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调制冷原理.ppt_第1页
中央空调制冷原理.ppt_第2页
中央空调制冷原理.ppt_第3页
中央空调制冷原理.ppt_第4页
中央空调制冷原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制 冷 原 理,b,a,a,b,c,c,s,e,d,压力,焓,f,2,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制冷剂 第二部分:逆卡诺循环及相关术语 第三部分:制冷循环过程分析,3,1.过冷液体区 焓差 = 1 lb x (212-32) =180 2.混合区-饱和区 焓差 = 1 lb x (气化潜热) = 970 3.过热气体区 焓差 = 1 lb x (252-212) x 0.45 =18,温度- f,32,212,252,100%饱和液体,显热,潜热过程,显热,180,970,18,100%饱和气体,焓- btus / lb.,1,2,3,水 的 特 性,4,制 冷 剂,当前使用最多的是那些制冷剂? 它们有什么优点? 水也可以用作制冷剂,然而它的饱和压力太低,并且在320f时会结冰 制造商选择制冷剂 当前我们是如何使用制冷剂的?,5,制 冷 剂 应 有 的 特 性,不燃和无毒 高压侧压力应不至于要求过高的结构强度 低压侧压力应高于大气压 汽化潜热大 较小的比容 液态比热小 易于检测系统渗漏点 与常用润滑剂相容 传热系数和黏度应有利于传热 易于获得、成本低、易于处理 对系统常用的金属材料无腐蚀,6,应具有,不希望,成本低,易于获取,无毒,不燃,较大的汽化潜热,对温度有限制,需要很低的压力,大的比容,最可取的制冷剂应该有以下特征:,氟化烃已经成为最普通的市场选择,7,三个注意要点:,可燃性,毒性(人体健康),cl,h,f,side cl + f,interior cl + f + h,该类制冷剂的组成如下:,碳(基本成分) +,h,cl,f的化合物,如右图三角形所示,side h + f,side h + cl,氟 化 烃 类 制 冷 剂,8,cl,含cl量越多,毒性越强,含h量越多,易燃性越强,h,f,r-12,r-11,含cl和f的量的越多,完全被卤化(大气寿命长);,r-123,r-22,r 134a,target zone,制 冷 剂 性 质,9,常 用 制 冷 剂,r-11 ccl3f 淘汰 r-12 ccl2f2 将淘汰 r-22 chclf2 将淘汰 r-134a cf3ch2f 替代品 r- 123 chcl2cf3 替代r- 11 r-410a ch2f2/chf2cf3 替代r- 22 r-717 ammonia nh3 工业应用,74.9 f,-21.6 f,- 41.4 f,- 15.1 f,82.2 f,- 62.9 f,- 28 f,制冷剂,化学方程式,沸点,备 注,10,制冷剂,关于制冷剂的名词: cfc hcfc hfc 制冷剂要考虑以下指标: 制冷系数cop 臭氧破坏指数odp 温室效应指数gwp,11,r-22,pressure,enthalpy,saturated vapor,saturated liquid,制冷剂-压焓图,过冷区,过热区,液态饱和区,气态饱和区,左边是液态饱和线 右边是气态饱和线 液态饱和线左边是过冷区 气态饱和线右边是过热区 拱形曲线以内区域为气液混合区 温度在临界点以上为过热蒸气,临界点,12,等压力线与横坐标平行 psia,见本节末的 r-22表,pressure,enthalpy,等焓线与纵坐标平行 btu/lb,在曲线内部饱和温度线与压力线平行,等温线在过冷区与纵坐标平行,等温线在过热区向下倾斜,等比容线specific volume在过热区向上倾斜 ft3/lb,等焓线constant entropy在过热区向上倾斜(理想压缩),40f,120f,entropy,specific volume,temp.,40f,120f,40f,制冷剂-压焓图-过热区,压力,焓,13,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制冷剂 第二部分:逆卡诺循环及相关术语 第三部分:制冷循环过程分析,14,逆卡诺循环,15,循环的吸热量 q0=tl(s1-s4) 循环的放热量 q2= th(s3-s2) = -th(s1-s4) hqws 制冷剂完成一个循环 h0,净功为 制冷系数,16,逆卡诺循环 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仅是工质温度的函数,与工质无关。 