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大学生捐款行为及动机研究以陇东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例(陇东学院 教育学院, 甘肃 庆阳 74500)摘 要: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慈善事业中捐款的主要参与者。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捐款行为及其动机,本研究以陇东学院在校大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有过捐款行为,男生的平均捐款数额高于女生。大学生的捐款受到家庭因素、政治面貌、本人月支出金额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一年中的捐款次数为3次。大学生捐款动机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回报社会、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受他人的示范的影响或为了避免组织舆论的压力。关键词:大学生; 捐款; 行为; 动机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表示码:athe behavior and motivation research abou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ntributionstaking an exampl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from longdong universitygao yun, yang zhiheng( longdo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gansu qingyang 74500)abstract:as it is well known that charity is a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the main participant of social charity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r and motiv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research at the longdong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s as sample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the behavior of charity contributions , the average amount of contributions than girls boys. the effects of this action from family factors, political affiliation ,the one monthly expenses amount and other factors. most of the students think that they take donation 3 timesa year . college students donation motivation includes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society, return to society, to meet their own vanity, from the model effects of others or in order to avoid the pressure of public opinion.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ntribution; behavior; motive1引言慈善及其他公益行为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慈善象征爱心、公益与社会责任。1通常人们都是以捐款的形式将这种温暖送于需要帮助的人或地区。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有远大的理想和矢志不渝的顽强品格,同时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他人或社会。然而,在校大学生虽然有这样的抱负和精神,但在大学学习期间主要以学习为主,因此不可能长期为社会服务,只有通过寒暑两假的短期服务或者将自己平时剩下来的钱捐赠给社会需要帮助的人或地区。捐款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将自己的财物捐给他人或者社会,来帮助他人或社会的行为。人为什么有着亲社会行为呢?心理学派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研究通常解释为四种:社会生物学派的科学家对动物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野兔、白蚁、狒狒等动物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亲社会行为,于是从动物出于本能的利他行为得到启发,推断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进而认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是人类的基本本性,因为这种有助于种系延续;而社会交换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亲社会行为在本质上强了人与人之简的相互作用,认为亲社会行为在本质上是个人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的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社会规范论认为,我们应该帮助那些帮助我们的人,当这一观点被大多数社会员接收后,我们的心理就会产生回报善意而产生的压力,随着社会化的进程,人们学到了更多的社会规范,并以这些规范着为自己的行动指导;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模仿和强化的结果,人们通过强化奖励的作用学习助人,通过强化和榜样学习,人们便决定何时他们应该帮助别人,于是养成助人为乐的的习惯。