地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巴内村上寨屯。法定代表人周顺学,社长。第三人共同委托代理人韦金顺,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原告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巴内龙号社)不服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隆林县府)土地行政确认一案,以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巴内村第四农业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巴内四社)和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巴内村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巴内上寨社)为第三人,于2011年8月11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于2011年8月30日立案受理后,分别于2011年8月30日和8月31日向被告隆林县府和第三人巴内四社、巴内上寨社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及应诉通知书。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1年9月23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巴内龙号社的法定代表人杨昌林及其委托代理人陆幸山、证人陈兴万,被告隆林县府的委托代理人顾家敏、郭林,第三人巴内四社的法定代表人唐清雄、巴内上寨社法定代表人周顺学以及其共同委托代理人韦金顺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被告隆林县府于2009年4月21日收到巴内龙号社提交的权属纠纷调处申请书,要求调处巴内村境内的“坡老顶”(地名)土地权属,隆林县府受理后,指派由国土资源局牵头与者保乡人民政府组成联合工作组进行调查,2009年9月11日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由于各方当事人意见分歧较大无法达成协议,隆林县府根据工作组的调查报告,于2011年2月16日作出隆政处20112号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与巴内第四、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决定,认定争议地“坡老顶”自“土改”、“合作化”、“四固定”时期至今,人民政府没有作出过有效的土地权属确认。认为土地权属纠纷调处应以“土改”、“合作化”、“四固定”等特定历史时期的定论作为依据依法处理,在争议双方都没有充足的权属凭证的情况下,应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生产生活、有利于经营管理”的原则解决土地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第二款、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处理条例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七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决定:一、争议地“坡老顶”357.05亩以巴内3林班和巴内5林班林班线为界化分为东西、两片。(详见争议界线划分图)。二、西面片面积117.3亩,土地所有权归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集体所有,其中土地编号A、B、C三片土地使用权归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原耕作农户继续使用。东面片中土地编号I,面积43.8亩土地所有权归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集体所有,使用权归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原耕作农户继续使用。(详见争议界线划分图)。三、东面片面积195.95亩(已除I片)土地所有权归巴内村第四农业经济合作社、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集体所有,其中土地编号D、E、F、G、H五片土地使用权归巴内村第四农业经济合作社、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原耕作农户继续使用。(详见争议界线划分图)。四、争议地内的地面附着物谁种谁有(详见争议地耕种情况图)。被告于2011年9月8日向本院提供了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复印件):1、土地权属调处申请书、权属纠纷受理通知书、土地纠纷举证通知书、提供答辩通知书、答辩书、送达回证、关于召开“坡老顶”土地权属纠纷调解的通知、坡老顶土地权属纠纷调解会、坡老顶土地权属纠纷调解会会议签到登记、关于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与巴内第四、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土地权属纠纷的调查报告、隆政处20112号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与巴内第四、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决定,以上证据证明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程序合法。