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目 录 第一章第一章总总 论论 1 1.1 项目背景1 1.2 规划依据.2 1.3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3 1.4 规划期限4 第二章第二章 保护区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保护区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5 2.1 保护区基本情况5 2.2 现状评价.9 第三章第三章 总体布局总体布局.17 3.1 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17 3.2 规划目标.18 3.3 保护区功能区区划19 3.4 总体布局.22 第四章第四章 规划内容规划内容.23 4.1 保护管理规划.23 4.2 科研监测规划.31 4.3 宣传教育规划.38 4.4 基础设施规划.41 4.5 社区共管规划.42 4.6 生态旅游规划.45 4.7 多种经营规划.54 第五章第五章 重点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工程.56 5.1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56 5.2 科研设施和监测工程.57 5.3 宣传教育和培训工程.57 5.4 生态旅游设施工程.57 ii 5.5 多种经营工程.58 第六章第六章 投资概算投资概算.58 6.1 主要建设项目.58 6.2 投资概算.58 6.3 建设时间安排.60 6.4 事业经费预算.60 第七章第七章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61 7.1 组织机构设置原则.61 7.2 组织机构.61 7.3 人员编制.62 7.4 组织机构的任务、作用和职能.63 第八章第八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66 8.1 政策保证.66 8.2 组织保证.67 8.3 资金保证.67 8.4 人才保证.67 8.5 管理保证.68 第九章第九章 效益评价效益评价.69 9.1 效益评估.69 9.2 生态效益.69 9.3 社会效益.70 9.4 经济效益.71 9.5 总体评价与展望.72 1 第一章总 论 1.1 项目背景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我国东南大陆面积最大、保存最完 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和自然 遗产保护地,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为最优先保护的生 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它不仅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理想场所,也是开展 自然保护、宣传教育、培训自然保护人员以及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对闽赣两省的闽江、赣江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水源涵 养和两省气候调节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护好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经 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对全球环境保护也有重要意义。1979 年 4 月 16 日,福建省政府决定建立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 7 月 3 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福建武夷山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987 年 9 月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 UNESCO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 理事会接纳为生物圈保护区。1992 年 2 月在北京“中国自然保护区优先领 域研讨会”上被确定为中国 40 个具有国际保护意义的 A 级保护区之一。 1999 年 12 月,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成为世界双 重遗产保留地。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早在 19 世纪 40 年代,就有国外生物学 家到此采集标本,随后国际交流不断。特别是 1987 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 护网后,进一步扩大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有阿根延、日本、英国、 美国、泰国、荷兰、德国、澳大利亚、瑞典、加拿大、法国等国的专家学 者,到区内考察、培训、讲学、研讨、交流,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2 区的国际知名度日益提高。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 大力支持下,在科研教学部门的通力配合与鼎力协助下,经过保护区全体 职工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在资源保护、本底调查、科学研究、开发利 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保护管理制 度和实施计划,各项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就全面、科学、系统、有 效的保护与管理而言,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保护 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特别是缺乏现代化的预测预报系统、监测系统和 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先进管理手段;科技水平不高,难以开展以森林生态系 统研究为主的高水平的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与交流;社区保护与利用的 矛盾仍很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为了扭转落后局面,需加大投入, 加快建设与发展步伐,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根据国家林业局近期提出的“十五”和未来十年要突出布局调整、加 速生态建设、努力实现新世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构思,明确指出抓 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便是其中之一。