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2216-2012 竹海金茗茶生产技术规程_第1页
DB32∕T 2216-2012 竹海金茗茶生产技术规程_第2页
DB32∕T 2216-2012 竹海金茗茶生产技术规程_第3页
DB32∕T 2216-2012 竹海金茗茶生产技术规程_第4页
DB32∕T 2216-2012 竹海金茗茶生产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120.20 B35 备案号:36416-2013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 DB32/T 2216-2012 竹海金茗茶生产技术规程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regulation of Zhuhaijinming tea 2012-12-28 发布 2013-02-28 实施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2/T 2216-2012 前 言 为了保护竹海金茗茶的生态环境,提升竹海金茗茶的品位,加强竹海金茗茶的生产管理,促进竹海 金茗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GBT 1.l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中茶叶生产技术参照NY/T 5197-2002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茶叶加工技术参照NY/T 5198-2002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 ,茶叶产地环境参照NY 5199-2002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 本标准由江苏省宜兴市岭下茶场提出并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蒋胜群、顾卫忠。 DB32/T 2216-2012 1 竹海金茗茶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竹海金茗茶的生产及加工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包括基地选择、规划、种植、土 壤管理和施肥,病、虫、草害防治,茶树修剪,茶叶采摘和加工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竹海金茗茶的栽培和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ll767-2003 茶树种苗 NY/T 227-1994 微生物肥料 NY 5199-2002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3 基地选择和规划 3.1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 NY 5199 的要求。 3.2 基地规划与建设 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 维护茶园生态平衡, 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 便于茶园灌溉。 3.3 道路和水利系统 3.3.1 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以茶场为中心,与各区、片、块有道路相通。 3.3.2 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能蓄能排。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3.4 种苗要求 种苗质量应符合 GB ll767-2003 中规定的、级标准。 3.5 茶园建设 3.5.1 茶园应远离交通主干线 1000m 以上,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宜种茶的空地植树造林,茶园 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 3.5.2 茶园可适当种植遮荫树,遮光率控制在 2030。 3.5.3 对缺丛断行严重、覆盖度低于 50的茶园,应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提高茶园覆盖 度。 4 茶树种植 4.1 新拓茶园 DB32/T 2216-2012 2 4.1.1 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 4.1.2 平地和坡度 15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 15以上时,不宜种茶。 4.1.3 开垦深度在 60cm 以上,在此深度内有明显障碍层(如硬塥层、网纹层或犁底层)的土壤应破除 障碍层。 4.1.4 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 4.1.5 使用无性系良种茶苗,采用单行或双行低沟种植,每亩需栽苗 4000 株5000 株。品种以福鼎 大毫为主的和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土壤的茶类,并对本地主要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适制竹海金茗茶的 多毫中小叶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繁育的种苗。 4.1.6 种植前施足底基肥,基肥为有机肥和矿物源肥,底肥深度 30cm 40cm。 4.2 换种改植 4.2.1 对土壤条件好,茶树树龄大的老茶园,宜采用换种改植。 