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煤矿山通风安全防尘技 术 1 1. 矿井入风风源净化技术 2. 循环通风与风流净化原理 3. 溜井防尘理论基础 4. 溜井防尘技术措施 5. 矿井调节入风温度理论与实践 2 1 矿井入风风源净化技术 矿山安全规程规定: 所有工作地点的空气含尘量不得超过2mg/m3。 入风井巷和采掘工作面的风源含尘量不得超过0.5mg/m3。 1.1 入风风源影响因素 1.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条件等; 2. 破碎硐室、溜矿井等局部产尘设施; 3. 采掘作业面风流串联。 1.2 入风风源净化的基本要求 1. 净化效率高,净化后粉尘浓度不大于0.5mg/m3; 2. 阻力低,与矿井通风现状相适应; 3. 处理风量能力大; 4. 适合矿内环境条件,设备性能可靠,维护方便,投资 少。 3 1.3 湿式化纤过滤除尘机理 1. 滤料结构 涤纶丝为骨架、维纶丝为粘合剂制成叠层型滤料,并经专 门加工处理为抗水性的湿式滤料。其结构型式: dv型:由粗细纤维混梳制成,充填率均匀; dv型:由不同丝经纤维配比制成,配比不同,充填率不 同,可划分出致密层与松散层。 2. 喷雾器 喷雾器的性能与喷水量、出水孔径、扩张角、水滴尺寸有 关,其水力特性直接影响捕尘效率的大小。 3. 除尘机理 对于矿内粉尘,捕尘机理是以截留和惯性碰撞为主, 0.2m以下的微细粉尘则以扩散作用为主。 4 湿式过滤作用: 滤料纤维被湿润并附着上水滴,提高了充填率; 水滴在滤料上形成水膜,提高了惯性和扩散捕尘作用; 含尘气流穿过水膜时,粉尘被湿润和捕获; 水滴附着于纤维上,动能降低,在重力和水流的作用下冲 洗捕集的粉尘、防止粉尘积聚和二次飞扬。 1.4 湿式过滤除尘性能 1. 滤料阻力 当滤料的结构一定时,其阻力决定于过滤风速和喷水 量。不同风速条件下,阻力与喷水量的关系见图1-1。 湿式滤料的阻力与喷水量之间存在非线关系。 5 图1-1 湿式滤料阻力与喷水量关系曲线 1风速为0.6m/s,2风速为0.9m/s; 3风速为1.06m/s;4风速为1.8m/s 6 湿式滤料与干式滤料的阻力特性不同,见图1-2。 湿式滤料的初始阻力高,但比较稳定。干式滤料随使用 时间的增长,阻力上升较快。 当过滤风速 2m/s,喷水 量q10l/m2min, 则湿式滤料的阻 力h500pa。 图1-2 湿、干式滤料阻力特性对比图 1干式滤粒;2湿式滤料 1 2 7 2. 除尘效率() 通过实测,湿式滤料的 综合除尘效率为98.2%,净化 后出口粉尘浓度为0.28mg/m3 ,达到净化要求的0.5mg/m3以 下。 湿式滤料的分组除尘效率见图1-3。 当=1.01.2m/s,q=46l/m2min, 对于粉尘粒径d2m,=6080%; d=25m,=8090%; d5m,99%。 图1-3 湿式滤料的分组除 尘效率曲线 8 应注意的问题: 喷水量越大,除尘效率越高。但达到一定值后,效率增加 缓慢,趋于稳定; 喷水量应在3l/m2min以上,当增大时,则q相应增大; =11.5m/s时,达最大值。 3. 清灰效果 当q3l/m2min时,清洗粉尘达8090%。可使滤料始 终处于清洁状态,除尘效率和阻力稳定,滤料使用寿命长 。 9 1.5 湿式过滤除尘在矿内风流净化上的应用 1. 入风风源净化 在矿井入风侧,滤料安装于整个巷道断面,使全部入风流 通过巷道上的湿式滤料进行净化。 此净化方法,处理风量大,要求效率高,阻力小,可用压 入式主扇或辅扇来实现。 2. 局部净化 1) 净化方式 湿式过滤器与局扇相结合构成局部净化装置,净化含尘空 气。 2) 适用地点 破碎机、溜矿井、掘进工作面等。 10 3.应用实例 镜铁山矿入风风源净化,其净化装置见图1-4。 1) 风源状况 入风风源粉尘浓度高达17mg/m3,一般情况下24mg/m3。 图1-4 湿式化纤过滤除尘装置 1净化器;2电磁阀;3水压表;4进水管;5进风道;6 钢丝网;7喷雾器;8滤料;9排水沟 11 2) 净化参数 主扇:风压407.7pa,风量30.5m3/s。 