为了搞 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总结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往建设经验 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好基因资源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科研 监测、自然资源利用等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问题,提出保护与发展对策 和行动计划,以加速保护区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 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1998111 号) 、原林业部森林和 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武夷山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管理局决定开展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1.2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森林防火条例 福建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有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其它法律、法规、条例 国务院关于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的批复 ,国发19790169 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境界划定和山林定权问题 的批复闽政1984综 329 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 办发1998111 号 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林 护通字199827 号 国务院关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批复,国函 199892 号 国土资源部文件, 关于认真做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界立标和土 地确权等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1998108 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 序有关问题的通知 ,林计财规字200064 号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大纲 4 1.3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3.1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以全面保护生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为宗旨,以科技为先导,采取有 效措施和先进手段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稳定森林生态系统, 增加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建立并完善监 测体系,合理、适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保护区和社区经济建设, 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1.3.2 原则原则 1.3.2.1 保护优先的原则:建设项目必须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1.3.2.2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原则:在工程项目安排上,应从 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开发利用、生态旅游、社区发展等进行多方位的 全面统筹规划,突出以保护工程、科研监测、社区发展建设为重点,并根 据项目的重要度与资金状况,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分期实施。 1.3.2.3 坚持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项目必须有利于保护与发展,短缺的建 设项目和设施要完善,初具规模的要进一步提高,已有的项目不再重复建 设,同时在空间配置上要科学合理定位。 1.3.2.4 坚持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保护区建设要有利于促进社区与 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区的经济实力和增加群众收入,提高 生活水平,以促进保护事业的发展。 1.3.2.5 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规划内容要实事求是,科学 合理,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以发展的思路,采用信息化技术 等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法,提高保护与管理水平。 1.4 规划期限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期限为 10 年,即 20012010 5 年。规划期分两期,近期为 20012005 年,远期为 20062010 年。 第二章 保护区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 2.1 保护区基本情况 2.1.1 地理位置与范围地理位置与范围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大陆东南部、福建省北部,武 夷山脉北端,武夷山市、建阳市、光泽县和邵武市四县(市)交界处,东 与武夷山市、南与建阳市和邵武市、西与光泽县接壤,北与江西省铅山县 毗邻(详见附图 1) ;以武夷山脉北段的黄岗山、猪母岗山系为主体,境内 主峰黄岗山海拔 2158m,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最高峰,素称“华东屋脊” 。保 护区的地理坐标为:东经 1172711751,北纬 273327 54。全区南北长达 52km,东西最宽处相距 22km,总面积 56527hm2。 2.1.2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2.1.2.1 地质地貌 保护区属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拗陷带。地质的断裂构造发育 主要属于邵武河源深断裂,断裂地貌极其壮观,桐木关大竹岚断裂, 黄溪洲皮坑口断裂,美罗湾断裂等延伸十几公里。保护区内地层为华南 地层区武夷山四明山地层分区的一部分,露出地层岩石简单,主要为火 山岩、浅变质岩、火山屑岩、黑云母花冈岩及细粒花冈岩等,分布最多的 为火山岩和花冈岩。 保护区具有地势高,起伏大,多垭口的地貌特征。在保护区的小范围 内,平均海拔 1200m,最高处达 2158m,最低处仅 300m,相对高差达 1858m,高差极为悬殊。坡度一般为 3040,最陡为 80,河流侵蚀切 割深度达 500m 1000m,沟谷相间,山势极其雄伟。 根据地貌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地貌划分为:构造侵蚀中山地貌、构 造侵蚀低中山地貌、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及构造侵蚀低山地貌等四种类型。 