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庸之道是个什么东西?中国人都喜欢谦谦君子,而不是喜欢直来直去的狂傲之士。因为中国人信奉中庸之道,所以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就是一个公允、折中、不温不火的形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算是对中规中矩中国人操行的一个尺度。竭力保持这种公允,对什么都不过火,采取“去其两头、把握中间”的态度,是中国人生存的大哲学。这种哲学之下,我们看到了无数的中国人那张微笑着的脸上,充满着高深莫测的神情,对什么都不急于表态,好像很睿智的样子。历朝历代,那些文武大臣们,在朝堂之上,不断地用这种中庸之道,互相说着话,表着态,云遮雾罩,玄而又玄,连东方朔那样的睿智者,都需要采取比较隐晦的方式,来表达他的非常锐利的观点;看看史书,历史上著名的敢于实话实说的魏征,也常常是说半句留半句,有时候说得过于直了,也险些倒霉。唐书上就记载了一次唐太宗的发火,因为魏征说话过于不讲究中庸之道,太白了,惹得皇帝非常生气,竟想杀了他;要不是一位皇后比较理智,成功地劝服了太宗,魏征的小命就没有了。中庸之道如此重要,甚至关联着身家性命,它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和思索讲话的重要原则?探讨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几乎都有个中庸之道在起着作用,中庸之道,已经渗到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中庸之道大概出在论语雍也篇。当时,孔子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意思是说,中庸之道应该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宋代学者程颐进一步发挥,把中庸之道解释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就更简明地指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之处还有个静止的原则(不易),反对变化和动荡。孔子为什么要大讲中庸之道呢?大概当年战乱频仍,烧杀抢掠司空见惯,天下大乱了,没有秩序了,所谓“礼乐崩坏”,没有了规则,勤于思考的孔子就想通过恢复旧制,来达到天下大治的结局。这个旧制,就是周礼,也就是孔子极力贩卖的那一套“君臣父子”,讲究尊卑关系,分出等级,互相尊重。唯有下面对上面尊敬了,服从了,上面对下面仁义了,爱护了,这天下就会太平,就会大治。可见,中庸之道从诞生之初,就是为巩固统治而存在的;并不同于一般宗教意义上的修身养性律条,具有极其明显的社会功利性,显然,它不过是一种实用的处世规范而已,并没有达到哲学的高度。在孔子的哲学中,中庸之道是他的一切的基础。中庸之道的核心,强调的是忍,对什么事情都不能偏执。表面上看,中庸之道讲的是把握中间,折中公允,但因为事物的发展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明了,那个中间谁都难以把握住,因此要不想让自己犯过火的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直接表态。因为不偏激了,人们的态度自然和蔼,和稀泥的多了,就自然好进行孔子所谓的“仁”。仁是个什么东西呢?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又好像是个很讲人性的东西。但是,因为中庸之道作为基础,这种仁,实际上还不如解释成忍比较合理。这样,中国人对于错误的东西不直接表态的心理基础,就找到了。后代的学者们对中庸之道进一步发挥,让它的无原则的折中公允更加“合理化”。郑玄在中庸中注解道,“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在中庸这本书中,学者们又提出了“三达德”、“五达道”,即:“智、仁、勇”;“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该怎么样处理这些关系呢?他们解释道,要“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而要做好这一切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忍也,折中也,公允也。完全可以想象,这种道德准则之下,中庸之道最有利于谁。因为法度中强调了尊卑关系,道德中又强调了以忍为中心的“中庸之道”,所以上级对下级总是具有天然的优势。如果你敢反对,首先要突破中庸之道的约束,因为你不应该“直白”,不能偏执;其次要突破尊卑关系的约束,因为你是下级,如果惹得上级生气了,就是犯上作乱。所以,两千多年下来,中庸之道就成了中国人最安全、最省力的生存之道,就自然渗到了骨子里去了。于是,上级就天然地具有威严,上级的上级,直到皇帝老子,就更具有威严了。讲中庸之道得到好处的人历史上太多了,那些忠臣志士,都深得此道。比如岳飞,比如范仲淹;而不讲究中庸之道的人会是什么结局呢?这历史上也太多了,他们大都没有好结局。比如韩信,他的死很有说服力。韩信攻占齐地后,项羽派人去游说韩信,以三分天下为条件,希望韩信反汉联楚,被韩信所拒绝。