巷道规格:2.52.6m2。 过滤面积:35m2。 过滤风速:0.80.9m/s。 3) 净化效果 当矿井入风含尘浓度在20mg/m3左右时,净化后的粉尘浓度 稳定在0.5mg/m3以下。 当过滤风速为0.81.2m/s时,通风阻力不超过294pa。 12 2 循环通风与风流净化原理 2.1 闭路循环式通风过程分析 对于独头巷道、硐室等,在外界不供新鲜风源的情况下, 单靠空气净化系统本身的净化作用进行通风除尘。 除尘效果与净化 器的效率密切相关, 闭路循环式通风除尘 系统如图2-1所示。 图2-1 闭路循环式通风示意图 1净化器;2送风风筒;3风流路线 13 根据质量守恒原则,作业空间粉尘量的变化等于作业面生 成的粉尘总量与风流由作业面带走的粉尘量之差,即 (2-1) 整理后可得: (2-2) 式中:g作业面生成的粉尘量,mg/s; q循环风量,m3/s; cb净化器出口的粉尘浓度mg/m3; c作业面的粉尘浓度,mg/m3; k紊流扩散系数。14 在循环通风的条件下,净化器出口的粉尘浓度cb为: (2-3) 式中:净化器的除尘效率。 则闭路循环通风过程的方程为: (2-4) 上式积分得: 15 爆破后和集中放矿时,g=0,则 (2-5) 凿岩作业、连续放矿或耙矿过程 ,则 若除尘器的效率=0,由(2-4)式得: (2-6) (2-7) 此式表明在闭路循环系统中,若=0,必然出现作业面 粉尘浓度积集现象。 16 2.2 开路循环式通风过程分析 开路循环,即掺有外界新风的循环通风系统(图2-2)。 图2-2 开路循环式通风示意图 1空气净化器;2风流路线 17 硐室中的总风量q为 循环风系数为 在dt时间内硐室内粉尘量的变化为: (2-8) 因 则 (2-9) 18 根据不同的初始条件,可得出相应粉尘浓度变化所需风量 。 在连续产生、连续通风情况下, ,则所需风量为 (2-10) 全部循环风流,=1,cc=0,则 无循环风流,=0,则 外界新风的粉尘浓度cc=0,则(2-11) 19 2.3 循环通风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 循环通风是一种辅助的通风方法。某些空气净化装置 只能在局部地点和某些生产工序中使用,对于有毒气体的净化 问题还没有达到工程应用的程度。 2. 在闭路循环式通风系统中,采用高效除尘装置,其循 环风量比正常通风量需增大1/倍,否则必然使作业面粉尘浓 度增高。 通常在独头巷道凿岩、装岩、溜井口和破碎硐室等场所使 用。 3. 在开路循环式通风系统中,如果不使用空气净化装置 ,则会出现各作业面之间的循环风流,如图2-3所示,势必使 相邻作业面受到污染,扩大污染范围。 20 图2-3 作业面之间的有害循环风流 4. 在开路循环式通风系统中,同时采用高效净化装置,可在 主风流不足的情况下,收到良好的通风效果。 5. 东北大学所研制的高效湿式过滤除尘器,除尘效率高达 99.5%,最大阻力不超过1000pa,处理风量23m3/s。 除尘、除氡子体复合式净化器,对氡子体的净化效率达98% ,通风阻力8001000pa。 21 3 溜井防尘理论基础 溜井多位于进风巷道的附近(井底车场)。卸矿时,由于矿 石的快速下落,产生强大的冲击气浪,并带出大量的粉尘,严 重污染卸矿硐室及其附近巷道,甚至会造成整个通风系统的污 染。 3.1 溜井产尘的主要影响因素 1. 装卸运输过程 在装、卸矿石过程中,由于矿石间相互碰撞,矿石与格筛 、矿石与井壁间相互碰撞、摩擦以及风流的作用,产生大量矿 尘并飞扬扩散于附近空间,如后巷、运输道、井底车场、变电 站等。 22 2.诱导风流 快速下落的矿石,产生强大的诱导风流,并携带大量的矿 尘冲出溜井口,污染范围很大。 3. 溜井结构,放矿量及作业条件 产尘量的大小与溜井的结构(单一溜井、平行溜井、垂直 溜井、斜溜井)、放矿量(1t、2t、3t)、放矿高度(60m、120m 、240m)、作业条件(洒水、干式)等有直接的关系。 3.2 溜井放矿时冲击气流的规律 3.2.1 冲击气流的形成 球体在空气中运动时,在球体的前后形成压力差。