2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中国人均捐款额仅为0.92元3和面对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物价持续上涨,各种资源都得不到合理分配的今天,他们的平均捐款为多少,他们的捐款行为有什么特点,同时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捐款呢,这有待于我们去研究。2调查对象和方法2.1调查对象:陇东学院在校大学生2.2调查方法:2.2.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以问卷的形式获得数据。首先,在查阅资料和咨询老师的基础上制作并完善问卷,然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以陇东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调查抽取了有代表的18个院系共有69个班级,每个班级抽取调查对象3-4人,问卷采用自填法填写,填写完后当场收回,共计发放为问卷225份,回收215份,其中有效问卷202份,有效率为98.54%。2.2.2访谈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访谈提纲,对7名大学生进行了半结构访谈,首先对三名大学生进行了预访谈,根据反馈结果完善了访谈提纲之后,对陇东学院在校大学生中3名男生和4名女生进行了正式的访谈,为了保证访谈的有效性,选取的大学生均不同程度的参加过捐款活动。在访谈过程中对每一位被访者均一次性完成,随后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2.2.3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处理采用教育心理统计与测量的软件spss13.0进行了统计处理主要使用了频次分析、相关分析、卡方检验等多种分析的方法。其中频次分析主要是对样本情况的分布以及大学生参与捐款活动的具体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主要是分析影响大学生参与捐款的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哪些因素是主要因素,哪些因素是次要因素,是正相关还是负向相关。卡方检验主要用于对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3调查结果及分析3.1被调查的大学生的人口学特征、捐款行为、捐款信息来源、态度、意愿的的调查结果如下:1对人口学特征与平均捐款数额的分析得知:男生的平均捐款额高于女生;艺术生的平均捐款额高于理工和文史;党员和团员的平均捐款额高于群众;家庭住在城镇或城市的高于家庭住在农村的;生活费来源于打工及其他的高于生活费来源于家庭及亲属和各种助奖学金的。2对大学生捐款行为的分析得知:经常或偶尔捐款的大学生有80.2%;大学生捐款主要以组织捐款为主;捐款最高额为10-49元50%,其次为10元以下和50-100元的各大约占22%;捐款的主要对象为大病患者和灾区,其中大病患者约占50%,灾区约占32%;最近一年的捐款次数为2-3次的约占60%。3对大学生捐款信息来源 、态度分析得知;捐款信息主要来源于老师、同学、媒体;认为一年中最适宜的捐款次数为2-3次的展41.6%;参加工作后对于捐款有90.1%的大学生认为尽力而为或适当地增加捐款额;对于强制性捐款有大约18%的人表示同意或完全同意,有65.3%的大学生表示反对或极力反对,剩下的对于强制性捐款表示无所谓。表1.人口学特征与平均捐款额分布表人口学特征 人次 比例(%) 平均捐款额(元)性别 男 94 46.5% 21.43 女 108 53.5% 16.50 专业 理工 114 56.44% 19.78 文史 78 38.61% 16.45 艺术 10 4.95% 25.84政治面貌 党员 24 11.88% 20.88 团员 164 81.19% 18.58. 群众 14 6.93% 17.68家庭所在地 农村 140 69.34% 17.18 非农村 62 30.64% 22.44 生活费来源 家庭及亲属 174 86.14% 17.84 各种助奖学金 10 4.95% 23.60 打工及其他 18 8.91% 25.37表2 .被调查大学生的捐款行为 人次 比例(%) 人次 比例(%) 捐款经历 经常 20 9.9% 捐款对象 乞丐 8 4.1%偶尔 142 70.3% 失学儿童 22 10.9% 没有 40 19.8% 大病患者 98 48.5%捐款方式 个人捐款 70 34.7% 灾区 64 31.7% 组织捐款 132 65.3% 其他 10 5.0% 最高捐款额 10元以下 44 21.8% 最近一年内 01次 32 15.84% 1049元 96 47.5% 捐款次数 23次 121 59.90%50100元 44 21.8% 4及4次以上 49 24.26%100元以上 18 8.9 经调查显示有80.2%的大学生有过捐款行为,其中经常捐款的也有9.9%,在捐款方式是大多倾向于组织捐款占65.3%,在捐款的最高额方面,捐款1049元的占47.5%其次是10元以下的占21.8%和50100元21.8%,在100元以上的也有8.9%,由于大学生生活的主要来源于家庭及亲属,因此捐款的数额符合基本的经济情况。在捐款对象方面,向大病患者捐款的比例大约占捐款对象的一半,其次是向灾区占31.7%,失学儿童占10.9%。结合各安访谈我们发现,大学生捐款主要依据被捐款现实危机状态,困难情况进行判断。