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培训资料.doc_第1页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培训资料.doc_第2页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培训资料.doc_第3页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培训资料.doc_第4页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培训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1.总则12.低压电伤害案例13.基本知识54.接地保护95.接零保护126.漏电保护器197.低压用电现场布设288.运行后故障查找实例311 总 则 1.1 编写目的为确保国家电网工程建设安全,贯彻国家电网对工程安全管理的各项要求,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规范电力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保障现场低压用电的正确布设和使用安全,防止电伤害事故发生,促进低压用电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常态化,进而打造本质安全,特制定本培训资料。1.2 适用范围本培训资料适用于国网交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项目工程现场的低压用电安全管理工作。其它项目工程可参照执行。1.3 编制依据 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 1405093 安全电压GB 380583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 5019493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GB 139552005 安全管理文件汇编国网建设有限公司2005年11月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05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DL 5009 .31997 现场成功成熟的经验2 低压电伤害案例2.1 案例1:市大学校园内,市公安局刑警队法医室主任,紧紧握着供电局副总工程师的手,“感谢你们的支持,为我们解开了这一案件之谜。”事情是这样的,一日晚该校一教师酒后去接小孩,不料出门不远酒性发作,骑上摩托车歪倒在地。这座校园内建筑呈阶梯型布设。他从车上跌下后,就从高处慢慢向低处滚落,终在一根电线杆旁停了下来,左肩靠在拉线棒上,右膝盖着地。次日早晨当人们发现时,他已浑身冰凉,谢世而去。市公安法医鉴定死者颈脖上有一电伤痕迹,粗细与下层拉线的拉线棒一致,解剖未发现其它问题,于是结果认定为电击死亡。电击须有电源,人们当场用试电笔测试拉线棒无电,死者家属怎能对法医的结论不怀疑?市公安局在查找电源发生困难的情况下,想到了市供电局。该局接受任务后,很快找来电气测试人员,带着仪表到现场测试,测量结果,拉线棒上确实无电。那死者何来电击的痕迹?现场测试人员陷入了沉思。他们仔细巡视了四周,又用目光注视着杆上整齐排列的五层布线和两层拉线。第二日,电气人员约请公安人员一道,再次来到现场。先让校方把路灯电源送上,再用电气仪表一量,从人体触及的拉线棒到膝盖着地处,电压214伏。经登杆检查,原来是水银灯的整流器套管瓷瓶击穿,出线桩头与整流器外壳直接接触,外壳带电,而整流器就放在横担上,下层拉线与铁横担连在一起,偏偏拉线又未装拉线瓷瓶,因此晚上路灯线路一送电,这根拉线就带电,至此解开了这一“校园内的触电谜案”。2.2 案例2:省电力中试所高(男31岁大本高压试验工程师,本工种工龄11年)低压触电死亡事故。事故简况:照明灯相线接入电源处,工作零线接入就近地网装头(因电源处无工作零)。工作结束后,在收试验用工作地线时用手脱开并触及照明工作零线地端时,照明灯熄灭,同时高叫了一声后倒地。后抢救无效死亡。低压触电死亡事故俯视图2.3 案例3:送变电公司在500kV变电所施工中,由于一台机具380V电源的一相绝缘层损坏触及该设备外壳,保护装置又拒动。造成人员低压触电死亡。