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头针疗法 洪杰 中国针灸学会理事 世界中联中医手法学会常务理事 吉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 头针疗法 头针( 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治病的方法,又称头皮针。 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融合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全息论等产生的。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等优点。 不但对脑源性疾病有特效,而且对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 一、头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头针疗法源于古人针灸头部腧穴治疗疾病。历代医籍记载非常丰富。 素问 骨空论 :“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 灵枢 五乱 :“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取之天柱。” 针灸甲乙经 :头痛,风眩目痛,脑空主之;风眩目眩,颅上痛,后顶主之;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 古代医家在经络理论上认识到头部的重要性,但在临床选取头部腧穴治病时,主要以 头穴治疗神志病及头面五官疾病 ,未达到用头部腧穴治疗全身各部疾病即临床各科疾病的程度。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针灸工作者受到耳针疗法的启发,开始留意观察头部与全身各部分的对应关系。 五十年代末陕西的 方云鹏 ,六十年代初上海的 汤颂延等 已经开始用头针治病,并逐步完善; 1971年山西 焦顺发 (焦氏)以头针治瘫,取得突破性疗效, 1973年第一部 中西医结合的头针疗法专著 问世,引起全世界关注 。 1976年 方云鹏 (方氏)头针疗法; 1979年 朱龙玉 (朱氏)头针问世。 他们都提出了各自的学术见解,形成了不同的头针穴名体系,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流派。 在头针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大流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不同,以致针刺部位有穴、线、区、带等分歧;手法有快速捻转法、提插捣动法,以及进退疾徐等区别。 中医针灸学之经气横向联系的理论为依据,结合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部的投影部位来划分治疗区。焦氏头针共有十六个治疗区 ,即运动区、感觉区、舞蹈震颤控制区、血管舒缩区、晕听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足运感区、视区、平衡区、胃区、肝胆区、胸腔区、生殖区、肠区。在 针刺手法上,采用进针快,捻转快、起针快的“三快针刺术。 ” 焦氏头针示意图 为人体头顶有一个俯伏的头前尾后的人体缩影,将头部分为 7个穴区和 21个穴位。 7个穴区分别为 伏象 (总运动中枢、 1区),伏脏 (总感觉中枢 2区), 倒象 (运动中枢 2区),倒脏 (感觉中枢 2区)。 21个穴位投影区为 思维说话、书写、记忆、信号、运平、听觉、嗅味、视觉、平衡、呼循等 。 针刺手法以线刺(直刺或斜刺)加捻转为主。 头部伏象示意图 据脏腑学说和针灸理论,设计了意象头针模式 ,汤氏将人体头部表面的额颞,发际的头皮区, 以顶耳线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穴区如一 仰卧人体 ,后半部分穴区如一 俯卧人体 ; 该前后二人的四肢均向左右两侧下垂。 采用多针、短针,主张浅刺加提插、久留针。 汤氏头针示意图 为头顶部是人体的一个缩影,是以矢状缝为中心,但与方氏头针的“伏像”相反,其人体缩影是头朝后,尾骨朝前,面部朝上,而其四肢的分布位置也正相反。 从前到后分为三等分,前 1/3为下焦,中 1/3为中焦,后 1/3为上焦,因与经络相联系,所以 针其相应部位可治疗全身疾病。 为了规范头针针刺部位,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的学术交流的需要,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头针疗法, 1983年在 中国针灸学会 的主持下,经过充分论证,集诸家之长, 按照 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古代穴位透刺法 的原则, 首次 共同拟定了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 1984年 6月 在 日本 东京举行了 通过了该方案。 1989年 11月 际标准针灸穴名学组会议 上正式通过。 1991年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 推荐各国医疗机构首选应用于各类脑源性疾病。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包括由头穴名的英文字母数字编号、穴名汉语拼音和汉字三要素。 编号中的英文 和“ 的缩写。 本方案确定了四区、十四条治疗线。 目前头针疗法在美、欧、日本、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有众多医疗工作者和针灸爱好者学习和应用头针疗法。 国内近年来,头针疗法已被应用到内、外、妇儿、骨伤、神经内科、眼科、皮肤科等 100多种疾病治疗中,并被用于外科手术麻醉中。 受 国标委 的委托, 中国针灸学会 于 2006年主持修定了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头针 等 11项国家标准, 2008年 7月完成并且正式颁布。 制定和推广中国国家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在世界针灸界的权威地位,保持中国传统针灸特色,规范海外针灸医疗的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二、 头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古代文献记载头部腧穴治疗疾病的内容非常丰富。 