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理想的论文.docx_第1页
人生理想的论文.docx_第2页
人生理想的论文.docx_第3页
人生理想的论文.docx_第4页
人生理想的论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学院:数字媒体应用学院班级:交互多媒体15(01)班 姓名: 尚伦刚 时间:2015年11月15日题名:理想与人生作者:数字媒体应用学院交互多媒体15(01)班尚伦刚摘要:理想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理想是火,点燃奄奄一息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理想是路,引领我们走向黎明。理想是黎明,等待我们的是满载希望的人生。当我们面对一个五彩缤纷充满迷茫和诱惑的世界的时候,我们可能迷途忘返,也可能举足不前。我们将怎样走下去?关键词: 理想 信念 青春 人生 境界 目标 平凡 传统的思想与当今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正文:什么是理想?我们可曾深深地思考过。在一生当中,你可曾有过理想?在这个时代,青年人们可能会有很多的人生理想。他们常常会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建立在一种美好的幻想当中,期盼自己有一天能够实现理想。往往这是大多数年轻人的想法,他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事业有成,财源滚滚!而少数的人则会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去付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来换取自己将来的一片天地。因而,我们是否需要想一想怎样的道路适合我们。我们更应该如何来走好这一条“路”。就我而言,年轻人应该要现实,不要任性,不要在真空中思考虚设的问题,我们目前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就业和生存,学好本领才是硬道理,这需要踏踏实实的下功夫。然后我们也应该勇敢一点。人们生而平等,你不要顾忌别人(有好人也有坏人)的脸色而委屈了自己,无论你是多么想把事情处理好。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并不是好事,这并不能解决问题,要冷静沉着,可以循序渐进但不能自暴自弃。其次我们不能遇难而退,要知道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这不仅应用于大目标,而更实际的意义是能助你走出解决眼前的困境,并走得更远。很多时候你都会发现河水不象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象松鼠说的那样深。接下来我们要从做好眼前的事情开始。不要以为思想压倒一切,多懂一些道理固然好,但是人的精力有限,行动其实更重要。不需要懂的道理就不用去懂,这也是一个道理。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并非尽是乐事。”当你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一定会遇到挫折与失败,人生不就是如此吗?只要你勇敢的去面对他,勇敢的征服他,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然而没有理想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只有克服挫折与失败,才能踏进理想之门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程,我们要坚持自我,勇敢的走下去,要有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想法,才可以大展我们的才华。转而我们会想到如何来设计我们的人生。设计人生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最大成就就是实现了远景目标。最美是在实现中和谐。人生设计是建立在自知、自查的基础上的。了解自己,了解环境,这是成功的法则。在知己知彼以后,需要对自己合理定位。人不是神,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对自己期望过低、过高都不利于成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对人生的设计不能强求一致,正如不同的玉石可以雕出不同的工艺品。 路要一步一步走。按照计划走稳每一步,就会达到目标。人生需要规划。需要为自己的发展描绘一个整体的结构。人做事要达到效率,首先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的时间内形成一致性目标,培养对资源的熟悉、把控和吸附。因此,效率和效益是密不可分的。计划能够让人更充分地利用时间。规划好自己,才可能把握住未来。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设计。它们是不同的,是精彩的,是我们在奋斗着,打拼着。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我们常说:“人生短暂,我们要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也就是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去实现那心中最美好、最远大的梦理想。当我们面对一个五彩缤纷充满迷茫和诱惑的世界的时候,我们可能迷途忘返,也可能举足不前。我们将怎样走下去?理想在于选择,这是我们得到的唯一告诫。认识自我与个人理想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山虽不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攀登;水虽不深,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涉足。