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观园的园林建筑艺术.doc_第1页
论大观园的园林建筑艺术.doc_第2页
论大观园的园林建筑艺术.doc_第3页
论大观园的园林建筑艺术.doc_第4页
论大观园的园林建筑艺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大观园的园林建筑艺术 宣威师范2006级美术专业 徐蕊芬内容摘要极富有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特色的大观园,兼备园林建筑和园林艺术之美,是中国园林艺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它也是一座具有现实意义的、美仑美奂的艺术园林,它是天宫与皇宫的完美结合,既有皇家的富丽,又有仙境的脱俗,是一座继承传统造园风格又有重大创新的纸上园林文笔园林。 关键词 园林建筑园林艺术性格化凝固的音乐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座高峰。在文笔大师曹雪芹的安排下,一个寄托了作者理想的世界大观园应运而生。曹雪芹仅用一只秃笔就造就了一座“艺术典型”的大观园,它是清代园林最完美的代表,无论从造园设计思想、建筑布局、景点设置、植物配置、装饰陈设到油漆彩绘,都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以伦比的最高境界,是集园林建筑艺术大成的“天上人间诸景备”的中国古典园林。大观园中的建筑,或雄伟、或秀雅、或安谧、或流动,处处体现着古典建筑的永恒魅力。 一、大观园园林建筑之美 (一)大观园的由来 红楼梦它的叙事结构与它所反映的庭园生活相一致,具有典型的庭园结构。小说重视空间结构,它所强调的是户内,也就是说故事发生在家庭,而每一个家庭都需要一个环境去容纳,于是,这个家庭的活动场所大观园就随着人物的出现而出现,成了对应故事情节的空间坐标系。红楼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大观园,因而小说的基本情节也依托于大观园,从修建大观园开始,这座庭园就支撑起了整个小说的结构大厦。小说第十六回描写“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贾家大兴土木,为贵妃贾元春省亲而造大观园,亦称“省亲别墅”。造园规模宏大,除了拆迁荣宁二府的旧房,还往外扩展“三里半大”。根据原著可知,它是由正殿、侧殿、大观楼、东飞楼、西斜楼组成。东飞楼亦称缀锦楼,西斜楼亦称含芳楼。 (二)本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的建筑特色 明代崇祯时江苏吴江人计成在园治里有一造园理念:“境由人作,宛自天开”。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将这一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园林建筑自有“园”开始,便离不开自然风景的装点。而山、水、植物便是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它们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在“百家讲谈”中顾平旦在讲“红楼梦与清代园林”一节中曾说:“山是园林的骨,水是园林的命脉”。由此可见,园林中的山与水宛如人体的骨与血,人无骨便瘫,无血便亡;无取之于自然的山水的点缀,园林便失去了生趣,没有欣赏的价值和意义。 红楼梦中对大观园的第一个场景描写便是山。第十七回,贾政刚至门前,只见贾珍带领许多执事人来,一旁侍立。贾政道:“你且把园门都关上,我们先瞧了外面再进去。”贾珍听说,命人将门关了。贾政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花草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落富丽俗套,自是欢喜。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翠障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有此可见,山在园林建筑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无山,那园林还有何趣!而这一山,在这里起的是分割园内外景色的作用,若没有此山作为屏障,进入园中,那一切景色均可一览无余,毫无余味。而山在园林中起分割作用的在红楼梦中也绝非仅此一处。 第十七回中,李纨住的稻香村也是大观园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景点。此处的屏障用四个字来形容“青山斜阻。”它所依照的是普通农庄的风格。