“5.18”事故简图人触及故障设备时流经人体的电流: I=U(R人R0)=2201004219mA 人触及故障设备时加在人体的电压: U人= IR人= 0.219 1000219V 2.4 案例4:“群暴” 2005年某现场人员在检修办公生活用电时,拆除零排小母线某根零线时(不是一对一接线),造成用户家中在运行的家用电器全部不同程度的损坏(一相除外)。分析: 如果零干线断线,负荷RA RB RC分别串联接入380V两根相线之间,三相负荷不可能绝对平衡,各相电压就会根据负荷大小重新分配。假设A相负荷为1.5,B相负荷为6,C相负荷为4.5,此时负荷最轻(负载电流最小)的B相承受的电压最高,这一相所带的负荷首先被烧坏,呈现断路状态。剩下A、C两相负荷形成的串联电路,跨接在380V两根相线之间。用欧姆定律计算,流过RA和RC的电流为IAC=380V/(1.5+4.5)=63.3A,C相负荷承受的电压为UC=IAC RC=63.34.5=285V,显见C相负荷也因过电压而烧毁,A相负荷承受的电压为UA=IAC RA=63.31.5=95V, 显见A相负荷完好无损。3 基本知识3.1 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失误安全功能。指操作者即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故障安全功能。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3.2 间接接触触电在正常情况下电气设备不带电的外露金属部分,如金属外壳、护罩等,在发生漏电碰壳等金属性短路故障时就会出现危险的接触电压,此时人体触及这些外露的金属部分,称为间接接触触电。3.3 间接接触触电防护在电气设备、线路等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为避免发生人身触电伤亡事故而进行的防护,称为间接接触触电防护,或称为防止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3.4 安全电流 一般来说,30mA以下的交流电流或50mA以下的直流电流通过人体,人可以摆脱电源,可以看做是安全电流。总的来说,通过人体的电流不论是交流还是直流,大于100mA时,只要很短的时间就会失去知觉而死亡。3.5 安全电压由于工作场所不同,安全电压也不尽相同一般有:42V(空载上限50V)、36V (空载上限43V)、24V、12V、6V (空载上限29V、15V、8V) 。3.6 中性点与零点、中性线与零线当电源侧(变压器或发电机)或者负载侧为星型接法时,三相线圈的首端或尾端连接在一起的共同点称为中性点,简称中点。中性点分为电源中性点和负载中性点。由中性点引出的导线称为中性线,简称中线。 如果中性点与接地装置直接连接而取得大地参考零电位,则该中性点称为零点,从零点引出的导线称为工作零线简称零线通常220V单相回路两根线中一根称为“相线”而另一根称为“零线”。“火线”与“地线”的称呼,只是实用中的一种俗称,特别是“地线”的称呼欠妥。严格的说,如果该回路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则称为“零线”,若不接地则应称为“中线” 以免与保护接地装置中的“地线”相混。3.7 三种中性点工作制度(系统接地型式)3.7.1 TT系统:电源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用电设备外露导体部分的接地与电源系统的接地在电气上无关联,我们称之为保护接地系统。第一个字母“T”表示电源系统中一点直接接地;第二个字母“T”表示用电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的接地与电源系统的接地在电气上无关联。3.7.2 IT系统:电源端不接地或通过阻抗接地,用电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接地。第一个字母“I”表示电源端不接地或通过阻抗接地;第二个字母“T”表示用电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的接地与电源端无论是否接地它们在电气上无关联。3.7.3 TN系统:电源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用电设备外露导电部分通过保护良导体与该接地点相连接。 根据工作零线与保护导体(保护零线)连接方式的不同, TN系统又派生出三种型式。 TNS系统、 TNCS系统、 TNC系统。不提倡采用TNC系统! 3.7.3.1 TNS系统:在整个配电系统中,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是严格分开的,即所谓的单项三线制和三项五线制。见下图。