2、现场勘测笔录、者保乡岜内村四队与龙号社争议地现场勘验地形图、现场勘验笔录、争议现场勘验图、争议地耕种情况图、杨昌伦的农业承包合同书、杨昌国的农业承包合同书、桂公明鉴文字2010第057号文书司法检验鉴定意见书、巴内村民委员会开具的证明、巴内村毛草坪农业经济合作社开具的证明、巴内村龙岩地农业经济合作社开具的证明、巴内村八伙计农业经济合作社和杨家屯农业经济合作社共同开具的证明、巴内村四队唐明雄的退耕还林合同、巴内村四队唐明福的退耕还林合同、调解协议书、者政调字2004第03号者保乡人民政府关于唐清才与周洪金等四户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意见、隆政复决字2005第04号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决定书、者政发20059号者保乡人民政府关于撤销者政调字2004第03号文的决定、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屯现有人口情况表、者保乡巴内村四队屯现有人口情况表、巴内村原村民委主任张建伦关于巴内四队和龙号队与坡老顶这片荒山有争议情况如下及其书面证明、被告工作组成员向张建伦询问的询问笔录及两份调查笔录、巴内村原村支书陈兴万的询问笔录和调查笔录以及书面证明、巴内村龙号社杨昌洪的询问笔录、巴内村四社杨秀成的询问笔录、巴内村一社杨芳锡的询问笔录和书面证明、巴内村三社杨秀山的询问笔录和书面证明材料、巴内村三社冉孟华的询问笔录和书面证明、巴内村龙岩地社付光禄的询问笔录和书面证明,以上证据证明争议地的历史耕种情况和现状,争议的双方均无有效的法定土地权属凭证,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3、适用法律法规摘要,证明被告作出的隆政处20112号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与巴内第四、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决定适用法律正确。原告巴内龙号社诉称,被告隆林县府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错误,划分确权方法不合理、不合法,适用法律法规错误、不全面。一、隆林县府作出的隆政处20112号处理文件,认定事实错误。(一)、龙号社提供的两本农业承包合同书(1992年颁发),系由隆林县府盖章后,交由巴内村民委员会干部具体填写的,应当是合法有效的。至于是否存在添加、重描、涂改,原告不得而知,根本不是原告村民的行为造成的,不能因此完全否认农业承包合同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二)、龙号社提供的调解协议书(1992年6月3日签订),不仅证实1992年巴内四社村民唐清才与龙号社的杨昌洪等5户发生土地纠纷后,经过调解并签订调解协议书的事实,更重要的证明了1992年巴内四社村民唐清才擅自到“坡老顶”开垦种植、养蚕,侵占了龙号社村民杨昌红等5农户的土地,唐清才的土地侵权行为发生后,经者保乡人民政府和隆林各族自治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队到实地调解,唐清才承认“坡老顶”不属于其巴内四社的土地,自愿退出“坡老顶”的土地。由此证明了“坡老顶”不属于巴内村四社所有的事实。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处理条例第十条第(四)项的规定,1992年6月3日签订并依法生效的调解协议书,可以作为调处、确认土地权属的凭证。(三)、龙号社提供的4份证明和2份证人证言,不仅仅是证明“坡老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巴内大队统一种植杉树及如何分成的事实。从各小队所种植的杉树收益中支付10%的土地租金给龙号社集体,可以证实“坡老顶”的土地权属归龙号社集体所有。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处理条例第十一条第(二)项的规定,当事人管理使用争议的土地、山林的事实资料,是可以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的参考凭证材料。(四)、原巴内村党支书陈兴万证明,1956年巴内大队将“坡老顶”划分给龙号社作耕作区。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处理条例第十条第(三)项的规定,合作化时期,确定的土地、林地权属归农民集体所有的决议、决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所调整划分的土地,都没有填写书面土地证书,而只有相关领导的决议、决定),是可以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的证据材料。(五)、龙号社自1956年以来,连续几十年占有和使用“坡老顶”,从未与其他农业经济合作社发生土地权属争议。1986年龙号社村民搬迁到“坡老顶”定居时,也未与其他社发生过土地权属争议。这个事实,可以证明“坡老顶”的土地早已划归龙号社集体所有,但被告却视而不见,不予认定。综上所述,龙号社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实争议地“坡老顶”自1956年合作化时已划归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所有,而被告却对这些证据完全不予采纳,是不合法的。同时,对龙号社连续几十年占有和使用“坡老顶”的历史事实,又不给予认定,是审查不全面。被告的工作人员的这些消极行为,导致认定事实错误。