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1862-2011 果树种质资源田间保存技术规程_第1页
DB32∕T 1862-2011 果树种质资源田间保存技术规程_第2页
DB32∕T 1862-2011 果树种质资源田间保存技术规程_第3页
DB32∕T 1862-2011 果树种质资源田间保存技术规程_第4页
DB32∕T 1862-2011 果树种质资源田间保存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65.020.20 B 31 备案号:31262-2011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 DB32/T 18622011 果树种质资源田间保存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n Field Conservation for Fruit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2011-08-15 发布 2011-10-15 实施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2/T 18622011 I 前 言 为规范果树种质资源的田间保存,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俞明亮、马瑞娟、沈志军、蔡志翔。 DB32/T 18622011 1 果树种质资源田间保存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果树种质资源保存的术语和定义、保存种质的对象、种质样本获得、隔离检疫、试种 观察、入圃保存、种质管理、监测、更新复壮、种质信息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果树种质资源的田间种植保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部分。 GB/T 2659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ISO 3166 国家及下属地区名称代码 (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mes of Countries) 3 术语和定义 3.1 圃基本单元区 种质圃中用于每份种质保存所需的最小单位面积,其大小由每份种质保存株数和行株距决定。 3.2 圃种植小区 由若干或一定数量的圃基本单元组成。 3.3 圃位号 圃基本单元的位置编号。 3.4 圃编号 对入保存圃种植保存的种质的顺序编号。 4 保存的对象 DB32/T 18622011 2 以活体植株方式在田间种植保存无性繁殖果树的野生种、野生近缘种、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 和遗传材料等。 5 保存程序 果树种质资源保存程序见附录A。 6 种质样本获得 6.1 获得途径 相关单位或个人送交的种质,从野外收集的种质,从国外引进的种质等。 6.2 信息记载 在接受种质的同时获取必要的种质基本信息,包括种质名称,学名,种质类型(如野生资源,地方 品种,选育品种,品系和遗传材料等),收集材料类型(枝条,叶片,花粉,果实,种子和苗木等)、 数量,原产国(参照ISO3166 和 GB/T 2659),原产地(参照GB/T 2260)、地理信息(经度,纬度, 海拔等),原保存单位编号,采集号(年份+2位省份代码+4位顺序号)或引种号(年份+4位顺序号)、 提供者等。 7 隔离检疫 7.1 隔离 收集、引进的种质材料首先在网室内进行隔离种植,隔离网室必须达到阻止花粉、病原菌、昆虫的 传播的要求。 7.2 检疫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和国内各种检疫对象名单进行严格检疫,发现有检 疫对象要立即销毁,对于特殊种质则要慎重处理。种子类型的种质材料,在田间播种之前,需对种子表 面进行消毒处理。 确认为新种质并经检疫合格或从国内非疫区收集的种质可进入鉴定评价圃进行观察鉴 定。 8 试种观察 田间高接或种植收集、引进的种质,进行主要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观察、调查与记载,进一 步核实确认种质身份。在此基础上,剔除与保存圃内重复或没有保存价值的种质。 9 入圃保存 9.1 圃地选择 土壤质地以砂壤土为好,盐分含量 1 以下,地下水位 1.0 m 以下,具备完善的安全保障设施。 9.2 种植安排 DB32/T 18622011 3 种质入种质圃保存前需预先做好种植分布的安排。对拟入圃保存的每份种质的种植位置进行安排, 根据不同种、类型或用途等,将资源分别安排在各种植小区,并绘制定制图。每类小区应预留一些种植 位置或空间给新增资源。 9.3 保存株数 保存株数是每份种质在保存圃中种植的株数, 主要根据不同种类、 珍稀濒危程度以及土地资源等因 素而定,一般每份种质保存数量不应低于 3 株,珍稀濒危种质可适当增加保存数量。 