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学习目标: 1.分析课外文言文 的出题规律; 2.掌握课外文言 文的解题技巧,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展示例题,分析命题规律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阅读训练】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书遂大进 书法 平生于书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临摹学习 ) 或答人简札 有时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 稍有不满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满足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 文征明勤奋习字,获得很大进步。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中考课外文言短文阅读所选用的文本都很浅显,相当于七、八年级所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内容与课内学过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其命题规律从主题内容上看主要有:惜时好学、聪颖才智、传统美德、为人处世、山水游记、勤政为民、反腐倡廉、事理探究等。命题遵循的原则是从课内走向课外,做到课内外知识的有机勾连,课外命题,课内答案。题量在45题左右,考点、题型与课内基本一致。分值在10分左右。二、命题趋势从2012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来看,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命题呈现以下几大趋势:(一)是对文言文词义及句义的考查,是永久性内容。(二)是理解性阅读仍为重头戏。(三)是开放拓展题逐渐介入。 三、考点聚焦整合:(一)正确朗读1. 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 给语句断句,或加标点。(二)字词释义1. 解释加点词。2. 选择解释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三)翻译语句(四)概括内容1. 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2. 用原文回答问题。(五)把握主旨1. 理解文章主题,概括归纳文章主旨。2. 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3. 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六)评析人物1.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2. 评论人物,发表看法。(七)拓展探究教师小结: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四、解题技巧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通读全文,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借助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意。由于古人和我们的时代距离远,因而写的文章我们难以理解。在阅读时,往往会有部分词语不会翻译,这时,只要借助文中的关键词语,结合语境,运用“揣摩法”,就会理解词义。对于个别词语,若实在翻译不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假定法”赋予这个词一种意思,然后再去理解文章。题型一 朗读停顿断句六大绝招准确朗读,就要把握“两个原则、六大绝招”。 两个原则是: 1.结构原则;2.意义原则。六大绝招如下: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所属内容间应停顿。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君子有不战。若夫/淫雨/霏霏。3在表示转折意思的句子中,转折连词前应停顿,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词的,分开读。如:可/以一战。5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如: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练习火线100 题型二:词语解释题文言实词知识点回顾(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1、古今异议2、词类活用3、一词多义4、通假字(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扩大。如:曹操 将顺江东下。(“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河流。)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缩小。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肉”,古泛指动物的肌肉今多指猪肉。)*有的古词义至今已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牺牲” , 古指祭祀用的牲畜今转移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 有的古词义至今感情色彩已有变化。(“卑鄙”,古指地位低下 ,见识浅薄 ,属于中性词今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在推断文言词义时,对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有细微差别并且容易被忽略的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否则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歪曲文意。(2)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陈胜王 (称王) 形容词作动词 互相轩邈(往高远处伸展) 动词作名词 猛浪若奔 (奔跑的马) 形容词作名词 将军身被坚执锐(铠甲 武器) 名词作状语 法皆斩 (依照武器)(3)遇到多义词时 ,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一人,一桌,一椅而已。(数目,自然数的开始。)*六王毕,四海一。(统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满、全)(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 ,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 ,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完全相同。如:窥谷忘反。“反”通“返”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韵母相同。如:选贤与能。“与”通“举”声韵均不相同。如:不亦说乎。“说”通“悦”(二)具体技法1. 组词法。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其形式同现在组词法一样,即AX或XA。如:今为(wi,为了)宫室之美;项为(因为)之强。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2积累迁移法。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实词要记牢。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还要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3语境推断法语境 ,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 。一般地说 ,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 ,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因此 ,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 ,就是我们“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关键。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所以 ,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 ,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 上下文 )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练习1、(2011上海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4题。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云耕者入坏冢而得( )( )2、(2008无锡)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嘉庆十有九年 ( )(三)虚词解释技巧1、 要特别注意记住课内重点虚词的用法,这样才可能与所考文章中的虚词比较。