二、被告对争议地“坡老顶”划分确权方法不合理、不合法。第三人巴内村四社,根本没有“坡老顶”的任何土地权属凭证。只是巴内村四社村民唐清才先是侵占了“坡老顶”的4亩地,后来又侵占到5亩,才引发本起土地权属争议。且开始时,双方也只是限于争议4亩、5亩土地。2007年以后,唐清才无故扩大争议面积到整个“坡老顶”的全部土地共357.05亩,被告却不顾历史事实,简单的将争议土地分割一半给第三人是错误的。第三人巴内村上寨社,原来就没有跟龙号社争议“坡老顶”的土地,只是唐清才为了扩大争议土地面积,才邀请上寨社一起来跟龙号社争“坡老顶”,被告却毫无根据地将“坡老顶”的土地分给巴内村上寨社是错误的。在本案中,被告将争议地“坡老顶”一分为二,分给龙号社一半、分给巴内村四社和上寨社一半,但却不分清楚巴内村四社得哪块地、巴内村上寨社得哪块地,而巴内村四社和巴内村上寨社却是不同的集体单位。按照“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有利生产生活、有利经营管理”的原则解决土地纠纷。争议地“坡老顶”距离第三人巴内村四社、巴内村上寨社将近1小时的行程,而龙号社部分村民就居住在“坡老顶”土地上,步行几分钟即到林地,被告将“坡老顶”全部土地确权归龙号社所有,那才有利于生产生活、有利于经营管理。三、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作出的隆政处20112号处理文件,适用法律法规错误、不全面。在本案中,被告应当除了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第二款,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处理条例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外,还应适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处理条例第十条第(三)项、第(四)项、第十一条第(二)项,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年6月12日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国土籍字第26号)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将争议地“坡老顶”的全部土地确权归龙号社农业经济合作社所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二十七条第四款明确规定:“集体或者个人承包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承包后种植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者个人所有;承包合同另有规定的,按承包合同的规定执行。”该法条规定谁种谁有的前提是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种植,而不是指在别人的土地上种植也实行谁种谁有。在本案中,不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二十七条,确定争议地内的地面附着物谁种谁有。总之,在本案中,被告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最终导致作出的隆政处20112号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与巴内村第四、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决定错误,为了维护原告的土地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第十一条第二款、第二十五条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特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人民法院给予受理,并判决撤销被告作出的隆政处20112号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者保乡巴内村龙号经济合作社与巴内村第四、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决定,责令被告另行作出处理决定。原告巴内龙号社向本院提供的证据(复印件):1、巴内村民委员会开具的关于坡老顶土地权属情况的证明、巴内村民委员会向县党委提交的权属纠纷调处请示、巴内村毛草坪农业经济合作社开具的证明、巴内村八伙计农业经济合作社和杨家屯农业经济合作社共同开具的证明、巴内村龙岩地农业经济合作社开具的证明、2009年2月11日被告工作组向巴内村原村支书陈兴万进行询问的调查笔录、2009年1月12日向巴内村原村民委主任张建伦进行询问的调查笔录、调解协议书、巴内村毛草坪村民李显伦开具的证明、巴内村上过河屯罗?罂?叩摹吨鳌贰?湍诖辶?业赝屠钕灾究?叩摹吨鳌罚?、隆政处20112号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与巴内第四、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决定、百政复决字2011第22号百色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决定书。以上证据证明争议地“坡老顶”土地所有权属于原告巴内龙号社集体所有,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被告隆林县府辩称,一、被告作出的隆政处20112号处理决定书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并无错误。(一)、被告对原告提交的2本农业承包合同书不予认定是有法律依据的。