头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元神之府, 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 ( 1)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 ( 2)手少阴、足厥阴直接循行头面 ( 3)阴经的经别上达于头面。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 头皮的投影 生物体具有一定形态和基本功能的结构单位,能反映整个机体的信息,且与其周围的部分有相对明显的边界。 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1973年,张颖清研究发现了第二掌骨侧穴位群排布规律,恰像一个人体的成比例的“缩小”。 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分析自然界的多种生命现象,他创造性地提出:人体任何一个节肢 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这样的微体系统,任何一节肢的穴位都遵循着第二掌骨侧相同的分布规律。将这一规律称为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1997年,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受细胞全能性理论的指导,成功了一个可被载入史册的实验,用体细胞克隆了多莉羊。揭开了人类用体细胞克隆动物的序幕。从而也证实了张颖清理论的先见性。 1957年,法国医生诺吉尔博士在 德国针术杂志 发表“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布图谱”,从此耳针疗法在德国推而广之,流传到世界各地。 三、国标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 4个区 : 额区、顶区、颞区、枕区 14条标准线 : 双侧各 11、中线 3,共 25条。 ( 1)额中线 定位: 神庭 前下长 1寸的线。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失眠、 鼻病等。 ( 2)额旁 1线 定位: 眉冲 前下长 1寸的线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 ( 3)额旁 2线 定位: 头临泣 前下长 1寸的线。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 4)额旁 3线 定位: 头维内侧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 5)顶中线 定位:在头顶部,百会至前顶 的连线。 主治: 痪、 麻木、疼痛 小儿夜尿 脱肛、 顶痛等 ( 6)顶颞前斜线 (中央前回) 定位:头顶侧面。 前神聪与悬厘的连线。 主治: 上 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 中 2/5治疗上肢瘫痪; 下 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等 (额下回后部 ( 7)顶颞后斜线 (中央后回) 定位:顶颞前斜线后 1寸的平行线。百会与曲鬓 的连线。 主治: 上 1/5治疗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 中 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 下 2/5治头面部感觉异常、眩晕。 ( 8)顶旁 1线 定位:在头顶部。督脉旁 通天 向后长 主治:腰腿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 9)顶旁 2线 定位:在头顶部。 正营 向后长 主治:肩、臂、手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 10)颞前线 (额下回后部 定位:颞部。胆经 颔厌到悬厘 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 ( 11)颞后线 (颞横回中部) 定位:颞部。胆经 率谷与曲鬓 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 曲鬓: 耳前发际后缘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颔厌: 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上 1/4与下 3/4交点处 悬厘: 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上 3/4与下 1/4交点处 ( 12)枕上正中线 定位:枕部。督脉 强间至脑户 之间长 主治:眼病、足癣等。 ( 13)枕上旁线 (枕叶的距状裂) 定位:枕部。由枕外粗隆督脉 脑户 旁开 上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等。 ( 14)枕下旁线 定位:枕部,膀胱经 玉枕穴向下长 2寸的线。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强间: 后发际正中直上 4寸。 脑户: 后发际正中直上 玉枕: 脑户旁开 四、头针的操作方法 1体位 取坐位或卧位。 根据辨证,选定标准穴线,局部 常规消毒 。 2进针 选用 4050 进针角度: 30 左右 ,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 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与头皮平行( 15 左右 )平刺。 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线,可刺入 后行针。 3针刺手法 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侧桡面夹持针柄, 行针: 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捻转,使针体来回旋转, 捻转 速度 200t/转持续 23可以 提插行针。 留针: 1530静留针或动留针( 510样的方法行针两次,亦可用电针代替手法治疗)。 按病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至 2h,偏瘫患者留针或行针时嘱其活动肢体(重症患者可作被动活动),有助于提高疗效。 头针刺激后,部分患者在病变部位出现热、胀、麻、凉、抽动等感应。 