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衔接的可行性探索.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19/7afc8b5d-0578-4d48-b819-e68170d186b8/7afc8b5d-0578-4d48-b819-e68170d186b81.gif)
![[教育学]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衔接的可行性探索.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19/7afc8b5d-0578-4d48-b819-e68170d186b8/7afc8b5d-0578-4d48-b819-e68170d186b82.gif)
![[教育学]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衔接的可行性探索.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19/7afc8b5d-0578-4d48-b819-e68170d186b8/7afc8b5d-0578-4d48-b819-e68170d186b83.gif)
![[教育学]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衔接的可行性探索.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19/7afc8b5d-0578-4d48-b819-e68170d186b8/7afc8b5d-0578-4d48-b819-e68170d186b84.gif)
![[教育学]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衔接的可行性探索.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19/7afc8b5d-0578-4d48-b819-e68170d186b8/7afc8b5d-0578-4d48-b819-e68170d186b85.gif)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衔接的可行性探索摘 要:作为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有着必然的联系,但绝非简单的重复,二者在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上的差异,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明确这种差异,并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实现二者的衔接,从而达到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树立科学社会价值观念的目标。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学历史;衔接自2006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众多学界前辈便对纲要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尤其是纲要与中学历史近现代史部分(以下简称中学历史)的衔接问题。但遗憾的是,对该问题的展示与解析,特别是其可行性解决途径的探讨仍显不足。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学生对纲要课程认识的误区即其与中学历史的重复。本文尝试在对比此两门课程差异的基础之上,强调突出纲要课程的中心使命与特点,并对其教学技能的可行性作出新的尝试与探索。一(一)纲要与中学历史的差异为什么中学阶段学习过了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在大学阶段作为必修课程要再学一次?二者有什么不同?我们学习纲要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无法理解教学安排的意义所在,容易因对历史学科的心理定势产生惰性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明确这两门课程的差异是我们探索二者衔接的第一步。首先,课程性质不同,教学目的不同。中宣部、教育部在将纲要纳入本科必修课程时便明确其性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此,本课程以历史为载体,从史实出发,但其最终的目标乃是希望通过对近现代史历史进程的发展线索与规律探讨,构建主流价值观,并且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理论的导向性。而中学历史的教学目的则是通过史实的构建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历史分析方法及史观建立,同时强化其爱国主义、公民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如果不能明确这一点,就容易将纲要与历史课相混淆,专注甚至是拘泥于具体的史实,缺乏对历史整体发展脉络的理解。其次,教材内容、教学重点不同。据笔者的了解和调查,真正看过中学教材纲要的老师并不多。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在经过新一轮改革之后,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各版本虽在具体内容上略有出入,但就整体编写思路来看是统一的,特点如下:初中阶段的教材主要以时间为纲,关注对史实本身的描述,考查标准多集中在对历史要素的理解与识记;高中阶段的教材,则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从思想、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侧重理解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线索与规律。不难看出,新教改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上已经开始尝试做纲要的部分工作了。但在现有考试评价模式下,尽管教材改革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仍多停留在对史实本身的关注,而学生在这一阶段由于本身的知识有限,价值观尚未形成,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历史观的目标难以达成。纲要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弥补这种不足。现行各版纲要教材基本在20万字左右,抛弃琐碎的历史细节,更关注核心问题解决(三个选择,一条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规律。第三,教学时间不同,教学技巧不同。从教学时间上来看,二者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所用的教学技巧与方法存在较大不同。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总课时超过456,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也有76以上,因此有较为充裕的时间,采取多种手段的教学形式如:课堂小剧场、制作手抄报等等。但纲要课程的理论教学仅26课时,除非忽略深度否则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所有知识点的讲述将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教师势必在教学技巧上要选择更直接、高效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与难点,课堂讨论、分析论证等方法使用得更多一些。(二)衔接的意义通过以上的对比,不难看出纲要与中学历史既存在着的种种联系,具有延续性和连贯性,也有着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要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必须实现二者有效衔接。首先,做好衔接工作,有利于突出各阶段教学重点与目标。中学阶段历史学习不论从性质还是其特点来看与纲要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其二者的衔接,将之放在一个完成的人格教育与培养的框架之下,才能突出教学重点、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其次,做好衔接工作,有利于避免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和维持学习兴趣。将纲要视为中学历史的重复并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成为一个普遍的误解。倘使不能在明确二者的区别基础上做好衔接工作的话,便极易将纲要课上成历史课,势必造成学生的惰性心理,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做好衔接工作,有利用于实现认知的升华。