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职业病危险管理 系统 1 目录 n第一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病 n第二节 职业危害评价与管理 n第三节 职业危害治理技术 n第四节 职业危害管理系统 2 第一节 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病 n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n二、职业病 n三、与职业有关的疾病 n四、女工的职业卫生问题 3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n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 为职业性危害因素。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由国 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法定职业病。职业病危害 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 n(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 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辐射、传染性因素等。 n(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均 可造成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n(3)与作业环境有关职业性危害因素:指不良气象条件、厂房狭小、车 间位置不合理、照明不良等。 n生产过程中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性质可分为:化学因素:工业毒 物、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如高温、低温、辐射、噪声、振动。 生物因素:炭疽杆菌、霉菌、布氏杆菌、病毒、真菌等。 n还有与劳动过程有关的劳动生理、劳动心理方面的因素,以及与环境有 关的环境因素。 4 二、职业病 n(一)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n(二)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 n(三)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n(四)职业性致癌因素和职业癌 n(五)职业性传染病 n(六)其他列入职业病目录职业性疾病 5 (一)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n1生产性粉尘 n2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 6 1生产性粉尘 n在生产中,与生产过程有关而产生的粉尘叫做生产性粉尘。生产 性粉尘 n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 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矽肺。 n生产性粉尘来源于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 削,矿石或岩石的钻孔、爆破、破碎等;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 、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此外,粉末状物质在混合 、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时,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 n根据生产性粉尘性质可分为三类:无机性粉尘,如硅石、石棉、 铁。锡、铝、水泥、金刚砂等;有机性粉尘,棉、麻、面粉、木 材、骨质、炸药、人造纤维等;混合性粉尘。混合性粉尘,较常 见。 7 2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 n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有全身中毒性、局部刺激 性、变态反应性、致癌性、尘肺。其中以尘肺 的危害最为严重。尘肺是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中 最严重的职业危害之一。 n2002年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职业 病目录中列出的法定尘肺有十三种,即矽肺、 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 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 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其他尘肺。 8 (二)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 n1生产性毒物 n2常见的职业中毒 n3职业中毒目录 9 n1生产性毒物 n生产过程中生产或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 毒物。生产性毒物可存在于原料、辅助材料、 气体、蒸气、雾、烟和气溶胶中,可引起职业 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亚急性中 毒三种。生产性毒物还引起其他危害,如致突 变、致癌、致畸、对生殖功能的影响等。 10 2常见的职业中毒 n常见的职业中毒有铅中毒、汞中毒、苯中毒等。还有刺激性气体 中毒,如氯气、光气、氨气等。窒息性气体中毒,如一氧化碳中 毒,接触一氧化碳的机会有:煤气制造,用煤、焦炭等制取煤气 的过程中,其一氧化碳含量呈少在30以上。制造合成氨、甲醇 、光气、谈基金属、采矿时爆破烟雾。炼铁、炼钢、炼焦等作业 场所均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毒和硫化氢中毒,接触 硫化氢机会有:含硫化合物的生产、人造纤维、玻璃纸制造。石 油开采、炼制、含硫矿石冶炼、含硫的有机物发酵腐败即可产生 硫化氢, n如制糖、造纸业的原料浸渍;清理粪池、垃圾、阴沟时,可发生 严重硫化氛中毒。接触高浓度的硫化氢可立即昏迷、死亡,称为“ 闪电型”死亡。 