因此,给大病患者或重病患者给予了特别多同情与帮助。在最近一年捐款次数方面,23次占59.9%,其次是4及4次以上的占24.26%,0-1次的也有15.84%。表3. 被调查对象捐款信息来源、次数、工作后捐款意愿、对强制性捐款的态度人次 比例(%) 人次 比例(%) 捐款信息来源 媒体 54 26.7% 认为一年中最 01次 34 16.8朋友 21 7.9 % 适宜捐款次数 23次 84 41.6%学校老师 64 31.7% 45次 43 20.9% 同学 56 27.7% 6及6次以上 41 20.7% 其他 12 5.9% 参加工作后对 尽力而为 121 59.90% 对于强制性 完全同意 10 4.95%于捐款你将 适度增加 61 30.20% 捐款 同意 28 13.86% 没有改变 7 3.47% 无所谓 38 18.81% 说不清 10 4.95% 不同意 64 33.69% 减少 3 1.48% 极力反对 64 31.69% 在捐款信息来源方面来自于学校老师、媒体和同学的比例相差不大大约各占30%,表明大学生捐款主要信息来源于媒体、学校老师、同学。认为一年中最适宜的捐款次数为23次的占41.6%,45次的占20.9%,6及6次以上的占20.7%。在捐款意愿方面有59.90%的人认为参加工作后对于捐款将尽力而为,有30.20%的人认为参加工作后将增加捐款额,剩下的大约有10%的人对于以后的捐款没有改变、说不清或者减少。对于强制性捐款有65.38%的人表示不同意或极力反对,只有18.81%表示,30.20%的人认为将来工作之后将增加捐款额。3.2影响大学生捐款行为、意愿的因素那么是什么影响了大学生捐款行为和捐款意愿的呢,根据对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及在筛选其他信息的基础上,通过sperman相关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果。3.2.1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对捐款数额有影响,表现为家庭在城镇或城市的大学生平均款额高于家庭住在农村的大学生。这主要是因为来自于乡镇、城市的大学生家庭收入普遍高于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同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捐款意愿的影响不大。3.2.2大学生月消费额和生活费的多少对捐款数额和捐款意愿有影响,表现为月消费和月生活费越多的大学生捐款数额越多,而月消费和月生活费越少的大学生参加工作后对于捐款将尽力而为或适当地增加捐款额。月生活费和月消费直接将影响大学生的平均捐款数额。月生活费和月消费越多的大学生用于自己可支配的钱越多捐款时捐的多些。月生活费的多少、月消费的多少与大学生的捐款意愿呈负相关,表明月生活费、月消费越少的大学生参加工作后将增加捐款额。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捐款数额少于其他人,但是一旦参加工作后,他们有自己的收入,将对社会承担一种责任。3.2.3是否受到陌生人的帮助对捐款的数额及意愿有较大的影响,受到别人帮助的大学生捐款数额高于未受到别人帮助的,并且参加工作后对于捐款将尽力而为或增加捐款数额。因为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懂得感恩,才能付出,才能承担一种责任,一种对社会的责任。63.2.4对于捐款组织越信任捐款数额越多,参加工作后对于捐款将尽力而为或适度的增加捐款额。大学生的捐款数额及意愿与他们对捐款对象,组织的信任度呈现正相关。因此,受捐款对象的信息越真实,捐款组织信息越详细,捐款的数额和意愿就越高。同时,大学生对于强制性捐款的态度x2=50x0.05=9.49呈现显著性差异,因为强制性捐款制约着大学生的自主性,也影响大学生参与捐款的积极性。这与对强制性捐款对大学生有消极影响4的结论相符合,可以预见,捐款及其他公益事业的发展自主参与占重要的地位。表5 影响大学生捐款行为及意愿的因素家庭环境 政治面貌 月消费 月生活费平均捐款额 0.165 -0.10 0.160 0.112捐款意愿 0.010 -0.197 -0.215 -0.10 捐款次数 捐款对象 捐款方式 是否得到帮助平均捐款额 -0.021 -0.137 -0.071 0.292捐款意愿 0.082 -0.003 0.086 0.202对捐款对象的信任 对捐款组织的信任平均捐款额 0.017 0.007捐款意愿 0.066 0.112在对影响大学生捐款行为,意愿,态度进行分析时,将家庭环境分为农村和非农村,其中将农村=1,非农村=2.参加工作后对于捐款你将:减少捐款=1,没有改变=2,增加捐款=3,结果显示家庭与平均捐款额的相关系数为0.165.说明家庭环境对捐款有影响,来自于非农村(乡镇,城市)的大学生平均捐款额高于农村。同时,家庭环境与捐款意愿的相关系数不大,表明家庭环境不能太大的影响捐款的意愿。在处理月消费和生活费的变量时,将200-400=1,400-600=2,600-800=3,800-1000=4,1000元以上=5,这样得到了月消费和生活费与平均捐款额呈现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和0.112。表明月消费和月生活费越多的大学生捐款越多,同时,月消费和月生活费与大学生捐款的意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15和-0.10.表明月消费和月生活费越少的学生参加工作后他们将增加捐款额。捐款次数与平均捐款额,捐款意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21和0.082。表明捐款次数将不会影响到平均捐款额和捐款的意愿。对捐款对象的处理为,大病患者=1,灾区=2,失学儿童=3,其他=4。分析结果表明,捐款对象与平均捐款额的相关系数为-0.137.说明向大病患者及灾区的捐款要多于向其他方面的捐款。当然,捐款对象与捐款意愿几乎没有影响,捐款方式对于捐款的平均数额与意愿相关性不明显。对于是否收到陌生人帮助与平均捐款额,捐款意愿的处理,取没有得到陌生人帮助=1,偶尔或经常得到陌生人帮助=2,分析结果表明,是否得到陌生人帮助与捐款数额和意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92和0.202.