中学历史希望培养学生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线索,形成初步史观,但客观而言,由于考试机制的滞后,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认知能力的局限,这些任务只能在大学阶段完成,因此做好二者衔接,不仅是对中学教育的发展和补充,也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提升与升华。二尽管不少同仁已经看到了衔接的重要性,但对教学实践的探索却十分有限,一些方法和原则略显笼统。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对教材体系的了解。高校教师深谙纲要教材特点,掌握史学发展动态,并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整体原则,但却不约而同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中学历史教材。什么是中学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的?什么是他们仍欠缺的?了解和关注中学历史教材的变化动态,比较其与纲要的差异,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其认知上的缺陷,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学生认知需求的教学内容乃是做好衔接工作的首要任务。特别是文科生与理工生,(历史)专业与非专业生,他们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要求纲要教师做充分的课前调查,依据具体情况编制难易程度适宜的教案讲义。第二,寻找适合纲要课程性质的教学方法,培养“问题意识”,在已有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上形成史观。中学历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以时间为纲,讲述历史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中学教师多是对“现象的描述”,丰富的史料,情感充沛的讲述,更容易从感性的角度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形成初步的史观,从而达到“论从史出”。纲要则不同,它强调的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整体线索性,历史发展的趋向性,以及其背后的规律与经验。因此,纲要教学应该树立起明确的问题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史料是用来说明和补充论述的,即“以史佐论”。而通过问题意识的确立,学生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也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特别是对历史事件在历史整体进程中的作用有所了解。第三,结合其他学科,构建科学史观,并在此基础之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纲要利用的虽是历史的内容和方法,但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历史学。前文曾经提到,尽管中学历史希图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这实际上也是纲要的任务,可见在教学目标上,二者确有重复之处。但实际情况却是,囿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科知识的局限,这个目标在中学阶段是难以完成的,学生大多只是掌握了史实,部分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线索。随着年龄的增大,眼界的开阔,知识丰富,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们开始接触其他的学科,比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些知识对于他们站在多学科知识体系之上更清晰地看到历史发展的线索性与规律性。因此在纲要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体系的资料,比如书目、信息资源等,另一方面则应适时地引用其他学科的相关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在社会立体架构之下理解和解决问题。第四,根据学科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与手段。中学历史教学根据学生识记能力强,认识多感性化的特点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主要是教师讲述、多媒体演示、课堂短剧等,这些在传授知识点和帮助理解记忆上是有着突出优势的,但未必适合大学课堂。哪些教学模式和手段是适合纲要教学,并能对中学历史作出适宜的补充,有效衔接二者呢?仅仅依靠课堂里的26个学时显然不够,必须充分发挥12个实践课时的作用。首先,引导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并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深化认识的需求。其次,结合学习要求在理论课堂上集中解决相关问题,并以课堂讨论、发言、辩论的形式提高效率。再次,利用丰富的媒介资源、课程教学平台,有效帮助学生对系统问题,延伸问题的解决,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科学史观。最后,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比如组织辩论讨论会、撰写历史论文等形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模式和手段的选择不仅要体现出纲要课程的特点,还应该弥补中学历史教学阶段的不足,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高等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不论从教学目标、教材设置、教学手段上都存在着具体差异。要避免二者的重复,有效进行衔接,需要我们认清差距的基础之上完善纲要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适合课程特点、学生特点的可行性途径,帮助学生形成史观,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仍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思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T3-Sphingosine-d18-1-生命科学试剂-MCE
- GPER-Bcl-2-IN-1-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湖南长沙市财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南昌铁路科技有限公司招聘高铁(普铁)设备维保技术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新)
- 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讨
- 2025年浙江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招聘编外人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河南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招聘3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广东珠海市香洲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选聘特邀调解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江西职业技术大学高层次人才招聘5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跨文化沟通与冲突解决工具
- 涂装技能师考试题及答案
- 国庆节前安全培训课件
- 获得性长尖端扭转性室速朱俊讲课文档
- 2025年烟草专卖局公开遴选面试高分策略及模拟题答案
- 2025年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卫生类护理学专业知识试题
- 乳制品行业智能化奶源管理与追溯方案
-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全文培训课件
- 恒瑞医药2023ESG社会责任报告:关注员工成长共建美好家园
- 急性高原反应救治课件
- 医院网络信息安全培训
- 《构成设计基础》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