单位体 积流体因克服正面阻力所造成的能量损失,可由下式计算: 23 式中:un风流通过溜井断面的平均流速,m/s; sn正面阻力物在垂直于风流方向上的投影面积,m2; c冲击风压校正系数,与正面阻力系数、溜井口阻力系 数有关。 sn(0.040.15)s,可略去sn,则 (3-1) (3-2) 如果把矿石在溜井中的降落看成自由降落,矿石下落速度 ,应等于风流绕过矿石的速度un。 24 式中:h放矿高度,m。 当空气流速达最大值时,其压力损失为 在冲击压力作用下,由溜井口冲出的气流速度达到最大值 的阻力为: (3-4) (3-3) 式中:u由于冲击风压而造成的空气流速,m/s; 溜井口局部阻力系数,无因次; 风流因克服阻力,造成风流能量损失。显然,hc=h,即: (3-5) 25 于是,最大冲击风流与溜井断面和阻力的关系为: (3-6) 式中: 称压力系数,无因次; 称断面系数,无因次; 称阻力系数,无因次。 26 图3-1 溜井放矿冲击气流实验模型 1铁管;2漏斗;3闸门;4闸门; 5倾斜压差计;6热球风速计 图3-1为溜井放矿 实验模型。溜井主体 采用圆形铁筒,总高 为10.87m,圆筒直径 160mm。从几何相似角 度来看,它相当于直 径3m,高200m的溜矿 井。 3.3 影响冲击风速各因素 的实验研究 27 根据相似原理,模型溜井中松散矿石球断面与模型溜井全 断面之比应等于实际溜井中的松散矿石球断面与实际溜井全断 面之比,并均应小于1,即: (3-7) 式中: 模型溜井中,松散矿石球体的投影面积,m2; 模型溜井全断面,m2。 在放矿量g、放矿高度h、溜井口阻力系数不同的条件下 ,冲击气流的变化分析如下。 (1) 放矿量对冲击风速的影响 放矿量g与冲击风速u的关系见图3-2。 28 图3-2 放矿量g对冲击风速u的影响 1放矿高度h=10.87m;2放矿高度h=6.87m; 3放矿高度h=3.87m29 在h、不变的情况下,风速随 放矿量而增加,在放矿量较小时, 风速增加幅度较大,在放矿量较大 时,风速增加幅度变小。冲击风速 与放矿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2)放矿高度对冲击风速的影 响 图3-3为不同放矿高度时冲击 风速的变化曲线图。冲击风速随放 矿高度逐渐增大。当高度较低时, 风速变化幅度较大,高度较高时, 风速变化幅度较小。冲击风速随放 矿高度的变化,也是非线性关系。 图3-3 冲击风速随放矿高度变化 曲线图 1放矿量g=1kg;2放矿量g=2kg 3放矿量g=3kg 30 冲击风速随溜 井口阻力系数增大 ,显著减少。当风 阻较小时,风速随 阻力系数变化幅度 较大,当风阻较大 时,风速随阻力系 数的变化幅度较小 。风速随阻力系数 的变化,也是非线 性关系(如图3-4 )。 图3-4 冲击风速随溜井口阻力变化曲线图 1放矿量g=1kg 2放矿量g=2kg 3放矿量g=3kg 0 100 200 300 400 (3)溜井口阻力对冲击风速的影响 31 3.4 冲击风速(或风量)的计算 1. 冲击风速 (3-8) 式中:c冲击风压修正系数。 2. 冲击风量 式中:su溜矿道断面,m2。 3. 最大冲击风压 4. 连续卸矿时的冲击风流 (3-9) (3-10) (3-11) 32 4 溜井防尘技术措施 4.1 密闭与喷雾降尘 对于作业量较少、产尘 量不大的矿井,一般采用井 口密闭和喷雾洒水的措施进 行防尘。如图4-1所示。 图4-1 溜井密闭示意图 1活动密闭门;2轴;3配重;4喷雾器 优点:方法简单,效果好, 可使作业场所的粉 尘浓度由520mg/m3 降至 2mg/m3。 缺点:维护工作量大,难 以长久。 33 4.2 抽尘净化 为控制溜井内诱导风流,防止矿尘向外扩散,专门开凿 一条与溜井相通的巷道,利用总风压或扇风机抽风,在溜井 中口形成向内流动的风流,如图4-2所示: 优点: 冲击风流被风机 抽至净化装置进 行净化,抽尘效 果好。 要求:井口密闭要严; 排尘巷道的位置 及贯通方式要考 虑诱导气流的产 尘和影响 尽量利用已有的 巷道,以减少工 作量。 缺点:需要一定工程量 和装备。 