2.1.2.2 气候 保护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以黄岗山为主峰的海拔 6 1800m 以上的山峰有 34 座,在西北部构成一道天然屏障;冬季阻拦、削弱 了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夏季抬升、截留了东南海洋季风,形成了本区中亚 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内年平均气温 8.518,一月份平均气温 为-16,七月份平均气温为 1626。年平均降雨量为 1486mm 2150mm,年平均相对湿度 7884%,早霜 10 月份,终霜 3 月份,无霜期 253273d。年平均雾日达 120d。气候上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 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 2.1.2.3 土壤 自武夷山最高峰黄岗山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下降,生物、气候递变, 土壤垂直分布明显,自上而下分别为海拔 1900m2158m 的山地草甸土带、 海拔 1050m1900m 的黄壤带、海拔 700m 1050m 的黄红壤带、海拔 700m 以下的红壤带;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随高度下降而减少,PH 值 4.07.0。海拔自高到低,土壤粘粒含量逐渐增加,砂粒含量相对减少。 2.1.2.4 水文 武夷山脉的自然保护区地段是福建闽江水系与江西赣江水系的天然分 水岭。区内有各种溪流 150 多条。水系属于放射状,河流面窄,河床中多 砾石,是典型的山地性河流,其特点是坡降大,水流急,水量充沛,水力 资源颇为丰富。 2.1.3 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 2.1.3.1 行政区域、人口数量及民族组成 保护区内的村庄有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建阳市黄坑镇坳头村、大 坡村、桂林村的六墩自然村,共有居民点 39 个,617 户,人口 2508 人, 劳动力 1396 人,占人口总数的 55.7%。在人口民族组成中,汉族为 2478 人,占人口总数的 98.8%;少数民族 30 人,占 1.2%。文化程度达中专或 高中毕业的 59 人,占人口总数的 2.4%;初中毕业及以下的 2449 人,占 97.6%。人口年增长率为 0.56%。流动人口 304 人;周边地区有 124 个自然 村,总人口 10845 人(详见附表 1) 。 2.1.3.2 交通、通信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址设在桐木村三港,距武夷山 市、邵武市及江西省铅山县的公路里程分别为 65km、78km 和 98km。核心 区无公路通过,交通闭塞。实验区、缓冲区交通较为方便,现有干线公路 7 3 条(皮坑桐木关、三港李家塘、玲珑霞洋)47km,支线公路(林 区级线、便道)10 条 82km,小路 23 条 185km。区内乡村除半山、坪溪 两个自然村外,其余各村均已通公路。武夷山市己有了通往全国各地的交 通网络,武夷山机场己开通至北京、福州等地的 14 条航线,横南铁路贯 穿武夷山市。 保护区内现有办公电话 12 部,对讲机 26 台,转讯台 2 座,座机 12 台,汽车 13 辆,电脑 20 台及其它设备 7 台套,通讯线路 102km。 2.1.3.3 土地或资源权属 保护区土地总面积为 56527hm2,其中国有林面积 22611hm2,占土地总 面积的 40.0%,主要分布在核心区;集体林面积 33916hm2,占 60.0%,多 数在缓冲区和实验区内。 2.1.3.4 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保护区现有土地总面积为 56527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 55645hm2,占 98.4%;非林业用地面积 882hm2,占 1.6%。林业用地中,有林地 51878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 93.82%;灌木林地面积 2555hm2,占 4.6%; 无林地面积(高山草甸)1212hm2,占 2.2%。有林地中,林分(特用林) 面积 43263hm2,占有林地面积的 83.4%;竹林面积 8017hm2,占 15.5%,主 要竹种为毛竹;经济林面积 598hm2,占 1.1%,主要树种为茶叶。非林业用 地中,耕地 168hm2,占非林业用地面积的 19.0%;其它用地 714hm2,占 81.0%。耕地中,水田 30hm2,占耕地面积的 17.9%;旱地 138hm2,占 82.1%。 森林覆盖率达 96.3%。土地利用率达 100%(详见附表 2) 。 2.1.2.5 地方经济 保护区内村民从事种植、毛竹、茶叶等经营活动。年产茶叶 55t,年 产毛竹 68 万根,还有 16 家竹制品加工厂。1999 年工农业总产值 1271 万 元,人均收入 3403 元。 2.1.3.6 社区发展 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有普通中小学 19 所。区内有普通小学 4 所,1999 年在校学生人数 206 人,在职教师 25 人,入学率达 100%;共有医疗所 (站)5 所,床位 6 个,卫生技术人员 5 人;各行政村均已实现村村通公 路、通电话、通电视节目,基础设施初步建成。 保护区成立后,特别是 1998 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 后,保护区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鼓励居民迁出,限制迁入,减轻人口对 8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压力。 2.1.4 历史沿革和法律地位历史沿革和法律地位 2.1.4.1 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至五十年代初期,国家林业部、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南 平专员公署曾行文规定,将武夷山脉北段即今保护区范围的深山老林列为 禁伐区,加以保护。 1979 年 4 月 16 日,福建省革委会决定建立以黄岗山、猪母岗为中心的 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1979 年 7 月 3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福建武夷山列为国家重点 自然保护区(国发1979169 号) 。这是我国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见 附件 1)。 1979 年 7 月 12 日,福建省革委会经研究同意成立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相当于行政公署下属一级机构,实行双重领导(闽革 1979综 524 号) 。 1979 年 11 月 14 日,经省革委会明确,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处隶属省林业局,相当于县一级的事业单位(闽革办197919 号) 。 1984 年 5 月 10 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 85 万亩(56667hm2)面积规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整 后的保护区总面积 847911 亩(56527hm2)(闽政1984综 329 号) 。 