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增强活动课的实践体验提升品德教育的实效性.doc_第1页
[中学教育]增强活动课的实践体验提升品德教育的实效性.doc_第2页
[中学教育]增强活动课的实践体验提升品德教育的实效性.doc_第3页
[中学教育]增强活动课的实践体验提升品德教育的实效性.doc_第4页
[中学教育]增强活动课的实践体验提升品德教育的实效性.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体验提升品德活动课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中学德育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的参与性和过程的实践性,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有效的改革。尤其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积极开展了活动课教学方式的研究,突出实践与体验,强调由内到外的内化与生成,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 关键词:思想品德 活动课 实践体验 实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是由学生主动参与的,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形成的教学活动。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如果没有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没有对现实问题的亲身体验,必将会导致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的知行脱节。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课,是推进新课程的重要措施。 (一)开展活动课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要求 全日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要求学生作为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内化,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实现这一目的无疑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性、体验性的活动过程。 同时,陕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编写思路上更加凸显活动化设计,注重学生生活实际的引入、关注情景与问题的设计、呈现实践与体验的过程,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搭设了实践、研究、体验、获知的平台,实现了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为活动课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二)研究活动课教学是解决实践中形式化问题的需要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类、社会实践类等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和补充了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有关德育课程开展状况的调查显示:80.5%的学生认为活动教学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81.6%的学生喜欢或很喜欢上这样的课;78.46%的学生表示通过活动,自己的参与和创作的水平有了提高,等等。这说明了活动课教学在改革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实效。 但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了“热热闹闹的活动+淡化知识的课堂”、“死气沉沉的气氛+细抠知识点的课堂”共存的现象。因此如何开展思想品德学科的活动课教学,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提升品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思想品德学科活动课教学的特征与价值 (一)活动课教学的特征 其一,遵循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活动课教学通过对学生施加外在影响,使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二,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兴趣、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的人本化特征。 其三,为学生提供践行的平台。“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它包括学习性的实践,人际交往的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实践,自立自理的实践等。活动课教学就是要通过多种符合教育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和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这样,学生就形成了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即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道德问题的能力。总之,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实践环节使学生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为学生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开放的实践活动。 (二)活动课教学的价值 第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开展活动课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第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利用教育教学情景开展活动课教学,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新性地展开学习活动,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途径,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合作交流、社区服务等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第三,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活动课教学内容依托并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出发,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思想品德学科活动课教学的实施 (一)活动课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思想品德学科的活动课教学过程,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将情境、问题、资料、思考、操作等要素有机组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活动准备,收集信息。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和观点,如图片、文字、声像、实物以及其它信息载体,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背景材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是情景创设,形成氛围。在创设情景时,要注意情趣和境界的交融,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角度来认识世界。 三是情景活动,师生互动。教师要做好从“引”“扶”“放”过渡,指导学生从“不会”到“会”,把握活动研究的主题和时间;指导学生按照主题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自主地投入活动,既动脑又动手,将自主思考与自主操作相结合。这一环节是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是交流评价,共享成果。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交流,是为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活动主题,更有效地掌握知识而开展的;对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评价,其目的本身并非区分优劣,而在于更科学地提升蕴含于活动中的知识、观点等。因此这一环节并不是实践活动课的结束,要通过交流与评价活动来总结得失,及时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 五是总结提升,服务学习。总结包括对活动本身的总结,还包括由活动引发的问题的思考总结和通过活动学到的有关学科知识的总结;在活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活动结果,得出有关的结论、观点,为学科的学习活动服务。这些基本环节并不是线性的步步跟进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的活动状态实施调整,有省略也有循环往复。(二)活动课教学实施的策略其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实际。活动课教学依托教材又超越于教材,立足于课堂教学又延伸课堂之外,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实践能力。因此,活动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活动过程的实施要借助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活动成果的总结要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认识。活动案例1 陕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诚信使你我走得更近为帮助学生理解在生活中出现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的要求,懂得诚信的核心是善的观点,老师开展了了解学生生活实际和利用学生生活实际的两个活动。 活动一:课前,老师指导学生小组对100名12-18岁的中学生做了“有关诚信问题”的调查,比如:择友时你最看重他哪个方面?如果看见不诚信的事,你会感到怎样?你认为做人之本是什么?在诚信与金钱之间选择什么?在社会中发现的不诚信的事主要有哪些?从择友标准、从人对诚信的态度、从诚信与金钱的关系等角度呈现了同龄人的真实想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有不诚信的事发生?”“怎样做到诚信?”等问题的愿望,为整个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活动二:课上,老师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两个实例说与不说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在诚信、友谊、责任的权衡中认识到诚信的复杂性;让学生在对“是否违背诚信道德的标准”问题的思考中辨识了诚信与隐私、诚信与“善意的谎言”的关系,从而不仅准确地理解了诚信的智慧,更从方法的角度学会了辩证分析、科学判断和正确选择。活动内容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源于课堂又延伸课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选取学生关心、关注的内容,活动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由衷想为奥运做贡献的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和真挚的爱国之情,将它们物化在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上。其二,正确处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有效指导的关系。活动课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指导。正确地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积极合作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其三,注重活动教学中学生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在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要倡导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的体验性学习、社会活动的实践性学习等,通过设计、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宣传、表演、交流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习领域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任何课型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一节课中可以有多种活动形式交替使用,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教育教学效率更高。 活动案例2 陕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 与师为友这一课采用了活动体验教学方式,通过调查、采访、创作等多种活动形式,创设了积极的师生沟通的情境。活动一:师生关系调查活动。课前老师对本校初一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状况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了网上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主线:沟通和理解。 活动二:学生采访活动。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开展学生对教师的采访活动,尝试沟通,经营现实的师生关系。活动三:创作心愿卡活动。出示班主任老师的希望,请同学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为老师留言,制作心愿卡,可以是一句真诚的感谢,一句赞美,一个祝福,一个心愿,一点歉意或者一个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建议,在自己最喜爱的纸上写出来,并折叠成自己最喜欢的形状,放到事先准备的心型的幸运盒里。多种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主动沟通,最终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其四,提高教师的活动组织、指导和总结提升的能力。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协调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有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的关系,为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课程资源。教师在活动中要把握好“度”,即对社会实践过程及课堂教学秩序与效果的控制力度上,教师应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校内的交流把握学生校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实践能力;如何通过已收集的资料论证教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