9.4 行株距 行株距的确定应考虑到植株成年期的株型大小及保存过程中方便田间观察和机械管理作业等, 可参 考生产果园种植密度。 9.5 种植 9.5.1 园地准备 平整土地,根据行株距要求,开挖定植沟或穴,沟(穴)底填入稻草、秸秆等物,以腐熟有机肥或 农家肥作为基肥。对于更新后重新种植的,不应在重茬地或与拟种植树种有相同病虫害的地块种植;补 栽或局部更新时应尽量错开原种植穴或行,并进行土壤消毒、换土等处理。 9.5.2 苗木准备 选择适宜的砧木种子或插条,提前做好苗木繁育准备。苗木为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的一级苗。 9.5.3 苗木编号及挂牌 对每份种质的每株苗木进行挂牌, 牌上应注明种质名称或圃编号或圃位号, 并将苗木按照定植图放 置到种植位置。 9.5.4 种植时间 落叶果树提倡在秋季苗木自然落叶后种植; 春栽要在根系开始活动生长以前进行, 并在萌芽前定植 完毕。常绿的枇杷、杨梅等果树春栽、秋栽均可以,但以秋栽为宜。种植后及时浇水,并定干。 9.6 绘制定植图 种植结束后,再次核对标牌与定植图位置,确保种植无误。所有原始记载图存档,并在计算机上绘 制最后的定植图,标明每份种质的圃位号、种植时间、保存株数,以及种植负责人与制图人。定植图是 种质圃的重要档案资料,须妥善保存,不得任意转借、抄录或拍摄。 9.7 盆栽保存 无病毒种质植株可在网室内盆栽保存,每份种质至少保存 2 株。 10 种质管理 10.1 假植补栽 种质种植后,对死苗缺株或长势弱的苗木,要及时补种。在定植时每份资源还要另地假植 2 株备 用,待两年后定植成活株数足够时,方可将假植苗淘汰。 DB32/T 18622011 4 10.2 田间管理 10.2.1 种质圃提倡行间种植绿肥,如苕子、白三叶、苜蓿等,适时刈割翻埋。 10.2.2 根据土壤肥力,秋季施用一定量的有机肥,生长季节根据树体生长与结果情况追施复合肥。对 于完成系统评价的种质植株,要控制产量,保证旺盛的树体生长势,最大限度地延长树体寿命。 10.2.3 对于需要进行系统评价的植株,根据种质的特性管理树体,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萌芽前喷 施石硫合剂,保护天敌,进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时清除枯枝落叶,树干涂白等等。种质圃沟渠配套, 能灌能排,尤其在雨季需及时排除积水。 10.2.4 种质圃植株不可使用环剥、环割、绞缢等促进早期结果的措施,也不可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药物。尽可能保证每份种质的自然生长与结果,以确保观察鉴定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并达到长期保 持种质资源的目的。 10.3 种质核对 依据各树种相应的描述规范, 对种植种质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描述和核对。 如果发现错 乱,要及时查找原因并更正;如有丢失,要立即进行补充征集和重新培育苗木,并及时修正定植图。种 植当年依据枝条和叶片特征进行核对;开花结果后,核对花器、果实性状和物候期等;核对工作往往要 持续 26 年。 11 监测 11.1 定期对资源圃每份保存种质的存活株数、生长情况、病虫危害、土壤状况、自然灾害等等进行观 察监测。对于树势衰弱的树需加强管理。 11.2 根据不同树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预测预报,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11.3 加强病毒病的检测、预防与脱毒工作;制定突发性病虫害预警、预案。 11.4 每 3 年对土壤进行检测一次;注意植株生长,及时发现遗传变异,确保保存种质的纯度。 12 更新复壮 当树势衰弱时,及时通过加强土壤管理、修剪树体、疏花疏果、产量控制等栽培技术措施,使得植 株的生长势得到恢复,达到复壮的目的。对于濒临死亡的植株需提前准备,繁苗更新,以防死亡丢失。 13 种质信息处理 13.1 种质信息 13.1.1 基本信息 种质接纳、隔离检疫、试种观察、编鉴定评价等处理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主要包括:种质名称, 学名,种质类型,采集号或引种号,原产地,地理信息,提供者,获得日期,材料类型、数量等。 13.1.2 管理信息 种质入圃保存、管理、监测、更新复壮等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入圃保存信息包括圃编号、圃位号、 保存株数、行株距等;监测信息包括生长情况、土壤状况、病虫危害等;更新信息包括更新方式、苗木 繁育记录、更新种植时间等。 13.2 信息管理 DB32/T 18622011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