韩信的谋士蒯通劝他:“将军难道没有听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吗?将军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挟难赏的大功,归楚,楚不信;归汉,汉王震恐。若不自立为王,何处是你的归宿呢?”韩信听了,这个时候还讲究中庸之道,连连摆手道:“请不要再说了,汉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古人说过:乘人家的车,要替人分担忧患;穿人家的衣,也应替人分担忧患;吃人家的饭,就应该为人家卖命。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于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可是齐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所以韩信就遣使修书请求刘邦立他为假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困在荥阳,自顾不暇,看罢来书后勃然大怒,本不想应允,但听取了张良和陈平的意见后,就狡猾地说:“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是真王,当假王干什么!”于是,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攻楚。正是这“立齐王”的不中庸之举,让刘邦心神不宁。拥兵自重也罢,功高盖主也罢,反正,我相信,韩信后来死于妇人(吕后)和小人(萧何)之手,根子大概这个时候就埋下了。原来,对于统治者来说,中庸之道的作用,就是要你顺从,无条件的服从。也因此,历朝历代,无不要求文武百官和天下士人做到中庸,以方便最高统治者的统治。讲求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因为说半句留半句,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见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处世原则;中庸之道在统治者的强行推动下,成为中国历朝历代学子们必修的课程,通过教育,从小就熟知了这种处世之道,经过科举、为官为臣,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应用,就更加娴熟了。于是,诺大的中国,到处都是中庸之道的影子,中国人的思维,就通过这种文化的渗透,带上了中庸之道的印痕;直到现在,仍然如此。不要相信那些乱七八糟解释中庸之道的理论。有人说,中庸之道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最好的哲学,因为强调了“中”,就公平;强调了“庸”,就宽容。其实,恰恰是你的中庸丧失了原则,造成了上面的不中庸无所顾忌,从而形成巨大的社会灾难。中国社会从来缺少监督机制,这个中庸之道,是要负最大的责任的。因为都不明说,那里有什么批评而言!中庸之道透出的劣根性每一个人都能思维,而能思维的人,应该具有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有自己的见解。但通过中庸之道,中国人的独立思维能力,就被巧妙地抹杀了。它是怎么样抹杀掉中国人的独立思维的呢?首先,把握中间、不偏不倚是个骗局。事物的发展变化纷繁复杂,特别是新生事物,在还没有完全显露它的整体的时候,有谁能天才地把握它的中间做到不偏不倚呢?但是,有了中庸之道,中国人的聪明劲儿就有了用武之地了,因为面对新的东西,他们可以不表态,这是中庸之道所要求的,所谓“君子不打诳语”,“不语力乱怪神”。又因为中庸之道强调“不易”,追求静止,所以如果非的要中国人表态,中国人就会可以用过去的眼光来剪裁新生事物,看它合不合祖宗的法度,历史的经验,不然的话,就是异端邪说,就是“力乱怪神”。即使把握住了所谓的中间,也并不是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中间是个尺度概念,强调的是不偏不倚;而本质属性,却跟中间不中间的没有任何关系,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因此,中国人在把握所谓的中间状态之时,实际上常常是以牺牲本质为代价的。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屡见不鲜。除去无法参透的本质之外,其实很多是因为要保证中庸之道,才不得不谦谦君子地说。赵盾杀了无道的晋灵公,显然是正义的大臣杀了无道的昏君,但孔子修史的时候,却硬要加上“拭君”的贬义,这不是故意去抹杀赵盾的正义性么?这个例子,对所谓的中庸之道,是最强烈的讽刺;无论孔子怎么讲君臣父子关系,也难以把握这个中间的,所以只好各打五十大板了事。这样,就活生生地抹杀了正义的社会道德。其次,中庸之道导致中国人不敢面对事物的本质。为了保证中间状态,不偏不倚,中国人善于大而化之地思维,讲各种原本并不相同的事物,强行归类,简而化之,美其名曰“求大同”、“把握整体”,其实根本上就是回避事物的本质。中国人的臆想功能非常发达,对世间的任何事情,都跟给出洋洋洒洒的解释。自古以来,对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主观臆断式的自我意淫般的解释充斥各种典籍,毒害深远。