4.2.2 茶园开垦 首先台刈茶树及清理地面上零星的树木、竹子、小灌木、乱石、土堆等;然后初垦,开垦深度 60cm 以上,除尽砖石、竹鞭、杂草、宿根等,并适当局部平整土地;在种植前进行一次复垦,进一步清理地 面,复垦深度 30cm 以上,通过深翻,可改良深层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为茶树根 系生长创造有利的土壤条件。开垦时间一般在夏季高温前或冬季严寒前,这样经开垦后的茶园,经夏垡 或冬垡后,有利于土壤的熟化。 4.2.3 开挖栽植沟 种植方式以单行条栽或双行条栽为宜, 按行距 1.5 米放样, 种植沟上宽 70cm 80cm, 深度 50cm 60cm,底宽 40cm 50 cm。沟底铺稻草每亩 1000kg,复一层土, 再施饼肥每亩 150kg200kg,复合 肥每亩 50kg,分层施入种植沟中,肥土拌匀,上复薄层表土。 4.2.4 茶苗品种参照本标准 4.1.5 条的要求。 4.2.5 栽植方式和密度 以单行条栽或双行条栽为宜,单行条栽规模:150cm20cm,每丛定植 2 株,约每亩 4500 株;双行 条栽规格:150cm30cm30cm 成三角形排列,每丛定植 1 株2 株,每亩约 5000 株。 4.2.6 种植时间 根据茶园整地开垦、施肥回土以及调苗的实际情况,茶苗定植以晚秋和早春为好,即霜降前或惊蛰 至春分。种植前按茶行行距划线开挖栽植沟,茶苗尽量带土移栽,减少伤根,使根系舒展,茶苗放入沟 中边复土、边踩紧,使根与土紧密结合,均匀自然分布,不能上紧下松,栽植深度要适宜。透水性好的 沙性坡地茶园,采用低沟种植法,有利于蓄水抗旱,提高成活率。 5 土壤管理和施肥 5.1 土壤管理 5.1.1 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保护措施。 5.1.2 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覆盖材料未受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每年 每亩用稻草 1000kg。 5.1.3 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对 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实行减耕或免耕。 5.1.4 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5.1.5 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 70时,茶园采用移动喷灌方式灌溉。灌溉用水应符合的要 求。 5.2 施肥。 DB32/T 2216-2012 3 5.2.1 肥料种类 5.2.1.1 有机肥,指无公害化处理的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饼肥及有机茶专用肥。有机 肥料的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表 1 的规定,并经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 5.2.1.2 矿物源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只能作为培肥土壤的辅助材料。微量元素肥料在 确认茶树有潜在缺素危险时作叶面肥喷施。微生物肥料应是非基因工程产物,并符合 NY/T 227 的要求。 5.2.1.3 土壤培肥过程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物质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A 的规定。 5.2.1.4 禁止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城市垃圾、污泥和其它物质等。 5.2.2 施肥方法 5.2.2.1 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天气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 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或过量施肥。 5.2.2.2 基肥一般每 667 施菜饼肥 150kg200kg,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 20cm 以上。 5.2.2.3 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多次,使用腐熟后的有机肥,在根际浇施;或每施商 品有机肥kg,在开采前天天开沟施入,沟深cm,施后覆土。 5.2.2.4 叶面肥料在茶叶采摘前 10 天停止使用。 表 1 有机肥料污染物质允许含量 单位:mg/kg 项 目 浓 度 限 值 砷 30 汞 5 镉 3 铬 70 铅 60 铜 250 六六六 0.2 滴滴涕 0.2 6 病、虫、草害防治 6.1 防治原则 茶园有害生物防治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从茶园整体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 不利于有害生物孽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 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 减 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6.2 农业防治 6.2.1 换种改植或拓植新茶园时,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 6.2.2 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蚜虫、茶白星病等危害茶叶的病虫。 