1987 年 9 月 7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 理事会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是我国第五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至今,我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也仅有 19 个。 1990 年 5 月 18 日,经福建省编制委员会(闽编1990131 号)批准, 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管理局,仍隶属省林业厅主管,为全额拨款的县级事业单位。 1992 年 2 月,在北京“中国自然保护区优先领域研讨会”上,福建武 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确定为中国 40 个具有国际保护意义的 A 级保护 区之一。 1994 年 5 月 30 日,成立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 员会,负责协调保护区管理局同周边市(县)的关系(闽林政资1994 080 号) 。 9 1996 年 7 月,福建省编制委员会(闽编199696 号) 关于同意福建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增挂福建省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牌 子的批复 ,福建省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1999 年 12 月 1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23 届大会 一致通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这是我国自然保护区中仅有 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地的拥有多重世界品牌的 保护区(详见附件 2、附件 3)。 2.1.4.2 法律地位 保护区管理局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1984综 329 号)文划定的 保护区面积 56527hm2(847911 亩)区域范围进行经营管护,并设立界碑标志;保 护区边界清楚,无林权、地权纠纷,具有合法性。 2.2 现状评价 2.2.1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2.2.1.1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气温最低、雨水最多、湿度最 大、雾日最长的地区。由于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气候、土壤呈明显的垂 直变化,形成了区内多种多样的独特生态小环境,为各种不同生物提供了 良好的生存条件。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 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为 96.3%,是闽江上游主要溪 流的发源地。距离保护区 47km 外的武夷山风景区,以“九曲溪游竹筏” 一景为旅游者所青睐,而九曲溪源头就发源于保护区内的黄岗山,在保护 区内的黄岗山和猪母岗周围地带完整地保留着原生性森林植被 2.9 万hm2, 为九曲溪建造一个巨型“蓄水库” ,使九曲溪水长流不息,清澈见底,从 而为风景区增添了灵气。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茂密,净化能力强,自然环境受人 为活动影响极少,环境优美而清净。根据福建省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表明, 保护区内大气质量、水质的各项指标远优于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环境质 量达到优良。 2.2.1.2 独特的地质构造 据专家考察:保护区自然综合体是从第三纪开始发育的,已有 7000 万 10 年的历史,经科学家实地踏勘,未发现有任何冰川侵蚀或堆积的痕迹;在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变化幅度不大。经过第四纪孢粉组合对比和剥 夷面阶地对比,说明保护区海拔高度自第四纪以来上升幅度为 1000m。区 内断裂构造发育,以北向东、北西向两组断裂为主,形成许多断块,各断 块的上升幅度不等。以黄岗山断块上升最多。黄岗山在较近时期(地质时 代)又上升了 400m。所以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质构造对研究古 地理、古气候的演变具有很高的价值。 2.2.1.3 生物物种多样性、稀有性 保护区的植被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两个植物区系的过渡 地带。又是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一个核心部分。保护区植物种类繁 多,据调查记载,区内已定名的高等植物种类有 267 科 1028 属 2466 种。 其中苔藓植物 73 科 192 属 361 种;蕨类植物 38 科 83 属 248 种;裸子植 物 7 科 16 属 19 种;被子植物 149 科 737 属 1838 种。低等植物 840 种, 其中菌类植物 503 种,地衣植物 98 种,藻类植物 239 种。保护区具有一 定特有成分物种,珍稀特有种多。据统计,自然保护区内列入中国植物 红皮书 (第一册)中,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的珍稀濒危、渐危 植物有银杏等 28 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附录中, 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有 20 种,其中级保护有南方红豆杉等 4 种,级保护有水松等 16 种(详见附图 2、附件 4、 附件 6) 。 保护区的动物区系在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中印亚界的华中区东部丘陵 平原亚区,但也有一些古北界的成分。保护区内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 植物种类,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的生态小环境,为野生动物的 繁衍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理想的栖息场所。保护区内已知的脊椎动物有 475 种,其中:哺乳纲 8 目 23 科 71 种,占全省哺乳类总数的 63%;鸟纲 18 目 47 科 256 种,占全省鸟类总数的 47.4%,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 富的地区之一;爬行纲 3 目 13 科 73 种,占全省爬行类总数的 63%。其中, 蛇类有 5 科 58 种(模式标本 12 种) ,其蛇种分别占全国蛇种的 26.4%和福 建蛇种的 68.6%。两栖纲 2 目 8 科 35 种,占全省两栖类总数的 73%;鱼纲 4 目 12 科 40 种,占全省淡水鱼类总数的 17%。昆虫种类繁多,全国 33 个 目中除缺翅目和恐蠊目外的 31 个目都有(全世界共 34 目) 。现已定名的 昆虫有 31 目 341 科 4635 种,约占全国已定名昆虫的五分之一。据科学家 推测,保护区昆虫种类约有两万种以上。贝类 27 种。寄生蠕虫 43 科 112 11 种。