11 3职业中毒目录 n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中,职业中毒有56种,具体名单如下: n(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 n(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n(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n(4)钢及其化合物中毒; n(5)被病; n(6)铭及其化合物中毒; n(7)钡及其化合物中毒; n(8)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n(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n(川)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n(11)钻中毒; n(12)砷化氢中毒; n(13)氯气中毒; n(14)二氧化硫中毒; n(15)光气中毒; n(16)氨中毒; n(1)偏二甲基姘中毒; n(18)氮氧化合物中毒; n(19)一氧化碳中毒; n(20)h硫化碳中毒; n(21)硫化氢中毒; n(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 n(23)工业性氟病; n(24)氰及臆类化合物中毒; n(25)四乙基铅中毒; n(26)有机锡中毒; n(27)谈基镍中毒; n(28)苯中毒; n(29)甲苯中毒; n(30)二甲苯中毒; n(31)正己烷中毒; n(32)汽油中毒; n(33)一甲胺中毒; n(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 n(35)h氯乙烷中毒; n(36)四氯化碳中毒; n(37)氯乙烯中毒; n(38)三氯乙烯中毒; n(39)氯丙烯中毒; n(40)氯丁th烯中毒; n(41)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 n(42)三硝基甲苯中毒; n(43)甲醇中毒; n(44)酚中毒; n(45)五氯酚(钠)中毒; n(46)甲醛中毒; n(47)硫酸二甲酯中毒; n(48)丙烯酸胺中毒; n(49)二甲基甲酸胺中毒; n(50)有机磷农药中毒; n(51)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n(52)杀虫眯中毒; n(53)澳甲烷中毒;。 n(54)拟除虫菊酯农药中毒; n(55)根据职业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可诊断的职业中毒性肝病; n(56)根据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可诊断的其他职 n业性急性中毒。 12 (三)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 业病 n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有噪声 、振动、辐射、异常气象系件(气温、气流、 气压)等。 n1噪声及噪声聋 n2振动及振动病 n3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n4异常气象条件及有关的职业病 13 1噪声及噪声聋 n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等 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音或工业噪声。 分为三类: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 性噪声。能产生噪声的主要工种有使用各种风 动工具的工人、纺织工、发动机试验人员、拖 拉机手、飞机驾驶员和炮兵等。 n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首先是对听觉器官的 损害,我国已将噪声聋列为职业病。噪声还可 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全身其他器官功能 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14 2振动及振动病 n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产生振 动的机械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筛、送风 机、振动传送带、打务机等。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 较为严重,主要有锤打工具,如凿岩机、空气锤等; 手持转动工具,如电钻、风钻等;固定轮转工具如砂 轮机等。 n振动病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在生产中手臂 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 动的局体振动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发白(白指病) 。局部振动病为法定职业病。 15 3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n1)非电离辐射 n(1)射频辐射。如高频感应加热、金属的热处理、金属熔炼、热轧等,高频设备的辐射源 ;微波作业,由于电气密闭结构不严微波能量外泄和辐射向空间辐射的微波能量。对健康的 影响可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n(2)红外线。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红外线引 起的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职业病名单。 n(3)紫外线。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电焊等。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 伤,即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 n(4)激光。用于焊接、打孔、切割、热处理等。激光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对眼部影响和对 皮肤造成损伤。 n2) 电离辐射 n、等带电粒子,y光子、中子等非带电粒子的辐射。放射性核素和射线装置广泛应用,接 触电离辐射的人员也日益增多。如辐射育种,射线照射杀菌、保鲜,管道焊缝、铸件砂眼的 探伤等。 n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病包括:全身性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病;局部放射性疾病,如急 、慢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所致远期损伤,如放射所致白血病。列为国家法定 职业病的,有急性、亚急性。慢性外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和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 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和其他放射性损伤 共11种。 16 4异常气象条件及有关的职业病 n1)高温作业 n生产场所的热源来自如各种熔炉。锅炉、化学反应釜,以及机械 摩擦和转动的产热以及人体散热。空气湿度的影响主要来自各种 敞开液面的水分蒸发或蒸汽放散,如造纸、印染、梁丝、电镀、 潮湿的矿井、隧道以及潜涵等相对湿度大于80的高气湿的作业 环境。