6.2.3 通过修剪,剪除分布在茶丛上部的病虫,减轻毒蛾类、蚜类、茶橙瘿螨、黑刺粉虱等害虫危害。 6.2.4 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6.2.5 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士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6.3 物理防治 6.3.1 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 6.3.2 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 6.3.3 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清除杂草。 6.4 生物防治 6.4.1 注意保护和利用本地茶园中的草岭、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数 对天敌的伤害。 DB32/T 2216-2012 4 6.4.2 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6.5 农药使用准则 6.5.1 禁止使用和混配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6.5.2 植物源农药宜在病虫害大量发生时使用。矿物源农药应严格控制在非采茶季节使用。 6.5.3 引种时,应进行植物检疫,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的病虫草随种苗带入。 6.5.4 茶园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见本标准附录 B。 6.5.5 茶园病虫害防治允许、限制使用的物质与方法见本标准附录 C。 7 茶树修剪 7.1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采用定型剪、轻修剪、深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 冠、复壮树势。 7.2 深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园需清理树冠,使用波尔多液冲洗技杆,以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染等。 7.3 覆盖度较大的茶园, 每年进行茶行边修剪, 保持茶行间 20cm 左右间隙, 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 减少病虫害发生。 7.4 生产茶园采用夏剪,茶树高度低于 80cm,修剪枝叶应留置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虫枝条 和粗干枝应清除出园。 8 鲜叶采摘 8.1 从业人员在上岗前须体检,合格者才能上岗,传染病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疫病患者不得上岗。 从业人员必须保持个人卫生,不得涂脂擦粉。 8.2 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竹海金茗茶加工原料要求,严格按标准适时嫩采,鲜叶原料应匀净鲜齐。 8.3 鲜叶采摘应做到提手采,鲜叶原料以单芽、一芽一叶初展或半展为主。芽梢长度掌握在 2.0cm 3.0cm,每 500g 鲜叶含 6000 个10000 个芽梢,不带鱼叶、紫芽、单张、夹叶老片和非茶类夹杂物。 8.4 盛装鲜叶的器具应用清洁卫生、通风性能良好的竹编茶篮或篓筐,不得使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 装。 8.5 采下的芽叶应及时运抵茶厂,在运输过程中,应轻放、轻压,减少机械损伤。切忌紧压、日晒、 雨淋,防止鲜叶质变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9 加工要求 9.1 茶厂 9.1.1 茶厂周围的大气环境应不低于 GB 3095-2012 中规定的二级标准要求。 9.1.2 茶厂要远离交通主干线,垃圾场、畜牧场、医院、居民区以及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污染源。 9.1.3 茶叶加工中直接用水冲洗,加工设备和厂房用水应符合 GB 5749 的要求。 9.1.4 茶厂的设计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工业 企业设计标准的规定。 9.1.5 茶厂建在茶园中心或附近安全地带,兼顾交通、生活、通讯的便利。 9.1.6 根据加工要求布局厂房和设备。加工区应与生活区、办公区隔离。茶厂环境应整洁、干净、无 异味,需绿化、美化、净化。主要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排水系统通畅。 9.1.7 加工车间建筑牢固, 空气流通, 光线明亮, 应有足够的能满足加工工艺和产品批量所要求的加工、 包装场地,厂房面积不应少于设备占地的 10 倍,地面应平整光洁,便于清洗,推荐地砖或水磨地面, 墙壁无污垢。 9.1.8 茶厂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成品和半成品仓库或场地。原材料、半成品分开放置, 不得 混放。茶叶仓库应具有密封、防潮功能,推荐使用冷藏库贮藏茶叶,保温温度 5左右。 9.1.9 车间宜安装换气扇或除尘设备,室内粉尘最高容许浓度不得超过 10mg/m3。 9.1.10 加工厂内不应堆放生产资料和杂物。 5 DB32/T 2216-2012 5 9.1.11 加工厂应有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配有相应的更衣、盥洗、照明、通风、防潮、防 霉、防蝇、防鼠、防蟑螂的设施及污水排放设备,存放垃圾废弃物设施,采用机械、物理、生物方法消 除蝇、鼠、蟑螂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寄生条件。 