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走访调查活动报告一、调查背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江西约有一万,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的出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孤僻、失落、自卑、冷漠、多疑、脆弱、焦虑、极端、狭隘、冲动。这些字眼被用到他们身上。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突出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二、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本次的调查地点为江西省南昌市扬子洲镇。镇雄经济比较落后,以农村人口为主,村民大多以种地为生,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与老人留在家中。又由于村民观念落后、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等原因,当地的教育水平也较落后。大多数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就和家长一起外出打工,导致升学率较低。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很多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地不大乐观。我们此行调查的对象,年龄在718岁,这些孩子正处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发育阶段,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往往具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孤独、自闭、意志薄弱、人格扭曲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并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重大影响。三、调查问卷内容问卷共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后面数字为题号):人际关系1,6,14,23,30(5)心态2,4,7,19,22,28,29(7)自我意识15,18,25,37,38(5)控制力3,5,24,26,27,31,32(7)身体状况16,17,20,21,34,35,36(7)家庭关系8,9,10,11,12,13,33(7)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注:调查问卷附于后)四、 研究方法与调查样本选择(一) 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方法:本文采用了调研、走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分别从两个方向进行调查:家庭部分和学校部分。家庭部分是8、9号两天赴往扬子洲镇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学校部分是在红星小学和滕洲小学抽取留守儿童进行采访和问卷调研。2、规范分析方法:本文运用了数学分析中规范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探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3、 以个别访谈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 4、 社会调查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父母外出情况,祖辈或其它监护人的情况,监护人的教育教养方式等调查,进一步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二)样本选取与抽样 本调研选取扬子洲镇调查对象。学校内的177名同学均为随机抽取。五、 调研结果及分析一、问卷数据处理及问题初步分析:1、 客观题部分:问卷统计数据结果经 spss 16.0软件处理表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比较 留守儿童(n=76)非留守儿童(n=104)t值人际关系4.36.834.40.76.409心态5.571.265.421.19-.776自我意识3.291.262.881.30-2.141*控制力5.661.335.681.30.125身体状况5.161.455.301.45.641家庭关系5.281.335.491.221.117总分29.305.2029.175.09-.167注:* p.05.由表1可知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在其他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造成此结果可能的原因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关爱,致使他们较为自我,这也是缺乏安全感、自卑和自私的表现。他们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要好的朋友比较少,遇到困难不愿意向同学寻求帮助,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藏起来等等。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自闭、抑郁、孤僻等心理疾病。表2 小学生与中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 小学(n=62)中学(n=118)t值人际关系4.42.764.36.80.445心态5.791.305.321.282.489*自我意识3.651.122.741.284.725*控制力5.761.365.631.29.636身体状况5.681.295.011.483.013*家庭关系5.651.235.271.281.889总分30.945.1428.334.903.331*注:*p.05, * p.01, *p.001, 下同。将所有同学进行比较,小学生在心态、自我意识、身体状况、和总分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中学生,而在人际关系、控制力和家庭关系上没有显著差异。表3 小学与中学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 小学(n=28)中学(n=48)t值人际关系4.32.864.38.82-.270心态5.821.575.421.031.361自我意识3.891.102.941.233.397*控制力5.431.735.791.03-1.149身体状况5.321.475.061.45.748家庭关系5.501.455.151.261.119总分30.296.2828.734.421.264而仅对留守儿童进行分析时,小学生只在自我意识方面得分显著高于中学生,其它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将此结果与表3结果相比较,说明留守儿童中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相似,而非留守儿童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远好于中学生。表4 留守儿童中男生与女生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 男生(n=62)女生(n=14)t值人际关系4.37.854.29.73-.346心态5.611.265.361.28-.685自我意识3.371.282.931.14-1.187控制力5.661.345.641.34-.046身体状况5.291.364.571.74-1.694家庭关系5.401.324.711.27-1.772总分29.715.1827.505.08-1.446对留守儿童中男生和女生进行比较,没有发现任何显著差异,说明男生和女生在各方面发展状况相似。表5 父母打工不同年限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人际关系心态自我意识控制力身体状况家庭关系总分f.605.701.865.2712.8152.6291.740另外将父母外出打工的年数分为三组,第一组儿童父母外出打工1-5年,第二组父母外出打工6-10年,第三组父母外出打工11年以上,对三比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如表5)没有任何显著差异,说明父母外出打工时间长短并不是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2、主观题总结归纳:留守儿童中98%的希望父母来参加,2%不希望父母来。如果不他们来不了,50%的同学感到自卑,45%的同学感到伤心,3%的同学理解父母,个别同学感到失落、孤独、失望等。非留守儿童中95%的希望父母能来参加,只有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只有2%的同学不希望父母来。