图4-2 溜井抽风净化系统示意图 1溜井口筛;2溜井;3抽风排尘巷道; 4除尘器及风机;5排风巷道 34 4.3 建立溜井抽尘、独立排 风系统 1. 概况 溜井产尘量和诱导气流都很 大,严重污染新鲜风流,其他措 施很难达到防尘要求时,可建立 独立抽尘排风系统,见图4-3。 优点:各溜井口形成负压,使风流由 巷道向溜井内流动,以控制矿 尘外逸。 要求:设井口密闭; 在溜井绕道外设自动风门。其 目的是防止各中段溜井口风流 短路。 缺点:工程量大,成本高,维护量大。 图4-3 溜井排风系统示意图 193 133 73 13 -47 -107 35 2. 抽尘排风原理 在排尘风机的作用下,整个溜井都处于负压状态,能有效 的防止溜井冲击风流外泄。 溜井口内外压差的大小与抽尘风机性能和溜井密闭程度有 关。当风机风压较高,溜井口密闭较严,在溜井内外所造成的 压差大于卸矿时所产生的冲击风压时,可使溜井口不产生尘流 外泄现象。 3. 排尘风机的风压 (4-1) 式中:k风压备用系数,k=1.11.2; hm最下部中段的最大风压,pa; hi排尘系统各段巷道的风压,pa。 36 4. 排尘风机的风量 (4-2) 式中:k风量备用系数,k=1.11.2; qm最下部中段的最大冲击风量,m3/s; qi上部各中段正常排尘风量,取 巷道排尘风速为0.5m/s。 37 4.4 溜井卸压循环降尘 4.4.1 卸压溜井结构 在主溜井旁侧,开凿一 条平行溜井,并与主溜井贯 通,两者之间形成环路,如 图4-4所示。 图4-4 防尘卸压溜井系统示意图 1防尘卸压井;2 上中段后巷卸矿硐室;3 支叉溜井;4主溜井;5矿石; 6联络道;7下中段后巷卸矿硐室 38 4.4.2 卸压原理 当溜井放矿时,矿石降落过程中产生强大冲击风压。矿石 前方为正压,矿石后方为负压,使部分冲击风流沿主溜井、联 络道和卸压井形成循环风流,在卸压溜井系统内部循环,既降 低了支叉溜井口处的冲击风速和涌出风量,又可起到降尘的作 用,并缩短了含尘气流污染后巷的长度。 4.4.3 卸压后冲击气流污染长度 卸压后,支叉溜井口涌出的风量q为: (4-3) 式中:q无卸压溜井时涌出的风量,m3/s; k溜井口分风量系数。 39 (4-4) 式中:sc循环风路巷道断面积,m3/s; 溜井口处局部阻力系数; k循环风路局部阻力系数。 结论 涌出风量、污染长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经平行 溜井卸压后,支叉溜井口冲出的风量减少40%,污染长度缩短 17%。 4.5 溜井卸压与净化除尘技术 利用湿式振动纤维栅与卸压溜井相结合,构成溜井除尘净 化系统。 40 4.5.1 除尘净化机理 (1) 惯性碰撞 气流中的尘粒因惯性作用与水滴碰撞并粘附于水滴上,并 与纤维或水膜相接触。 (2) 扩散作用 0.2m以下的尘粒扩散作用增强,水滴与尘粒的接触机会 就增加,容易捕捉0.1m以下的尘粒。 (3) 凝集作用 尘粒湿润后,增加了尘粒的直径和湿润性,易于被水滴捕 捉和相互间凝集成大颗粒。 水滴和尘粒的荷电性亦促进尘粒的凝集。 (4) 在紊流脉动风速的作用下,迫使纤维作纵向和横向振 动,提高了尘粒与水膜、纤维碰撞接触的机率。 41 4.5.2 除尘净化应用实例 (1) 应用地点 红透山铜矿主溜井服务于多个生产系统,每个生产系统包 括三个中段,每个中段高度为60m。其除尘净化系统为六系统( 即-647m、-707m、-827m中段),在-707m中段设置湿式振动纤 维栅除尘净化装置。主溜井除尘净化系统见图4-5。 图4-5 主溜井除尘净化系统示意 1防尘卸压井;2卸矿硐室后巷;3支叉溜井;4主溜井;5净化硐室; 6联络道;7净化装置;8运输平巷;9废石溜井;10入风石门 42 (2) 应用条件 主要包括卸压溜井系统、动力系统、供水系统、超声雾化 系统、风流循环净化系统。 4.5.3 净化过程 (1) 卸压循环过程 卸矿过程中所产生的冲击气流,经卸压溜井系统进行循环 ,并起到降压、降尘的作用。 (2) 抽尘净化过程 由于扇风机的作用,卸矿硐室后巷产生负压,运输平巷中 的新鲜风流进入,后巷中的污风进入支叉溜井口,经主溜井、 联络道和卸压井进入净化硐室,净化后的风流与主石门的新鲜 风流相汇合。 