3.7.3.2 TNCS系统:在整个配电系统中,有一部分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的功能合二为一,另一部分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的功能是严格分开的。3.7.3.3 TNC系统:在整个配电系统中,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的功能合二为一。4 接地保护所谓保护接地就是将用电设备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出现危险对地电压的外露的金属部分用导体与大地连接起来。对用电设备实行保护接地后,接地故障电流同时沿接地体和人体两条路通过。接地阻值一般为10及以下,而人体阻值约为1000,因此,通过接地体的分流作用,流经人体的电流从理论上讲很小,这样就降低了人体触电的危险。4.1 如果用电设备没有保护接地,当某一部分绝缘损坏时,用电设备金属外壳带电,人接触其金属外壳时,将有触电的危险。见下图。 无保护接地人触及用电设备的简化电路图。人触及故障设备时流经人体的电流:I=U(R人R0)=220 1004219mA 人触及故障设备时加在人体的电压:U人= IR人=0.219 1000 219V 4.2 在低压用电系统中,用电设备无保护接地是危险的;而用电设备有了保护接地也不能保证安全,危险依然存在。分析如下:如上图所示这时人体与设备保护接地成并联。Rd人=1/Rd +1/R人=Rd R人/Rd+R人 Rd人=101000(1000 + 10)10 总阻值:R=R0+ Rd人=4+10=14 故障电流:I=U/R =220/1415.7A (27.54) 人触及故障设备时加在人体的电压:U人=UIR0 =22015.74157V (1104) 人触及故障设备时流经人体的电流:I人=U人/R人=157/1000157mA (1104) 结论:在1000V以下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不能采取保护接地作为唯一的保护措施。在这一系统中无保护接地是危险的,有保护接地危险依然存在。4.3 再从简单保护装置能否动作来分析:在TT系统中例如采用熔断器作保护装置,一般来说当电流大于熔断器额定工作电流2.5倍时,熔断器动作。 但15.7A或(27.54)A的故障电流它只能使6.3A或11A(额定)以下的熔断器快速动作切断故障电流。这当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当大于6.3A或11A时,保护装置拒动或延时再动就成为可能。例如72.5=17.5A15.7A(不可能快速动作)由于用电设备额定工作电流不可能都是6.3A或11A以下,人一触及故障设备危险随之而来。那么采取降低R0和Rd阻值来增大事故电流迫使保护装置快速动作呢?例如取100A的熔断器,事故电流应250A(1002.5)。R0+Rd=V/I=220/250=0.88这样小的接地电阻不但不经济,况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方,根本不可能。同理单纯采取降低Rd来降低设备对地电压的办法,也是行不通的。结论:在TT系统中还必须优先加装漏电保护器。5 接零保护所谓保护接零就是将用电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外壳等),用导线与低压电网的保护零线直接规范连接起来。以保护人身安全,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如上图所示:当某相碰到设备外壳时,形成该相对零线的单相短路,由于零线阻抗很小故障电流很大能使保护装置快速断开故障电源,消除触电危险。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保护接零从快速断开故障电源比保护接地要可靠的多,但只采取保护接零是不够的。在保护接零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5.1 将零线上若干处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再次连接,称为重复接地(RC)。它在降低故障设备对地电压、减轻零线断线的危险性、缩短故障时间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没有重复接地的保护接零系统,当发生碰壳短路时,保护装置将快速动作切断故障电源,但时间不可能为零。此时设备外壳是有电的,其对地电压即故障电流在零线部分上的电压降。零线阻抗越大,设备对地电压越高。