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原因.doc_第1页
红军长征的原因.doc_第2页
红军长征的原因.doc_第3页
红军长征的原因.doc_第4页
红军长征的原因.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及伟大意义 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区。对此,国民党当局异常恐惧。国民党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急于8月下旬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在汉口召开湘、鄂、赣三省绥靖会议,确定了以军事为主,党务、政务密切配合,分别围剿各苏区红军的总方针。10月,蒋介石在同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基本取得胜利后,即迅速抽调兵力,组织对苏区的大规模围剿,企图在3-6个月内消灭红军,并将重点置于中央苏区。面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中央苏区军民主动退却,将敌诱进苏区内,集中兵力适时反攻,各个歼敌于运动之中,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蒋介石的四次失败促使他改变围剿战略。 1933年初,在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1933年五月,亲自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决定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同时对苏区实行经济、交通封锁,企图逐步压缩并摧毁苏区。面对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等却认为,这次反围剿战争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阶级决战。在军事战略上,拒绝和排斥红军历次反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继续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在苏区外制敌,保守苏区每一寸土地。这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权。因而,在国民党军围剿前夕,未及时有效地组织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准备。 此次反围剿,持续1年之久,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从1934年10月起,中国工农红军三支主力部队先后被迫离开原有的革命根据的,实行战略大转移,进行长达两年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退出根据地之前,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进行了一些准备工作。1934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鉴于广昌失守后,国民党军队日渐逼进中央各民根据的腹地,红军内线作战已十分困难等情况,决定将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的,实行战略转移。随即将这一决定请共产国际批准。不久,共产国际复电同意。夏季,为准备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有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人团”,负责筹划,政治上有博古负责,军事上里的做主,周恩来督促军事计划的事实。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在军事上也作了一定的准备。1934年7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命令,红旗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共七千余人,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地率领下,由江西瑞金出发东晋,12日到大连城以北,后继进闽中。11月,先遣队北上。1935年1月在通过怀玉山封锁线时,被处于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包围,弹尽粮绝,方志敏在突围中被捕(同年8月在南昌就义),部队大部分牺牲,先遣队失败。余部在粟裕、刘英率领下,坚持在闽浙地区进行游击战争,成为后来新四军的一部分。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及中革委训令红六军团推出湘赣革命根据地,渡过湘江,深入到中央苏区西北之敌人后方,打击敌人,在新化、溆浦一带建立根据地。8月7日,红六军团九千余人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的带领下,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快速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于8月11日进到湘南桂东以南的寨前圩,并建立红六军团领导机构,有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委,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接着,部队于9月4日在界首地区渡过湘江,向黔东挺进。10月24日在牵动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胜利会师。这时,经中共中央批准,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由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合并成二、六军团统一指挥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领导和指挥红二、六军团的行动。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在湘鄂川黔边境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以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在红六军团西征后,1934年9月,中央派程子华到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根据中央指示,活动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决定进行战略转移。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改编,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吴欢现任政委。11月中学,该军三千余人从河南罗山地区出发,向鄂豫陕进军,并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山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在缺少必要的政治思想宣传动员和全面、充分准备的情势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人仓促决定,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转移。10月7日,军委命令各军区地方兵团接替各线主力红军的防御任务,将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从阵地上撤下来,向瑞金、于都、会昌地区集中。10月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发布关于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军事与政治命令”。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主力连同后方机关八万多人从瑞金地区出发,向西转移。蒋介石在得悉中央红军主力由突围的迹象后,调集了数十万大军,在通往湘西的途中设置了四道封锁线,试图用前堵后追的办法消灭红军。面对国民党重兵和湘江天险,博古、李德等领导人命令红军死打硬拼,夺路突围。从11月25日至30日,红军官兵在全州以南湘江东岸地区与敌人浴血奋战,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是却付出了极为惨重的地价,红军由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中心问题仍是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会议肯定了毛泽东东西进贵州的建议,决定放弃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建立湘西根据地的原定计划,做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会议还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便审查黎平会议的决定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1935年1月初强渡乌江成功。接着于1月7日占领了黔北重镇遵义。1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进驻遵义。在遵义,中央红军获得了自长征以来少有的休整,同时,中共中央决定再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召开。会议由博古主持。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陈云。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中央秘书长:邓小平。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翻译:伍修权。中心议题是:一,决定和审查黎平所决定的暂时以黔北为中心建立苏区根据地的问题;二,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中与红军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首先由博古代表中央作了一个反五次“围剿”的总结。博古的报告题为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分析了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力量强大,在兵力上国民党安排了100百万大军,其中50万是专门进攻中央苏区的,另外还派了外国军事顾问,这就形成了对红军的绝对优势等等,对于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在军事上指挥十五讲得很少,对主观因素没有认真进行分析。因为在他看来,面对客观上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严峻形势,任何优秀的军事家,也很难挽回军事失利的局面。紧接着是周恩来的副报告。他在报告中详细分析了第五次“围剿”以来的失败与脱离中央革命歌剧地的原因,比较客观地分析了这次反“围剿”是摆在军事指挥上确有问题。并且作了自我批评。如果说博古的报告是强调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那么周恩来则侧重检查了军事错误的主观原因。之后毛泽东第一个发了言,表示不同意博古的报告,张闻天也表示不同意。并且张闻天作了比较系统的发言反对博古的报告,这个发言的提纲是他与毛泽东、王稼祥酝酿研究后写成的,基本是毛泽东的主导思想。会议经过三天的认真讨论,王稼祥、聂荣臻、刘伯承、陈云和随后赶到的李卓然都相继发言支持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发言提纲和意见。博古后来作了检讨,但思想上还没完全想通,但他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李德则完全不同意对他的批评,把责任推到客观原因和临时中央身上,但毕竟是徒劳的。政治局最后做出决议,认为没有能够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重要原因在军事指挥和战略战术的错误,而军事上的错误应有李德、博古和周恩来负责,其中李德和博古应负主要责任。政治局会议做出如下决议:(一)毛泽东同志当选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在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有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上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另外,关于红军创造新根据地的方向,会议一致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一致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创在新根据地的决议。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2月8日,政治局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即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决议。3月11日,在贵州鸭溪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全权指挥军事。从此,红军扭转了军事上的被动局面。遵义会议集中纠正了中共中央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