只有认识自我,才能选择可以达到的理想目标,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如果选择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虽然崇高,令人敬仰,但它永远只能在高处向你招手,你永远只能在彼岸相观望,虽然作了苦苦的奋斗,耗费了毕生精力,最终只能空悲切。这样的理想不能给人生带来任何乐趣,只能给我们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带来失望和沮丧。一个不了解自我的人,虽然高谈阔论,满眼春光,壮志不已,但只能以失败告终。人无文墨而笔耕,只能留下俗文庸诗,人无谋略而从政,只能留下笑柄败绩,人无经济头脑而经商,只能困顿赔本。我们认为理想不在高大悲壮,而在现实可行,不在可望不可及,而在奋斗可达之。理想不是昙花一现的海市蜃楼,而是破晓而出的旭日霞光,不是人生的梦境,而是人生的现实。我们为那些理想的实现者而高歌,也为那些理想的失败者而悲泣。我们告诫每一个人;只有依据自我条件和社会现实的要求,才能构造理想的框架。作为平凡的我们相信自己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梦想或者称之为人生最大的理想,也许这个理想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是它在我们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对各自的人生理想都有着不同的认识或者追求。道德经里阐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对于世界的探索与认知。道家讲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而庄子则是追求自由与梦幻般的生活,故而有鲲鹏之志,蝴蝶之梦。庄子的时代不同于老子的时代。所以老子所阐述的道家思想与庄子的有所不同,而又有其相同之处。其实我的理想有点近乎于庄子的。但是庄子所阐述的人生境界与我所领悟的道家思想又有所不同,我所领悟的是道家的自然之道,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自然”。一切事物也都追寻一切的规律而生存,谁都不可能打破这个规律之外而存在,比如万物都要经历生与死。都不可能超越这个而存在。没有任何事物能永存不变,只有思想能永恒。在中国依托宗教而存的思想有“儒”“道”“释”然而这三家宗教所阐述的道德思想都有相同和不同之处。我是一个无宗教信仰之徒,然而却追求超宗教之外的思想境界。儒家所阐述的人生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孔子可以说是集上古华夏文化之优点于一身的典范,曾修诗经、尚书,定礼记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从盘古开天地起,立于天地之间的就是大写的人。人文始祖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发现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这对矛盾构成的,并剔开天机,画出了 和两个符号代表阴阳,创制八卦以为民用;神话传说讲五帝时代的颛顼、共工大战,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覆东南。”这其实是在告诉后人:他们发现了“天道左行,地道右迁,人道尚中”的规律(象讼说“天与水违行”思想于此一脉相承)。舜帝“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最新证据清华简保训语)。舜帝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决策稽疑,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然而,此时人们还停留在天、地、人各行其道的认识水平上;周室发现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真谛,提出“荷天瞿”、“法地理”的思想,追求“恐以守功,智以避患,敬以承业”目标。孔子老而好易,发现了人道可以学习天道、地道,会通天人,可以改变命运的规律,作易传,号召人们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由此看来,我国圣贤的哲思自古以来就是成体系的,这个体系正体现在易经之中。大易医国,大易医人。在医人方面,孔子建构了仁、义,礼、智对举的哲学范畴(“立人之道曰仁曰义”、“智崇礼卑”)。孟子高举的义旗,就是对孔子仁学的节度。孟子大骂墨家“兼爱思想”,就是依据易经原理对兼爱(泛仁、泛爱)思想的节制。孔子讲“圣”,所谓“圣”其实就是指人们会通天人的本事。因此儒家讲人人可以成圣,人人皆尧舜。在医国方面,易经强调“王用三驱”的厚生、博爱思想;强调“方其正也,直其义也”的公平、正义思想;强调一言九鼎的诚实、守信思想;强调“天道下济而光明”、“天下文明”、“万国咸宁”等文明、和谐思想,强调“革取故也”,“鼎取新也”的革故、鼎新思想;强调人道、人文的民主和“革命”思想(彖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即民可以做主革去怙恶不逡帝王之命)。易传提出了著名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著名命题。按照继善成性的性善论这一法治的人文起点,易传诠释六十四卦,竟有十一卦讲到法治问题:如在立法环节要“明罚敕法”,在执法环节要“明慎用刑”,要“赦过宥罪”、“议狱缓死”等,强调“刑罚清而民服”!这一切都是孔子在帛书易要篇所说的“观其德义”的成果。李学勤先生一再强调:孔子所观“德义”绝不是我们今天的伦理道德层面所讲的德义,它是哲学范畴。这个德义,用童子问易的话说就是孔子建构的“德道”: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文明、和谐,革故、鼎新,民主、法治之道。这些业已成为我们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石。童子问易指出:“内圣外王”思想绝不是儒家真传。”这种由道家庄子提出,宋儒导入,清儒发阐,现代新儒家精心进行体系建构的所谓“王道”思想,是宣扬帝王将相的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反人道的思想,是鼓吹人治,反对法治的思想。