原告提供的农业承包合同书经过广西公明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两本1992年的农业承包合同书存在添加、重描、涂改。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处理条例第十二条第(三)项的规定,涂改的权属凭证不能作为调处权属纠纷、确定权属的权属凭证或者权属参考凭证。(二)、原告提供1992年6月3日的调解协议书并不能证实争议地的土地权属属于原告所有。1992年1月,巴内四社村民唐清才在“坡老顶”开荒种植玉米和建房养蚕,占地总面积约5亩,与杨昌红等5户发生纠纷,1992年6月3日,者保乡人民政府和自治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队到实地调解,争议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了调解协议书。该协议书只证实巴内四社村民唐清才与龙号经济合作社杨昌红等5户发生纠纷,经者保乡人民政府和自治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队到实地调解的事实,并不能证实争议地的土地权属属于原告所有。(三)、原告提供的证明4份及 2份证人证言只能证实争议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集体统一种植杉木及如何分成的事实。上世纪七十年代巴内村27个生产队在争议地种植杉木,原告享有10%的分成,并不意味原告享有争议土地所有权。由于争议地“坡老顶”在“土改”、“合作化”、“四固定”时期均未明确划分过土地权属,在七十年代由集体统一种植杉木以后,导致后来双方的土地权属纠纷。(四)、原告提供原巴内村大队党支书陈兴万证明,并未能证实1956年巴内大队将“坡老顶”划分给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作耕作区,不足以证明争议地的土地权属属于原告所有。由于历史原因,合作化时期所调整划分的土地都没有填写书面土地证书,大多只有相关领导的决议、决定,但经工作组调查并无证据证实1956年巴内大队将“坡老顶”划分给原告作耕作区的相关领导的决议、决定,陈兴万的证言与参加土改和巴内大队土地划分工作的原高级社农业主任冉孟华的证言说法不一,所以陈兴万的证明并未能证实1956年巴内大队将“坡老顶”划分给原告作耕作区。(五)被告并未对原告几十年实际管护部分争议地的事实忽视而不给予认定。原告部分农户于1986年后开始迁居凉风丫(寨名)即争议地“坡老顶”的公路坎上居住后在争议地开荒种植,种植作物有玉米、花生、桐果,被告在做出隆政处20112号处理决定书时考虑到原告对争议地实际管护,把原告全部耕种的熟地都确权给原告,由原告继续管护,考虑到原告今后生产生活,把部分荒山和林地也都确权给了原告。二、被告对争议地“坡老顶”划分权属的方法并不存在不合理和违法之处。争议地“坡老顶”在“土改”、“合作化”、“四固定”时期,没有证据证实整个争议地已经人民政府确认过权属。经过核实,双方均没有土地房产所有证、山界林权证等权属凭证,在双方都没有有效权属凭证的情况下,被告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处理条例第五条:权属纠纷的调处,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考虑历史和现实状况,积极疏导,充分协商,遵循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生产生活、有利于经营管理的原则作出处理决定。被告所作的处理决定考虑到争议双方历史管护、人口比例等因素,从双方今后的生产生活有利化解矛盾出发,经过确权后双方土地权属明确,避免今后引发新的权属纠纷。三、被告所作出隆政处20112号处理决定书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并无错和不全面。本案中并不能适用1995国土籍字第26号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将争议地“坡老顶”的全部土地权属确权给原告。根据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满二十年的,应视为现使用者所有;连续使用不满二十年,或者虽满二十年但在二十年期满之前所有者曾向现使用者或有关部门提出归还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土地所有权。”该规定使用的前提是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本案中争议地“坡老顶”在“土改”、“合作化”、“四固定”时期均未明确划分过土地权属,所以不能适用该规定。此外原告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处理争议地内的地面附着物,按照谁种谁有原则并无错误。综上所述,被告作出的隆政处20112号处理决定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百色市人民政府已经给予维持,现请求人民法院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第三人巴内四社、巴内上寨社述称,一、争议地“坡老顶”的土地权属从“土改”、“合作化”、“四固定”以来一直属于第三人巴内四社、巴内上寨社集体所有,原告主张争议地“坡老顶”的土地所有权无法律依据。众所周知,争议地“坡老顶”的土地在1954年“土改”时期属于巴内四社杨秀成、杨秀山使用,县人民政府已颁发了土地房产所有证给杨秀成、杨秀山两兄弟。1956年合作化时期收回巴内四社集体所有,1962年“四固定”时,“坡老顶”仍确权归巴内四社所有并由第三人巴内四社、巴内上寨社一直耕种和管护。