在相同温度区间工作的制冷循环,以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为最大。 制冷循环中,高温下放热量大于低温下吸热量。,17,1-2 可逆绝热压缩过程 ws=h2 h1 kj/kg 2-4 等压冷却、冷凝过程 q2=h4-h2kj/kg 4-5 节流膨胀过程 h5=h4 4-1 等压、等温蒸发过程 q0=h1 h5 kj/kg 制冷系数,焓值:查图、表或计算,18,若制冷剂的“制冷能力”为q0 kj/h,那么,制冷剂的循环量为 压缩机消耗的功率,19,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制冷剂 第二部分:逆卡诺循环及相关术语 第三部分:制冷循环过程分析,20,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热气管,吸气管,热力膨胀阀,液体管,制 冷 循 环,21,机 械 制 冷 循 环,sdt = 122,sct = 120,40f set,38f sst,pressure,enthalpy,吸收热量,释放热量,焓,压力,运用机械压缩,热交换和制冷剂循环,典型的循环 低温吸热 高温放热,22,膨胀过程为某种装置控制,press,通过阀门的膨胀过程被称为节流,节流过程制冷剂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制冷剂进出节流阀的前后焓值没有变化,274.6,83.21,45.71,40f,enthalpy,膨 胀 过 程,节流装置: -热力膨胀阀 -手动阀 -毛细管 -其他固定的节流装置 -浮阀,蒸发器,23,在 “a” 点进入膨胀阀 (274.6 psi, 120 f 饱和温度, 45.71 焓),274.6,a-液态,120f饱和温度,b,在 “b”点离开膨胀阀 (83.21 psi, 40 f 饱和温度, 45.71焓),40f饱和温度,83.21,45.71,pressure,enthalpy,制冷剂蒸发 “从d到b” (21.42 到 45.71 btu/lb 在 40 f 时),108.14,c,d,蒸发所需热量来自制冷剂,液体被冷却 “从a 到 d” (120 f 到 40 f 饱和温度 ,21.42 焓),40f液态,% f.g. (闪蒸汽率)= 24.29/86.72= 28.0%,21.42,24.29,86.72,通过阀门时闪发气体的过程,24,在蒸发器中,热量由空气传递给制冷剂,temperature,b,c,制冷剂通过蒸发器,空气,q = u x a x mtd,制冷剂在b点进入蒸发器,在c点离开,制冷剂温度基于c点,平均温差 (mtd),制 冷 剂 温 度,制冷剂温度,通过蒸发器的过程,出口温差,热交换,25,1,2,3,a,b,c,coil pd,蒸 发 器 闪 发 气 体,制冷剂在“1”点进入蒸发器 在蒸发器进口处闪发气体量为“a” 制冷剂在“2”点离开蒸发器 盘管压降(1-2) 由于盘管压降的闪发气体量为“b” 总的闪发气体量 = “c” c=(a+b),如果盘管没有压降,制冷剂应在“3”点进入盘管 进入盘管闪发的气体量就应该是“c” 如果我们直接用制冷剂离开盘管时的温度,闪发出的气体是一样的,但简化了计算。,26,制冷剂混合物在(b) 点 ( 45.71 btu/lb)进入盘管,274.6,b,制冷剂在(c)点 (108.14 btu/lb)变成100%蒸气,83.21,45.71,制冷效果“refrigeration effect”为(111.0-45.71)=65.29btu/lb,108.14,c,d,40f液态,21.42,闪蒸汽,制冷效果= 65.29,制冷剂被过热150f 到 (c) 点(111.00 btu/lb),c,111.0,55f,a-液态,120f饱和温度,40f饱和温度,焓,压力,制 冷 效 果,27,28,蒸气在c点离开蒸发器 40 f ,83.21 psi ,274.6,吸气管损失20f (c) 到 (s) ,83.21,吸气管压降= (83.21 - 80.34) = 2.87 psi,108.14,蒸气在s点进入压缩机 38 f ,80.34 psi ,c,111.0,s,80.34,吸 气 管 的 压 降,焓,压力,40f饱和蒸发温度,38f饱和吸气温度,蒸发器,吸气管,29,压缩机具备两种功能: 1)抽出蒸发器里面制冷剂气体,2)提高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并将其压入冷凝器,如果压缩机抽气量大于蒸发器蒸发量,蒸发器压力和温度将下降,压 缩 