中华思想的精髓是来自于易经的德道。孔子认为“天下殊途同归”,君子“以同而异”。这些思想精华是我们加强国家交流,建设保和太和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孔子的经济思想在易传中有充分、系统地表述:有“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朴素市场经济思想;有“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富与其邻”的公平分配思想;有“以美利利天下”的打造儒商队伍的远见卓识。孔子率先提出了见仁见智,但“美在其中”的美学命题。春秋时期,是我国文明的轴心时期。然而,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其思想来源都是大易。易经的前身是商朝的归藏(又叫坤乾)。老子尚柔、守阴,这一思想来源于以坤为首卦的坤乾,老子认为阴阳存在于事物外部(“负阴抱阳”靠“充气”才能和)。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就是认为“三才”生万物,扬雄按着老子这种宇宙论,作了太玄,太玄以三进制的形式,搞了一个九九八十一赞;孔子崇阳尚刚,这一思想来源于以乾为首卦的周易。孔子认为阴阳是事物内部属性(“美在其中”),认为阴阳不离,阴阳相倚,阴阳和合。孔子“复,见天地之心”,在顺推、逆衍中发现了太极。孔子用乾坤运行来描摹宇宙的运行机制,制作了一个“易与天地准”的宇宙模型。孔子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子的宇宙论是生生不息的“二进制”的宇宙本体论。他认为是两仪四象生万物。这个“两仪”就是阴阳,“四象”就是老阴(6)、少阴(8),老阳(9)、少阳(7),四象遵循着由量变到质变的七上八下规律运行。老子认为世界来自于“无”,孔子认为世界来自于“有”。庄子一语道破“易以道阴阳”,庄子的天籁、地籁、人籁“三籁”思想就是易经天道、地道、人道思想的另一说法。苏东坡曾指出:庄子对儒家是“阳挤而阴助之”。道家另一代表人物,魏晋的王弼曾在与裴徽书信交谈中说:老子是把不能言说的“无”当“有”来说了;而孔子不说“无”,只谈可以言说的“有”。儒道互补,一脉相承。儒家告诉人们要担得起;道家告诉人们要放得下;佛家告诉人们要想得开。基督向下看,儒家向上看,道家视而不见,佛家转圈看,易学家内外看、正反看(辩证地看)。讲儒家必谈孔孟。其实,孟子也是一位大易学家。关于这一点,清儒杭辛斋早有揭示。杭氏认为:谈易不在于口言乾坤坎离,而在于心法天道德义。孟子得了孔子“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和“继善成性”的真传。孟子的大义,来自易经;孟子的“性善论”来自于易经;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来自于易经的“革命”理论!我也曾涉及过墨家的思想体系及了解过墨子的生平,得到了许些启发,觉得墨子的思想更近于现实的生活,他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他把闻知又分为传闻和亲闻二种,但不管是传闻或亲闻,在墨子看来都不应当是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他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义“,即在听闻、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以别人的知识作为基础,进而继承和发扬。墨子所说的“说知”,包含有推论、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论而得到的知识。他特别强调“闻所不知若已知,则两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识去推知未知的知识。如已知火是热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热的;圆可用圆规画出,推知所有的圆都可用圆规度量。由此可见,墨子的闻知和说知不是消极简单地承受,而是蕴涵着积极的进取精神。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墨辩和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清朝学者汪中治墨学,他将墨子与孔子平视,认为“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墨子与孔子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孔子主张久丧厚葬,对祭祀非常重视,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针对祭祀的说明。墨子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古人给我们的思想还能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吗?我们不禁细想一下在今天的我们是否延续了我们华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些思想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然而从中我却领悟到了一些新的人生理想。理想源于人生的需要,它对人生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人生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一旦选择奋斗目标,必将为之奋斗。理想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在理想的支配下,人可以与各种艰难困苦作斗争。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老一辈革命者的理想颂歌,我们从金沙水拍,大渡桥横,茫茫草原,皑皑雪山中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