由于杨秀山在1961年搬家时遗失了土地房产所有证,所以原告才趁机争要土地,从1954年至1972年期间,争议地都是由第三人巴内四社、巴内上寨社耕种,1973年至1989年期间,由于当时的巴内大队发动各小队在“坡老顶”一带种植杉木,原告在这时期才到争议地内种植杉木。1989年杉木全部砍伐后,其他社已退回了土地,唯有原告继续占用至今。根据国务院批转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处理土地山林水利纠纷情况报告第三条(二):“关于证据问题。根据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政策、规定、法律、法令,一般应以土改、合作化、四固定时期的定论为依据。”的规定,争议地“坡老顶”的土地应属于第三人巴内四社、巴内上寨社集体所有,原告无任何土地权属依据,无权主张争议地的土地所有权。二、调解协议书是一份无效的协议,应予以撤销。1992年6月3日,者保乡人民政府组织了巴内村四社和龙号社争议的当事人,在双方没有法定代表人的情况下签订了调解协议书,分割了争议地“坡老顶”的部分土地,涉及争议的当事人实际没有履行调解书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该调解协议书是一份无效的协议,应予以撤销。三、原告社员杨昌伦、杨昌国的农业承包合同书属于无效的合同。纠纷发生后,原告提交了杨昌伦、杨昌国的农业承包合同书作为主张权属的依据,经有关部门鉴定,两本农业承包合同书有添加、重描、涂改的痕迹。因此,该两本农业承包合同书应认定为无效。综上所述,第三人巴内四社、巴内上寨社认为,全部争议地应属于第三人巴内四社、巴内上寨社集体所有,被告隆林县府从有利于双方生产、生活等具体情况,将部分争议地确权给原告,第三人巴内四社、巴内上寨社为了顾全大局,服从了隆林县府的确权决定。因此,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人民法院予以维持。第三人巴内四社、巴内上寨社提供的证据有(复印件):1、隆政处20112号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者保乡巴内村龙号经济合作社与巴内村第四、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决定;2、百政复决字2011第22号百色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决定书,用以证明被告隆林县府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经庭审质证,本院对以下证据作如下确认:原告和第三人对被告提交的现场勘测笔录、者保乡岜内村四队与龙号社争议地现场勘验地形图、现场勘验笔录、争议现场勘验图、争议地耕种情况图、杨昌伦的农业承包合同书、杨昌国的农业承包合同书、巴内村民委员会开具的证明、巴内村毛草坪农业经济合作社开具的证明、巴内村龙岩地农业经济合作社开具的证明、巴内村八伙计农业经济合作社和杨家屯农业经济合作社共同开具的证明、调解协议书、者政调字2004第03号者保乡人民政府关于唐清才与周洪金等四户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意见、隆政复决字2005第04号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决定书、者政发20059号者保乡人民政府关于撤销者政调字2004第03号文的决定、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屯现有人口情况表、者保乡巴内村四队屯现有人口情况表、巴内村原村支书陈兴万的询问笔录和调查笔录以及书面证明和出庭证言、巴内村龙号社杨昌洪的询问笔录,上述证据关于争议地历史耕种情况和现状内容的客观真实性无异议;对土地权属调处申请书、权属纠纷受理通知书、土地纠纷举证通知书、提供答辩通知书、答辩书、送达回证、关于召开“坡老顶”土地权属纠纷调解的通知、坡老顶土地权属纠纷调解会、坡老顶土地权属纠纷调解会会议签到登记、关于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与巴内第四、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土地权属纠纷的调查报告、隆政处20112号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与巴内第四、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决定,上述证据关于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程序经过的合法性无异议。本院对上述当事人对证明内容均无异议的证据予以确定。原告对被告提交的桂公明鉴文字2010第057号文书司法检验鉴定意见书、巴内村四队唐明雄的退耕还林合同、巴内村四队唐明福的退耕还林合同、巴内村原村民委主任张建伦关于巴内四队和龙号队与坡老顶这片荒山有争议情况如下及其书面证明、被告工作组成员向张建伦询问的询问笔录及两份调查笔录、巴内村四社杨秀成的询问笔录、巴内村一社杨芳锡的询问笔录和书面证明、巴内村三社杨秀山的询问笔录和书面证明材料、巴内村三社冉孟华的询问笔录和书面证明、巴内村龙岩地社付光禄的询问笔录和书面证明有异议,认为,当时填写杨昌伦和杨昌国的农业承包合同书时,由于墨水用完而另换其他墨水填写,不属于涂改行为,桂公明鉴文字2010第057号文书司法检验鉴定意见书不能证明当时的实情;巴内村三社杨秀山的询问笔录和书面证明材料仅反映解放前的土地耕种情况,没有证明解放后的具体划分情况;其余的证据内容不具有客观真实性。因此上述证据,不能作为本案的定案依据。本院认为,文书司法检验鉴定意见书虽然不能证明当时的实情,但足以证明农业承包合同书有添加、重描、涂改和同一人多次书写形成的事实,该意见书本院予以采纳;唐明雄和唐明福的退耕还林合同足以证明争议地内有部分土地实施退耕还林的事实,本院予以采信;其余证据证明种植情况的内容有原告与第三人认可的争议地耕种情况图佐证,本院予以采信,权属内容部分没有法定凭证佐证,本院不予采信。