一般来说,这个电压对人是危险的。设零、相线完全相同,则阻值相同。 UL=IRL=U/(RL+Rx)RL=U/2RLRL=220/2=110V 5.2 若加上重复接地则设备对地电压如下:保护接零系统有一处重复接地人触及用电设备的简化电路图。 这时有了RC保护零线对地电压将重新分布,接零设备对地电压即故障电流IG通过重复接地电阻RC上的电压降:U人=URC = IGRC = UL /( RC R0)RC U人=URC =110/(10+4)10 79V显见,这时设备故障电压只占保护零线电压的一部分。这个电压对人还有危险,但相对减少一些。保护接零系统有二处重复接地人触及用电设备的简化电路图。这时在保护零线增加一处重复接地电阻RC3则降低用电设备故障电压就更为显著:U人=URC = IGRCC3 = UL /(RCC3R0)RCC3 RCC3 = RC RC3 / RC+ RC3 = 100 /20 =5U人=URC =110/(5+4)561V显见,这时设备故障电压已接近安全电压。但这个电压对人还有危险,但相对又减少一些。保护接零系统有三处重复接地人触及用电设备的简化电路图。这时在保护零线再增加一处重复接地电阻RC2则降低用电设备故障电压就更为显著:U人=URC=IGRCC3C2=UL/(RCC3C2R0)RCC3C2 RCC3C2= RC/3 =10/33.3U人=URC =110/(3.3+4)3.350V显见,这个电压对人已无危险。依此类推若再有RC1,设备故障电压就可想而知了。一处RC流经人体IG=79/1000=79mA; 二处RC流经人体IG=61/1000=61mA; 三处RC流经人体IG=50/1000=50mA。 5.3 减轻保护零线断线的危险:5.3.1 无RC的保护零线断线结论:无RC的保护接零系统当零线断裂,断裂处后某设备故障,则该设备等于既无保护接地又无保护接零。5.3.2 有RC的保护零线断线结论:有RC的保护接零系统当零线断裂,断裂处后某设备故障,该设备故障电压小于相对地电压,危险程度减小。5.3.3 顺便指出,在零线断裂的情况下,如果三相负荷不平衡,即使没有设备发生故障零线上也会呈现一定的电压。在这方面RC有减轻或消除危险的作用。根据规定,单相220V的用电设备应均匀分布在三相线路上,由单相负荷不平衡所引起的零线电流一般不得超过电源额定电流的25。如果零线完好由于零线阻抗很小,这25的不平衡电流只在零线上产生很小的电压降,对人体无害;但是如果零线断裂,断线处后的零线可能会呈现数十伏的电压。若不平衡超标,更增加触电的危险。结论:由此可见,零线上不得装设熔断器,不得单独装设开关。加设RC还能提高故障电流值,且线路越长作用越显著。加速保护动作,缩短故障时间。 5.3.4 综上所述:重复接地RC是必不可少的,总配箱、分配箱、开关箱等处均应设置重复接地。5.2 专用电源供电系统中,严禁一部分用电设备采用保护接地,一部分用电设备采用保护接零。 例专用电源供电系统中保护接地和接零混用:如上图所示:专用电源供电的两台用电设备,设备1采用保护接零,设备2采用保护接地。 当设备2故障设备1正常时,故障电流通过RD和R0构成回路,在这种情况下,接触设备2的人有危险,接触设备1(正常设备)的人危险依然存在。U=U0+UDU0 =U/(R0+RD)R0U0 =220/(4+10)4U0 63V50V两台设备混用是这样,许多设备也同样。所以,在保护接零系统中不允许任一台设备采用保护接地。6 漏电保护器目前,在我们电力建设施工现场,为防止造成人身触电事故,除临时施工用电实行“三相五线制”供电外,“三级配电,二级保护,一机一漏保” 漏电保护器已被广泛使用。但在日常安全监督检查中发现,由于安装、使用、维护人员对漏电保护器的工作原理、安装维护知识了解不够,漏电保护器由于错误的安装、使用、维护等原因而造成误动、拒动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能发挥漏电保护器的真正作用,给安全工作带来了隐患。 现就漏电保护器在使用中常见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发表一些意见,仅供安装、使用、维护者参考。 6.1 漏电保护器的基本知识 6.1.1 漏电保护器的定义:是指当电路中发生漏电或触电时,能够自动切断电源的保护装置。是一种利用检测被保护电网内所发生的相线对地漏电或触电电流的大小,而作为发出动作跳闸信号,并完成动作跳闸任务的保护电器。 6.1.2 漏电保护器的用途(以DZ15LE系列为例):适用50HZ,额定电压为220V或380V,额定电流至100A的电路中,作漏电保护之用,也可用来防止因设备绝缘损坏,产生接地故障电流而引起的火灾危险。并可用来保护线路过载及短路,亦可作为线路不频繁转换之用。6.1.3 漏电保护器的使用范围:触电、防火要求较高的场所和新、改、扩建工程使用各类低压用电设备、插座,均应安装漏电保护器。