风速、气压和辐射热都会对生产作业场所的环境产生影响 。 n(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工作地点气温30t以上或工作地点气温 高于夏季室外气温zt以上,并有较强的辐射热作业。如冶金工业 的炼钢、炼铁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建材工业的陶 瓷、玻璃、搪瓷、砖瓦等窑炉车间,火力电厂的锅炉间等。 n(2)高温高湿作业:如印染、梁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 蒸煮,车间气温可达35t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煤矿深井井 下气温可达犯t,相对湿度95以上。 17 n2) 其他异常气象条件作业,如冬天在寒冷地区 或极地从事野外作业、冷库或地窖工作的低温 作业;潜水作业和潜涵作业,属高气压作业句 高空、高原低气压环境中进行运输、勘探、筑 路、采矿等作业,属低气压作业。 n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职业病列入国家职业病目 录的有以下三种:中暑;减压病:急性减压病 主要发生在潜水作业后;高原病:是发生与高 原低氧环境下的一种特发性疾病。 18 (四)职业性致癌因素和职业癌 n1职业致癌物的分类、与职业有关的能引起肿瘤的因素称为职业 性致癌因素。由职业性致癌因素所致的癌症,称为职业癌。引起 职业癌的物质称为职业性致癌物。 n职业致癌物可分为三类: n(1)确认致癌物,如炼焦油、芳香胺、石棉、铬、芥子气、氯甲 甲醚。氯乙烯、放射性物质等。 n(2)可疑致癌物,如铜、铜、铁、亚硝胺等,但尚未经流行病学 调查证实。 n(3)潜在致癌物,这类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已获阳性结果,有致癌 性,如钴、锌、铅等。 n2职业癌 n我国已将石棉、联苯胺、苯、氯甲甲醚、砷、氯乙烯、焦炉逸散 物、络酸盐等8种职业致癌物所致的癌症,列人职业病名单。 19 (五)职业性传染病 n我国将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列为法 定职业病传染病。 20 (六)其他列入职业病目录职业性疾 病 n职业性皮肤病(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 光性皮炎、黑变病、痤疮、溃疡、化学性皮肤 灼伤、其他职业性皮肤病)、化学性眼部灼伤 、铬鼻病、牙酸饮症、金属烟尘热、职业性哮 喘、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棉尘病、煤矿 井下工人滑囊炎等均列入职业病目录。 n列入职业病目录的共有10大类,115种职业病 。 21 三、与职业有关的疾病 n(1)与职业有关的疾病主要是指在职业人群中,由 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它的发生与职业因素有关,但 又不是惟一的发病因素,非职业因素也可引起发病, 是在职业病目录之外的一些与职业因素有关的疾病。 例如搬运工、铸造工、长途汽车司机、炉前工、电焊 工等因不良工作姿势所致的腰背痛。长期固定姿势、 长期低头、长期伏案工作所致的颈肩痛。长期吸入刺 激性气体、粉尘而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 n(2)视屏显示终端(vdt)的职业危害问题:由于 微机的大量使用,视屏显示终端(vdt)操作人员的 职业危害问题是关注的重点。长时间操作vdt,可出 现“vdt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肩颈 腕综合症和眼睛视力方面的改变。 22 四、女工的职业卫生问题 n妇女由于生理特点,在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影响下,生殖器官和生 殖功能易受到影响,且可以通过妊娠、哺乳而影响胎儿、婴儿的 健康和发育成长,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女工的职业卫生问题, 有其特殊意义。在一般体力劳动过程中,突出的有强制体位(长 立、长坐)和重体力劳动的负重作业两方面问题。我国目前规定 ,成年妇女禁忌参加连续负重,每次负重重量超过20kg及间断负 重每次重量超过25kg的作业。许多毒物、物理性因素以及劳动生 理因素可对女工健康造成危害,常见的有铅、汞、锰、铜、苯、 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氯丁二烯、苯乙烯、巴内酚胺、汽油 、氯仿、二甲基甲酸胺、三硝基甲苯、强烈噪声、全身振动、电 离辐射、低温、重体力劳动等,可引起月经变化或具有生殖毒性 。 23 第二节 职业危害评价与管理 n一、职业危害评价 n二、作业环境监测 n三、职业健康监护 24 一、职业危害评价 n职业危害因素危害程度评价是职业卫生管理中一项重 要的工作,国家劳动人事部于19841990年间先后 公布了粉尘、毒物、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国 家卫生部于2003年先后公布了建设项目职业危害分 类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三项法规,规定了用人 单位应该向主管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根据职业 病危害程度对用人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可见对职业危 害因素危害程度评价,已成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中一 个重要内容。 25 ()危害评价的依据 n危害度评价所需要的基础资料可归纳为以下三 方面:毒理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接触水平 资料。 26 (二)职业病危害分类及职业危害分 级标准 n键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程 度分为一般性职业病危害项目和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国家对职 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 n(i)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1984年公布的分级标准,是 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 后果、致癌性。最高容许浓度六项指标为基础的,并列出56种常 见毒物。 n(2)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1986年公布的生产性粉尘(发射 性粉尘、有毒性粉尘除外)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分级指标有粉尘 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触时间肺总通气量(id人) ,粉尘浓度超标倍数b。 