被告和第三人对原告提供的关于坡老顶土地权属情况的证明、权属纠纷调处请示、巴内村毛草坪村民李显伦开具的证明、巴内村上过河屯罗?罂?叩摹吨鳌贰?湍诖辶?业赝屠钕灾究?叩摹吨鳌纺谌莸恼媸敌杂幸煲椋?衔?鲜鲋莶荒茏魑?景傅亩敢谰荨驹喝衔?鲜鲋萁鲋髟谄呤?甏?逼冢?笔钡陌湍诖蠖幼橹?魃绲秸?榈亍捌吕隙敝种采寄荆?蛔阋灾髡?榈氐耐恋厝簦?虼耍?陨现莶荒茏魑?榈赝恋厝舻亩敢谰荨?婧偷谌?颂峤挥氡桓嬗兄馗吹闹荩?驹涸诖瞬蛔鞒鲋馗慈隙经审理查明,被告隆林县府于2009年4月21日收到巴内龙号社提交的权属纠纷调处申请书,要求调处巴内村境内的“坡老顶”(地名)土地权属,隆林县府受理后,指派由国土资源局牵头与者保乡人民政府组成联合工作组进行调查,2009年9月11日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由于各方当事人意见分歧较大无法达成协议,隆林县府根据工作组的调查报告,于2011年2月16日作出隆政处20112号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与巴内第四、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决定,认定争议地“坡老顶”自“土改”、“合作化”、“四固定”时期至今,人民政府没有作出过有效的土地权属确认。认为土地权属纠纷调处应以“土改”、“合作化”、“四固定”等特定历史时期的定论作为依据依法处理,在争议双方都没有权属凭证和权属参考凭证的情况下,应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生产生活、有利于经营管理”的原则解决土地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第二款、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处理条例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七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决定:一、争议地“坡老顶”357.05亩以巴内3林班和巴内5林班林班线为界化分为东西、两片。(详见争议界线划分图)。二、西面片面积117.3亩,土地所有权归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集体所有,其中土地编号A、B、C三片土地使用权归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原耕作农户继续使用。东面片中土地编号I,面积43.8亩土地所有权归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集体所有,使用权归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原耕作农户继续使用。(详见争议界线划分图)。三、东面片面积195.95亩(已除I片)土地所有权归巴内村第四农业经济合作社、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集体所有,其中土地编号D、E、F、G、H五片土地使用权归巴内村第四农业经济合作社、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原耕作农户继续使用。(详见争议界线划分图)。四、争议地内的地面附着物谁种谁有(详见争议地耕种情况图)。隆政处20112号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与巴内第四、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决定分别送达巴内龙号社、巴内四社和巴内上寨社后,巴内龙号社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复议,百色市人民政府于2011年5月10日作出百政复决字2011第22号百色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决定书,维持隆政处20112号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者保乡巴内村龙号农业经济合作社与巴内第四、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决定。另查明,争议地位于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往桠杈镇方向约4000米的公路坎上,地名叫“坡老顶”,东面以白坟沟为界,西面以明岩湾为界,南面以放牛湾丫口为界,北面以者保乡至桠杈镇公路凉风丫寨子为界,总面积为357.05亩。在“土改”、“合作化”、“四固定”时期,争议地大部分是荒山,政府对争议地一直没有作出土地权属的确认。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当时的巴内大队组织各生产队在争议地内植树造林,大量种植杉树。1986年。原居住在者保乡巴内村龙号老寨社的村民杨昌红等户迁居凉风丫(寨名)居住,并在争议地“坡老顶”地界内开荒种植玉米、花生、桐果。1992年1月,巴内村四社村民唐清才在争议地“坡老顶”地界内开荒种植玉米和建房养蚕,占地面积约5亩,与杨昌红、杨昌国、杨胜刚、杨胜芳、杨胜平5户发生土地纠纷。1992年6月3日,经者保乡人民政府和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队到实地主持调解达成一致,由唐清才退出全部土地。由于唐清才没有完全退出土地并继续开荒,2004年又与周洪金、杨胜刚、杨胜芳、杨胜平发生争议,2004年9月15日,者保乡人民政府作出者政调字2004第03号者保乡人民政府关于唐清才与周洪刚等四户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意见,维持1992年6月3日的调解协议书,由唐清才自2005年起退出争议地,唐清才不服,向县人民政府申请复议,隆林县府复议后作出隆政复决字2005第34号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决定书,维持该处理意见。