机,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如果压缩机抽气量小于蒸发器蒸发量,蒸发器压力和温度将上升,30,压缩机对蒸气作功,功变成热,添加到蒸气中(压缩热),一般工况下压缩热=1.0bhp/ton,制冷工况下压缩热=3.0bhp/ton,h of c,s,superheat,压缩机排出的是过热制蒸气,saturated vapor,175 f,d,s,d,220 psia,80 psia,80 psia, 60 f,220 psia, 175 f,压 缩 热,31,蒸气在d点离开压缩机 122 f &,129.24 btu/lb ,274.6,通过排气管时温度降低2 f (d) 到 (d),热气管压力损失= (281.71 - 274.60) = 7.11 psi,d,蒸气在d点进入冷凝器 120 f & 129.24 btu/lb ,d,80.34,281.71,129.24,冷凝器,d,d,排 气 管 压 力 损 失,1220f饱和排气温度,1200f饱和压缩温度,热气管,焓,压力,32,估 算 压 缩 机 排 气 点,理想压缩沿等熵线进行 (s) 到 (1) ,(1) 点焓= 126.5 btu/lb, 现假定压缩效率为85%,129.24 hd 和281.71 psi 压力线交点 =压缩机排气点,d点的焓hd = 111.0 + (126.5 - 111.0)/ 0.85 = 129.24,d,111.0,s,80.34,281.71,1,126.5,129.24,压缩机排气温度 200 f,200 f,1220f饱和排气温度,380f饱和制冷温度,焓,压力,33,(s)点压缩机吸气压力= 80.34 psia,(d)点压缩机排气压力= 281.71 psia,压缩比c.r. = (281.71 / 80.34) = 3.5,压缩比= 排气压力/吸气压力,d,s,80.34,281.71,压 缩 比,1220f饱和排气温度,380f饱和吸气温度,焓,压力,34,d,e,a,首先,冷凝器排出气体的过热(d-e),蒸气变成饱和(e),除过热,然后,制冷剂蒸气被冷凝(e-a),蒸气变成饱和液体(a),最后,液体被过冷150f(a-a),a,129.24,112.78,45.71,40.85,120 f,105 f,d,e,a,a,冷 凝 过 程,;,过冷,冷凝,压缩,35,蒸气在 (d)点进入冷凝器 274.60 psia ,d,274.60,264.60,理想冷凝到(1)点并过冷到 (2),1,2,45.71 btu/lb,实际冷凝到(a)点 并过冷到(a),a,a,实际冷凝过程通常有10psi压降,117.1 f,44.76,(45.71 - 44.76) = 0.95 btu/lb,从(1)点到(a)点,损失过冷 0.95 btu/lb,假设理想压缩线-足够接近,sct = 120 f,alt = 105 f,sc = 15 f,alt=actual liquid temp,冷 凝 过 程,;,36,制冷剂的温度必须高于冷凝介质(通常为水或空气)的温度,制冷剂冷凝时释放出热量,制冷剂蒸气冷凝时的饱和温度称为“饱和冷凝温度(sct)”,消 除 过 热,冷 凝 过 程,过 冷,冷凝温度,流过冷凝器的空气,流过冷凝器的制冷剂,通过冷凝器的过程,热交换过程,进口温差,出口温差,温 度,37,过冷液态制冷剂在(a)点离开冷凝器 105 f , 40.85 btu/lb,274.6,液管损失20f 从(a) 点到(5)点,83.21,40.85,液管压力损失= (274.6 - 267.63) = 6.97 psi,过冷液态制冷剂在 (5 )点进入节流阀txv 105 f , 40.85 btu/lb ,a,267.63,5,液 管 的 压 力 损 失,焓,压力,1200f饱和冷凝温度,以1180f饱和温度进入节流阀,液管,冷凝器,为了达到较好的节流效果, 进入节流阀入口的制冷剂必须处于焓湿图的液态区域。,38,120f sct,45.71,40f set,111.0,无过冷, % flash gas = (45.71 - 21.42)/(108.14 - 21.42) = 28.0%制冷效果= (111.0 - 45.71) = 65.29 btu/lb,21.42,40.85,108.14,re = 65.29,有过冷, % flash gas = (40.85 - 21.42)/(108.14 - 21.42) = 22.4%制冷效果= (111.0 - 40.85) = 70.15 btu/lb,re = 70.15,无须增加功耗,提高循环效率 (45.71 - 40.85) = 4.86 btu/lb,15f sc-typical,105f,129.4,过 冷 的 影 响,39,cop = (循环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