如果父母不能来,80%的同学写到“我会很伤心”,10%的同学选择理解父母,另外还有个别同学写到失望、难过、生气、自卑、矛盾、庆幸等。通过对比能明显看出留守儿童的自卑感高于非留守儿童,在有关父母问题的回答上,留守儿童显得比非留守儿童要敏感。另外在一名8岁非留守儿童的问卷上,出现了“我认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很可怜、很可悲”这样的回答,说明了他们这个年龄已经意识到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某种界限。六、深层分析1、环境变化由于留守儿童在留守的过程中,其生活环境或社会位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需要留守儿童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这一要求对于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留守儿童而言,是较难达到的要求。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越界(越界是从一种社会环境移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而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足够的自主性,一些留守儿童往往难于顺利的适应这种越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留守儿童对于环境的适应往往依据自我的感受来实行,如:“一直生活在过分保护性养育态度下的儿童,在家中的几乎一切行为要求均易得到满足,其生活因此会充满自信乃至仿佛成为万能的强者”,当他们一旦从原来的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转化为与祖父母辈共同生活或者是单亲式家庭之后,他们同时就失去了父(母)的宠爱呵护,“在与监护人(寄居家庭的成年人,或寄养父母)及其他代养家庭的成员等所新建起来的交往互动关系中,很容易就会受挫甚至失去自信,发生强烈的不安全感,随之就可能出现孤僻、寡言、郁闷等内向性行为或逃避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持续地形成边界互闭(越界极为痛苦而极力抵制越界的状态),就可能逐渐成为行为障碍。如果不能有效疏导,留守儿童的不安全感会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高,而非社会性问题行为由此得以强化,乃至会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形成恶性循环。” 2、监护与代养的角色冲突 由于留守儿童的代养家庭或者监护人与其之间的特殊的角色关系,也使得留守儿童自身面临着较为尴尬的角色关系。监护人面临着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问题,即出于同情时时呵护,百般溺爱,又觉得要对得起他们的父母,处处严格,角色十分尴尬。而留守儿童一方面要循规蹈矩,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任性自私,面对学习成绩压力时,又难以排遣心中的苦闷。当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屈辱时,他们的心里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对自己要求非常之高,期望用自身的成绩来回报父母付出的劳动,但是又无法实现自身的目标,又担心被人识破自己虚弱与不足,从而造成了对事物极其敏感、易怒、易采取非常的手段来维护自己利益的倾向。当加注于自身的目标难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时,对于无法依赖自身摆脱这种困境的未成年孩子而言,生活已经没有了固定的外在意义的来源,没有准确的生活模式可以参考,自我就极为容易陷入道德焦虑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缺乏亲情的抚慰,从而使得留守儿童普遍的缺乏了安全感和情感的依偎。儿童对于父母的依恋,构成了人际关系中难以替代的亲子关系,这种依恋关系构成了儿童时期主要的心理支撑力量,从而使得留守儿童能够较好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使其心中始终充满安全感。而这些安全感的获得,是较难有由他人来提供的。 3、现实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缺失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监护功能的缺失,需要更有成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弥补这种功能性的缺失问题。然而就从数据上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非常的单一,主要是来自于自己的同辈群体。留守儿童的认为同学是自己朋友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群体中对与同辈群体交往的密度和认同度均较非留守儿童的比例高,和同辈群体交流心得体会,寻找情感支持,相互娱乐方面的数据则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而与父母、老师进行这些方面的交流则低于非留守儿童。这样的情况是一把双刃剑,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成长。一方面,留守儿童有了较为亲密的倾诉对象,同辈群体不仅仅玩耍的对象,更是能够满足情感和生活需求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的同辈群体自身因为年龄的原因,不可能解决自身同样面临的问题,碰到疑难问题时,没有经验与能力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相反会相互感染情绪,加重问题的影响。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每天都会面临新的问题。自身生理的变化,人际交往的困惑,感情的初发萌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指导与引导,需要有一个较为亲近的亲人充当他的朋友、导师、亲人等角色,无疑家人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就现实的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却无法提供这样一个人物,要么因为工作任务太重无法顾及,要么家里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根本无法理解这些问题。家庭功能的缺失,导致了应该由父母解决的问题因为角色的缺失与沟通渠道不畅而被加重了。而在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内,留守儿童问题也被分割了,每一部门均负责自己范围内的事情,各单位、各部门的相关组织“谁都管,谁都不管”,从而使得问题就呈现出部门化、条块化的特征。留守儿童问题被分割后,没有一个行政部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附:“爱的翅膀”关于身心健康的调查问卷 同学们: 你们好!下列问卷是为了解并增进你自己的身心健康而设计的,对问题的回答无对错之分,并且所有的回答都将被保密,请放心作答。感谢你们的合作!基本信息:姓名: 性别: 年龄: 年级: 家庭所在地: 市 县 镇1在家里谁主要负责照顾你的日常生活(可多选)?a 爸爸妈妈 b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c姑叔姨舅 d邻居 e老师 f其他 2你父母是否在外打工?a是 b不是 如果不是,请直接做第3题;如果是,请继续回答下列问题(1)他们打工的地方是:a省外(a 北京 b上海 c 湖南 d 深圳 e广州 f其他)b省内(个旧 b 昆明 c昭通 d 丽江 e大理 f其他)(2)父母在你几岁时开始外出打工? (3)父母不在身边,你的感受是:a 对父母理解并赞同 b 稍有怨言 c无所谓 d 埋怨 e 很不赞同3 想父母了你通常会怎么办?a 打电话给父母 b 和好朋友聊天倾诉 c闷闷不乐甚至哭泣 d做其他的事情来缓解比如运动、读书等 e其他 4 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怎么办?a 求助老师 b找亲戚朋友帮忙解决 c通过努力自己解决 d手忙脚乱不知道怎么办 e其他 5与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a 不理他,怀恨在心 b主动与他和好,承认自己的过失c请同学老师出面调解 d忍气吞声 e其他 二、下列描述如果你觉得符合自己的情况,请在“是”选项相应的方框内打“”,如果你觉得不符合自己的情况,请在“否”选项相应的方框内打“”。 是 否1、我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 2、感到人们对我不友好,不喜欢我 3、我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 4、总觉得别人在跟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