手持式电动工具、移动式生活日用电器、其它移动式用电设备,以及触电危险性大的用电设备,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潮湿、高温、金属占有系数大的场所及其它导电良好的场所,如机械加工等等行业的生产作业场所,以及锅炉房、水泵房、食堂、浴室等辅助场所,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建筑施工场所、临时线路的用电设备,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应采用安全电压的场所,不得用漏电保护器代替。如使用安全电压有困难,须经安全管理部门批准,方可有漏电保护器作为补充保护。6.1.4 漏电保护器与保护接零或保护接地:。 安装漏电保护器后,不能撤掉或降低对线路、设备的接零或接地保护要求及措施。安装时应注意区分线路的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工作零线应接入漏电保护器,并应穿过漏电保护器的零序电流互感器。经过漏电保护器的工作零线不得作为保护零线,不得重复接地或接设备外壳。线路的保护零线不得接入漏电保护器。6.1.5 漏电保护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部件:一般工作原理:低压电网中正常情况下,相线对地泄漏电流较小,达不到漏电保护器的动作电流值,漏电保护器不动作。当被保护电路中有漏电或人身触电时,只要漏电电流达到动作电流值,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绕组就输出一个信号,并通过漏电脱扣器使漏电保护器动作,从而切断电源起到漏电和触电保护作用。 主要部件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结构原理如下图它是由一个具有闭合磁路的铁芯上绕一定匝数的线圈为副边绕组(即二次线圈)和原边绕组(即一次线圈由两根或多于两根的导线穿过铁芯或在铁芯上绕匝数)组成的。主要部件零序电流互感器工作原理 :当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一次导线中通过电流时,若负载线路上没有漏电电流存在,那么一次导线电流的矢量和应为零,铁芯中的磁通则互相抵消,互感器二次线圈中的感应电势E2也为零,当被保护的负载线路上发生漏电或触电事故时,一次导线电流的矢量和就不为零,它们在铁芯中产生的磁通也就不为零。因此,互感器二次线圈中便产生感应电势E2。显然,漏电或触电电流越大,二次感应电势E2也越大。零序电流互感器作为一个检测元件,它的作用就是把检测到的漏电或触电信号变换成二次回路的工作电压,使加在漏电脱扣器线圈上,产生二次回路的工作电流,从而推动脱扣器动作,或者通过放大电路将二次信号放大,再去推动执行元件或脱扣器动作。所以,零序电流互感器是漏电保护器中的关键元件,它的性能好坏,对漏电保护器的性能和质量影响很大。漏电保护器,又名漏电断路器、漏电自动开关、漏电开关。它是上世纪90年代在自动空气开关基础上设计生产的一类新型开关。漏电保护器分为电压型漏电保护器和电流型漏电保护器。因电压型漏电保护器工作性能不可靠,故应使用电流型漏电保护器。6.2 漏电保护器的分级保护 所谓分级保护,就是指在同一低压电网中,按照低压总路、分路主干线、末端用电设备等结构状况、被保护对象、发生漏电或触电事故的机率等情况,把低压电网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保护级别,选择适当的漏电保护器安装在各级电路中进行保护的方案。分级保护是相对于单级保护而提出的比较理想和完善的保护方案。在分级保护中,不同级别的漏电保护器在同一电路中只能是上下级串联关系。 根据目前公司低压用电的现状,以实行两级保护为宜,级数再增加将没有实际意义。由于我国漏电保护技术的发展首先是从低压总网开始的,故习惯地我们把总网保护称为第一级保护,把总网以下的分支保护或用电设备末端保护称为第二级保护.或者当低压电网未装设总网保护时,把分支保护称为第一级保护,把该分支保护以下的末端保护称为第二级保护.三级保护网络在此不做研讨.6.2.1 实行分级保护的目的,是从人身、设备、安全和正常用电的角度出发既要起到间接接触或直接接触保护,使漏电保护器能够可靠工作,切断故障时的电源,又要把这种动作跳闸所造成的停电限制在最小范围以内。简而言之,就是要达到在哪一级保护范围内发生漏电故障时,就只有哪一级漏电保护器动作跳闸,而不影响上一级或同级别其它电路、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6.2.2 分级保护的原理,是利用对安装于低压电网中各级漏电保护器额定动作电流和额定动作时间的不同整定值而实现的。