表明受到了陌生人帮助过的大学生捐款的数额要高于没有受到别人帮助的,并且参加工作后将增加捐款。分析对捐款对象,组织信任时,不信任=1,半信半疑=2,信任=3,表明大学生对捐款对象越信任捐款越多,对捐款组织越信任,捐款意愿越高。对于政治面貌的分析,取党员或团员=1,群众=2,最后得知,政治面貌与平均捐款额,捐款意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0和0.197,表明党员或团员具有社会责任感起到了带头模范的作用。13.3捐款动机的分析在捐款的动机方面调查问卷设置了多项选择题,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捐款的动机主要是扶贫济困和回报社会,除此之外还有自我满足,他人示范,组织舆论的压力,还有7人出于其他原因而捐款。在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参与捐款的动机主要有有四种第一种出于社会责任感,如被访者a说:“其实捐款我感觉有时候是一种感恩,对社会的一种回报,从社会有所取,有所予。”第二种是利他主义,是纯粹的帮助别人,被访者b、c说:“我觉得我当时过的还行,别人有难,自己可以出一份力,让自己轻微的力量带给别人一份帮助,一份关怀,我喜欢帮助别人。第三种是救急扶贫,如访者e说:“当你看到病人命在旦夕而没有钱治病或是有的灾区的人们无家可归时,或许所捐的那点钱对于我们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他们,如救命的稻草。”第四种是情景因素,他人示范,如访者d、g说:“当时我看到大家都在捐款,我受感染。自然由衷的想要捐。”第五种是舆论、组织的压力,或者是有个好名声,如访者f说:“有时候那种捐款数额回公布,当你没有捐款或者是捐款太少,会产生组织舆论的压力,相反你捐款多时会有一个好的名声。本文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和结合的方法,对选取以陇东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捐款行为、意愿、态度、动机进行分析。一方面,对大学生参与捐款活动的具体行为和意愿,态度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另一方面,对影响大学生捐款行为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调查分析我得出以下结论。4结论1.陇东学院大学生中男生的平均捐款额要高女生,来自于乡镇或城市的平均捐款额要高于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2.陇东学院大学生普遍有过捐款行为,他们认为一年中最适宜的捐款次数为34次。3.大学生捐款的数额与家庭条件、月生活费的多少、政治面貌有关,同时与大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中是否受到陌生人的帮助和大学生捐款的数额及意愿的相关性很大。4.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在参加工作后对于捐款自己将尽力而为或是增加捐款额,同时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于强制性捐款态度呈现显著性差异。5.大学生捐款的动机除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回报社会、扶贫救济,还有他人示范的影响和受到组织及舆论的压力而捐款。捐款及其他公益事业是对他人的一种帮助,是对社会的一种负责、一种责任。有时,那点钱或物对于我们来说是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大病患者、灾区、失学儿童等等。那将给他们多么大的帮助,只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能将患者医好,能让灾区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能使失学儿童重新回到校园,能给他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本研究是在查阅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编写问卷和调差分析的,由于资金和能力有限,所以采取的样本为陇东学院在校大学生,在调差问卷的填写和访谈中难免有不真实的信息。同时,在研究方法方面可能没有找到最佳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理论上可能没有找到最佳的理论指导。因此,某些调查和分析的结果不能正确的反映大学生捐款行为及动机。希望后面的研究能避免本研究的不足,将当代大学生捐款行为及动机研究的更加清晰和透彻。参考文献:1 邓玮.当代大学生慈善捐款行为与认知调查j. 中国政治青年学院学报 , 2008,5:24-27.2 杨慧敏, 刘运合.当代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2007,10:213-214.3 张敏 中国慈善事业调查:我国人均捐款仅为0.92元j .载工人日报,2006年2月5日:244 张曼 .大学生参与慈善救助的行为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2011,6;36附录一: 大学生捐款行为及动机研究的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你好!这是一份有关大学生捐款行为及动机的调查问卷,你的意见相当宝贵,请根据个人情况和感受就一般状况回答。此问卷不计姓名,调查结果仅供学术研究使用,绝对保密,请你放心填答,谢谢你的帮助。院系_ .年级_ 性别_ 年龄_政治面貌_1. 你家住在( )a农村 b小城镇 c中小城市 d 大城市2. 你的宗教信仰为( ) a佛教b道教 c基督教 d无 e其他_3. 你平均每月收入多少元(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