4出针 轻轻捻松针身,押手固定穴线周围头皮,缓缓出针至皮下,针下无紧涩感,即可快速抽拔出针。 出针后必须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五、头针的临床应用 (一)适应症 临床实践证明,头针法可治疗 100余种常见病症,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刺法之一。 是头针主要适应症,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失语、假性球麻痹,小儿神经发育不全和脑性瘫痪,颅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癫痫,舞蹈病和震颤麻痹等。 疗效主要表现在能不同程度地缓解症状、改善体征、缩短病程,达到治疗目的。 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用于精神分裂症、考场综合征、焦虑 抑郁症、更年期精神紊乱,以及老年性痴呆和小儿先天愚型。 可以提高智力、缓解症状、恢复大脑正常思维和调节兴奋 抑制状态。 头痛、三叉神经痛等急、慢性疼痛。有确切的止痛作用。 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肢体远端麻木,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皮炎、湿疹等皮肤病引起的瘙痒症状。能缓解症状,恢复正常感觉功能。 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男子性功能障碍和妇女月经不调(功能性者),以及神经性呕吐、功能性腹泻、斑秃等。 (二)处方选穴原则 1交叉选穴法 单侧肢体病,一般选用病症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病,同时选用双侧刺激区;内脏病症,选用双侧刺激区。 2对应选穴法 针对不同疾病在大脑皮层的定位,选用定位对应的刺激区为主;根据兼证选用其他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 3. 与其他针灸疗法配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三)处方示例 1偏头痛 :颞前线、颞后线。(同侧) 2三叉神经痛: 顶颞后斜线下 2/5。(同侧) 3腰痛、坐骨神经痛: 顶旁 1线、顶中线。(对侧) 4中风偏瘫 : 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中线、顶旁 1线。(对侧) 5面瘫 : 顶中线、顶颞前斜线下 2/5、顶颞后斜线下 2/5、颞前线。(对侧) 6眩晕、耳鸣: 颞后线。(同侧) 7高血压: 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双侧) 8冠心病、咳喘 : 额旁 1线。(双侧) 9阳痿、阴挺 : 额旁 3线、顶中线。(双侧) 10皮层性视力障碍 : 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对侧) 六、头针的注意事项 1针刺前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 起针后要认真检查每一针孔,有无出血和血肿,如有出血,则应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直到止血。 3头针的刺激强,刺激时间长,治疗时应掌握适当的刺激强度,注意防止晕针。 坐位针刺时,更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表情变化。 4高热、急性炎症和心衰等,一般慎用头针治疗。 5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昏迷、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病情稳定后可做头针治疗。 脑梗塞引起偏瘫者,越早采用头针治疗,疗效越好。 6小儿囟门和骨缝骨化不完全,不宜采用头针治疗。 7头穴标准线尚可配合电针、艾灸、按压等法进行施治。 附:焦氏头针 山西省稷山县人民医院焦顺发医师于1971年提出,是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为理论依据,以针刺为手段治疗各种疾病。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病。 焦氏头针 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以下两条规定线。 前后正中线: 是从两眉中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 眉枕线: 是从眉上缘中点至枕外粗尖端的头侧面连线 焦氏头针 ( 1)运动区: 上点位于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 0 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运动区上 1 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间 2 5是上肢运动区,下 2 5是面运动区,亦称言语一区(图 10 84)。 焦氏头针 ( 2)感觉区:位于运动区后移1 5厘米的平行线。上 1 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 2 5是上肢感觉区,下2 5是面感觉区。 焦氏头针 ( 3)舞蹈震颤控制区:位于运动区向前移 1 5厘米的平行线(图 10 85)。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和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焦氏头针 ( 4)晕听区:(颞上回中部 皮层听觉分析器) 位于从耳尖直上 1 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 2厘米的水平线。 主治:耳鸣,听力减退,眩晕等症。 焦氏头针 ( 5)言语二区 (角回 书写、文字符号的视觉分析器) 位于顶骨结节下方 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 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失读症、不理解字词意义。 焦氏头针 ( 6)言语三区 (颞上回后部 言语听觉分析器) 位于晕听区中点向后引 4厘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