保护区内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 57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有黄 腹角雉、金斑喙凤蝶等 9 种,二级有藏酋猴等 48 种(详见附图 3、附件 5) 。特有野生动物 48 种(详见附件 9) 。属于国际候鸟保护网的中日、中 澳保护的种类各为 81 种和 20 种。区内栖息有大量珍贵稀有野生动物。保 护区以动物新种模式标本产地而闻名于世界。根据现有资料统计,1873 年 以来,中外科学家发现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新种(包括新 亚种)的模式标本达 1000 多种。其中昆虫新种模式标本就达 779 种,脊 椎动物新种模式标本近 100 种。在这样小区域面积上脊椎动物新种模式标 本种类之多,实属世界罕见。模式标本产地种 58 种(详见附件 7) 。这是 我国小区域单位面积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地理演变过程中生物的 “天然避难所” ,因此,保护区内物种资源极其丰富。武夷山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是中国东南大陆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 “东南植物宝库” 、 “蛇的王国” 、 “昆虫世界” 、 “鸟的天堂” 、 “世界生物模 式标本的产地” 、 “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 ,是开展生物研究的理 想场所。 2.2.1.4 植被类型多样性、典型性 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群峰叠嶂,最大相对高差达 1700m,形成多样的独特生态环境,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 厚的条件。区内植被类型多样,除了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外,还分布 有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 11 个植 被型,15 个植被亚型,25 个群系组,57 个群系,170 个群丛组(详见附 件 10) ,包含了我国中亚热带地区所有的植被类型,具有中亚热带地区植 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这在我国乃至全球同纬度带内都是罕 见的。 保护区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 350m 1400m,随 着海拔的递增,气温的递减和降水量的增多,依次分布有针阔叶混交林 (500m1700m) 、温性针叶林(1100m1850m) ,中山苔藓矮曲林(1700 m1970m) ,中山草甸(1700m 2158m)五个垂直带谱,植被垂直带谱明 显。但是这种因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垂直分布并不完全符合因纬度的 变化而引起的水平分布的变化,它表现在构成群落的物种上有所差异外, 还表现在群落的镶嵌现象突出以及过渡地带类型更为多样。这种分布规律 12 在我国东南大陆乃至中亚热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2.1.5 多样的生态功能 保护区内茂密的森林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 调节气温等生态效益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区内的森林覆盖率达 96.3%,绿化率 98%,它象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在雨季拦洪蓄水,减少地 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尤其是周边四市(县)的主要河流均发源于保护 区内,为这四市(县)的农田灌溉、人畜饮水和星罗棋布的水电站提供了 水资源,无疑产生良性的生态功能效益。 2.2.2 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 2.2.2.1 管理机构不断完善 保护区管理局有以巡护检查、林业行政管理为主要任务的资源保护科 及 4 个管理所、11 个检查哨卡;有以查处破坏资源案件、保护自然资源安 全为中心任务的森林公安分局及所属的 4 个派出所;有专门负责防火工作 的防火办公室及其所属的 2 个了望台。还有以科普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宣教 科和以社区共管为职责的社区科。 保护区管理局现有人员编制 102 人,目前在职人员 112 人,离退休人 员 25 人。此外聘用村民护林员、林政员 36 人(详见附表 1.2) 。现有高级 技术职称 4 人,中级职称 10 人,初级职称 39 人。人员的专业结构呈多元 化趋势。人员的综合素质,决策层、科研及科技管理人员的文化层高,其 余较一般。 2.2.2.2 管理制度比较建全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主要有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实施办法 、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 员会章程 、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公约 ;建立了入区 管理制度、毛竹采伐管理制度、巡护月汇报制度、年度安全生产、资源管 理、林政执法、森林防火工作检查制度;签定防火责任书制度等。实行以 法治区,依法保护,打防结合。保护区实行分片管理,联保联防,社区参 与共管。 2.2.2.3 科研实力较强,科研成果较多 保护区基本建成科研、推广、技术监督三大科技体系和科技信息网。 13 至 2000 年,科技人员除参与省科委组织的综合考察外,立足本区坚持自 然资源本底调查,坚持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的研究目标,先后开展 了: 珍稀濒危与乡土树种人工繁殖和栽培技术研究; 天然竹林高产结构及生物量的研究; 武夷山蛇类资源合理开发应用的研究; 棘胸蛙生态习性与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应用; 武夷山白伊蚊垂直分布及蚊种组成研究; 武夷山枯叶蛾生活习性研究; 土壤酶活力与林木生长关系; 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等项目研究; 武夷山螟蛾科种数量及其分布调查研究;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叶甲科昆虫多样性研究; GIS 在武夷山保护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有:出版科普刊物和学术文集“武夷山通讯”34 期, 武夷山科技通讯二期, 武夷山研究自然资源卷一部,并在国内 外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同时,于 1990 年建成“武夷山自然博物馆” , 1996 年成立了“福建省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 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 武夷山森林生态功能研究; 武夷山鸟类及区系调查; 武夷山珍稀濒危植物的数量分布调查及生态学研究; 武夷山保护区毛竹林生产经营质量管理; 毛竹纯林的经营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武夷山兰科植物栽培技术研究; 武夷山蕨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 武夷山保护区有效巡护体系建设研究。