最著名的,就是用阴阳五行的谬论,来解释自然的一切事物,尽管这些事物是那样地具有个性,那样地不同。凡事都分阴阳,看上去好像具有矛盾的观点,但因为必须整出个阴阳,实际上是典型的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能够迅速被中国人所接受,大概中庸之道打了两千多年的基础,起了巨大的作用。看看毛泽东是怎样看待中庸之道的:“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重要的是从事物的量上去找出并确定那一定的质,为之设立界限,使之区别于其它异质,作两条战线斗争的目的在此。”(毛泽东书信选)你看,毛泽东巧妙地用中庸之道,解释了路线斗争的属性,而且对左右的划分,明显地是那种主观臆断。请问,他的一生中,是否准确地把握了这个度呢?如此聪明睿智的人物,都昏昏然地犯了可怕的左的错误,可见他的中庸之道,一点好作用没起到啊。毛泽东犯了那么多扩大化的错误,其实根子就在这个求大同上。事物的本质属性原本都是各异的,但因为这个把握中间求大同,静止化了那些生龙活虎的事实,所以信奉中庸之道的人,最拿手的恰恰是“一刀切”,根本就违反了他自己都坚持的“中间路线”。因为强调“不易”,所以中国人就喜欢主观臆断,用简单的大而化之的思维取代纷繁复杂的推理,还表现在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这是中国人当时最理想的社会境界。但是,从古代典籍中也可以看出,那些所谓的工部、刑部、户部,真正工作起来,并不如此简单。经济、军事和社会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怎么能单纯地依靠人的思想境界来发展呢?人是利益的动物,为了达到这个理想的目标,那就只好压抑人的利本性,这就是中庸之道的最可耻的本色。不敢面对本质,让中国人在专制的体制下,不能有任何不同于统治者的思想,从中庸之道角度讲,因为强调了超稳定的静止状态,所以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口令贯彻到底的事情,人们自然地会从统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虽然常常这些口令多么荒谬,多么悖离真理。中国历史上多次的重农抑商、封海封关,其实就是为了维护稳定,但没有谁敢于怀疑其错误性。最后,中庸之道强化了人的内倾性和小国寡民思想,人为割裂了社会交流,对形成大规模集群但互相割裂的社会群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封建体制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国古代的思想流派,具有很强的相近性,中国人实际运用的时候,往往将儒道释混为一体,综合运用,它们的结合也是天衣无缝的。中庸之道的中间静止思维,往往容易和道家的清静无为、释家的“嗔诫”天然地结合。因为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又大而化之,本质上又强调忍,所以信奉中庸之道的中国人是内倾的,并不希望通过交流而暴露自己的偏执,所谓“言多必有失”。君臣尊卑关系的强化,更加造成了整个社会的等级森严,更不可能发生官民一家亲的状况,同时,又通过严酷的管理制度,人为地阻止人们自由结合成群体,就反过来更顺利地强化了人的内倾性。自古以来,中国就没有演说家,没有街头政治鼓动者,除了制度上的严酷之外,就是这个中庸之道在起着作用。因为不能偏执,不能尖锐,所以中国人往往对新生事物不敢表态,也就造成了中国人不敢负责任,最终形成了中国人善做表面文章的秉性,因此就不会面对社会问题而求真,流毒至今非常严重。其实,人们之间要加强交往,往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例题
- 林业面试考试试题及答案
- 昌江应急预案联系电话(3篇)
- 苗圃档案文员培训
- 民用机场运行与管理
- 2025年劳动仲裁时效规定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法官面试题目解析及答案
- 2025-2025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之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通关练习试题
- 单位管理制度范文大全员工管理十
- 浅析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 GB/T 44193-2024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基本要求
- 手术室竞选护士长
- MOOC 颈肩腰腿痛中医防治-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学校食堂冰箱清洗、除霜记录
- 叠加定理课件
- 公共政策导论全套教学课件
- 2024年青海电工考试题库电工高级工考试题库(全国通用)
- 保险行业职业生涯规划总结
- 寺禅文化传承发展生态园项目实施方案
- 胆道梗阻的护理与处理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3贾平凹的文学地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