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盈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着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按宝玉的说法,此山是“无脉”之山。水是“无脉”之水。同样还有薛宝钗住的蘅芜苑中的大玲珑石,林黛玉葬花处后面的大山等都起着大门分割的作用。 红楼梦中的山在大观园的九个园中园都有出现,就连那名字取得奇,布局安得巧的凸碧山庄和凹晶溪馆都因地命名,而这“地”也就是那座大山。“山是园林的骨”,此话用在大观园的园林建筑中是再合适不过了。 若说大观园中的山起的作用是分割景点,那么水则起到了连接各景点的作用。在我们的周围,水既有流动的,又有静止的,它是大自然里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前面已经提到,园林建筑中山与水是一体的,有山则必有水,“筑山”“理水”是构成园林设计的专门技艺。由此,我想到,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深谙文学、书画艺术的天才,更是一位懂迭山理水之道的天才,他当之无愧地应该是我国园林建筑史上最杰出的造园艺术大师。 在大观园中,重要的景点都是用水连接的,水,成了构成这些景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除了中央水景之外,由水作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有这些景点:藕香榭,即蓼风轩,它是贾惜春的住所,完全被水包围。用凤姐的话说那是:“看看水,眼也清亮。”沁芳溪。这是进入大观园后的第一处水景,是一条可行船的水道,贯穿了大半个园林。溪上有一座沁芳亭桥,风景怡然。还有就是那经典的与凸碧山庄相呼应的凹晶溪馆。因而在红楼梦第十七回,林黛玉与史湘云因赏月而有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千古名句。单凭这两句,我们就能体会到水与景的奇与巧,真是妙趣横生,风格迥异。除以上三处水景外,在大观园中的紫菱洲、滴翠亭、芦雪厅、蓼汀花溆、暖香坞、荇叶渚等每个景点都有水的映衬,可谓“水是园之命脉”是大观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笔。它用取之于自然的山与水,建出了高于自然的园林建筑。 二、园林艺术的性格特征 前文提到建筑、山石、水、植物是构成园林设计的四要素。在园林建筑艺术中,它的设计者以及观赏者但凡进入一个园林,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除建筑本身外都会去关注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园林的植被覆盖面如何。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没有植被的园林会是什么样子。园林没有植被称不上园林,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座荒芜的,没有生机的山。在大观园中,作为观赏的树木和花卉不但在园林整体布局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香”“形”“色”诸方面都有着“拟人化”的特点,从而能使我们体会到园林主人的性格和品德。品味园林的性格化,下面就以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住的怡红院、林黛玉住的潇湘馆、薛宝钗住的蘅芜苑为代表,来谈谈大观园中园林艺术的性格特征。 (一)园林建筑的“拟人化”特征 怡红院是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园的华贵、花、草、树木的整体布局,都与贾宝玉不屑仕途息息相关,是园林“拟人化”风格最突出的体现。 “粉桓环顾,绿柳周垂”,“院中点衬几坎山石,一边种几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金缕,葩吐丹砂。”“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强烈对比,配上房内四面雕空玲珑木板花隔,“或流云百幅,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各种各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玉”,其中又“或供设瓶花,或安放盆景,”其隔式样,“或天圆地方。”无论从室外的花木配置、室内的花木陈设、隔板的花木装饰,都显得万宝庄严,光明通透,五彩缤纷,富丽堂皇,为这位富贵闲人的公子哥设置了生活环境。这里的雍容华贵与他的娇生惯养无不相匹配。