在实行分级保护的低压电网中,决定其分级成败的条件是:下一级保护器的额定动作电流必须小于上一级保护器的额定动作电流;下一级保护器的额定动作时间必须小于上一级保护器的极限不动作时间(对漏保施加一个规定的漏电动作电流值,而漏保不动作的最大时间)。6.2.3 由于目前公司系统内各单位之间低压电网的构、设差别较大,受经济、文化、安全理念、条件的制约,漏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一段时间内多种保护方式可能会共存。因此,本次将对单级保护、两级保护分别进行分析、总结,以求大家对分级保护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进而,努力、逐步达到安全管理的最高层级本质安全。 为便于掌握分级保护先从单级保护谈起,我国漏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最早是从单级保护方式开始的,即在低压电网中只装设一级漏电保护器,各漏电保护器之间均为并联方式装设在不同的电路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单级保护基本上有总网式、分支式、末端式、和混合式四种方式。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在此只介绍总网式和末端式二种方式。单级总网(总路)式的具体安装方式如下图所示。单级总网(总路)漏保安装示意图:单级总网(分路)漏保安装示意图:单级总网保护的优点 保护方式非常简单,漏电保护器的安装和运行维护极为方便。 由于是对低压总网进行保护,因而保护范围最大。在低压电网中任一处发生漏电或触电,其程度达到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值时,将能够得到相应的保护,即能够跳闸,切断电源。 投资最少,便于推广普及。 单级总网保护的缺点保证连续供电的可靠性差,在低压电网中任一处发生漏电或触电跳闸后,将造成大面积停电,尤其是总网(总路)式保护方式,将造成全所停电影响其它无故障线路设备的正常用电。由于是对整个低压电网进行保护,受电网不平衡泄漏电流和对地总绝缘电阻的限制,保护灵敏度不可能很高,因而对人身触电保护可靠性差。 对低压电网对地绝缘水平要求较高,运行中动作跳闸较为频繁,且故障点不易马上查出,影响正常用电,故漏电保护器的实际投运率较低。 单级末端漏保安装示意图 单级末端保护的优点实行单级末端保护方式,可以使连续用电的可靠性达到最佳状态。由于漏保装设在末端当被保护范围内发生故障时,其程度达到漏保跳闸时,只有该末端用电设备停运,而不影响整个低压电网内的其它所有设备的正常用电,所造成的停电范围达到最小。由于单级末端保护方式是以实现人身间接接触保护为主,漏保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一般不超过30mA,其保护可靠性达到最高。 实行单级末端保护方式,虽然漏保安装数量大大增加,与用电设备对等,但维护管理仍比较方便容易。因具体到每台漏保来说保护范围小,其发生故障的机率大大降低了,不象单级总网保护漏保动作跳闸那样频繁,相应的故障查找次数大大减少;一旦发生漏保动作跳闸后,由于故障范围被限制很小,故障原因或故障点很容易被马上查出,可大大减少故障停电时间。 单级末端保护的缺点及适用单级末端保护方式由于没有装设总网保护,只对低压电网的用电末端进行保护,因此保护范围小。当在末端各漏保以上发生故障时,将得不到保护;其次,若由于种种原因末端漏保在故障出现时拒动,无后备保护,这是单级末端保护方式最严重的缺点。单级末端保护方式作为普及发展阶段主要适用于输电线路基础工程。 6.2.4 在实行单级保护的低压电网中,要想得到最大的保护率,就必须实行总网保护方式,使整个低压电网都处在被保护范围之中,但可靠性极差。要想得到理想的保护和用电可靠性,就必须实行末端保护方式,使之保护灵敏度达到最高,故障停电范围达到最小,但低压电网的被保护范围也最小。换句话说,单级保护方式很难同时满足保护率和可靠性的要求。随着公司系统范围内漏电保护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发展,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应该对保护率和可靠性提出同样高的要求,从安全用电的角度出发,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 两级保护方式是在单级保护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低压电网中装设有两级漏电保护器。