2、在复习中,对于重点虚词,应该整理归纳其各种义项,做到大致了解,方能运用自如。常用的虚词有:之、以、为、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等,其中要特别注意“之、以、而、其、于” 见火线100答题步骤:第一步: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第二步: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第三步:放回原文,结合语境加以代入、确认。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练习:(2011宁波中考)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王右军年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A怅恨久之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C小大之狱 D宋何罪之有【解析】选B。例句“之”是代词,B项“之”也是。A项“之”是助词;C项“之”是结构助词,的;D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题型三:句子翻译题技法点拨:六法:对、换、留、删、补、调。(170页) 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中考要求直译。实在翻译不通才借助意译。直译应注意:(1)字字落实。(句子中的每个词在译文中能找到解释,译文中的词语在原句中能找到依据。)(2)译出原文的用词特点。(主要是指词类活用)(3)译出原文的句式的特点。四步:审、切、连、誊。(1)审,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中考阅卷时候的采分点,必须仔细思考,确保准确。(2)切,将文言文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3)连,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4)誊,就是把翻译好的句子誊写到答题卡上。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练习题、(2011上海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4题。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解析】选A。“故”是故意的意思,“何罪之有”是倒装句,正确语序应为“有何罪”。题型四:内容的把握明确:这是一种综合型的题型,我们要从整体把握,着眼于全局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理解。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方法:读懂故事,审清题干,再找内容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_。(用原文语句回答)( 2011宁波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注】王右军:王羲之。减:不足。大将军:王敦。钱凤:人名,字世仪。孰:熟。从:纵。1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答:_(将军与钱凤商议叛逆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主旨理解题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又有意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考点:归纳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情感态度观点,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一类型题要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完成,与内容理解题不同的是这一题的答案不再能从文章中找到。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或写人或写事,有的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这些文章涉及到的主题不外乎三种: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作者在文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直接表达。如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定鬼)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二是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词等来表现,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等。我们应注意辨析作者表述观点、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地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那么,我们要特别重视哪些语句呢?一是直接点明作者观点或文章主旨的语句;二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三是含义深刻的语句。 管庄子刺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选自战国策秦策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的道理。(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阅读训练】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答: 六、人物鉴赏题考点:1、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2、评论人物,发表看法注意几种句子:交代人物身份、地位、关系的句子 描述文中主人公言行的句子另外还要注意:指代性词语,无论是代人,还是代物、代事,都要弄明白;文章的出处和文末的注释。 分析方法与现代文基本相同,复习现代文塑造人物的方法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 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注释】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京师:京城。馔(zhun):准备食物。果蔬:泛指菜肴。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脔(lun):切成小块的肉。啖: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觉饥甚而不敢去( ) (2)公取自食( )之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3. 王安石请客,萧氏子为什么盛服而往?(用原文回答)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七、拓展探究题明白故事的道理,联系实际,多角度考虑,要善于联想,勇于创新。鹊救友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卵将雏。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儿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有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考试(C级船舶检验法律法规)复习题及答案一
- 海滩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医疗器械公司招聘销售代表笔试模拟题与面试技巧
- 2025年市场营销部销售代表招聘面试题集
- 2025年裂解反应工程实践技能考核题库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预测试题与标准答案
- 2025年企业碳排放管理与减排技术中级模拟题集及答案
- 2025年网络安全工程师面试题库及答题技巧指南
- 2025年心理咨询服务技能培训与考核标准
- 2026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八中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中国律师学 课件 陈卫东 第1-9章 律师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律师的管理
- 设备维保的法律法规与标准要求
- 胖东来服务管理手册
- 猪配种工作总结
- 20230301-ECC200边缘网络控制器
- THBSF 003-2023 红椿大径级无节材培育技术规程
- ISO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手册+全套程序文件+表单
- 一小时漫画缠论实战法
- 幼儿园教职工保密协议内容
- 校园安全工作专题培训会
- 《大数据基础》 课件 项目一 走进大数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