唐清才于2005年8月5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在审理过程中,由于者保乡人民政府于2005年9月7日作出了者政发20059号关于撤销者政调字2004第03号文的决定,唐清才因此撤回起诉。2007年以后,由原来的几户争议发展到龙号社与巴内四社、上寨社集体土地所有权之间的争议,争议由原来的几亩地扩大到357.05亩,涉及整个“坡老顶”范围。再查明,争议地“坡老顶”种植情况为:A片是巴内龙号社村民杨胜荣、杨胜兵、杨胜发、杨胜福、杨昌伦、杨胜益玉米地,共12.4亩;B片是巴内龙号社村民李成荣花生地0.2亩;C片是巴内龙号社村民杨昌林玉米地0.8亩;D片是巴内四队唐清荣玉米地4.2亩;E片是巴内四队唐清才玉米地1.65亩,F片是其桐油树1亩,G片是其退耕还林地3亩;H片是巴内四队唐明福退耕还林地3.3亩;I片是巴内龙号社村民杨胜芳、杨胜兵、杨昌洪、杨昌国、杨胜荣、杨胜发、杨胜平的玉米地,共计43.8亩。其余争议地为荒山。又查明,巴内大队原来共有16个生产队,六十年代时期分成27个生产队。其中,原来的四队分为四队和上寨队,即现在的第四农业经济合作社和上寨农业经济合作社。本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七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处理条例第四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调处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权属纠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有关主管部门)分别负责调解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并负责办理人民政府对以上相应权属纠纷作出处理决定的具体工作。土地、山林、水利的混合性权属纠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上述一个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共同负责调解,并负责办理人民政府对该混合性权属纠纷作出处理决定的具体工作。”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三)项规定:“权属纠纷实行属地管辖、分级调处:(一)同一乡(镇)内发生的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土地、山林权属纠纷,由乡(镇)人民政府调处;(二)同一乡(镇)内发生的单位之间的土地、山林权属纠纷,由乡(镇)人民政府调解,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三)同一县(县级市、市辖区)内发生的水利纠纷或者跨乡(镇)行政区域发生的土地、山林权属纠纷,由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调解,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本案原告巴内龙号社与第三人巴内四社和巴内上寨社之间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属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因此,本案被告隆林县府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法定职权。被告隆林县府于2009年4月21日收到巴内龙号社提交的权属纠纷调处申请书,要求调处巴内村境内的“坡老顶”土地权属,经审查符合受理条件后,指派由国土资源局牵头与者保乡人民政府组成联合调处工作组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邀请各方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和群众代表参加到权属争议现场勘验,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甲乙丙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村级修桥安全协议书范本
- 顺义活塞机采购合同范本
- 股权转让合同的解除协议
- 私人财产投资协议书范本
- 汽修店工人雇佣合同范本
- 股东退休强制退股协议书
- 浙江小型仓库租赁协议书
- 自建房模具出售合同范本
- 水稻种植托管服务协议书
- 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年吉林省中考生物试卷真题答案详解解读(精校打印)
- 儿童腹痛鉴别诊断
- 意外险产品组合策略分析-洞察阐释
- NT8012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培训-尼特
- 党务工作岗考试题及答案
- 中国地理矿产资源课件
- 2025年粤东西北教师全员轮训心得体会2篇
- 完整版:美制螺纹尺寸对照表(牙数、牙高、螺距、小径、中径外径、钻孔)
-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表
-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具体准则(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