n(3)高温作业分级;按照工作地点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 和接触高温作业的时间将高温作业分为四级,级别越高表示 强度越大。 27 二、作业环境监测 n(一)作业环境监测的目的 n(l)监督职业病法规的贯彻执行; n(2)检查作业环境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n(3)掌握作业环境有害物质性质、浓度,在时间、空间的分布; n(4)估计人体接触水平; n(5)为控制危害及研制、修订卫生标准和防治计划提供依据。 n(二)选择正确的监测方案 n(l)物理因素监测:如噪声作用强度可以用噪声剂量计连续测定 ,评价热辐射强度用单向辐射热计和黑球温度计测定其作用强度 。 n(2)化学毒物监测:分为区域采样和个体采样两种方式。生物学 检测,分直接测试、间接测试等。 n(3)生产性粉尘监测:目前我国生产性粉尘卫生标准有时间加权 平均容许浓度,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容许浓度。同时还要粉 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28 三、职业健康监护 n健康监护的内容包括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档案;职业健康状况分析 n等几个方面。 n()职业健康检查 n可分为就业前健康检查和就业后的定期健康检查两种形式。此外,在调换工作、 从事特殊工种时用人单位也应进行健康检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费 用,由用人单位承担。职业病普查也是一种健康检查,主要是对接触某种职业危 害因素的人群,普遍地进行一次健康检查。通过普查发现职业病,还可检出有职 业禁忌症的人和高危人群。 n(二)健康监护档案 n(l)职业史和疾病史; n(2)职业性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及接触水平; n(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n(4)个人健康基础资料等。 n劳动者有权查阅、复印本人职业健康档案;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的健 康档案的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n(三)健康监护资料分析 n对健康监护资料分析可作为提高安全卫生工作的可贵的信息资源。 29 第三节 职业危害治理技术 n一、粉尘危害治理措施 n二、工业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n三、物理因素治理措施 n四、职业性传染病的治理措施 30 n目前企业中存在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主要是粉尘、毒物、物理因素 ,均来源于生产过程。产生于设备、扩散于环境、作用于接触人 群。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就应从设备、环境、人三个方面考 虑。治本的对策是使生产过程不产生危害因素。 n(l)根本的途径是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 n(2)禁用剧毒原料。苯禁用于稀释剂、含铅汽油禁用于汽车燃料 、人造石英砂禁用于型砂等。 n(3)湿式作业。 n控制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空气污染是卫生工程技术措施的主要任 务:对有害物质产生源的封闭、阻断、屏蔽。通风:局部通 风与全部通风。个体防护性措施:缩短接触时间及提供合格的 个体防护用具。 31 一、粉尘危害治理措施 n(一)工厂防尘措施 n(l)湿式作业防尘,即以湿式作业为主的防尘措施办 法和在于法生产条件下,采取的密闭通风除尘措施 办法。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已为厂矿 广泛应用,如石粉厂的水磨石英,陶瓷厂、玻璃厂的 原料水碾、湿法拌料,机械制造工业中的水力清砂、 水爆清砂等。 n(2)密闭通风除尘,干法生产(粉碎、拌料等)容 易造成粉尘飞扬,可采取密闭通风除尘系统。是由 密闭设备、吸尘罩、通风管、除尘器等几个部分组成 。 32 (二)矿山防尘措施 n1井下防尘 n即以湿式作业,加强通风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防尘措施:湿式凿岩;放炮后喷雾降尘10min ;运矿过程湿式作业;加强通风,24h连续作业的矿井,全面通风的主风扇连续运转,保证 作业面足够通风量,独头作业面和全面通风达不到的作业面,应安设局部通风设备。辅助性 防尘措施,人风巷道、回风巷道设水幕,以净化风源和被粉尘污染的空气;冲洗巷道壁、通 风简保持清洁,防止二次扬尘;井下接尘工人必须配用防尘口罩。 n2露天矿防尘 n露天矿的防尘主要有以下措施: n(1)控制主要发尘源。钻孔作业是露天矿主要尘源,可采取湿式钻孔或干式捕尘的办法。 矿区的碎矿作业可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达到每立方米几百毫克以上,可以采取密闭通风除 尘的办法减少和杜绝作业工人接触粉尘的机会。 n(2)司机室(钻机、电铲、汽车均有司机室)由于受钻孔和运输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的影 响,司机室内的粉尘浓度也很高,因此应加强对司机室的防护。 n(3)运输过程中的防尘。 n3、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卫生标准 n防尘措施的目的是使粉尘浓度降至卫生标准以下,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 gbz2200)中列出47种粉尘的容许浓度。我国的粉尘容 n许浓度已将过去的最高容许浓度(mac)改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33 二、工业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n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 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剧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 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 n常用的控制措施有: n(1)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n(2)局部排气罩。 n(3)排出气体的净化。 n(4)个体防护:接触毒物作业工人作业规定个人卫 生制度和操作规程,如不准在作业场所吸烟、吃东西 ,班后洗澡,不准将工作服带回家中等等。保护自身 也避免家人受害。作业场所保护用品有防腐服装,防 尘口罩和防毒面具。 34 三、物理因素治理措施 n(一)噪声、振动的控制措施 n控制生产性噪声与振动三个原则: n(1)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派,如铆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等。