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保护区本底资源,为今后保护自 然资源,进一步探索森林的发生、发展等自然演变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 然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科学研究工作,也为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 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贮备。 14 2.2.2.4 国际、国内间交流增多,合作领域拓宽 早在 19 世纪 40 年代,就有国外生物学家到此采集标本。新中国成立 后,特别是保护区建立以来,有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 43 所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工作者进 入保护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学术研究,共采集各类标本 100 多万号,发 现了许多新属新种,出版了武夷科学 、 武夷科技通讯 、 武夷山自然 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集等专著,武夷山综合科学考察不论其规模、范围、 广度和深度都可称得上国内一流水平。 保护区自 1987 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后,逐渐扩大了国际交往, 先后与 UNESCO-ITC 两个国际组织合作完成了“GIS 在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与台湾东海大学和福建省野生动物保护协 会共同举办了两岸野生动物保护学术研讨会;代办了“中美野生动物保护 管理研讨班” ;进行了多方面的国际、国内间保护区管理学术交流活动。 特别是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的实施,学习并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管理 技术与设备,提高了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保护区在国内、外均已享有较高 的声誉。 建局以来,共接待前来考察、研究、教学实习的专家、学者、大中专 生及青少年夏令营近 20 万人次,很好地发挥了自然保护区作为科研、科 教培训基地的功能与作用。 2.2.2.5 基础设施具备一定的规模 保护区现有建筑面积 19714m2;其中办公用房 1778 m2,占建筑用房的 9.0%;保护科研用房 5718 m2,占 29.0%;宿舍 4321 m2,占 21.9%;附属 房 7897 m2,占 40.1%。现有电脑 20 台,摄像机 1 台,以及相应的办公用 具、交通、通讯设施和设备等等,从而保证了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工作 的正常开展。 2.2.3 保护区经济评价保护区经济评价 保护区经济评价 目前,保护区的管护资金来源,主要有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经费、保护 费、育林基金留成、多种经营收入等。1999 年保护区收入 360 万元,按此 收入水平,仅能维持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无财力进行提高管护水平建设, 项目的建设资金必需依靠上级投资;很大程度上,由于资金的短缺而延缓 了保护区的发展。 15 社区经济评价 保护区成立以来,在“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合理经营利用”方针的指 导下,社区群众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对实验区大面积的毛竹林和茶园进行 低产林改造,开展竹制品加工和茶叶加工,参与生态旅游,取得了较好的 经济效益。1999 年,区内三个行政村总收入 1271 万元,村民人均收入 3403 元,区内三个行政村均达到小康村标准,村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 和提高,村民已自觉地保护山上的自然资源,区内村民乱砍滥伐、乱捕滥 猎、采集药材等活动日趋减少,大大促进了保护事业的发展。 为促进保护区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今后在努 力争取上级对保护区项目建设投资的同时,应积极、合理、有效地开展保 护区和社区经济发展项目,以增强保护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2.2.4 保护价值保护价值 有效地保护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保护区成为巨大 的物种基因库,可以为培育突破性的新品种提供强大的后备资源。 保护区内保持的自然原始状态,可作为研究生态变化的参照与基准, 以便更加准确地评价生态系统在天然条件和人工条件下的演化方向、演化 速率,以及演化终极,这对人类研究合理的生态结构、积极保持生态平衡 有着重大意义。 在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利用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充 分发挥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更多的资金,而且为 合理开发更大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提供模式和指导。 以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吸引国内外先进科 学、技术、信息,促进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加速开发沉睡的人类共 同的财富,为世界和人类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尤其以种类 众多的动物模式标本而闻名于世。这不仅表明它在生物分类学中的重要意 义,也说明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巨大价值。总之无论是从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还是从生态系统多样性来说,武夷山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都具有关键意义,是中国也是全球同纬度带中应优先保护的关键地区。 2.2.5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保护区的保护管理、 科研、合理利用,以及如何全面、科学、有效地管理保护区,促进其可持 16 续发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2.2.5.1 功能区划不合理 建区时,由于保护区功能区划只考虑到地形和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 因而区划结果存在一些生态功能上的缺陷。目前,除了两片核心区相互隔 离外,核心区与周边地区之间没有缓冲区。实验区的经营活动虽然被限制 在固定生产区域内,以生产毛竹、茶叶为主,但固定生产区域没有标定具 体界线,无法有效地对这些活动的扩展进行控制。人为活动已严重影响了 两片核心区之间野生动物、植物的基因交流。