在怡红院里面,匾额题为:“怡红快绿”,而院内的植物海棠与芭蕉就有明显的寓意,也从一个侧面映衬出贾宝玉的脂粉气息以及他离经叛道、不务仕途的味儿。 (二)园林艺术的“个性化”与“人格化”特征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一个寄托了小说作者曹雪芹理想的世界,他赋予了作品在思想,情节和结构上的广阔空间,他将物赋予人的性格,使观者行其中如睹其人,它是中国传统艺术各种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 前文说贾宝玉是性喜奢华,讲究精致的少年公子,因此,他决不会去住泥墙茅屋、纸窗木榻的稻香春;而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则清幽淡雅,薛宝钗住的蘅芜苑则清冷寂寥。林黛玉与薛宝钗在个性上都有冷的特点,但林黛玉的冷是目下无尘,不入世俗的冷;而薛宝钗的冷则是洞察世事,明哲保身的冷。这反映在她们居住的园林上,潇湘馆是幽竹万竿的阴凉,而蘅芜苑则是雪洞一般的清冷。前者诗意盎然,后者孤寂肃杀。因此,在这一点上,园林的风格与其主人的性格是非常一致的,每座园中园都是其主人的情感个性格的射影,是大观园中园林艺术“个性化”的最突出反映。 下面我们从红楼梦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住处来谈谈大观园中园林艺术的“性格化”。 提到林黛玉,我们就联想到潇湘馆遍植翠竹,青翠欲滴,也因竹我们把林黛玉那泪眼婆娑与纤弱又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潇湘馆带有江南水乡的情调,淡雅幽静,幽窗犹凉,静中生趣,细致秀雅此景此物与园主人的性格更是一拍即合。竹,在中国画里一直是劲节的象征,而林黛玉的性格也正是清高傲世,胸无城府。这里的竹不仅仅是眼泪的象征,更是一种认准目标不放弃的韧性和努力冲破束缚的精神。在这里植物的应用用“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景相依”来形容,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它是林黛玉人格的真实写照。 接下来让我们来展现另一个园林的“人格化”。 读者都知道,提到蘅芜苑,开门所见的是那块插天玲珑石和许多不知名的香草。前文说到石在大观园里大多起屏障的作用,以增添园林的神秘感,达到园林建筑中“欲扬先抑”的效果。那这里的植物就该是各种不知名的香草了。在屈原的离骚中,香草是君子品格的一种象征。而薛宝钗的世故深沉,心机见识也正与这些猜不透,不知名的香草本性一致,让外人永远也看不清薛宝钗的本质。但同时我们也从蘅芜苑的香草,山石看到薛宝钗的高洁品质。 据此,大观园是曹雪芹笔下的一座文笔园林。景与物,无论其变化如何,装饰陈列如何,我们都能从其建筑上、植物、山石的配置上看到园林艺术的人格化,人性化。可以说大观园是天上与人间,天宫与皇宫的完美结合,既有天上的脱俗,又有人间的凡俗气息。景色与人情互借互生被淋漓尽致地体现。 三、建筑艺术是凝固的音乐 (一)总体布局 众所周知,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是由正殿、蘅芜苑、稻香村、紫菱洲、蓼风轩、秋爽斋、潇湘馆、怡红院、栊翠庵九个园中园构成的。作为大观园兴建的起因,省亲用的正殿自然是“中心”,高高的围墙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与威严,冰冷而没有人性,为了营造出皇家的气派,在进入正殿之前,必然是一条宽阔的大道,以营造出皇家的气派,恢弘的排场。这样在南北方向上就形成了强烈的主轴线,象征封建皇权。 大观园的总体布局是自由放纵的,有平坦宽阔的大道,也有曲折多姿的小径,如果我们循路而行,将是异彩粉呈,目不暇接。所观之景,步移而景异,随时变格,趣味横生。如此富丽堂皇,美仑美奂的大观园,能在布局上做到如此纯熟精巧,曹雪芹当之无愧是造园天才。 (二)空间构成系列化的美学特征 建筑艺术强调的是内外部空间,犹如人体的灵与肉,内部空间是根据人们使用的心理需要以及活动的顺序变化而分割的多个空间。在大观园中,九个园中园就是整个大观园的内部空间,而九个空间中又包含诸多小空间,构成了序列化的美学特征。对于这种序列化空间构成的美,我们唯有走动,移步换景,才能展现这种流动美,而这种美被建筑师们称为“建筑的灵魂。”前文提到大观园的山石、水景、植物,它们的组合、编排、穿插、配置等在这里不作一一介绍,但它们在园中都有明显的起始、陪衬,主体的结尾的系列,犹如一幅中国画的长卷,让人们在一抬头,一转身之间都会有所发现,令人目不应瑕,流连往返。 建筑艺术是凝固的音乐,大观园亦是如此。曹雪芹虽然仅为我们创作了一座美仑美奂的纸上文笔园林,现实不曾出现,但读其文,如观其园。我们不仅从他的字里行间看到一个家族的衰亡史,也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