防 止振动使用隔绝的物质如橡皮、软木、砂石等。 n(2)消除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 n(3)加强个人防护。 n(二)电离辐射的防护 n控制辐射源的质和量。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通称“外防护三原则”。内照射防护的基本防护方法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 防护等综合性防护措施。 n(三)非电离辐射的控制与防护 n高频电磁场的防护对高频产生源进行屏蔽。微波辐射的防护直接减少辐射源、屏 蔽辐射源、个人防护及安全规则。红外辐射线的防护重点是对眼睛的保护,生产 操作中应戴绿色防护镜。紫外辐射的防护必须佩戴专用的防护用品。激光的防护 应使用吸光材料。个体防护用品及安全教育与制度等。 n(四)防暑降温措施 n主要是隔热、通风和个体防护。暑季供应清凉饮料具有特殊意义。 35 (一)噪声、振动的控制措施 n控制生产性噪声与振动三个原则: n(1)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派,如铆接改为 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等。防止振动使 用隔绝的物质如橡皮、软木、砂石等。 n(2)消除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如吸声、 隔声、隔振、阻尼。 n(3)加强个人防护。 36 (二)电离辐射的防护 n控制辐射源的质和量。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通称“外 防护三原则”。内照射防护的基本防护方法有 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等综合性防护 措施。 37 (三)非电离辐射的控制与防护 n高频电磁场的防护对高频产生源进行屏蔽。微 波辐射的防护直接减少辐射源、屏蔽辐射源、 个人防护及安全规则。红外辐射线的防护重点 是对眼睛的保护,生产操作中应戴绿色防护镜 。紫外辐射的防护必须佩戴专用的防护用品。 激光的防护应使用吸光材料。个体防护用品及 安全教育与制度等。 38 (四)防暑降温措施 n主要是隔热、通风和个体防护。暑季供应清凉 饮料具有特殊意义。 39 四、职业性传染病的治理措施 n()炭疽病和布鲁氏杆菌的预防措施 n传染病的预防主要在于消灭传染源、控制传染途径、 增强个体抵抗力三个环节。职业性炭疽病和布鲁氏杆 菌病都是接触传染,预防措施类似。 n(二)森林脑炎的预防措施 n(l)灭鼠、防鼠、灭蝉、防蝉,保持驻地整齐健康, 铲除杂草。 n(2)外出作业穿专门防护服(紧裤脚、紧袖口、紧 领口的连身衣)及高筒靴,衣帽可用药物(邻苯二甲 酸二甲酯)浸泡涂擦,接种灭活疫苗。 40 第四节 职业危害管理系统 n姓名 n所属部门 n危害因素 n追踪记录 n治疗措施 41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职业病管理系统 n1 职业病防治网络管理 1.1 职业病防治三级网络管理。建立健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职业病防治网络,积极探索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 并具有上海特色的职业病防治网络管理体系。 1.2 乙级技术服务机构业务管理。积极参与本市乙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 认证工作,并对乙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业务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经常性 指导。 2 职业卫生信息管理 2.1 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数据库。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并根据企业职业 卫生档案,建立市、区县二级职业卫生档案数据库。 2.2 建立职业病病例数据库。对用人单位和职业病诊断机构报告的职业病病例,建 立市、区县二级职业病病例数据库。 2.3 建立职业健康检查数据库。对用人单位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报告的职业健康检 查情况,建立市、区县二级职业健康检查数据库。 2.4 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库。对用人单位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机 构报告的检测数据,建立市、区县二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库。 2.5 建立职业病危害综合信息数据库。将上述四个数据库连接,建立市、区县二级 职业病危害综合信息数据库。 42 n3 职业病管理 3.1 职业病报告管理。建立健全市、区县职业病报告系统,通过对国家法定职业病、生产性 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例的管理,掌握全市职业病发病状况和趋势。 3.2按规定及时汇总、分析和上报“职业病季、年报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旧村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机器设备购销合同
- 环保清洁能源供需分析
- 北京市农作物种子买卖合同BF2篇
- 部队司机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期中专题复习-词汇句型训练-2025-2026学年 译林版2024 英语七年级上册 解析卷
-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 2026届湖南省洪江市部分学校高三理科班9月份物理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xx建行演讲稿(4篇)
- 多源文献融合与考证-洞察及研究
- 七块红烧肉阅读题目和答案-七块红烧肉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专练-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 托班育儿知识讲座
- 流体力学在化工中的应用
- 配件紧急供货应急方案
- JJG 443-2023燃油加油机(试行)
- 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方案
- IPv6技术与应用(华三版)电子教案项目1-15教学设计
- 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简体字版
- 高中英语-单词3500分类记忆
- JGJT294-2013 高强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规程
- 房产代持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