因此,必须建立生物走廊带 来连接两片被隔离的核心区,并区划建立核心区周围的缓冲区过渡带。 2.2.5.2 保护管理工作难度大 自建区以来,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一直把生物资源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 来抓。但仍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盗伐、偷猎、乱采现象时有发生。盗伐 的主要对象是柳杉、杉木,据统计有 178 起;猎捕棘胸蛙、五步蛇等,据 统计有 79 起;还有抢采黄山木兰花、果、种子,采剥凹叶厚朴皮等不法 活动。这些不法活动范围大,有时甚至深入核心区,致使保护区的原生性 植被、野生动植物生境、种群数量遭受严重威胁。必须健全巡护体系,加 大执法和管理力度;发展乡村经济,健全社区共管体系。 2.2.5.3 森林火灾隐患严重,防火队伍建设不足 保护区的毛竹林经营区多处于居民点和交通干线上,加上保护区内草 甸、天然针叶林和人工针叶林线长面广,是很敏感的易火区域,潜在的火 灾发生率较高,也是难于管护的易火区域。尽管区内防火采用联防制度, 但是由于管理局没有专业防火队伍,仅有业余队伍,且人员素质不高,专 用设备不足,一旦发生火险难以及时扑灭。因此,根据气候的变化,防火 管理工作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根据各辖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旅 游等人为活动的数量、频率等情况,确定火险区域等级。并建设生物防火 林带,建立专业防火队伍,制定相应的防火管理目标,使防火管理工作有 重点、有目的地开展。 2.2.5.4 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保护区管理局设置的机构曾为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因其内部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科室协调不足,管理机制也未能很好地起 到激励巡护工作的作用。1996 年,经省编委批准,保护区加挂“福建省武 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牌子,研究中心虽已成立,但形同虚设,无 专职研究人员。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各科室职责,健全内部协调机制。同 17 时,全区的管理所、站布局也不合理,给保护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2.2.5.5 科技含量不高 保护区点多面广线长,人员编制偏紧,且现有人员专业结构也不能满 足自然保护工作的需要,专业知识培训十分必要;有相当部分人员,尤其 是科技人员需培训提高。科研仪器缺乏,甚至连基本的物理、生化分析都 无法进行,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管理局局址地处偏僻的三 港,交通不便,管理、保护、科研信息闭塞,而且气候条件恶劣、温度低、 湿度大、雾日长,造成部分仪器设备难以正常运行,标本霉变。因此,目 前急需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以森林生态系统研 究为主的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2.2.5.6 保护经费严重不足,保护设备落后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致使资源保护管理的技术手段还停在粗放的管理 阶段,缺乏现代化的预测预报系统、监测系统和指挥系统等先进管理手段, 特别是护林防火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通讯联络设备严重不足,不能满足 保护工作的需要。 2.2.5.7 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和数据管理体系 目前,保护区仅开展森林资源的定期监测、人为活动监测,野生动植 物资源本底综合性调查仅在建区初期进行过一次,此外多为小规模的补充 专项调查。仅有资源静态监测,缺乏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监测, 缺乏生物多样性监测。现有的数据收集格式也不完整,无法集中分析。没 有数据管理体系,无法用数据直观地体现出保护区的保护成效。 2.2.5.8 公众保护意识教育力度不足 保护区公众保护意识宣传和教育开展较少,没有制定综合的公众保护 意识宣传教育计划。 第三章 总体布局 3.1 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 3.1.1 保护区性质保护区性质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中亚热带原生性的天然常绿阔 叶林及其生态(存)环境为主,全面保护常绿阔叶林,珍稀、濒危物种及 其栖息的生物物种资源和自然环境,是集动植物物种与生态保护、水源涵 养、科普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生态旅游、永续利用自 18 然资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省政府直接领导, 业务由省林业厅主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 3.1.2 保护对象保护对象 (1)我国中亚热带最具典型、保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森林生态系 统; (2)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 20 种,其中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 有银杏、南方红豆杉、水松、钟萼木 4 种,保护的野生植物有金毛狗、 白豆杉、香榧、金钱松、半枫荷、闽楠、香樟、野大豆、花榈木、鹅掌楸、 凹叶厚朴、喜树、香果树、水蕨、蛛网萼、中华结缕草 16 种。 (3)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 57 种,其中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 有华南虎、云豹、黑麂、黑鹳、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金 斑喙凤蝶 9 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藏酋猴、猕猴、穿山甲、黑熊、 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金猫、鬣羚、角、海南虎斑鳽、鸳鸯、黑冠 鹃隼、鸢、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灰脸鵟鹰、鹰雕、草 原雕、乌雕、林雕、白尾鹞、鹗、小隼、游隼、燕隼、红隼、白鹇、勺鸡、 灰鹤、红翅绿鸠、褐翅鸦鹃、草鸮、黄嘴角鸮、红角鸮、领角鸮、领鸺鹠、 斑头鸺鹠、鹰鸮、大鲵、虎纹蛙、拉步甲、硕步甲、彩臂金龟、尖板曦箭 蜓 48 种; (4)珍贵稀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存繁殖地区,世界 生物模式标本产地; (5)福建最长的地质断裂带及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景观; (6)福建闽江和江西赣江水源地。 