9.2 加工设备 9.2.1 不宜使用铅及铅锑合金、铅青铜、锰黄铜、铅黄铜、铸铝及铝合金等材料制造的零部件接触茶 叶。 9.2.2 加工设备的炉灶间、热风炉应设在加工车间墙外。 9.2.3 允许使用竹子、藤条、无异味木材等天然材料和不锈钢制成的器具和工具,所有器具和工具应 清洗干净后使用。 9.2.4 新购设备要清除材料表面的防锈油,每个茶季开始,对加工设备进行清洗、除锈和保养。 9.2.5 定期给润滑零部件加适量油,不得外溢。 9.3 加工人员 9.3.1 加工人员上岗前应经过生产培训,掌握加工技术和操作技能。 9.3.2 加工人员上岗前和每年度均应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方能上岗。 9.3.3 加工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进入工作场所应洗手、更衣、换鞋、戴帽,离开车间时应换下工作 衣帽鞋,存放在更衣室内。不得在加工和包装场所用餐进食。加工、包装场所不得吸烟和随地叶痰。 9.3.4 包装、拣剔车间的工作人员需戴口罩上岗。 9.4 加工要求 9.4.1 根据产品标准,按鲜叶品种、等级等情况,采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确保产品质量。在加工过程中在 制品不应直接与地面接触。 9.4.2 加工过程中允许以物理方法处理,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维生素等,每批产品应 编以批号建档。 9.5 加工技术 9.5.1 加工工艺流程 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贮藏保质。 9.5.2 萎凋 鲜叶采摘后及时进厂,分清级别摊放在萎凋槽中,厚度 2 一 3 厘米,萎凋时间 8 一 10 小时,叶面 失去光泽,叶质柔软手捏成团,嫩茎折而不断,青草气部分消失,略显清香。 9.5.3 揉捻 用揉捻机揉捻, 时间 60 分钟70 分钟,条索紧卷, 茶汁充分揉出, 叶子局部红,泛成条率达 95%, 细胞破坏率 80%。 9.5.4 发酵 在专用发酵室,温度 25-28,湿度 95%以上,供氧充足,发酵时间 2.3 小时,叶色呈黄红色, 并发出浓厚的苹果香味。 9.5.5 干燥 选用自动烘干机,第一次烘干温度掌握在 100120,摊叶厚度 2cm, 烘至含水量 20,第一 次烘干温度掌握在 90100,摊叶厚度 2cm,烘至含水量 6.5。 9.5.6 贮藏保质 足干后茶叶及时进行摊凉,割末,保鲜贮藏。 DB32/T 2216-2012 6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茶园允许和限制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 表 A.1 类 别 名 称 使用条件 农业体系生产的物 质 农家肥 允许使用 茶树修剪枝叶 允许使用 绿肥 允许使用 非农业体系生产的 物质 茶树修剪枝叶、绿肥和作物秸秆 限制使用 农家肥(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家畜 粪尿等) 限制使用 饼肥(包括菜籽饼、豆籽饼、棉籽饼、芝麻饼、 花生饼等) 未经化学方法加工的允许使用 充分腐熟的人粪尿 只能用于浇施茶树根部,不能用作叶面肥 未经化学处理木材产生的木料、树皮、锯屑、刨 花、木灰和木炭等 限制使用 海草及其用物理方法生产的产品 限制使用 未掺杂防腐剂的动物血、肉、骨头和皮毛 限制使用 不含合成添加剂的食品工业副产品 限制使用 鱼粉、骨粉 限制使用 不含合成添加剂的泥炭、褐炭、风化煤等含腐殖 酸类的物质 允许使用 经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茶专用肥 允许使用 矿物质 白云石粉、石灰石和白垩 用于严重酸化的土壤 碱性炉渣 限制使用,只能用于严重酸化的土壤 低氯钾矿粉 未经化学方法浓缩的允许使用 微量元素 限制使用,只作叶面肥使用 天然硫磺粉 允许使用 镁矿粉 允许使用 氯化钙、石膏 允许使用 窑灰 限制使用,只能用于严重酸化的土壤 磷矿粉 镉含量不大于90 mg/kg 的允许使用 泻盐类(含水硫酸岩) 允许使用 硼酸岩 允许使用 其他物质 非基因工程生产的微生物肥料(固氮菌、根瘤菌、 磷细菌和硅酸盐细菌肥料等) 允许使用 经农业部登记登记和有机认证的叶面肥 允许使用 未污染的植物制品及其提取物 允许使用 DB32/T 2216-2012 7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表 B.1 病虫害名称 防 治 时 期 防 治 措 施 假眼小绿叶蝉 56月,89月若虫盛发期, 百叶虫口:夏茶56头、秋茶 10头时施药防治 1. 分批多次采茶,发生严重时可机采或轻修剪; 2. 湿度大的天气,喷施白僵菌制剂; 3. 秋末采用石硫合剂封园; 4. 可喷施植物源农药:鱼藤酮、清源保 茶毛虫 各地代数不一,防治时期有异。 一般在56月中旬,89月。 幼虫3龄前施药 1. 人工摘除越冬卵块或人工摘除群集的虫叶;结合清 园,中耕消灭茧蛹;灯光诱杀成虫; 2. 幼虫期喷施茶毛虫病毒制剂; 3. 喷施Bt制剂;或喷施植物源农药:鱼藤酮、清源 保 茶尺蠖 年发生代数多,以第3、4、5代 (68月下旬)发生严重,每 平方米幼虫数7头即应防治 1. 组织人工挖蛹,或结合冬耕施基肥深埋虫蛹; 2. 灯光诱杀成虫; 3. 12龄幼虫期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 4. 喷施Bt制剂;或喷施植物源农药:鱼藤酮、清源 保 茶橙瘿螨 5月中下旬、89月发现个别枝 条有为害状的点片发生时,即 应施药 1. 勤采春茶; 2. 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喷施矿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