43 4.5.4 净化阻力与效率 (1) 净化阻力 净化阻力与过滤风速有关,过滤风速增加,阻力相应升高 见图4-6。 图4-6 净化阻力与过滤风速的关系 图4-7 净化效率与过滤风速的关系 当过滤风速为4m/s时,净化阻力在450pa左右。44 (2) 净化效率 在过滤风速为04m/s的区间内,净化效率随过滤风速的 增加而升高。当过滤风速为4m/s时,净化效率达到最大值,见 图4-7。 当过滤风速超过4m/s时,净化效率随着过滤风速的增加而 降低。 取过滤风速为 4m/s时,5m以下 微细粉尘的净化效 率可达99%以上。 分级净化效率,见 图4-8。 图4-8 分级净化效率与粉尘粒径的关系 45 (4) 实际应用效果 水压为0.5mpa,气压为0.45mpa; 过滤风速3.7m/s,阻力为320pa,风机风压为700pa; 净化效率在99.5%以上,平均为99.6%; 净化器出口粉尘浓度为0.4mg/m3。 46 5 矿井调节入风温度理论与实践 矿井入风温度是井下气候条件的主要影响因 素之一,冬季会使入风井冻冰,夏季会使作业面 气温升高。 利用浅部空区或废旧巷道,建立入风调温系 统,使空气与岩体进行热交换,以调节空气温度 ,改善井下作业环境。 47 5.1 空气与岩体热交换原理 5.1.1 空气与岩体热交换过程 tatw,空气与岩体之间存 在温差。 tatw,空气向岩体散热。 tatw,岩体向空气散热。 图5-1 岩体调温圈 5.1.2 岩体调温圈的形成 若空气与岩体进行周期性的 热交换,在岩体内部便形成了调 温圈,如图5-1所示: 蓄热圈 冷却圈 周期性 48 5.1.3 调温圈中岩体温度分布 1. 非稳定过程 冷却圈的厚度随空气温度的高低 和通风时间的长短而变化,属非稳定 过程。 2. 稳定过程 巷道周围冷却圈如图5-2所示。 当使入风温度保持某一常数值时 ,可视为稳定过程。 在深冬最冷时刻,使冷空气由地 表最低气温经预热后上升到2,岩石 的热传导问题可归结为岩石稳定导热 问题。 图5-2 巷道周围冷却圈 49 热传导方程 若tntw,岩体向岩壁传导热量,岩壁向空气散热,则该 过程的热传导方程为: (5-1) 式中:tw岩体壁面温度,; tn岩体原岩温度,; r调温圈半径,m; 岩体导热系数,kj/m2h; l调温圈微小长度,m; q单位时间内通过微元环形薄层热量,kj/h。 50 岩体温差分布 当r=r1时,t=tw,解方程(5-1),可得岩体温度t为: (5-2) 岩体导热量 当r=r2时,t=tn,热流量q为: 调温圈岩体温度分布规律 当tntw时,岩体向岩壁导热、岩壁向空气散热,则调温圈 内岩体温度分布规律为: (5-3) (5-4) 51 5.1.4 空气与岩体热交换 1. 空气与岩壁进行热交换 岩体单位面积向岩壁传导热量 (5-5) (5-6) (5-7) 空气与单位面积岩壁的换热量 当twta,岩壁向空气散热,空气获得热量而温度升高。 式中:空气与岩壁的热交换系数,j/m2h; ta井巷中空气的温度,。 根据热平衡原理,则q=q,即 52 2. 空气与岩体进行热交换的基本方程 岩体导热量 空气吸热量 设预热风量为g(kg/h),则 式中:k空气与岩体的热交换系数,kj/m2h; df岩壁的微元面积,m2;df=pdz; p岩壁的周长,m; dz岩壁的微小长度,m。 (5-8) 令,则 (5-9) (5-10) 53 ,则 式中:cp空气的定压比热,kj/kg; tz调温系统中某点的温度,。 对上式进行整理,并考虑其边界条件,则 (5-11) (5-12) 式中:tp地表气温,; tl井巷中某点空气温,。 54 若采用体积流量来表示热交换风量的大小,则使1m3/s的冷 空气温度升高1时,所需岩壁暴露面积a为: (5-13) 式中:b计算常数 根据各矿相关数据的实测求得。 同理,若tatw,则空气向岩壁散热,入风温度降低, 可得使1m3/s的高温空气温度降低1时,矿需岩壁暴露面积 a为: (5-14) 55 5.2 矿井入风调温应用实例 5.2.1 红透山铜矿入风调温系统结构 利用1、2号采空区和与之相连通的253、193、133三条中 段巷道构成入风调温系统。