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沪教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doc_第1页
【高中语文教案】沪教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doc_第2页
【高中语文教案】沪教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doc_第3页
【高中语文教案】沪教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tmxk_docin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第二十课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主要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了解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君子风范,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思想、政治主张的坚持。2抓住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做好知识积累;掌握文言翻译的方法,提升文言翻译的能力。说明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著作、语录体散文,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而侍坐一文结构严谨,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而评孔子的循循善诱的大师风范跃然纸上;而作为一篇言“志”的文章,在写出了学生的心志、性格,也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和政治主张。因此,把握对话的文体特点,通过对话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感受孔子形象,吸取智者智慧,把握作品思想主旨,就必然地成为本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内容。作为一篇较具典型性的文言作品,其文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是本课教学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抓住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本文对话中表达思想的特点。2 难点:对人物的形象的把握和思想、主张的解读。说明: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也可以看成是一篇记叙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文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谈话环境,然后在对话中从容展展开。因此,了解和解读本文的对话、了解文言对话中常用的句式,就成为教学重点,而理解文本对话中所展现的人物性格和所表达的思想主张,就成为本文教学的难点之所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 要求学生课前查阅孔子生平和论语的资料,选读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做比较阅读。教师可推荐季氏将伐颛臾等文章。2 你对孔子和他的语录体散文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1 课前查阅孔子生平和论语的资料,选读其散文,做读书笔记。2 交流读书心得,初步形成对孔子和他的语录体散文的基本认识。通过课前的相关阅读,使学生对孔子和他的语录体散文有所了解,并为深入研读课文获得感知性知识,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初步思考。设疑导学形成整体把握1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2 学生接力翻译,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及句式。 举例说明:1.读准字音,如:俟,音s ;莫,音m; 甫,音f。读清句读,如: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2疑难问题,如:(1)“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2) “如或知尔”,即:如果有人要了解你们。(3) “则何以哉?”即:那么你们想干点什么呢?(4) 加之以师旅。即: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把。 1 齐读课文2 圈划字、词、句式,提炼问题。3 师生交流互动,问难释义解疑。1 疏通全文,为后面深入学习作好铺垫。2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 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深入研读,探讨文本精义1 这篇课文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2 从孔子和学生畅谈理想的动人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习惯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3 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教学教育思想?4 你能不能像孔子的学生一样,在同学、老师面前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1 讨论回答。抓一个关键字:“侍”。(“侍”决定了谈话不同于一般的“座谈”、“闲谈”、“畅谈”;因为这种师生关系,气氛显得有些严肃、郑重。)2 学生回答:平等交流,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善于启发。3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4 学生交流、畅谈理想。在对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用设问法解析课文,可以再现孔子和学生畅谈理想的动人场景,使学生走进文本中去,从而在文本阅读中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渗透德育教育。1 用原文句子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2 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并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1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2讨论回答。子路:直率哂; 冉有:谦虚叹之;公西华:更谦虚惜之;曾皙:洒脱与之。 整体把握文意并进行研讨性地学习。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孔子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谈“志”的,而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 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从积极方面理解: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一般采用此种理解)。从消极方面理解: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曾皙的理想是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与点”。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此种理解可对学生做一下扩展)。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孔子这位儒家始祖,奔波半生,一无所获,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拓展总结形成深层理解1 阅读全文,你是怎样走进孔子师生的“畅谈理想的动人场景”呢?2 引入季氏将伐颛臾中的相关语段,引导学生的思考:儒家学派创始人的思想有哪些呢? 1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2 思考、讨论并交流对问题的认识。1 避免把文言文的阅读仅仅当作文言文的字词阅读。2 让学生学会归类阅读。布置作业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描写等方法来写某一次师生间的交流,要求能将人物的精神气质传神地表现出来,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课后构思成文,同学间互相交流。写得好的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表演来展示。通过读写结合,一方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智慧、思想的引导和教育。思路点拨本文也可通过老师和四个学生的表演,通过语言、动作的展示,再现学生的神态、性格和理想,再现孔子的和蔼可亲、明达智慧的形象,从而走进文本解读。 练习举隅1.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