3.1.3 保护区类型保护区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GB/T14529-93)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自然生态系统”类 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3.2 规划目标 3.2.1 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保护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完 19 整性及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充分发挥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的多功能效益。 通过保护、驯化、培育等手段,增加生物种群数量,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 资源;建成集保护、科研、宣传教育、生态旅游于一体,设施完善、设备 先进、科技发达、管理高效、功能齐全、持续发展的国内领先、世界著名 的自然保护区。 3.2.2 近期目标近期目标 本着先急后缓、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完善管理局、管理所、管理 卡三级管理机构,重点调整管理卡布局,形成机构完善、布局合理的管理 体系;强化保护措施,建立健全巡护线路、防火路、了望台、护林防火专 业队伍、完善相应的设施与设备,建成完整的防护体系;加大科研、监测 力度,建立生态定位观测站、动物救护中心;发展生态旅游、开辟景点, 开发线路、扩大旅游产业。用 5 年时间,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完 整的保护管理体系,形成适度规模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 3.2.3 远期目标远期目标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科技支撑体系,重点建设好珍稀动植物繁育中 心、野生动植物监测线路;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测系统;加大社区共管 力度,搞好社区建设和生产经营,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繁 荣社区经济,增强全民参与意识,共同保护好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扩大 旅游规模,壮大旅游产业,增加旅游收入。至 2010 年,把保护区建设成 为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保护完好、科研监测手段先进、社区经济发展、生 态旅游兴旺、职工素质优良的生态保护示范区。 3.3 保护区功能区区划 3.3.1 区划原则区划原则 在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 地貌、交通条件、保护对象、社区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等自然属性、社会 属性及其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保护区功能区划。 有利于保护区多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遵循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在功能区划方面的原则要求。 20 尽可能地考虑区内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并有利于社区经济协调, 可持续发展,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有利于促进自然保护区管护工作的开展。 3.3.2 区划依据区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福建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国务院文件,关于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 的批复,国发(1979)169 号。 福建省林业局关于进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调查规划工作的通知 闽林(1979)534 号。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编委会, 武夷山自然保护 区综合考察报告 。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经营方案(1998)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计划(1999) 3.3.3 功能区划功能区划 3.3.3.1 功能分区范围 1979 年 7 月,国务院在福建省政府“关于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的批复(国发1979169 号)中,明确保 护区面积为 5.6667 万hm2(85 万亩) ,范围涉及 5 个乡(镇、场)14 个村。 1979 年 8 月,根据福建省林业局“关于进行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调查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由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组织调查规划设计 的保护区实际范围为 5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议安排分工接待方案(3篇)
- 猪肉档口投标方案(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古建筑修复工程合同示范文本
- 二零二五年度交通枢纽PPP项目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舞韵飘香#舞蹈赛事赞助商权益互换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加固型堡坎工程承包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防雷接地及安防设施施工合同规范
- 2025年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育信息化教学计划
- 智能化施工资源调度与合作单位协调配合措施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干预措施
- 灾害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科技大学
-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抗压强度试验原始记录
- GB/T 38315-2019社会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编制及实施导则
- GB/T 35233-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温
- 接力初三赢在暑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家长会课件
- 提升零售户店铺形象烟草QC课件
- 消防安全常识培训内容(通用14篇)
- 系杆拱桥桥梁上部系杆拱的施工方案
- 恶魔城苍月的十字架全怪物图鉴
- 病历启存记录单
- 世界奢侈品品牌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