并在133中段建立永久性隔离层, 以防止风流串联。其系统状况见图5-3。 图5-3 调温系统结构 56 5.2.2 调温系统总暴露面积 根据原设计资料和采出矿量,对1#、2#脉采空区的暴露面 积进行了调查研究。1#、2#脉采空区如图5-3所示。430中段至 370中段的暴露面积约7.55万m2,370中段至253中段的暴露面 积约10.41万m2,253中段至133中段的暴露面积约6.3万m2。总 计暴露面积约有33.77万m2。 253、193、133三个中段巷道的预热面积分别为1.266万m2 、1.158万m2、1.08万m2。3条预热巷道总的预热面积为3.504万 m2。 5.2.3 目前的调温系统 在253、193、133中段分别安装1、2、2台轴流式扇风机, 调温系统见图5-4。 57 图5-4 入风调温通风系统示意图 i东主扇;ii西主扇;iii大竖井;iv小竖井 58 5.2.4 调温效果分析 1. 原岩温度测定 原岩温度的测定结果见表5-1,其变化规律见图5-5。 表5-1 原岩温度的测定 中段名称 (m) 25319313-107-227-347-467-587 原岩温度 () 10.811.515.018.521.223.025.822.8 图5-5表明,从恒温带起, 原岩温度随深度的变化呈线性 规律增长,其地温梯度为每增 加48.8时,温度升高1。 图5-5 原岩温度与深度的关系 59 2. 调温系统中空气温度的 变化 在地表气温-10和- 20时,分别测定253、 193、133中段巷道中的气 温,在同一点上两次测定 结果基本相同。空气温度 沿巷道长度上的变化见图5 -6。 图5-6 调温系统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云南省科技厅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新型通信系统设计考试题目及答案
- 公益组织会计的工作计划
- 2024年延安市人民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湖南省科学技术厅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2024年湖北省乡村振兴局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成功的蜂巢软件设计师考试的试题及答案
- 如何提升品牌员工的认同感计划
- 2024年南宁上林县三里镇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马鞍山经开区城管局招聘笔试真题
-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 大学班会课件
- 2025年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
- 纳西族文化课件
- 矿石加工中的化学工艺安全技术考核试卷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纪律处分条例试行解读学习
- 网络钓鱼攻击防范-第1篇-全面剖析
- 《环境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人美版(北京)(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 三方水泥合同协议
- 采矿管理协议书范本
-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5年4月高三毕业班诊断学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广西三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