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doc_第1页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doc_第2页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doc_第3页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doc_第4页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 每年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而从大体的情况来看,都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都感到难以把握。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不是没有办法,下面几种方法,就可以快速的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而”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黑质而白章”,“起疾病而死”,“吾恂恂而起”等三个句子,并分清它们依次表明并列、承接、修饰的三种用法。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泰论) 依照典型实例,我们很快就可以判断出:例中的“而”表修饰关系;例中的“而”表并列关系;例中的而”表承接关系。二、词语结构确定法 文言虚词一旦脱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离开依附的实词,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通过判断文言虚词与实词的结合情况,也可以确定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如:“所”往往与动词组合,构成“所+动词”的结构形式,根据这一固定结构,就能判断出:“所”作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事、物”。同时,“所”还和“为”结合,构成“为所”的固定结构根据这一结构,可以判断“所”为助词,表示被动。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道塞,无所归(2004年重庆卷)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依据上述“所”的结合规律,我们很快可以判断出例句中的“所”为代词;例句中的“所”为助词。 三、语法功能分析法 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例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例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例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所以“之”起提宾作用。例“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作使动用法解“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 “而”解,这样我们可断定“之”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提出的条件。例如 年高考全国卷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解析项: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再看该题正确选项项: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由原文可知,田单乃诈降,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该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项:“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由此可知,这里均为连词,都是用于表示行为的动词前,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义为“用来”)。项:两个“乃”均用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所以作状语,为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及时间上的紧接,相当于“于是、就”。答案方法技巧:语法分析法,是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和用法。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四、删换替代法采用删换替代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所谓“删”就是指将加点的虚词删除,看是否影响句子的意思,若不影响,一般来说该虚词就是作连词的;所谓“换”就是指将虚词前后的两个词交换位置,若交换后,意思不变,则表明该虚词起的作用是并列关系;所谓“代”就是用其他词语替代加点的词,看语意是否发生变化,则可推断出其用法。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劳苦干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并列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却惑而不从师(师说)却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表结果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来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病梅馆记)把如何辨别以上的”而”和“以”呢?先看有关“而”的4 个例子。第一步采用“删除”,将至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第二步采用“换位法”,将“而”字前后的两项交换位置,就能辨别出这4个“而”的差异。换位后,只有不影响原意,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关系。 第三步采用“替代法”,将“而”字的有关连词的常用意义代入句子中,则可判出句都表转折关系,句是表修饰关系。用“删”的方法删去“以”,发现不能,确定是介词,可以删去,表明是连词,这样再区分,可用“结果”连词替换表目的关系。例1.年高考福建卷第题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例2.年高考浙江卷第题瓮满辄出而焚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例.年高考全国卷第题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例.年高考湖南卷第题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解析我们如何辨别以上几句中加点的“而”呢?假如我们把个小题的每个选项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我们再采用换位法,即将“而”连接的前后词句交换一个位置,就会辨出这几个“而”意义上的差异。换位后只有句()不影响原意,这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连词。其他个用“而”的常用义项来替代:()小题中用“可是、但是、却”,()()小题的前句表(时间上)承接关系,()小题的后句表递进关系,()小题的后句“而”表修饰关系。方法技巧:利用此法,要以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前提,然后再结合“语境法”或“数学代入法”。五、瞻前顾后语境分析法 要反复阅读前后文,在具体语言中加以分析,不要只看一点,望文生义,考试大纲强调“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章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如:2004年全国高考卷,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D、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项中,我们可以依据语境分析“遂”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广遂上疏乞骸骨”中的“遂”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句出自屈原列传,可根据前半句的句首“于是”,判定“遂”不能解释为“于是”,从语意关系可以推知“自投汨罗而死”是“怀石”的结果,这样则可解释为“终于、到底”。答案是B。 A项中,“顷”和“久”都是时间副词,于是可以推断的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的项脊轩志。 C项中的两个“以”,在推断过程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许之”和“欺秦”分别是“其年笃老”、“一璧”所引发的结果,由此可知两个“以”都是表原因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因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D项中的两个“且”,根据语境我们发现,“尽”与“为所虏”都是没有发生的事实,因而可以确定两个”且”都相当于“将要”,作副词。 六词性界定法首先根据语法特点,辨明词类。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就不同。例.年高考天津卷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日夜相击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惠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太子乃与见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解析项:两个“之”字,前者为代词,后者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项:两个“与”字,前者为连词后面省略“之”(庄子);后者为动词。、两项,词性不同,就用不着再去看意义了。项:两个“于”字词性相同,所以再进一步比较词义,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到”;可排除。答案方法技巧:先界定虚实;如果不能区分,再进一步向下一层级界定,直到分辨出异为止。 七位置分析法例1.年高考湖南卷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解析项:“其”在句首,一般为语气副词,表反诘或推测,译作“难道、大概”,后一个“其”正满足这个条件,这里表反问语气:“其”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前一个“其”正是如此,代“它(指鹤)”。项: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项:两个“而”字,前者是顺承连词,后者表修饰的连词。项:“于”均为介词,分别译为“到”、“从”。答案方法技巧:要有位置感。文言虚词有的用在句首,有的用在句中,有的用在句末,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起不同的作用。比如“也”,句末助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上简析使我们明白:判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前提是读懂原文,只有联系虚词的上下文,搞清句意,虚词的意义自然就清楚了。可见“读懂”是关键。 当然,语境是判断虚词意义不可少的条件,但是从语言规律上去认识一个个虚词,熟悉某一虚词的几种用法也是判断虚词意义不可少的条件。在熟悉、记忆某虚词用法时,要通过典型例句去理解它。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中加深理解比单纯地背条条要效果好。熟记一些固定格式,也便于分析词义。所谓固定格式,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它在文言文里是一种不变的句式,表示一定的意义,不会随意变动。如:“得无乎”,相当于“恐怕吧”:“所以”相当于“原因”等。 八结构推断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方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例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九数学代入法例1.年高考重庆卷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其待侯君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卖吾庐而不售 位尊而无功解析项:后句出自课文病梅馆记,“以”作“拿、凭借”解;以其代入前句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说明项意义和用法相同。项:后句出自课文逍遥游,“其”作“它的”解;以其代入前句中不符合上下文语境,说明项意义和用法不相同。项:后句出自课文庄暴见孟子,“与”是“和、跟”之意;以其代入前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说明项意义和用法相同。项:两个“而”字,同理可知均为连词表转折。答案方法技巧:代入时,一定要准确理解出自教材句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是运用此法的前提。十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也很重要。所谓固定格式,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是一种不变的句式,表示一定的意义,不能随意变动。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有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例1.年高考北京卷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过于荆,至江上 苛攻猛于虎也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解析项: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两者显然不同,可迅速进行排除。方法技巧:记住特殊文言句式和常见固定格式。如“否则、何况、何其、奈何、何若、一何、然后、然则、虽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