第一级(末端)漏电保护器和第二级(总网分路)漏电保护器之间在同一电路中只能是串联安装方式,同级各漏电保护器之间均是并联方式安装在不同的电路中。两级保护方式基本上满足了人们对保护率和可靠性的要求,在目前公司系统范围内的低压电网中,具有较为理想的保护效果,是现阶段重点推广普及的分级保护方式。 6.2.4.1 两级保护方式的种类漏电保护器的两级保护方式主要有总网末端式、总网分支式、分支末端式和混合式四种。结合公司系统范围内低压用电的实际情况,本着保护率和可靠性同等重要的原则,推荐采用总网(分路)末端式两级保护方式。其它漏电保护器的两级保护方式在此不做研讨。总网(分路)末端式的安装方式见下图。 总网(分路)末端式安装示意图两级保护方式中上下两级漏电保护器动作特性的配合前面说过,分级保护的目的是从保护率和用电可靠性两方面出发,既要保证在电网发生漏电到一定程度时提供有效的保护,又要保证对无故障的线路或设备能够可靠的供电。在两级保护方式中,只有通过上、下两级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的恰当配合,才能达到两级保护的目的。 6.2.4.2 上、下两级漏电保护器额定动作电流的协调配合 “电流分级”防止漏电保护器的越级动作为便于分析问题,假定LB1和LB2中不平衡泄漏电流的影响忽略不计。那么,此时若在A点发生漏电,当漏电电流在等于或大于30mA而小于75mA范围内时,造成LB2越级动作,从而使分级保护至少在一定范围内失败。在选择上、下两级漏电保护器之间额定动作电流的级差时,既要注意防止误动作,又要重视保护动作灵敏度。上级漏电保护器的额定动作电流值应尽量选小,但还应同时保证在正常情况下电网对地绝缘电阻的变化时不发生误动作,以确保一定的保护可靠性。总配中漏电保护器额定漏电动作电流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两者之积不大于30mAs( InT30mAs)。上、下两级漏电保护器额定动作时间的协调配合众所周知,在单级保护方式中,总是要求漏保的额定动作时间越快越好。但在两级保护中对于下级漏保来说,仍要求额定动作时间达到最快,而对于上级漏保来说,就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延迟,以躲过下级漏保动作跳闸所需的时间。换言之,在下级漏保完成动作跳闸之前,上级漏保应确保不越级动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分级保护在动作时间上的协调配合。漏保的额定动作时间,是制造商在产品技术条件中给定的保证漏保必须动作的最大时间,我们只要把握住按规范有选择的进行配置就行了。 7 现场布设7.1 电源箱布设 全所配电布置必须采用三级配电(即由总配电箱至分配电箱至开关箱分三个层次逐级配送电力)二级保护一机一漏保。全所设1-2台总配电箱,各施工区域设一台分配电箱;各区域设2-4台开关箱。三级电源箱内各设一把总开关(推荐使用空开),分配箱内全部为空开。推荐采用总网(分路)和末端二级保护,漏保每月校验一次并做好记录。开关箱内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且一机一漏保废除刀熔式闸刀型开关。用电设备金属外壳废除保护接地,百分之百实行保护接零。电源箱必须具备防雨防尘功能。7.1.1 总配电箱中的分路漏电保安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值推荐采用75mA ,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值推荐采用0.4S(含比下级延时0.2S);开关箱内的漏电保安器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值一般采用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值采用0.1S; 7.1.2 电源箱内带保护接地符号的螺栓应设在箱门上且应满焊。(打开箱门人面向箱门的右下角)。 7.1.3 总配、分配、开关箱中必须设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小母线(104铜排两根N排和PE排),N排与箱体间用绝缘子过渡连接。PE排与箱体之间直接连接并用保护用导线(多股铜线外观黄/绿双色)与箱门跨接,在总配、分配、开关箱三处就近各设重复接地装置;从PE排上用单根多股导线(PE线)与RC规范连接。保护重复接地装置阻值(RC)不得大于10欧姆。7.2 电源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